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和氏璧的詩詞
1、定知和氏璧
唐
宋之問
《送趙司馬赴蜀州》
2、不亂和氏璧
唐
戴叔倫
《孤石》
3、既同和氏璧
唐
李咸用
《贈來鵬》
4、豈須和氏璧
宋
晁公溯
《楊周輔來考試刑法同在別闈剛直士也喜為賦此》
5、楚國未登和氏璧
宋
陳襄
《寄李惟肖》
6、價重欲輸和氏璧
宋
陳造
《次韻朱通判嚴上舍》
7、莫將和氏璧
宋
史聲
《送別嚴希孟》
8、和氏璧無瑕
宋
孫應時
《挽王知復書監》
9、手持和氏璧
明
郭奎
《出昌山峽遇雨》
二、文言文《和氏之璧》的句子和字的翻譯 選自《韓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 奉而獻之厲王2。 厲王使玉人相3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4。及厲王薨5,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6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7?”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8,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9其璞而得寶焉。遂命10曰:“和氏之璧”。
【注釋】:
1 和氏: 一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經剖開理治的稱為“璞”。楚山:即
荊山,在今湖北省漳縣西。
2 厲王: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并無厲王其人,此處有誤。
3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視、察看,此處指鑒定。
4 誑(kuang):欺騙。刖(yue):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腳砍掉。先秦法初犯砍左腳,因左腳不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腳。刑后做閽人,看大門。
5 薨(hong):諸侯死稱為“薨”。
6 泣:一作“淚”。
7 子:你。奚:何,為什么。
8 題:名。貞士:精誠的人。
9 理:治玉。
10 命:名。
【翻譯】:
楚國有一個人叫卞和,在荊山里得到一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一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一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淚,接著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后派人前去詢問,問道:“普天之下被砍去雙腳的人很多,你為什么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說:“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于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璧。
三、秦王稱贊和氏璧的話語是什么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具體怎么稱贊的不知道。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
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史記》卷八十一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秦王贊美和氏璧的句子3句:50字
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具體怎么稱贊的不知道。
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乃前曰:“璧有瑕,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于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于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特以詐詳為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相如廣成傳。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史記》卷八十一的《廉頗藺相如列傳》
五、和氏璧的由來,話語一定要簡潔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楚山看見有鳳凰棲落在山中的青石板上,他認定山上有寶,經仔細尋找終于在山中發現一塊玉璞。
卞和將此璞先后獻給楚厲王、武王。然而均被玉工判定為石頭,兩王以為卞和欺君,下令斷卞和左右腳,逐出國都。
及楚文王即位,卞和懷揣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以致滿眼溢血。文王很奇怪,派人問他:“天下被削足的人很多,為什么只有你如此悲傷?”卞和感嘆道:“我并不是因為被削足而傷心,而是因為寶石被看作石頭,忠貞之士被當作欺君之臣,是非顛倒而痛心啊!”這次文王直接命人剖璞,結果得到了一塊無瑕的美玉。
為獎勵卞和的忠誠,美玉被命名為“和氏之璧”,這就是后世傳說的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