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陸游的古詩有哪些
陸游(1125~1210) 中國南宋詩人。
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圖片 生平 陸游自幼好學不倦,青年時代曾從江西派詩人曾幾學詩,又受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等人的詩作影響較大。 他20歲時與唐琬結婚,夫妻感情甚篤,但被其母強行拆散。
這種感情傷痛終其一生,[釵頭鳳]、[沈園]等名作即是為此。29歲時,赴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應鎖廳試,名列第一,因居秦檜的孫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國恥“喜論恢復”,竟在復試時被除名。
秦檜死后,孝宗即位,主戰派受到重視,陸游方被起用。但由于張浚舉兵北伐失敗,陸游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而罷黜還鄉。
后屢次上書求職,乾道五年(1169)得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小官。乾道八年主戰將領四川宣撫使王炎聘他襄理軍務。
不久,宋朝廷將王炎召回,隨即罷免,陸游也改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他收復中原的希望也就此破滅。
此后,陸游又在蜀州、嘉州、榮州代理通判 、知州等職 。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鎮蜀,邀陸游至其幕中任參議官。
五年春,陸游詩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見,但并未得到重用 ,孝宗派他到 福州 、江西 去做了兩任提舉常平茶鹽公事。在江西任上,當地發生水災,他奏請開倉賑濟,竟以“擅權”罪名罷職還鄉。
陸游在家閑居 6 年后,又被起用為嚴州(今浙江建德)知州。他赴京受命,寫了有名的七律《臨安春雨初霽》。
十五年,陸游被召赴臨安任軍器少監。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議大夫禮部郎中。
于是他連上奏章,諫勸朝廷銳意進取,減輕賦稅,結果反遭彈劾,以“嘲詠風月”的罪名再度罷官。此后,陸游長期蟄居農村,計有12年之久,在幽靜清貧的生活中度著晚年。
在這一時期,陸游曾應韓侂胄之請,為他撰寫了《南園記》,希望他“勤勞王事”。嘉泰二年(1202),宋朝因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尚未完成,召陸游入朝修撰,次年修畢,即辭官還鄉。
此后猶賦詩作文不輟,但身體卻逐年衰弱,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85歲的老詩人抱著未見國土收復的遺恨與世長辭。 詩歌創作 陸游集中存詩共約9300余首。
他的詩大致可以分為三期:第一期是從少年到中年(46歲)入蜀以前。這一時期最長(約 30 年),但集中現存詩卻最少,約200首左右,這是因為他將早年那些“但欲工藻繪”的作品盡行刪去的結果。
第二期是入蜀以后,到他64歲罷官東歸,前后近20年,存詩2400余首。這一時期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奠定了他作為一代文宗的地位。
第三期是長期蟄居故鄉山陰一直到逝世,亦有20 年,現存詩約近 6500 首。這一時期的詩作最多,當是由于晚年未暇刪汰的緣故。
詩中表現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在這一時期的詩中 ,也表現出趨向質樸而沉實的創作風格。
在陸游 3個時期的詩中,始終貫串著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中年入蜀以后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在同時代的詩人中顯得很突出,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
他的詩“言恢復者十之五六” ,抗敵御侮一直是 最能觸發他創作激情 的思想主題 。陸游的“一片丹心”始終得不到報國的機會,不能不常常感到壓抑和憤慨,在詩中也就表現為在激昂的基調中又鳴響著悲愴 。
如《書憤》、《金錯刀行》、《關山月》、《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等。特別感人的是,陸游在臨終前夕,還不忘收復國土,在有名的《示兒》詩中寫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以上這類詩最能體現陸游創作精神。
陸游同時還對腐朽無能 、茍安求和的統治當局發出憤怒的譴責,痛斥那些不恤國難 、唯知奢靡享樂的官僚。如《 感憤 》、《 夜讀范至能〈 攬轡錄〉》、《追感往事》等詩。
對處于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下的人民,陸游也在詩中表現著深切的關懷。并且對被迫反抗的人民懷著不尋常的同情。
在《兩獐》、《疾小愈縱筆作短章》等詩中,他對“盜賊”的看法已經沖破一般文士的觀點,“吏或無佳政,盜賊起齊民”,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總之,憂國、愛民、誓死抗戰,是陸詩的最大特色并能傳誦千古的原因。
除此以外,陸游還寫了很多別具風采的詩。這些詩或抒發生活感情,或描寫山川風物,呈現著自然流暢而又清新俊逸的風格;其中還有些作品將詩情和哲理藝術地交融在一起。
如《游山西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游的詩可謂各體兼備,無論是古體、律詩、絕句都有出色之作,其中尤以七律寫得又多又好。
如“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黃州》);“萬里關河孤枕夢 ,五更風雨四山秋”(《枕上作》);“月色橫分窗一半,秋聲正在樹中間”(《枕上》)等。這些名作名句,或壯闊雄渾,或清新如畫,不僅對仗工穩,而且流走生動,不落纖巧。
除七律外 ,他在詩歌創作上的成就當推絕句 ,《 示兒 》、《劍門道中遇微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楚城》、《小雨極涼舟中熟睡至夕》等,都不愧是“視唐殆無愧色”的絕句。 陸游的詩雖然呈現著多彩多姿的風格,但從總的創作傾向來看,還是以現實主義為主。
他繼承了屈原等前代詩人憂國憂民的優良傳。
二、陸游的詩句
《書憤》【南宋】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垢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示兒》 【南宋】陸游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游山西村》【南宋】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臨安春雨初霽》【南宋】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卜算子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 上西樓(一名相見歡) 江頭綠暗紅稀,燕交飛。
忽到當年行處、恨依依。灑清淚,嘆人事,與心違。
滿酌玉壺花露、送春歸。大圣樂 電轉雷驚,自嘆浮生,四十二年。
試思量往事,虛無似夢,悲歡萬狀,合散如煙。苦海無邊,愛河無底,流浪看成百漏船。
何人解,問無常火里,鐵打身堅。須臾便是華顛。
好收拾形體歸自然。又何須著意,求田問舍,生須宦達,死要名傳。
壽夭窮通,是非榮辱,此事由來都在天。從今去,任東西南北,作個飛仙。
太平時 竹里房櫳一徑深,靜愔愔。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
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銅爐裊裊海南沉,洗塵襟。
月上海棠 斜陽廢苑朱門閉。吊興亡、遺恨淚痕里。
淡淡宮梅,也依然、點酥剪水。凝愁處,似憶宣華舊事。
行人別有凄涼意。折幽香、誰與寄千里。
佇立江皋,杳難逢、隴頭歸騎。音塵遠,楚天危樓獨倚。
月上海棠 蘭房繡戶厭厭病。嘆春酲、和悶甚時醒。
燕子空歸,幾曾傳、玉關邊信。傷心處,獨展團窠瑞錦。
熏籠消歇沉煙冷。淚痕深、展轉看花影。
漫擁余香,怎禁他、峭寒孤枕。西窗曉,幾聲銀瓶玉井。
月照梨花 霽景風軟,煙江春漲。小合無人,繡簾半上。
花外姊妹相呼,約樗蒲。修蛾忘了章臺樣,細思一餉,感事添惆悵。
胸酥臂玉消減,擬覓雙魚,倩傳書。月照梨花 悶已縈損,那堪多病。
幾曲屏山,伴人晝靜。梁燕催起猶慵,換熏籠。
新愁舊恨何時盡,漸凋綠鬢,小雨知花信。芳箋寄與何處,繡閣珠櫳,柳陰中。
木蘭花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盡青衫塵滿帽。身如西瀼渡頭云,愁抵瞿唐關上草。
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幡判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木蘭花慢 閱邯鄲夢境,嘆綠鬢、早霜侵。奈華岳燒丹,青溪看鶴,尚負初心。
年來向濁世里,悟真詮秘訣絕幽深。養就金芝九畹,種成琪樹千林。
星壇夜學步虛吟。露冷透瑤簪。
對翠鳳披云,青鸞溯月,宮闕蕭森。瑯函一封奏罷,自鈞天帝所有知音。
卻過蓬壺嘯傲,世間歲月駸駸。上西樓(一名相見歡) 江頭綠暗紅稀,燕交飛。
忽到當年行處、恨依依。灑清淚,嘆人事,與心違。
滿酌玉壺花露、送春歸。大圣樂 電轉雷驚,自嘆浮生,四十二年。
試思量往事,虛無似夢,悲歡萬狀,合散如煙。苦海無邊,愛河無底,流浪看成百漏船。
何人解,問無常火里,鐵打身堅。須臾便是華顛。
好收拾形體歸自然。又何須著意,求田問舍,生須宦達,死要名傳。
壽夭窮通,是非榮辱,此事由來都在天。從今去,任東西南北,作個飛仙。
太平時 竹里房櫳一徑深,靜愔愔。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
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銅爐裊裊海南沉,洗塵襟。
月上海棠 斜陽廢苑朱門閉。吊興亡、遺恨淚痕里。
淡淡宮梅,也依然、點酥剪水。凝愁處,似憶宣華舊事。
行人別有凄涼意。折幽香、誰與寄千里。
佇立江皋,杳難逢、隴頭歸騎。音塵遠,楚天危樓獨倚。
月上海棠 蘭房繡戶厭厭病。嘆春酲、和悶甚時醒。
燕子空歸,幾曾傳、玉關邊信。傷心處,獨展團窠瑞錦。
熏籠消歇沉煙冷。淚痕深、展轉看花影。
漫擁余香,怎禁他、峭寒孤枕。西窗曉,幾聲銀瓶玉井。
月照梨花 霽景風軟,煙江春漲。小合無人,繡簾半上。
花外姊妹相呼,約樗蒲。修蛾忘了章臺樣,細思一餉,感事添惆悵。
胸酥臂玉消減,擬覓雙魚,倩傳書。月照梨花 悶已縈損,那堪多病。
幾曲屏山,伴人晝靜。梁燕催起猶慵,換熏籠。
新愁舊恨何時盡,漸凋綠鬢,小雨知花信。芳箋寄與何處,繡閣珠櫳,柳陰中。
木蘭花 三年流落巴山道,破盡青衫塵滿帽。身如西瀼渡頭云,愁抵瞿唐關上草。
春盤春酒年年好,試戴銀幡判醉倒。今朝一歲大家添,不是人間偏我老。
木蘭花慢 閱邯鄲夢境,嘆綠鬢、早霜侵。奈華岳燒丹,青溪看鶴,尚負初心。
年來向濁世里,悟真詮秘訣絕幽深。養就金芝九畹,種成琪樹千林。
星壇夜學步虛吟。露冷透瑤簪。
對翠鳳披云,青鸞溯月,宮闕蕭森。瑯函一封奏罷,自鈞天帝所有知音。
卻過蓬壺嘯傲,世間歲月駸駸。水調歌頭 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
連山如畫,佳處縹渺著危樓。鼓角臨風悲壯,烽火連空明滅,往事憶孫劉。
千里曜戈甲,萬灶宿貔貅。露沾草,風落木,歲方秋。
使君宏放,談笑洗盡古今愁。不見襄陽登覽,磨滅游人無數,遺恨黯難收。
叔子獨千載,名與漢江流。水龍吟 樽前花底尋春處,堪嘆心情全減。
一身萍寄,酒徒云散,佳人天遠。那更今年,瘴煙蠻。
三、陸游的詩被稱為什么詩
1、表達慷慨激昂,壯志未酬的詩。
2、表達田園風光、日常生活的詩。
陸游具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 ,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
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46歲入蜀以前,偏于文字形式;入蜀到64歲罷官東歸,是其詩歌創作的成熟期,也是詩風大變的時期。
由早年專以“藻繪”為工變為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蟄居故鄉山陰后,詩風趨向質樸而沉實,表現出一種清曠淡遠的田園風味,并不時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
擴展資料
1、抒發慷慨激昂的報國熱情和壯志未酬的悲憤。
陸游年輕時就以慷慨報國為己任 ,把消滅入侵的敵人、收復淪陷的國土當作人生第一要旨 [90] ,但是他的抗敵理想屢屢受挫。
于是,他的大量詩歌,既表現了昂揚的斗志,也傾訴了深沉的悲憤之情。如《書憤》一詩,詩人一心報國卻壯志難酬,昂揚豪壯中帶著蒼涼悲愴,既是詩人個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運的縮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
2、描寫田園風光、日常生活。
陸游熱愛生活,善于從各種生活情景中發現詩材。無論是高山大川還是草木蟲魚,無論是農村的平凡生活還是書齋的閑情逸趣,“凡一草、一木、一魚、一鳥,無不裁剪入詩”。
《游山西村》一詩,色彩明麗,并在景物的描寫中寓含哲理,其中“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成為廣泛流傳的名句。他的《臨安春雨初霽》,描寫江南春天,虛景實寫,細膩而優美,意韻十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 ——陸游
四、陸游寫的詩有什么
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 中國有一首家喻戶曉的古詩《示兒》。
詩是這么寫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首詩是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臨終遺囑。詩中表達了一個行將去逝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國,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國光復的那一天,告訴他勝利的消息。
從這首詩中,人們可以感覺到一位老詩人在人生的彌留之際強烈的愛國之心。他就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陸游。
陸游是中國南宋詩人,生于公元1125年。陸游生活的時代,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金國頻頻向宋朝發動戰爭,積貧積弱的宋朝喪失了大量國土,被迫不斷向南遷移,人民生活在戰亂和動蕩之中。
少年時代的陸游就不得不隨著家人逃難,飽嘗流離失所的痛苦。 陸游從小受到父親強烈愛國思想的熏陶,很早就養成了憂國憂民、渴望國家重建的品格。
為了實現自己報效祖國的理想,他特別注意學習兵書。20歲時,他在一首詩中寫道,"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希望自己有一天能親臨戰場、殺敵報國。
然而直到四十多歲時,他才有機會在軍中做一名軍官,實現了自己多年的愿望。 不到一年的軍中生活,在陸游的生活和創作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他身著戎裝,來往于前線各地,抗敵將士的艱苦生活和愛國熱情,極大地開拓了他的詩歌境界,豪邁而悲壯也成為他一生詩歌創作的基調。 作為一名杰出的詩人,陸游一生創作詩歌9300余首。
這些詩中大多數都是與抗擊侵略者的有關的。或者描寫火熱的軍中生活,"失衣臥枕戈,睡覺身滿霜",或者寄托自己對祖國前途命運的深切憂慮和自己空抱一腔報國熱情的愁悶心情。
陸游的詩歌不僅始終貫注著熾烈的愛國熱情,而且同情當時人民的疾苦。憂國和憂民的思想在他的作品里交織在一起。
他在《太息》、《秋獲歌》等詩篇里,揭露了官僚和豪強對下層人民的剝削,同時又真切地寫出了下層人民勤勞、善良的優秀品質。 除了詩歌作品,陸游還創作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
這些作品有的記生活瑣事,有的議論國計民生,有的敘述友人事跡,但都貫穿以愛國情感,有很強的感染力。 陸游一生飽經憂患,對普通人民所處的環境有充分的了解。
他的作品在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達到了同代詩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陸游豐富的創作實踐對他以后的宋代文壇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但更為顯著的,還在于他強烈執著的愛國主義精神方面。
他的詩文作品,對遭受異族壓迫的人民是莫大的精神鼓舞。每當民族的生死存亡關頭,人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這位在自己85歲的生命歷程中深切關注祖國命運的詩人。
陸游和唐琬的哀情故事 南宋的大詞人陸游(1125-1209),在1144年娶了他的表妹唐琬,第二年,唐琬就被逐出家門,原因依古人的說法是「不當母夫人意」「二親恐其惰於學,數譴婦,放翁不敢逆尊者意,與婦訣」.以上的意思是說,唐琬在夫家,與婆婆不合;或說因為夫妻兩人太恩愛,公婆認為會妨礙陸游的上進之心,所以常常責罵唐琬,而造成二人的分手. 真相:根據陸游自已在晚年的詩作(《劍南詩稿》卷十四)是因為唐琬不孕,而遭公婆逐出. 陸游與唐琬是相愛的,他們分手以后,陸游又被迫娶妻,而唐琬也改嫁了皇族趙士程,但真正兩人的哀情傳世的一段,就是兩人的重逢於相別后的十年,在紹興城外的沈氏園中,那是一個春日,陸游來此賞春,而唐琬和丈夫趙士程 也來此游春,而在此意外的重逢.兩人重逢,又無法當面相訴離情,隨后,唐琬派人送來一些酒菜,默默以示關懷,而就與丈夫離去,陸游在傷心之余,就是園子的壁上題下了一首哀怨的《釵頭鳳》. 兩人重逢后沒有多久,唐琬就因心情憂傷而憂死(在歷史上記載:「未幾,怏怏而卒」--沒有多久,就心情憂郁而死) 陸游在死前一年(八十四歲,1208年),又來到沈園,寫下了:沈家園里花如錦,半是當年識放翁;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這也信美人終作土,不堪幽夢太匆匆」,正是陸游對唐琬最深的懷念,第二年,陸游終於也追隨著唐琬去到另一個世界了. 沈園絕戀 沈園位于紹興市區東南的洋河弄。宋代池臺極盛,為越中著名園林。
據載:南宋詩人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愛,卻為陸母所不喜,陸游被迫與唐琬分離,后來唐改嫁趙士程,陸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們春游沈園相遇,陸游傷感之余,在園壁題了著名的《釵頭鳳》詞,唐琬見了不勝傷感,也和詞一首,不久便憂郁而死。
陸游為此哀痛至甚,后又多次賦詩憶詠園,有"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句。沈園亦由此而久負盛名,數百年來,風雨滄桑,沈園已"非復舊池臺"。
近年來紹興重建了沈園,在其東部建雙桂堂,內辟陸游紀念館,展出了陸游在沈園的經歷,以及陸游的愛國史跡和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中部為宋代遺物區,這里的葫蘆形水池、池南的假山、池西的古井,都是宋代遺物。
。園西為沈園遺跡區,以氣勢雄渾,表制古樸的孤鶴軒為中心。
正南用出土斷磚砌成的斷垣上,刻有當代詞學家夏承燾書陸游的《釵頭鳳》詞,點明了造園主題。東南有俯仰亭,西南有閑云亭,登亭可攬全園之勝。
孤鶴軒之北,有碧池一泓,池。
五、陸游的詩大多是在描寫什么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他出生的第二年適逢靖康之亂,隨其父陸宰離開中原南歸。他幼時常看到父輩“相與言及國事,或裂眥嚼齒,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殺身翊戴王室。”
(《跋傅給事帖》)他因此很早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壯志。陸游29歲參加進士考試,因名列秦檜的孫子之前而受到秦的忌恨,復試時被黜落,直到秦檜死后才得入仕。
他在后來的仕途中又兩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罷職。但陸游的愛國情懷終生不渝,他一生中時刻盼望著有殺敵報國、收復中原的機會,直到臨終前仍在絕筆詩《示兒》中諄諄囑咐兒孫: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在南渡之初,正直的士大夫大多懷有抗金復國的理想。然而隨著紹興和議的簽訂,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線漸占上風,很多士人漸趨消極。
南宋最早在詩歌中高揚愛國主題的呂本中、陳與義等人晚年詩作的題材取向又轉回到書齋生活和山水景物,便是這種態勢在詩壇上的鮮明反映。陸游則與眾不同,即使是在收復中原已毫無希望時,他仍然堅持夙志,大聲疾呼抗敵復國,真不愧是南宋愛國詩人最杰出的代表。
陸游的生活經歷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一、45歲以前,他任鎮江通判等職,后因贊助張浚北伐而罷職家居;二、自46歲入蜀從軍至65歲被劾罷官;三、66歲以后在山陰農村閑居20年。陸游的詩歌創作過程也可分成與之相應的三個階段,其中第二個階段是陸詩臻于成熟的關鍵時期。
陸游晚年回憶說他在“四十從戎駐南鄭”時創作上發生了“詩家三昧忽見前,屈賈在眼元歷歷”(《九月一日夜讀詩稿有感走筆作歌》)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不是指詩歌題材的轉變,因為陸游早期的詩歌內容已相當充實,而且憂國念時的主調已經確立,三十七八歲時就已寫下《聞武均州報已復西州》、《送七兄赴揚州帥幕》等名篇。
陸游所說的“詩家三昧”,是指他在地處抗金前線的南鄭受到緊張、豪宕的軍營生活的激發,而領悟到應該改變早年專以“藻繪”為工的詩風,而追求宏肆奔放的風格。由于只有這種風格才與陸游建立奇功的宏偉抱負、愛國憂時的熾烈感情、不拘小節的狂放性格最相適應,也只有這種風格才最符合陸詩所以反映的時代的脈搏,所以陸游一旦找到這種適合于自己的風格之后,他的創作就產生了質的飛躍。
正如清人趙翼所說:“放翁詩之宏肆,自從戎巴蜀,而境界又一變。”(《甌北詩話》卷六)最能體現陸詩雄放風格的七古名篇如《金錯刀行》、《胡無人》、《長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關山月》、《秋興》(成都城中秋夜長)等都作于入蜀從軍以后的十年間,說明陸游詩的主導風格正是在巴山蜀水之間奠定的。
正由于這個原因,陸游把自己的詩集題作《劍南詩稿》。 陸游與江西詩派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
他師事曾幾,又私淑呂本中,對曾、呂二人服膺終生。陸游接受曾、呂的影響首先在于愛國的情操,他少時與曾幾 “略無三日不進見,見必聞憂國之言。”
(《跋曾文清公奏議稿》)而呂本中在表現愛國主義主題方面堪稱是陸游的先驅。陸游在藝術上也受到曾、呂較深的影響,對“活法”說深信不疑,直到70歲時還對曾幾授予他的“文章切勿參死句” (《贈應秀才》)一語津津樂道。
然而陸游雖然從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中獲得了增進藝術修養以自成一家的啟示,早年作詩時也曾仿效過黃庭堅、呂本中等江西詩人的風格,可是他的藝術個性和才力卻不是江西詩派所能牢籠的。所以他很快就超越了曾幾、呂本中等師輩的成就,并以明朗瑰麗的語言、奔放磊落的情調而與江西詩風分道揚鑣。
除了借鑒江西詩派以外,陸游還廣泛地學習前代的優秀詩人。在陸游所崇拜的古代詩人中,屈原、杜甫以其愛國憂世之心成為陸游的異代知音。
陸游54歲出蜀東歸途中曾寫下《楚城》和《龍興寺吊少陵先生寓居》二詩: 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礻司。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似舊時! 中原草草失承平,戍火胡塵到兩京。
扈蹕老臣身萬里,天寒來此聽江聲。 國家多難,報國無路,共同的遭遇使陸游與屈、杜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然而時刻希望殺敵復國的陸游所面對的現實卻是南宋小朝廷偏安于半壁江山的定局,理想與現實的巨大矛盾使陸游格外苦悶,他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得到安慰和解脫。于是本質上屬于寫實性質的陸詩卻時常需要借助浪漫幻想的表現方式,而李白那種獨往獨來、鄙視流俗的人生態度和想落天外、變化莫測的藝術構思也就成為陸游傾心學習的對象。
此外,岑參和陶淵明也受到陸游的重視。在陸游心目中,岑參是僅次于李、杜的唐代大詩人。
這顯然是由于岑詩多寫邊塞奇麗風光和軍營的豪壯生活,正與陸游所向往的從軍生活情趣相投的緣故。當陸游退居山陰農村后,陶淵明恬淡的生活態度和陶詩平淡自然的風格又成為他仿效的典范。
轉益多師的態度使陸游從前代詩歌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也使陸詩的題材和風格形成了多樣化的格局。 陸游一生勤奮創作,流傳至今的詩就有九千四百多首。
詩歌的內容也極為豐富,幾乎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
六、陸游的詩詞
釵頭鳳(陸游) 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墻柳。
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
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
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釵頭鳳 (唐婉) 世情薄,人情惡,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
難,難,難!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聲寒,夜闌珊。
怕人尋問,咽淚裝歡。瞞,瞞,瞞!創作背景陸游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
他出生于越州山陰一個殷實的書香之家,幼年時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隨家人四處逃難。這時,他母舅唐誠一家與陸家交往甚多。
唐誠有一女兒,名喚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靜靈秀,不善言語卻善解人意。與年齡相仿的陸游情意十分相投,兩人青梅竹馬,耳鬢廝磨,雖在兵荒馬亂之中,兩個不諳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過一段純潔無暇的美好時光。
隨著年齡的增長,一種縈繞心腸的情愫在兩人心中漸漸滋生了。 青春年華的陸游與唐婉都擅長詩詞,他們常借詩詞傾訴衷腸,花前月下,二人吟詩作對,互相唱和,麗影成雙,宛如一雙翩躚于花叢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著幸福和諧。
兩家父母和眾親朋好友,也都認為他們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于是陸家就以一只精美無比的家傳鳳釵作信物,訂下了唐家這門親上加親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燭,唐婉便成了陸家的媳婦。
從此,陸游、唐婉更是魚水歡諧、情愛彌深,沉醉于兩個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舉課業、功名利碌、甚至家人至親都暫時拋置于九霄云外。陸游此時已經蔭補登仕郎,但這只是進仕為官的第一步,緊接著還要赴臨安參加“鎖廳試”以及禮部會試。
新婚燕爾的陸游留連于溫柔鄉里,根本無暇顧及應試功課。陸游的母親唐氏是一位威嚴而專橫的女性。
她一心盼望兒子陸游金榜題名,登科進官,以便光耀門庭。目睹眼下的狀況,她大為不滿,幾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場對唐婉大加訓斥,責令她以丈夫的科舉前途為重,淡薄兒女之情。
但陸、唐二人情意纏綿,無以復顧,情況始終未見顯著的改善。陸母因之對兒媳大起反感,認為唐婉實在是唐家的掃帚星,將把兒子的前程耽誤貽盡。
于是她來到郊外無量庵,請庵中尼姑妙因為兒、媳卜算命運。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說:“唐婉與陸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誤導,終必性命難保。”
陸母聞言,嚇得魂飛魄散,急匆匆趕回家,叫來陸游,強令他道:“速修一紙休書,將唐婉休棄,否則老身與之同盡。”這一句,無疑晴天忽起驚雷,震得陸游不知所以。
待陸母將唐婉的種種不是歷數一遍,陸游心中悲如刀絞,素來孝順的他,面對態度堅決的母親,除了暗自飲泣,別無他法。 迫于母命難違,陸游只得答應把唐婉送歸娘家。
這種情形在今天看來似乎不合常理,兩個人的感情豈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國古代社會,母命就是圣旨,為人子的得不從。
就這樣,一雙情意深切的鴛鴦,行將被無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虛玄的命運八字活活拆散。陸游與唐婉難舍難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無緣,于是悄悄另筑別院安置唐婉,陸游一有機會就前去與唐婉鴛夢重續、燕好如初。
無奈紙總包不住火,精明的陸母很快就察覺了此事。嚴令二人斷絕來往,并為陸游另娶一位溫順本分的王氏女為妻,徹底切斷了陸、唐之間的悠悠情絲。
無奈之下,陸游只得收拾起滿腔的幽怨,在母親的督教下,重理科舉課業,埋頭苦讀了三年,在二十七歲那年只身離開了故鄉山陰,前往臨安參加“鎖廳試”。在臨安,陸游以他扎實的經學功底和才氣橫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陸阜的賞識,被薦為魁首。
同科試獲取第二名的恰好是當朝宰相秦檜的孫子秦塤。秦檜深感臉上無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禮部會試時,硬是借故將陸游的試卷剔除。
使得陸游的仕途在一開始就遭受了風雨。 禮部會試失利,陸游回到家鄉,家鄉風景依舊,人面已新。
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涼。為了排遣愁緒,陸游時時獨自倘祥在青山綠水之中,或者閑坐野寺探幽訪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詩;或者浪跡街市狂歌高哭。
就這樣過著悠游放蕩的生活。在一個繁花競妍的春日晌午,陸游隨意漫步到禹跡寺的沈園。
沈園是一個布局典雅的園林花園,園內花木扶疏,石山聳翠,曲徑通幽,是當地人游春賞花的一個好去處。在園林深處的幽徑上迎面款步走來一位綿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陸游猛一抬頭,竟是闊別數年的前妻唐婉。
在那一剎間,時光與目光都凝固了,兩人的目光膠著在一起,都感覺得恍惚迷茫,不知是夢是真,眼簾中飽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憐。此時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給了同郡士人趙士程,趙家系皇家后裔、門庭顯赫,趙士程是個寬厚重情的讀書人,他對曾經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現出誠摯的同情與諒解。
使唐婉飽受到創傷的心靈已漸漸平復,并且開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這時與陸游的不期而遇,無疑將唐婉已經封閉的心靈重新打開,里面積蓄已久的舊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來,柔弱的唐婉對這種感覺幾乎無力承受。
而陸游,幾年來雖然借苦讀和詩酒強抑著對唐婉的思念,但在這一刻,那埋在內心深處的舊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對,千般。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陸游的詩句什么卻以什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