一、“與時俱進”這個詞語的詞性是怎樣的
在具體應用中,常有人把褒義詞“與時俱 進”當成中性詞甚至是貶義詞使用。
看下文: 一上研究生,功利心與時俱進,原初的 觸角就結了繭,到了我輩這把年齡就更不待 言了。 “與時俱進”指觀點、行動等隨著時代的 發展而不斷地發展、前進。
這是一個新生的 詞語,是褒義詞,用于比較好的方面。如:“堅 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 時俱進,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 的決定性因素。”
例句說“功利心與時俱進”, 感情色彩明顯不統一,宜改為“功利心與日 俱增”。 “與時俱進”不可寫成“與時具進”。
二、與時俱進上一句
與時俱進由來已久,1910年初,蔡元培撰寫《中國倫理學史》。針對清朝末年中國思想文化界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局面,蔡元培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指出“故西洋學說則與時俱進”。他把散見于中國古書中的“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等激勵人的說法概括綜合為“與時俱進”。現指貼合時代的正確思想以及觀點。
中文名
與時俱進
外文名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別名
與時偕行、與時俱化、與時俱新
文化歸類
漢語詞語
概念背景
源自《易經》
哲學思想
創新、進取;推陳出新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詞目】 與時俱進
【拼音】 yǔ shí jù jìn
【基本解釋】行動和時代一起進步。
詳細解釋
含義
是指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始終站在時代前列和實踐前沿,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和開拓進取,在大膽探索中繼承發展。
2.觀念、行動和時代一起進步,從而發生一些改變。
3.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長。
出處
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總源頭:易經,易經64卦中的遁卦,彖曰:遁,亨,遁而亨者;剛正位而應,與時行也。小利,貞,浸而長也。遁之時義大唉哉!
損卦有云
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皆行
益卦有云
益動而巽,日進無疆;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皆行。
三、有人說:古詩詞離孩子們的很遠,應該與時俱進,學習新的東西
當然不同意。
說這話的人太片面,也沒過過大腦,純粹是胡鬧。理由如下:
古詩詞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她不僅生活在過去,而且一直綿延至今,其優秀的作品更是不勝枚舉。傳統文化的載體一直都是多種多樣的,能在歷史潮流里脫穎而出,本就是一種不凡。
孩子們剛接觸詩詞肯定是陌生的,因為時代換了,文字也變了,這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不能就此而止步,相反地,更應該去鼓勵他們學習。
我個人認為,詩詞是一種懷揣美好的禮物,尤其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它更加彌足珍貴。孩子們學習詩詞,不是為了記得多少,能道出多少“大道理”,或者在考試上做點“欲上西樓強說愁”的答案,而是引導一種興趣,種下一顆種子,等他長大,等它發芽。
人的一生是漫長的,而在童年的他們有著父母伙伴,又因為認知不夠,很少會體會靈魂的孤獨。當他長大的那會,當他孤獨的那剎,當他失意的那時,詩詞這種美好希冀品就會發芽,它會以全新的面貌進入他的身體。
在冬天時候,他會想著春天的芬芳;面朝著洶涌澎湃的大海,他的思緒卻落在了海子的春暖花開;坐在溫暖的屋子里,他依然不忘世事的艱辛。
余光中信里有這么一段話:“當你童年,我們講英雄的故事給你聽,并不是要你一定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純正的品格;當你少年,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為了讓你的心靈填滿高尚的情趣。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就是這么個理。
要說與時俱進,在未來的物聯網、機器人的時代里,詩詞這門古老的藝術才是不可替代,不可或缺。
四、比喻與時俱進的成語
別具慧眼 慧:聰明,有才智。具有獨到眼光,高明的見解。
出處:宋·葉寘《愛日齋叢鈔》:“(楊萬里)又有《送彭元忠》詩:‘近來別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關。’”
長算遠略 猶言深謀遠慮。
出處:宋·洪邁《容齋續筆·名將晚謬》:“搴旗陷陣,將軍事也,長算遠略,老夫事也。”
登山小魯 比喻學問既高便能融會貫通,眼光遠大。
出處:《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獨具只眼 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見解。形容眼光敏銳,能看到別人不易發現的事物。
出處:宋·楊萬里《送彭元忠縣丞北歸》詩:“近來別具一只眼,要踏唐人最上關。”
放眼世界 放眼:放開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狹小范圍內。放開眼界,縱觀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出處:元·張養浩《過李溉之天心亭之二》:“放眼乾坤獨倚欄,古今如夢水云間。”
高明遠識 高明:(見解或技能)高超。遠識:遠大的眼光。指見識高遠。亦作“高明遠見”。
高瞻遠矚 瞻:視,望;矚:注視。站得高,看得遠。比喻眼光遠大。
出處:漢·王充《論衡·別通篇》:“夫閉戶塞意,不高瞻覽者,死人之徒也哉。”
開闊眼界 指對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狹隘的范圍內,眼光要放寬。
趨時奉勢 迎合時尚,依附權勢。多用作貶義。同“趨時附勢”。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六卷:“若是他得了官時去看他,教人道我趨時奉勢。”
趨時附勢 迎合時尚,依附權勢。多用作貶義。
出處: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如此人趨時附勢以得富貴而自為樂者也。”元·劉塤《隱居通議·經史二》:“蓋趨時附勢人情則然,古今所同也。何責于薄俗哉?”
深謀遠慮 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深謀遠略 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曩時之士也。”
深圖遠算 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同“深謀遠慮”。
深猷遠計 指計劃得很周密,考慮得很長遠。同“深謀遠慮”。
識時達變 認清時勢,通達權變。
識時達務 認清時勢,通達事務。
識時通變 認清時勢,通達權變。同“識時達變”。
適時應務 適合時宜,順應世務。
隨俗浮沉 自己沒有一定的想法,隨著潮流走。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故且從俗浮沉,與時俯仰,以通其狂惑。”
與時推移 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出處:唐·李白《冬夜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吾不凝滯于物,與時推移。”
與時偕行 變通趨時。
出處:《易·損》:“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與世推移 隨著世道的變化而變化以合時宜。
出處:《楚辭·漁父》:“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
淵圖遠算 深謀遠慮。
出處:《南齊書·高帝十二王傳論》:“世祖顧命,情深尊嫡,淵圖遠算,意在無遺。”
遠見卓識 有遠大的眼光和高明的見解。
遠謀深算 猶言深謀遠慮。
出處:葉圣陶《冥世別》:“他們這樣說,就見得我們的行動都出于他們的計劃,他們有何等的遠謀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