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窄暖還寒的詩句
《絕句》宋·吳濤游子春衫已試單,桃花飛盡野梅酸。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這兩句寫氣候忽冷。詩人很會捕捉典型的細節:先是從聽覺角度著筆,因前兩天氣溫乍暖,青蛙也為之歡欣歌唱,陡然增添了暖意,但忽然“一夜蛙聲歇”,確令人感到“怪”;后是從觸覺角度落墨,原來是氣溫又變寒,青蛙于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它們躲進洞里,聲息全無,正顯示著“東風十日寒”。
“十日”與“一夜”相對,時間更長,但畢竟已是“東風”,此“寒”自是強弩之末,不必為之生畏。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宋·李清照《聲聲慢》柳梢綠小眉如印,乍暖還寒猶未定。宋·劉清夫《玉樓春》。
二、李清照聲聲慢乍暖還寒時候還讀什么
原詩: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是深秋的一個黃昏,初看“乍暖還寒”這四個字好像是春天,春寒料峭的時候.但不能先入為主,還要結合上下文進行分析判斷.證據如下:一,“雁過也”,根據大雁遷飛規律,大雁在深秋至初冬的時節(9-10月)南飛越冬,在來年春天一至二月回飛,有民謠為證:“秋分后,大雁南飛,春分后,大雁北歸”,“大雁來時不過九月九,歸去不過三月三”,“大雁飛過菊花插滿頭”,而且大雁習慣在晚上飛行,這正好印證詩中“怎敵他晚來風急”“到黃昏”,“獨自怎生得黑”所描寫的黃昏迫近夜晚的時段.那么究竟大雁是南飛還是北飛呢?下文中的“滿地黃花堆積”和“梧桐更兼細雨”無疑又為秋天的蕭瑟凄冷提供了很好的佐證.梧桐是落葉喬木,在秋冬時節落葉,但決不會是春天.“一葉落而知天下秋”中的葉即梧桐葉.作者為什么要提到梧桐呢?可以想象秋風陣陣,吹著梧桐葉的那種落索的聲音和梧桐樹葉子落光后那種光禿禿、沒有任何依附的情景只會使一個失去愛夫的弱女子愁腸欲斷.不僅如此,梧桐還常出現在古詩中和情緒聯系起來,如《長恨歌》中所寫:“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這也正是秋天那種特有的氣候和景物才能和作者失去丈夫后那種悲涼、孤獨、愁苦的心情聯系起來,使作者不禁觸景生情,從而營造一種很濃厚的悲情氛圍,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寓情于物的藝術境界,留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聲聲慢》.至于詩中的“乍暖還寒”,不應是氣候時節特征,而是指日暮將近,秋風瑟起的那種天氣狀況,因為下文中的“三杯兩盞淡酒”,“守著窗兒”這些動作都和前面的“最難將息”有直接、連續的因果關系.是因為天氣變化(注意不是氣候)才使作者不能將息而披衣起床,獨斟獨飲,守著窗兒不能入眠,不可能是指一個季節那么大的范圍,你不能說因為是冬天就睡不好覺,所以根據上面的種種文字分析,詩中所描寫的季節當屬秋天,晚秋比較恰當.。
三、有首詩中一句“乍暖還還寒時候”全詩是什么
原詩
《聲聲慢》
宋代: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譯文
苦苦地尋尋覓覓,卻只見冷冷清清,怎不讓人凄慘悲戚。乍暖還寒的時節,最難保養休息。喝三杯兩杯淡酒,怎么能抵得住早晨的寒風急襲?一行大雁從眼前飛過,更讓人傷心,因為都是舊日的相識。園中菊花堆積滿地,都已經憔悴不堪,如今還有誰來采摘?冷清清地守著窗子,獨自一個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葉上細雨淋漓,到黃昏時分,還是點點滴滴。這般情景,怎么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靖康之變后,李清照國破,家亡,夫死,傷于人事。這時期她的作品再沒有當年那種清新可人,淺斟低唱,而轉為沉郁凄婉,主要抒寫她對亡夫趙明誠的懷念和自己孤單凄涼的景況。此詞便是這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賞析
這首詞的起句就讓人感受到非同凡響,七組疊詞的運用,極富音樂美,讀來婉轉凄迷,如聽到清照在低聲傾訴,整首詞的基調由此形成。接著的“乍暖還寒”不是指初春,而是指秋天的時暖時寒,之所以不說“乍寒還暖”,一是平仄聲調的需要,二是人體的感受由寒入暖不明顯,而由暖轉寒卻倍感冷意。
天氣時暖時寒,最難調養,即便是喝點酒,也不堪晚風急襲,何況,這時又有孤雁哀鳴,似乎以前在北方曾經見過,如今也是和我一樣落單了么?孤雁飛走后,低頭卻見滿地的黃花已憔悴不堪,再無人愿意采摘了吧。一個人獨處,在這寂寞的秋,什么時候才到睡覺時候呢?黃昏時,天空還飄起細雨來,打在梧桐的葉子上,點點滴滴的聲音更讓人憂傷。這般情景,怎能用一個愁字了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聲聲慢·尋尋覓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