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評價崇禎皇帝的詩、詞、名句
相關詩詞
屈大鈞
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
捐軀酬赤子,披發見高皇。
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殤;
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光明的祈禱
昂首信眉雅少年;
不戀紅塵花酒間。
帝王之家非我選;
蒼天航路意定堅。
思國思民十七年;
少年白發已鬢肩。
十指淚撫救世曲;
雙手難撐日月間。
壯志未籌身先死;
痛心傷臆仰長眠。
世上已無朱由檢;
誰曾為民念掛牽?
無日無朝無盡夜;
反清復明盼神仙。
蝦戲驕龍甘心愿?
已忘曾是萬族巔?
崇禎三百八十年;
炎黃兒郎萬萬千。
祖血喚醒胸中志;
華夏永屬漢家天!
《明史》的評論
贊曰: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在廷則門戶糾紛。疆埸則將驕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潰爛而莫可救,可謂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復信任宦官,布列要地,舉措失當,制置乖方。祚訖運移,身罹禍變,豈非氣數使然哉。迨至大命有歸,妖氛盡掃,而帝得加謚建陵,典禮優厚。是則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
滿庭芳
塞上風光,高原風物,可還是鑄風流?
長城遺跡,可記萬兜鍪。
無定河邊兵舉,旌旗曾擁萬貔貅。
長城立,征人含恨,卻教落花愁。
其間千百載,英雄人物,掛印封侯。
憾闖王敗北,客死南洲,
誰道英靈安在?空惆悵霸業東流,
想必是,斷魂千里,明月照荒丘。
水龍吟--悼崇禎
胭脂豆蔻青樓 慢搖仙佩流花秀
星眸明月 噙輝玉齒 纖纖把酒
正好靡靡 宮商曲調 橫窗舞柳
笑解羅裳意 半堂春色 群臣亂攜香嗅
樓外殘縻連苑 更兼得 西風屢卷
斜陽幾度 河山今日 紅殷遍染
《燕山亭》下 道君心事 蒼瀾一段
有故國垂淚 可憐后主 罵名獨占
二、評價崇禎皇帝的詩詞名句有哪些
1、屈大均的《燕京述哀》其一,作于清初 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 捐軀酬赤子,披發見高皇。
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殤; 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意思: 先帝長期天不亮就穿衣服 為了國家憂慮操勞 (意思是說先帝勤政愛民) 身死社稷來回應為國捐軀的將士 批著頭發去見太祖高皇帝 (描述先帝殉國時的情景) 風雨甚至遮住了先帝魂魄升天的路 大好河山上都是為國而死的烈士 (寫山河大地在滿人蹂躪之下,血雨腥風的慘相) 先帝在御袍上留下血詔 我大明百姓想起來都哀痛不已 (表達人民對于先皇的崇敬以哀痛) 2、李自成的《登極詔》: 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 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 意思:閣下其實并不是昏庸不明之人,奈何孤身而立,身邊到處都是只吃飯的福膽弟感郗啡甸拾鼎漿人;大臣們都在顧著自己的私利,而到處結黨謀私,忠于閣下的人幾乎都沒有了! 崇禎是個亡國皇帝,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奇怪的是,他是一個比較不挨罵的亡國之君。
且看看歷史上有名的幾個亡國之君。漢末的漢獻帝,軟弱無能。
陳后主陳叔寶,是個荒淫無恥有了名的皇帝。隋煬帝楊廣,不說了,暴君的名氣可與秦始皇并列。
南唐后主李煜,長于婦人之手,幾曾識過干戈?雖有一手的好詞,卻是以三千里江山為代價,最后做了違命候,連個小周后都保不住,生日都過不了。北宋二帝,徽宗與李煜差不離。
這些人在歷史上,是罵名多于同情(李煜因詞而幸免)。 但崇禎不一樣。
先看看造了他十幾年反的李自成是怎么形容他的:“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登極詔》)李自成是在明朝統治下活不下去才鋌而走險,與崇禎皇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但他這段卻說的客氣之極,分明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文雅說法。
連李自成都是這樣想的,其他人就更不必說了。清張廷玉在《明史.流賊傳》中這樣評價崇禎:“嗚呼!莊烈非亡國之君,而當亡國之運,又乏救亡之術,徒見其焦勞瞀亂,孑立于上十有七年。
而帷幄不聞良、平之謀,行間未睹李、郭之將,卒致宗社顛覆,徒以身殉,悲夫!” 事實上,明朝早在崇禎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實亡了。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外,真是沒一個說的過去的,有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喜歡做木匠的皇帝,有替自己親爹媽爭名分而與大臣打了多年口水仗的皇帝,有喜歡封自己做什么將軍、什么侯的皇帝,有喜歡自己乳母的皇帝,有死于紅丸的皇帝,有喜歡微服私訪調戲良家婦女的皇帝,真是一蹋胡涂到了極致,整個二十五史,沒有這么胡鬧的朝代。
而且,明朝自始至終,外有邊患,蒙古、瓦剌、滿州相繼而起,戰事紛紛。內有奸宦,王振、曹吉祥、劉瑾、谷大用、魏宗賢、王承恩,相繼把持朝政,而且自從有了奸宦的擅權,就有了閹黨與朝黨之間的黨爭,正邪之爭、門戶之見,都使朝政內耗于此。
所以崇禎帝即位時,明朝已是風雨飄搖了。這樣的國家接了手,已無機會可言。
但是崇禎皇帝還是沒有學他的祖先們,登基伊始,他就體現了他高出明朝皇帝的地方。一是果斷,二是勤政。
天啟七年八月丁巳,崇禎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賢于鳳陽,十一月乙巳,魏忠賢縊死。
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國興伏誅。崇禎元年正月丙戌,戮魏忠賢及其黨崔呈秀尸。
六月,削魏忠賢黨馮銓、魏廣微籍。崇禎二年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
這一系列的舉措,雷厲風行地清除了魏忠賢和客氏的勢力,鞏固了自己的政權地位,閹黨之禍逐漸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為之一振,人們仿佛看到了明朝的希望。
(但是他隨后又繼續寵信宦官王承恩,和以前的皇帝犯了同樣的錯)。 至于他的勤政,《明史.本記第二十四》中云:“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
而且,從崇禎的諸多舉措來看,他也是想有為的,他在位十七年,動輒下《罪已詔》來安撫民心,所用之言都極盡自責之能事。 如在十年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時的《罪己詔》上,皇帝是如此說的。
“ ……張官設吏,原為治國安民。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
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余。甚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議繕修,(輒)乘機自潤。
或召買不給價值,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
阿堵違心,則敲樸任意。囊橐既富,則好慝可容。
撫按之薦劾失真,要津之毀譽倒置。又如勛戚不知厭足,縱貪橫了京畿。
鄉宦滅棄防維,肆侵凌于閭里。納無賴為爪牙,受奸民之投獻。
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
嗟此小民,誰能安枕!” (《明季北略》卷十三) 但就這樣一個果斷、勤政、愛民的皇帝,為什么會亡在煤山的清風明月下?。 崇禎的果斷是有據可查的,誅魏氏,是他十七年皇帝生涯中最光輝的事情。
之后,他的果斷就用錯了地方。 懷疑+果斷,是皇帝給所有忠臣良將最大的毒藥。
袁崇煥,一個打死了努爾哈赤的功臣,一個讓所的滿州人心驚膽寒的軍人,一個赤膽忠心,一心想學岳飛的人,最終與岳飛有了同樣的下場,死在了最低劣的抄襲來的反間計上,自毀長城,是崇禎的果斷。“自崇煥死,邊事益。
三、關于崇禎的詩詞
網上有很多,參差不齊,我搜了幾首還行的,自己再百度看看吧滿庭芳塞上風光,高原風物,可還是鑄風流?長城遺跡,可記萬兜鍪。
無定河邊兵舉,旌旗曾擁萬貔貅。長城立,征人含恨,卻教落花愁。
其間千百載,英雄人物,掛印封侯。憾闖王敗北,客死南洲,誰道英靈安在?空惆悵霸業東流,想必是,斷魂千里,明月照荒丘。
屈大鈞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捐軀酬赤子,披發見高皇.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殤;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水龍吟--悼崇禎胭脂豆蔻青樓 慢搖仙佩流花秀 星眸明月 噙輝玉齒 纖纖把酒正好靡靡 宮商曲調 橫窗舞柳笑解羅裳意 半堂春色 群臣亂攜香嗅樓外殘縻連苑 更兼得 西風屢卷斜陽幾度 河山今日 紅殷遍染。
四、有關“崇禎亡國”的詩詞有哪些
1.《滿庭芳》 宋-周邦彥 塞上風光,高原風物,可還是鑄風流? 長城遺跡,可記萬兜鍪。
無定河邊兵舉,旌旗曾擁萬貔貅。 長城立,征人含恨,卻教落花愁。
其間千百載,英雄人物,掛印封侯。 憾闖王敗北,客死南洲, 誰道英靈安在?空惆悵霸業東流, 想必是,斷魂千里,明月照荒丘。
2.《屈大鈞》 宋-周邦彥 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 捐軀酬赤子,披發見高皇。 風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殤, 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3.《 水龍吟--悼崇禎》 宋-周邦彥 胭脂豆蔻青樓 ,慢搖仙佩流花秀 。
星眸明月, 噙輝玉齒 ,纖纖把酒, 正好靡靡宮商曲調。 橫窗舞柳, 笑解羅裳意, 半堂春色 ,群臣亂攜香嗅。
樓外殘縻連苑, 更兼得 西風屢卷。 斜陽幾度 ,河山今日, 紅殷遍染 燕山亭下 ,道君心事, 蒼瀾一段, 有故國垂淚 ,可憐后主 ,罵名獨占。
有記錄的大概只有這幾首了。望采納 明思宗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最后一任皇帝,同時也是統治全中國的最后一位漢族皇帝。
光宗第五子,熹宗異母弟,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母為淑女劉氏。于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
1627年-1644年在位,年號崇禎。即位后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節儉樸素,并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然而他專橫獨斷,剛愎自用,殺害抗清英雄袁崇煥,致使朝廷內部人人自危,最終眾叛親離;又橫征暴斂,向人民征收“遼餉”、“剿餉”、“練餉”等苛捐雜稅。在位期間農民起義猖獗,關外清朝勢大,已處于內憂外患交集的境地。
1644年,李自成軍攻破北京后,于煤山自縊身亡,為江山社稷而死,終年35歲,在位17年。廟號思宗,后改毅宗、懷宗。
清朝上謚號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莊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謚號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葬于十三陵思陵。
五、評價明思宗朱由檢
明思宗,朱由檢,年號:崇禎,明代第十六位皇帝,光宗朱常洛之子,熹宗朱由校之弟。
崇禎皇帝,幼年被封為信王,熹宗皇帝駕崩之后,由于沒有子嗣,按照古代兄終弟及的說法,信王坐上了本不屬于自己的皇帝寶座。皇帝的位子本來是人人向往的,但是此時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瘡百孔,病入膏肓,雖有明君能臣在世亦難扭轉其頹勢了。
何況朱由檢自幼生長在深宮,既不了解官場的勾心斗角,派系之爭;更不了解戰場排兵布陣,殺伐攻略。但是毫無經驗的朱由檢,硬是憑著自己中興的決心,將大明江山延續了17年之久,也算是一個不小的奇跡了。
歷史上對崇禎皇帝的評價褒貶不一,現簡單記錄其生平事跡。 熹宗駕崩之際,正是克魏集團活動最猖獗的時期,克氏、魏忠賢互為表里,禍亂后宮,把持朝政,不僅害死了熹宗皇帝,也將大明王朝推向了毀滅的深淵。
信王朱由檢自然了然于心,因此,在宣布信王即位之后,朱由檢由信王府搬入大內,竟不敢食用為他準備的膳食,硬是憑借自己從家里偷偷帶來的干糧度過了最危險的幾天,宮中的險惡可見一斑。 崇禎皇帝即位之初,雖然深惡魏忠賢的專權,但是畢竟自己羽翼未豐,不敢輕舉妄動,于是韜光隱晦,等待時機,正值巔峰的魏忠賢并沒有把這個孩子放在眼里,認為不過是和他哥哥熹宗一樣的年輕后生,不會有多大的作為,于是更加猖獗,甚至要求各地為他建立生祠,罪惡已經招然于世。
朝內朝外怨聲載道,崇禎皇帝抓準時機,先以迅雷之勢除掉了魏忠賢倚為左右手的崔呈秀,然后對魏忠賢的爪牙痛下殺手,使魏忠賢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然后一紙詔書,貶魏忠賢鳳陽守陵,魏忠賢自知罪惡深重,在途中上吊自盡了。崇禎皇帝談笑間鏟除了魏忠賢集團,曾一度使大明江山的中興成為了可能,但是隨后的一系列錯誤使得他最終沒有實現中興的夢想。
當時明朝最大的敵人還是東北的后金,即后來的滿清政權,此時清太祖努爾哈赤已經去世,太宗皇太極在位。雙方多次爆發戰爭,而戰爭的結果多是以明軍的潰敗告終,諾大的一個朝堂上竟找不出一個象樣的元帥,崇禎皇帝對此當然不能甘心,于是他想到了袁崇煥,這個被百姓稱為‘袁長城‘的人物。
當初在寧遠城用大炮打傷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就是這個袁崇煥。由于閹黨的迫害,他被迫離職,這次被崇禎皇帝重新起用,自然躊躇滿志,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恢復大明的江山。
一經上任,他就把東北的防務布置的井井有條,使后金不敢窺盱寧錦一線。 但袁崇煥的敵人畢竟是蒸蒸日上的后金政權,是多謀善斷的皇太極,更重要的,袁崇換的主子是崇禎皇帝,心急、多疑是崇禎的致命弱點,這就決定了袁崇煥不可能有充分的時間去施展他的抱負,更可悲的是皇太極的一個小小的反間計,就毫不費力地致他于死地了。
皇太極繞過山海關,從京畿的北面越過長城,威脅北京,袁崇煥率部回京勤王,正當袁崇煥部開到北京城下的時候,清軍突然鬼使神差的出現了,給崇禎造成了假像,是袁崇煥部引清軍來攻城的。 因此,城上的守軍堅決不準城外的部隊進城,千里奔襲而來的袁軍此刻已是筋疲力盡,即不能進城休整,又要面對強大的八旗軍隊,但是袁軍還是成功的打退了清軍的進攻。
是夜,皇太極派手下心腹將領在明軍俘虜面前大肆宣揚如何與袁崇煥約定獻城投降,然后故意放俘虜逃跑。 俘虜怎知是反間計,回城后一五一十地向崇禎皇帝作了匯報。
本就多疑的崇禎將幾見事聯系到一起,便認定袁崇煥必是漢奸無疑,于是將袁崇煥誑進城內,打入大牢,并于數月后凌遲處死。 從此,明朝失去了唯一的東北屏障,八旗軍隊得以馳騁東北大地如入無人之境。
明朝末年,出現了三日并舉的局面,一個,北京以崇禎帝為首的明政權,第二,沈陽以皇太極為首的清政權(天聰十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改元崇德),第三,西北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 說到李自成,農民軍起家,本在舅父老闖王高迎祥手下為將,舅父被俘就義之后,被公推為新闖王。
明朝對農民軍戰績要遠遠好于對清軍的戰績,明軍的將帥如洪成疇、陳奇瑜、孫傳庭、盧象升、熊文燦都有對農民軍的輝煌勝利。 陳奇瑜曾將農民軍逼入車廂峽,險些讓李自成、張獻忠困死其中;孫傳庭潼關大敗農民軍,并活捉了老闖王高迎祥;熊文燦追得農民軍走投無路,紛紛投降,張獻忠、羅汝才(曹操)亦在其中;盧象升滁州大捷,農民軍尸橫遍野。
更有大將左良玉、賀人龍、曹文詔、曹變蛟、高杰沖突左右,本來撲滅農民軍的星星之火不是沒有可能,但就是崇禎皇帝的性急,在關鍵時刻幫助了農民軍,明軍將帥稍有敗績,非死即貶,明朝的棟梁之才損失待盡,陳奇瑜被貶,熊文燦被斬,孫傳庭入獄,一個個將星的隕落,注定了明朝的滅亡。 李自成被熊文燦追得無處藏身,被迫躲進了商洛山中,當李自成再一次從山中走出來的時候,熊文燦已經成了冤死之鬼,李自成再次組成了自己的軍隊,吸收了李巖、宋獻策、牛金星等知識分子,洗去了農民軍固有的匪氣,一股天將降大任于斯的氣勢,目標直指紫禁城中的蹯龍寶座。
他占洛陽,斬福王,破襄陽,取武昌,一路奏凱,并在西安正式稱帝,國號大順。稱帝之后,李自成一路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