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古詩文中,大雁與古人的哪些情感有聯系
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早在花開之前,就起了歸家的念頭;但等到雁已北歸,人還沒有歸家。
詩人在北朝做官時,出使南朝陳,寫下這思歸的詩句,含蓄而又婉轉。以雁寫思的還有“夜聞歸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稹》)、“殘星數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唐人趙嘏《長安秋望》)等。
也有以鴻雁來指代書信。鴻雁傳書的典故大家比較熟悉,鴻雁作為傳送書信的使者在詩歌中的運用也就普遍了。
如“鴻雁幾時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等。
二、有關大雁的詩句
1、《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唐代: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譯文:登上岳陽樓覽盡四周風光,江水遼遠通向開闊的洞庭。
看見大雁南飛引起我憂愁之心,遠處的山峰又銜來一輪好月。在高入云間的樓上下榻設席,在天上傳杯飲酒。
醉酒之后興起了涼風,吹得衣袖隨風舞動我們隨之而回。 2、《聞雁》 唐代:韋應物 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譯文:故鄉遙遠,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歸家的思緒正無窮無盡。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著冰冷秋雨,我聽到大雁的叫聲由遠而近的傳來。 3、《漁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譯文: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全異,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
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邊地悲聲隨著號角響起,在重重疊疊的山峰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
喝一杯陳酒懷念家鄉遠隔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聲悠揚,寒霜撒滿大地。
夜深了,將士們都不能安睡,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頭發,只好默默地流淚。 4、《使至塞上》 唐代: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譯文:乘單車想去慰問邊關,路經的屬國已過居延。
千里飛蓬也飄出漢塞,北歸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煙直上,無盡黃河上落日渾圓。
到蕭關遇到偵候騎士,告訴我都護已在燕然。 5、《霜月》 唐代:李商隱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 譯文:剛開始聽到遠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鳴叫聲,蟬鳴就已經銷聲匿跡了。
我登上百尺高樓,極目遠眺,水天連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在寒月冷霜中爭艷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潔的美好姿容。
三、大雁詩人寄寓的感情
1、燕子喜筑巢于人家屋檐下,且秋去春回,不忘舊巢。
故詩人游園時會看到似曾相識的燕子,并借此抒發世事變遷之感。因此是似曾相識“燕”歸來;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
秋天,雁陣乘風,奮力飛往南方越冬。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在古詩詞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而燕子秋去時悄無聲息,不如雁陣能引起人的關注。所以詩人更常用大雁寄寓思鄉念親之情。
故用歸“雁”洛陽邊。2、燕屬候鳥,隨季節變化而遷徙,喜歡成雙成對,出入在人家屋內或屋檐下。
故古詩詞中常用這一意象表達以下情感:1)表現春光的美好,傳達惜春之情。相傳燕子于春天社日北來,秋天社日南歸,故很多詩人都把它當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頌。
2)表現愛情的美好,傳達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頡頏,飛則相隨,以此而成為愛情的象征,“思為雙飛燕,銜泥巢君屋”,“燕爾新婚,如兄如弟”(《詩經.谷風》)3)表現時事變遷,抒發昔盛今衰、人事代謝、亡國破家的感慨和悲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舊巢,詩人抓住此特點,盡情宣泄心中的憤慨,最著名的當屬劉禹錫的《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4)代人傳書,幽訴離情之苦。如“傷心燕足留紅線,惱人鸞影閑團扇”(張可久《塞鴻秋.春情》5)表現羈旅情愁,狀寫漂泊流浪之苦。
燕子的棲息不定留給了詩人豐富的想象空間,或漂泊流浪,或身世浮沉,或相見又別,或時時相隔。如年年如新燕,飄流瀚海,來寄修椽”(周邦彥《滿庭芳》)3、大雁在古詩中常見的感情象征有以下幾點:1)以鴻雁來指代書信,或托鴻雁傳書,抒思鄉懷親之情。
如南朝樂府民歌《西洲曲》:“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2)鴻雁是候鳥,春秋遷徙。
秋天,大雁乘著長風,奮力飛往南方越冬。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在古詩詞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游子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之情。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歸》:“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3)鴻雁春秋遷徙,一生漂泊無定,沒有依靠,故詩人常用來比喻人生遭遇的凄涼悲苦之情。
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