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書法家刻苦練字的故事
“智永練字,退筆成冢” 智永和尚,隋末唐初人,書圣王羲之的第64代孫。
其練字非常刻苦。 據說他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閣樓上30年不下來。
干什么?寫字!筆一支接著一支的用完,一筐接著一筐地把用壞的筆裝起來。最后,裝了滿滿四大筐之多。
于是,他把這些壞筆埋到后院,而成一土丘。 懷素和尚,也是一位勤奮刻苦的典范。
因為貧苦,買不起紙張,他每天取芭蕉葉來寫字,后來把他種的一萬多株芭蕉樹葉都摘光了,于是又作了個木盤子,刷上漆,在上面練習寫字,時間長了,筆尖竟把木盤也磨穿了。他寫禿的筆,可能比智永還多,后來將禿筆埋成一座墳,名叫“筆冢”。
鐘繇是魏大書法家,楷書的鼻祖。其練字非常用功,以致于晚上睡覺做夢的時候都在寫字。
怎么寫?手指為筆,被里為紙。日復一日,被里都給劃破了。
沙孟海,現代著名書法家,書壇兩大泰斗之一(另一為啟功)。其也是嗜書非常。
何以見得?其坐著無事的時候,手指頭也是不停的比劃,在哪里比劃?在膝蓋上。長期以往,褲子都給劃破了。
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簡單介紹一位書法家刻苦練字的故事
十八缸水有一天,王獻之走進父親的書房,便問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訴他寫字的秘訣.王羲之聽了,就領著王獻之來到后院,指著十八口大缸對兒子說:「寫字的秘訣就在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這十八缸里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 王獻之聽了父親的教導后,就再也不敢偷懶貪圖捷徑了,而是夜以繼日,腳踏實地地練習. 王羲之為了想試試兒子的功力,就從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筆,竟沒有拔動,于是嘆息著說:「這孩子前途無量啊!」在王羲之的諄諄教誨之下,王獻之真的寫完了十八缸水,進一步改變了當時的古拙書風,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書法家練字刻苦的故事
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據說他練字用壞的毛筆,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們叫它“筆山”。他家的旁邊有一個小水池,他常在這水池里洗毛筆各硯臺,后來小水池的水都變黑了,人們就把這個水池叫做“墨池”。
長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象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里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的時候,眼睛還看著字,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么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功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于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象彩云那樣輕松自如,象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寫字家之一。
著名的 羲之吃墨 故事不知樓主滿意不
四、簡單介紹一位書法家刻苦練字的故事
1、懷素 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和尚的草書寫得很好。
他從小就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練字,從不氣餒(něi)。懷素少年時家境貧寒,被家人送到寺廟里當和尚混碗飯吃。
可是生性好學的懷素在誦經之外,十分喜愛書法。師兄看懷素如此喜愛書法,便送他一支毛筆。
懷素就采摘芭蕉葉當紙,用鐵鍋下面的煙灰和上水當墨汁研習書法。后來,懷素為了用芭蕉葉練字,便在園外大量栽種芭蕉。
到了冬天,懷素還找來一塊厚木板做成漆盤,在上面寫了擦,擦了寫,天長日久,竟然將漆盤擦通了。 2、柳公權 柳公權小時候字寫得不好,常常受到老師和父親的批評。
他虛心聽取他們的教誨,經過一年的勤學苦練,他寫的字進步很大,受到老師的表揚。表揚的次數多了,柳公權也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了。
有一天,柳公權和幾個小伙伴舉行寫大楷比賽。 他很快地寫好了一篇,滿以為穩拿冠軍,臉上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
一位賣豆腐的老人見柳公權這么不謙虛,想給他潑點涼水,走過去對他說:“華原城里,有個人用腳寫字,寫得比你還要好。”柳公權聽了有點不服氣,第二天一大早就趕到華原城。
他親眼看到那位無臂老人用左腳壓住鋪在地上的紙,用右腳夾住毛筆,龍飛鳳舞地寫對聯,寫出的字比自己不知要好多少倍。他冷靜下來想想,覺得自己那么一點成績真算不得什么。
他誠懇地對那位無臂老人說:“柳公權愿拜您為師,請老師告訴學生寫字的秘訣。” 無臂老人沉思片刻,給他寫了四句話:“寫盡八缸水,硯染澇池黑,博取百家長,始得龍鳳飛。”
老人解釋說:“這就是我寫字的秘訣。我用腳寫字,已經練了50多個年頭。
我磨墨練字用完八大缸水,每天寫完字就在半畝大的池塘里洗硯,池水都染黑了。 可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我的字還差得遠呢!”柳公權牢牢記住老人的話。
從此以后,他更加勤奮地練字。他搜集了許多古代書法家的字,反復琢磨,吸取各家的長處。
他經常登門拜訪當時的書法名家,向他們虛心求教。 他還時常請同學、親友、陌生人指出自己書法上的不足之處。
柳公權在書法領域不知滿足地刻苦鉆研,終于成為當時著名的書法家。 3、米芾 童年米芾練字無長進,先生呵斥他;“你只能回家放牛!”從此米芾發憤習字。
一天,米芾去求教一位有名的秀才,那秀才翻了翻米芾的字,就丟在一邊說:“要我教你寫字,先要用五兩銀子買我一張紙去寫。” 米芾驚得目瞪口呆,這么貴的紙,哪里買得起呢?但他習字心切,咬咬牙答應了。
米芾家并不富裕,但母親經不住他百般央求,只得將僅有的首飾交給他去典錢。米芾湊滿了五兩銀子,心想這下可以買到秀才的一張紙了。
秀才接過銀子,給了米芾一張紙,說:“你好好寫吧”。 米芾將那張紙反復觀看,覺得并無特別之處,可這么貴的紙,他不敢輕易下筆,于是認真鉆研字帖,琢磨每個字的間架與筆鋒。
時到晌午,秀才見米芾仍坐在那里對著字帖出神,紙上卻一字未寫,便問:“怎么不寫啊”? 米芾一驚,如夢初醒,喃喃地說:“紙太貴了。”
秀才問“敢不敢寫個字給我看看”?米芾提著筆,凝神默想了許久,寫了個“永”字,既像帖上的字,又不完全像。秀才見了,滿意地點點頭, 對米芾說:“寫字不只是動筆,還要動心,不但觀其形,且要悟其神,這就是寫字的竅門。”
米芾聽了,大悟大徹,連連點頭。臨別時,秀才贈他一個小布包命他回家后打開。
米芾回家后打開布包,啊!原來就是那買紙的五兩銀子,他感動得熱淚盈眶。后來,米芾一直保存著這五兩銀子,以紀念秀才對他的苦心教誨。
4、歐陽詢 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字信本,譚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他練習書法很刻苦,博采眾長,精通八種書法,自成一家,人稱“歐體”。有一次,他出使歸來,騎馬路過一處荒郊野外,在亂草叢中發現西晉書法家索靖書寫的一塊石碑,停馬觀賞了很久都舍不得離去。
走出幾里后,又返回來,下馬坐在碑前仔細觀看,體會索靖草書的妙處。當晚,他回到了住處,徹夜難眠,想著白天看到的石碑。
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騎馬趕到石碑前,反復揣摩,并鋪開紙,一筆一畫地臨模就這樣,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書的筆法融會貫通,了然于胸,才高興地離去。 5、王羲之 王羲之,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 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
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 “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王羲之并沒有因老師稱贊而沾沾自喜,驕傲自滿,他臨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達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飯,書童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幾次催他快吃,他仍然連頭也不抬,像沒聽見一樣,專心致志地看帖、。
五、書法家勤奮練字的故事請詳細回答.
程邈創隸書 傳說,隸書是由秦朝的一個名叫程邈的人創造出來的.程邈起初在一個縣里做個小官,專門負責辦理有關文件的抄寫.后來,因為犯了罪,被秦始皇關在云陽縣(在今天陜西省淳化縣西北方向)的一個監獄里. 在監獄里,整天沒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寫文件時,秦朝的文字小篆體字比較繁雜難寫,就萌生了一種改變小篆體字寫法的念頭.在監獄里想了幾年,出獄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幾年,整整十年過去了,程邈在篆書的基礎上,把篆書簡化演變,把原來篆書比較圓轉的筆劃變成方折形,在字的結構上,把原來的像畫畫一樣象形結構變成筆畫形式,這樣一來,漢字就比原來更好書寫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歷經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個隸書字寫成一個奏本,并送給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對程邈十分贊賞,就任命他為御史.當時,各種上報給皇帝的公文很多,篆體字又很難寫,所以使用隸書的人就多了起來. 因為這種字體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員使用,寫起來又很方便,所以稱作隸書. 蕭何深思題匾 西漢大臣蕭何協助劉邦建立了漢王朝,因為他的功績大,劉邦就封他為贊部候,后來又升他做相國.蕭何的字寫得非常好,尤其擅長用禿筆在牌匾上寫字.有一次,有人請蕭何為一座新砌成的宮殿題寫一個殿名,蕭何苦思冥想了三個月后,才動筆寫.寫的那天,有人聽說蕭何想了三個月才動筆寫,都從很遠的地方趕過來看.只見蕭何如同帶兵打仗一樣,手腕的變動好像是在指揮千軍萬馬,寫出來的字好像他所帶領的文臣武將,每一個字都那么有氣勢,在場的人無不為他精彩的揮毫潑墨所深深折服. 墨 成 池 東漢大書法家張芝,年輕時學習書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奮練字,廢寢忘食,幾天就寫禿了一支筆,一個月就要用掉幾錠墨. 每天寫完字后,張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筆洗硯,久而久之,池水竟變黑了.。
六、一位書法家刻苦練字的故事
王羲之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拜衛夫人為老師學習書法。
他的書法進步很快,7歲的時候,便以寫字而在當地小有名氣了,很得前輩的喜愛和夸獎。 王羲之在11歲的時候,就讀了大人才能讀懂的《筆說》。
他按照《筆說》中所講的方法,天天起早摸黑地寫呀,練呀,簡直都入了迷。過了一段時間,看看自己寫的字,與以前寫的比較,果然有些變化。
一天他的老師衛夫人看了后吃了一驚,對人說:“這孩子一定是看到書法秘訣了,我發現他近來的字,已達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這樣發展下去,這孩子將來在書法方面的成就一定會淹沒我的名聲的。” 代著名畫家米芾小時家境不富裕,花學費在私塾學寫字三年亦長進不大。
一日,他聽說有位路過村里的趕考秀才寫字好就去請教。秀才翻看了米芾的臨帖后說:“想要跟我學寫字,有個條件,得買我的紙,可紙貴,五兩紋銀一張。”
米芾心想哪有這樣貴的紙,但出于學字心切,米芾一咬牙借來銀子交給秀才。秀才遞給他一張紙說:“回去好好寫,三天后拿給我看。”
回到家,米芾捧著這張用五兩銀子買來的紙,左看右看也不敢輕易使用。于是對照字帖,用沒蘸墨水的筆在書案上劃來劃去,反反復復地琢磨,把一個一個的字印在心里。
三天后,秀才來了,見米芾正坐在桌前,手握著筆,望著字帖出神呢,紙上竟滴墨未沾。便故作驚訝地問:“怎么還沒寫?”米芾如夢方醒,才想到三天期限已到,喃喃地說:“我怕弄廢了紙。”
秀才哈哈大笑,用扇子指著紙說:“好了,琢磨三天了,寫個字給我看看吧!”米芾抬筆寫了個“永”字。秀才一看,字寫的遒勁瀟灑,便故意問道:“你為什么三年學業不進,三天卻能突飛猛進呢?”米芾想了想說:“因為這張紙貴,不敢像以前那樣隨便寫來,而是先用心把字琢磨透了再寫。”
“對!”秀才說:“學字不光是動筆,還要動心,不但要觀其形,更要悟其神,心領神會,才能寫好。”說完,揮筆在“永”字后面添了七個字:(永)志不忘,紋銀五兩。
又從懷里掏出那五兩銀子還給米芾,頭也不回地走了。 呵呵慢 慢 看 米芾的書畫水平很高,尤其臨摹功夫很深,我們現今看到的“二王”的一些作品,都不是“真跡”,而是米芾的仿制品。
傳說,有一次,一個書畫商人拿著一幅唐人的真跡,扣開了米芾的大門,有意要賣給米芾。價錢有點高。
米芾說,你先放這里,五天后你再來,我若要,你把錢拿走;我若不要,你把畫拿走。米芾說完,商人走了。
到了第七天,商人來了。米芾說,畫我看了,不錯,價錢太高,你又不讓價,就請你把畫拿走吧,說著把畫打開,并說,你看好,是不是這張畫。
商人客氣地答道:沒錯,是是是。商人把畫拿走了。
第二天,商人拿著畫又來了, 一見面米芾就笑著說,我知道你今天準來,有朋友請我,我都沒去,在這兒等你。商人心里馬上明白了,說:是我眼拙,把您的臨本拿走了,今天特來奉還。
米芾大笑道:你不來找我,我也一定會去找你,你拿走了臨本,我心里特別高興,有一種說不出的愉快,好了,原本你拿走,臨本還給我。商人取起原本真跡,臨本還給米芾。
米芾拿此事在朋友中敘說,每次都笑得前仰后合。 羲之從小就喜愛練字,他7歲時跟書法家衛夫人習字。
他集中心力刻苦勤練,日有長進,不到三年已經是筆力沉勁,頓挫生姿。在瑯琊太守舉辦的書法賽會上,一舉奪魁,震驚了方圓百里的書法名家。
一時間,贊聲不斷,賀客盈門。剛滿10歲的王羲之,在這種情況下,也不禁飄飄然地驕傲起來了。
一天,王羲之路過一個小巷,見一家飯店門口人聲喧沸,熱鬧非常。尤其是店門上那副對聯分外惹人注目。
上面寫著: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橫匾上寫著“天鵝餃子”。
但是字卻寫得無生氣,缺功夫,呆呆板板。 王羲之看罷,小嘴一撇,心中暗想:這缺少功夫的字兒,也只有配在這陋巷小店門口獻丑罷了!但他又一琢磨:味道美,有口皆碑,模樣俊,無人不愛。
餃子有什么出奇?這是誰開的餃子店?竟敢如此狂傲! 王羲之走進店內一瞧,見店內有四口開水大鐵鍋,并排設在一道屏風下邊。包好的餃子,好似一只只白色飛鳥,一個接一個地飛過屏風,不偏不倚,降落在各個滾沸的鍋內。
餃子店內的伙計,則忙前忙后地招呼著食客,每個伙計管一口鍋,各自報著數:一號鍋半斤,好,再來1斤。”“二號鍋斤半。”
“三號鍋9兩……。” 王羲之好奇,順手掏出幾個銅錢,要了半斤餃子,然后坐下。
餃子不一會兒端上了桌。他仔細觀看,這里的餃子果然與眾不同,一個個玲瓏精巧,好像浮水嬉戲的白天鵝,曲項向天歌,真是巧奪天工。
他用筷子夾起一個餃子,送到嘴邊輕輕咬了一口。呀,頓時鮮香盈盈,味美絕倫,不知不覺間,把那一盤餃子全吞到了肚里,真是飽餐之后,回味深長。
王羲之不由自言自語:“這天鵝餃子,果然名不虛傳。”心中暗想: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拙筆劣跡,實難和這餃子相配。
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飯店另寫一副對聯,也好不辜負食此美味。想到此,他便問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里?”店伙計用手指了指屏風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屏風后。”
王羲之繞過屏風,見一白發老嫗端坐在案板前,一個人。
七、書法家刻苦練字故事
于是他就停下馬觀看,看到了一塊古碑。
后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下了馬站立在碑前觀察,等到疲憊了,才鋪開皮衣坐下來觀察,于是想了個辦法。原來是西晉著名書法家索靖所書寫,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涂上白漆書寫,一直到三天三夜才離去。
王羲之練字,池水盡黑庵后一處刻有“ 硯泉”二字,是懷素磨墨取水的地方,是懷素洗硯處因為買不起紙張,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王獻之練字時王羲之在身后抽筆;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老芭蕉葉剝光了,很久后才離開。
幾百步后又返回來,于是就睡在旁邊,臨帖揮毫。 由于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干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
右角有“筆冢”塔,懷素寫禿了的筆都埋于此。庵正北70余步有墨池。
歐陽詢曾經出行,小葉又舍不得摘,不易著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后,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