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的古詩有哪些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
李白 詩歌特點
清新飄逸,意境奇妙,想象豐富
李白的詩歌主要有三方面的藝術魅力: 第一,壯闊奇麗、聲色俱備的畫面。李白的山水詩、抒情詩往往一開篇便有天風海浪鋪天蓋地而來,仿佛飛龍騰空,暴雨驟至,境界雄渾,氣象萬千。如寫黃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如寫長江,“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如寫蜀道,“咿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如寫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幅幅生動的驚險的畫面讓我們仿佛置身其鏡,驚險萬分,能達到很好的共鳴效果。 第二,動蕩開闔的情感潮涌。李白的詩歌充滿著磅礴噴發的情感潮涌,且他的情感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也不是沿著直線一直走下去的,而是曲折繞回,跌宕起伏的。如他寫《將進酒》,先是“君不知黃河之水天上來”,然后又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又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可見其情感在整篇文章中并不是平淡無奇的,而是峰回路轉的。 第三,多姿多彩的藝術境界。李白的詩歌主要以雄豪、飄逸為主,但也不乏清新細膩、委婉含蓄之作。如《越中賢古》中,面對越王宮,從宮女滿春殿到“惟有鷓鴣飛”寫出了宮女的深切滄桑感,將宮女那種無奈的心理描寫得深入細膩,詩情味很濃,再如《聽黃鶴樓吹笛》中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的那種貶謫之憂,使人耳聞目睹,觸物傷情,頓覺詩情韻味十足,余味無窮。
二、李白抒發情感的詩
lunwen189lunwen189ig2lunwen189nur月下獨酌lunwen189m7ilunwen189rq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lunwen189m7ilunwen189rq6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lunwen189m7ilunwen189rq6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醒時同交飲,醉后各分散。lunwen189m7ilunwen189rq6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李白這首詩形象地表達了他自己當時的苦悶心情,也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在他的一生中,曾有過令他神往的長安生活,但更多的是仕途失意。
因而,他的詩作中既表達出積極入世的思想,又流露出消極出世的思想。想做一番事業,但是既得不到統治者的賞識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
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獨的包圍之中,感到苦悶、彷徨。從他的詩里,我們可以聽到一個孤獨的靈魂在吶喊,這喊聲里有對那個不合理的社會的抗議,也有對自由和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驚風雨”而“泣鬼神”的。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開頭兩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已點出“獨”字。愛喝酒的人一般是不喜歡獨自一個人喝悶酒的,他們渴望有一二知己邊聊邊飲,把心里郁積的話傾訴出來。
尤其是當美景良辰,月下花前,更希望有親近的伴侶和自己一起分享風景的優美和酒味的醇香。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這種心情,但是他有酒無親,一肚子話無處可說,只好“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邀請明月和自己的身影為伴了。
這兩句是從陶淵明的《雜詩》中化出來的,陶詩說“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不過那只是“兩個人”,李白則邀了一個明月,所以是“對影成三人”了。
lunwen189m7ilunwen189rq6然而明月是不會喝酒的,影子也只會默默地跟隨著自己。“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結果還只能是自己一個人獨酌。
但是有這兩個伴侶終究是好的,“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暫且在月亮與身影的伴隨下,及時行樂吧!下面接著寫歌舞行樂的情形:“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飲,醉后各分散。”
“月徘徊”是說月亮被我的歌聲感動了,總在我身邊徘徊著不肯離去。“影零亂”是說身影也在隨著自己的身體做出各種不很規矩的舞姿。
這時,詩人和他們已達到感情交融的地步了。所以接下來說:“醒時同交飲,醉后各分散。”
趁醒著的時候三人結交成好朋友,醉后不免要各自分散了。但李白是舍不得和他們分散的,最后兩句說:“永結無情游,相期緲云漢。”
“無情”是不沾染世情的意思,“無情游”是超出于一般世俗關系的交游。李白認為這種擺脫了利害關系的交往,才是最純潔的最真誠的。
他在人間找不到這種友誼,便只好和月亮和影子相約,希望同他們永遠結下無情之游,并在高高的天上相會。“云漢”,就是銀河,這里泛指遠離塵世的天界。
這兩句詩雖然表現了道家消極出世的思想,但李白的這種思想并不完全是消極的,就其對社會上人與人之間庸俗關系的厭惡與否定而言,應當說是含有深刻的積極意義的,也流露出積極入世的思想。lunwen189m7ilunwen189rq6這首詩雖然說“對影成三人”,主要還是寄情于明月。
李白從小就喜歡明月,《古朗月行》說:“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
在他那幼小的心靈里,明月已經是光明皎潔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熱切地追求她。
《把酒問月》一開頭就說:“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在《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里也說:“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攬明月,都表現了他對于光明的向往。
正因為他厭惡社會的黑暗與污濁,追求光明與純潔,所以才對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連他的死也有傳說,說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憶起他的故鄉。
青年時代他在四川時曾游歷過峨眉山,峨眉山的月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說“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頗為人所傳誦。
他晚年在武昌又寫過一首《峨眉山月歌》,是為一位四川和尚到長安去而寫了送行的。詩里說他在三峽時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萬里相隨,陪伴他來到黃鶴樓;如今又遇到你這峨眉山來的客人,那輪峨眉山月一定會送你到長安的;最后他希望這位蜀僧“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鄉情,所以在那首著名的《靜夜思》中,才會說“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鄉四川來了。明月,對于李白又是一個親密的朋友。
《夢游天姥吟留別》里說“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在另一首題目叫《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詩里,他又說:“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簡直是以兒童的天真在看待明月的。
更有意思的是,當他聽到王昌齡左遷龍標的消息后,寫了一首詩寄給王昌齡,詩里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
三、求李白的詩,常見的,最好帶著詩意和表達的思想感情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注解〕 危樓:高樓,這里指建筑在山頂的寺廟. 百尺:虛指,不是實數,這里形容樓很高. 星辰:天上的星星統稱.語:說話.恐:恐怕. (翻譯〕 山上寺院的高樓多么高,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賞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紀游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云.發端一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夸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云霄.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云的“危樓”的向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詩人用夸張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山寺的高聳,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山上的這座樓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樓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我不敢在這兒大聲說話,恐怕驚動了天上的仙人,全詩語言樸素自然,卻十分生動形象. 這里,詩人發揮大膽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象的宏偉建筑展現在我們面前. 寫作背景:說詩人夜宿深山里面的一個寺廟,寺院后面有一座很高的藏經樓,他登上去了.憑欄遠眺,星光閃爍,李白詩性大發,曰:"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四、李白的古詩有哪些分別表達了什么情感
李白 詩歌特點清新飄逸,意境奇妙,想象豐富李白的詩歌主要有三方面的藝術魅力: 第一,壯闊奇麗、聲色俱備的畫面。
李白的山水詩、抒情詩往往一開篇便有天風海浪鋪天蓋地而來,仿佛飛龍騰空,暴雨驟至,境界雄渾,氣象萬千。如寫黃河,“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如寫長江,“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如寫蜀道,“咿吁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如寫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幅幅生動的驚險的畫面讓我們仿佛置身其鏡,驚險萬分,能達到很好的共鳴效果。
第二,動蕩開闔的情感潮涌。李白的詩歌充滿著磅礴噴發的情感潮涌,且他的情感即使在同一篇作品中,也不是沿著直線一直走下去的,而是曲折繞回,跌宕起伏的。
如他寫《將進酒》,先是“君不知黃河之水天上來”,然后又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又到“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可見其情感在整篇文章中并不是平淡無奇的,而是峰回路轉的。 第三,多姿多彩的藝術境界。
李白的詩歌主要以雄豪、飄逸為主,但也不乏清新細膩、委婉含蓄之作。如《越中賢古》中,面對越王宮,從宮女滿春殿到“惟有鷓鴣飛”寫出了宮女的深切滄桑感,將宮女那種無奈的心理描寫得深入細膩,詩情味很濃,再如《聽黃鶴樓吹笛》中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的那種貶謫之憂,使人耳聞目睹,觸物傷情,頓覺詩情韻味十足,余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