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絕句壓卷之作是那一句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 出處:《渭城曲》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詩。全詩如下: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譯文:清晨的微雨濕潤了渭城地面的灰塵,空氣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真誠地奉勸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故舊親人。 此詩為當時的梨園樂工廣為傳唱,納入樂府三疊而成為“陽關曲”,被后人譽為唐詩的“壓卷之作”。
擴展資料 這是一首送別的名曲。一題作《送元二使安西》。
赴安西必經陽關,即今甘肅敦煌。詩的首二句點明送別的時令、地點、景物;三、四句寫惜別。
前兩句為送別創造一個愁郁的環境氣氛,后兩句再寫頻頻勸酒,依依離情。 此詩后來被編入樂府,廣為傳誦,成為餞別的名曲。
或名《陽關曲》,或名《陽關三疊》。白居易《對酒五首》之一有:“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句,且注明“第四聲即‘勸君更盡一杯酒’。”
所謂《陽關三疊》,是因為詠唱時,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都再唱。然而,有人認為僅有末句重疊三唱。
按白樂天所說的“第四聲”,則應是首句不疊,其他三句重疊。不然“勸君”一句不可能為“第四聲”。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渭城曲。
二、唐絕句“壓卷之作”是什么
唐絕句“壓卷之作”是《出塞二首·其一》。
作者:唐代的王昌齡。 出塞二首·其一 唐代: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譯文: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衛青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這首詩被稱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
悲壯而不凄涼,慷慨而不淺露,王昌齡詩《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賞析: 這是一首著名的邊塞詩,表達了詩人希望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人民過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詩人從描寫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邊關的蒼涼景象。“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為秦時的明月漢代的關。
這里是秦、漢、關、月四字交錯使用,在修辭上叫“互文見義”,意思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詩人暗示,這里的戰事自秦漢以來一直未間歇過,突出了時間的久遠。
次句“萬里長征人未還”,“萬里”指邊塞和內地相距萬里,雖屬虛指,卻突出了空間遼闊。“人未還”使人聯想到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表達了詩人悲憤的情感。
三、王昌齡的什么詩被稱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的《出塞》二首其一被稱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具體介紹如下:一、《出塞二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一組邊塞詩。第一首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
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對《出塞》的評價歷來很高。
明代詩人李攀龍甚至推獎它是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楊慎編選唐人絕句,也列它為第一。二、原詩如下:出塞(其一)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三、譯文: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征人未回還。
倘若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四、賞析:《出塞》是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是樂府舊題。
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制勝的強烈自信。 同時,頻繁的邊塞戰爭,也使人民不堪重負,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這種和平愿望。
這是一首慨嘆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邊塞。詩從寫景入手。
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七個字,即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只用大筆勾勒,不作細致描繪,卻恰好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蕭條,渲染出孤寂、蒼涼的氣氛。
尤為奇妙的是,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漢時”三字加以修飾,使這幅月臨關塞圖,變成了時間中的圖畫,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邊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征人未還”,又從空間角度點明邊塞的遙遠。
這里的“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一是說明邊防不鞏固,二是對士卒表示同情。
這本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這是從秦到漢乃至于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
于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桿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愿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
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繪,表現的內容是復雜的。
既有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顧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對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大局為重,認識到戰爭的正義性,因而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安全的需要,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詩人并沒有對邊塞風光進行細致的描繪,他只是選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畫面來揭示士卒的內心世界。
景物描寫只是用來刻劃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種手段,漢關秦月,無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把復雜的內容熔鑄在四行詩里,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四、唐人七絕壓卷之作是哪幾首古詩
王昌齡。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亦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美譽。著名的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就是他的手筆。除此之外,他筆下還有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頗受人們的喜愛。而其中一首邊塞詩,享有“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美譽。明人胡應麟《詩藪·內編》中評價道:少伯七言絕超凡入圣,俱神品也!(王昌齡字少伯)這首詩就是《出塞》(其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唐絕句壓卷之作的詩句是哪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