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詩:畫:的詩句
《畫》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作品,著有《王右丞集》,存詩400首。
《畫》 朝代:唐代 作者: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1、注釋 色:顏色,也有景色之意 。 驚:吃驚,害怕。
2、譯文: 遠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聽水卻沒有聲音。春天過去,可是依舊有許多花草爭奇斗艷,人走近,可是鳥卻依然沒有被驚動。
3、賞析 看遠處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畫上的山色卻很清楚,在近處聽流水,應當聽到水聲,但畫上的流水卻無聲。在春天盛開的花,隨著春天的逝去就凋謝了。
而畫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節,它都盛開著。人走近停在枝頭上的鳥,它就會受驚飛走。
但畫上的鳥,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會驚飛。全詩讀起來似乎行行違反自然規律,其實正是暗中設謎,寫出了畫的特點。
遠看山有色 遠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為有色?清秀俊朗紅濕綠垂是色,寒色蒼蒼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異色,只因其距離而產生美感,讓人覺其有無限的風光。此乃是“靜境”,靜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靜心者能品之。
在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靜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畫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著擋不住的盛情傾瀉而出.一種流動之美跳躍于詩人的眼中。 近聽水無聲 源頭活水本是“動境”,而無聲二字又進入靜境,寧靜致遠.和首句并無矛盾之處.動靜的取舍上詩人可以說是能夠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靜的如此讓人難以放棄去一探究竟,這樣,我們就會接近此詩此畫,這樣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
一切的妙處只是因為“無聲”,無聲是一種美。有聲無聲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籟之聲!莊子所提的“天籟”之聲就是如此,當“天籟”與“人籟”“地籟”一起時,便共同構成一個常人無法言語的自然之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花兒在那個最美的季節里盡情的開放,并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燃燒般的開到最美。
美到極致后,飄然而去。但此中花兒不謝,只因在畫中。
不僅僅是如此,寫的近近是畫中的花,是春盡之時,花兒盡逝,無處得美而傷懷的感觸在里面 。 鳥兒不驚,不知青春已盡,歲月已逝。
徒留下多少悔恨。 詩中的畫似乎代表著一種夢想,一種可見而不可得的夢想,但那種夢想只是在人的心靈處于一種安靜的狀態中我們才能夠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實,詩人唯有帶著淡淡的幽思去尋覓世間最后的能夠寄托情懷的東西。人已去,空留花,鳥未驚,人又來,沒有永恒的美麗,而一切的美麗都將隱于虛幻。
擴展資料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如: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使至塞上》: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畫。
二、描寫畫的詩句有哪些
1、唐·王維《畫》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2、唐·杜甫《畫鷹》 素練風霜起,蒼鷹畫作殊。
奴身思狡兔,側目似愁胡。絳鏃光堪摘,軒楹勢可呼。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 3、明·岳岱《畫》 疏散元非用世才,日高林戶尚慵開。
為憐湖上青山好,行到冬青樹底來。 4、明·張羽《畫》 過雨溪山秋色新,攜琴還有竹林人。
僧房細繞巖前路,紅葉隨風打角巾。 5、唐·杜甫《題玄武禪師屋壁》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瀛州。
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海流。 錫飛常近鶴,杯度不驚鷗。
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游。 。
三、怎么給古詩配畫和圖片
要古詩配畫和圖片,首先要了解詩的背景,其次是讀懂詩的含義,最后還要明白詩人當時的心境,根據這幾點來給古詩選擇畫和圖片。
如何讀懂古詩:
1、注意詩的題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這首詩“寫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詩題,也許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杜甫的《月夜》詩題告訴我們寫作的背景;李商隱的《夜雨寄北》詩作內容沒有離開夜,而且這是一個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綿綿細雨也罷,這一夜詩人無法入眠要給遠方的親人或是友人寄去綿綿情思;孟浩然的《臨洞庭上張丞相》勢必要描述洞庭風光,而題目還告訴我們這首詩要呈給張丞相,一個“上”字,又向我們透露出張丞相的身份、地位顯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順被貶到通州得了一場大病,險些要了他的命,這時《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他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觸動?題目是解讀詩歌的鑰匙,古詩詞的特點是抒情性,詩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發感情,借某一場景表現詩人的所見所感。從創作動機上講,題目就是引發作者情思的端點,展開詩歌內容的引子
詩歌的題目往往點明了詩的內容,定下了感情基調。閱讀時要注意將詩句的內容與詩歌題目結合起來理解。
2、抓住關鍵詞(句)
詩歌中那些透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詞句。例如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這首詞作于貶謫黃州后第三年,寫眼前景,寓心中事,由自然現象談人生哲理,詩中的“一蓑煙雨任平生”和“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顯然是作者那種超然于物外的淡泊心境的真實反映。
3、注意作者身世及所處的朝代。
要真正讀懂一首詩,必須知人論世。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霜葉紅了,有人贊美“紅于二月花”,有人卻傷心地覺得“總是離人淚”。因此,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系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這方面的信息有的詩歌考題會提供相關的注釋,有的屬于名家名篇的則不再加注,需要從平時積累的知識中回憶提取。
四、帶有畫的詩句有哪些
顧況《嵇山道芬上人畫山水歌》:且看八月十五夜,月下看山盡如畫。
周密《龍吟曲(賦寶山園表里畫圖)》:江蕪海樹,晴光雨色,天開圖畫。
李商隱《無題·八歲偷照鏡》: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朱栴《念奴嬌·雪霽夜月中登樓望賀蘭山作》:登樓眺遠,見賀蘭,萬仞雪峰如畫。
李白《贈友人三首》:慢世薄功業,非無胸中畫。
張可久《湘妃怨·次韻金陵懷古》:朝朝瓊樹后庭花,步步金蓮潘麗華,龍蟠虎踞山如畫。
蘇軾《蝶戀花·密州上元》: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
李珣《漁歌子》:荻花秋,瀟湘夜,橘洲佳景如屏畫。
項鴻祚《清平樂·池上納涼》:蠟炬風搖簾不下,竹影半墻如畫。
張養浩《雁兒落兼得勝令》:云來山更佳,云去山如畫。
五、帶有畫的古詩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琵琶行
國破家亡鬢總皤,一囊詩畫作頭陀。 題屈翁山詩札、石濤石溪八大山人山水
畫菊與某官留別,進又無能追又難。 蘭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 題畫竹
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題畫竹
波光柳色碧溟蒙,曲渚斜橋畫舸通。 西湖泛舟呈運使學士張炎
亭亭畫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柳枝詞
無情畫舸,都不管煙波隔南浦。等行人,醉擁重衾,載將離恨歸去。 尉遲杯
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警世通言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菩薩蠻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