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唐詩及賞析孟云卿的《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滿枝, 他鄉寒食遠堪悲。
貧居往往無煙火, 不獨明朝為子推。 孟云卿天寶年間科場失意后,曾流寓荊州一帶,過著極為貧困的生活。
就在這樣的飄泊流寓生活中的一個寒食節前夕,他寫下了這首絕句。 寒食節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當春二月。
由于江南氣候溫暖,二月已花滿枝頭。詩的首句描寫物候,兼點時令。
一個“滿”字,傳達出江南之春給人的繁花競麗的感覺。這樣觸景起情,頗覺自然。
與這種良辰美景相配的本該是賞心樂事,第二句卻出人意外地寫出了“堪悲”。作者乃關西人,遠游江南,獨在他鄉,身為異客;寒食佳節,倍思親人,不由悲從中來。
加之,這里的“寒食”二字,除了指節令之外,還暗含少食、無食之意,一語雙關,因此“他鄉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詩中常見的是以哀景寫哀情,即陪襯的藝術手法。
而此詩在寫“他鄉寒食遠堪悲”前卻描繪出“二月江南花滿枝”的美麗景色,在悲苦的境遇中面對繁花似錦的春色,便與常情不同,正是“花近高樓傷客心”,樂景只能倍增其哀。 恰當運用反襯的藝術手法,表情也就越有力量。
下聯承上句“寒食”而寫到斷火。寒食禁火的習俗,相傳為的是紀念春秋時賢者介子推。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多外出游春,吃現成食物。野外無煙,空氣分外清新,景物尤為鮮麗可愛。
這種特殊的節日風物與氣氛會給人以新鮮愉快的感受,而對于古代賢者的追思還會更使詩人墨客逸興遄飛,形于歌詠。 歷來詠寒食詩就很不少,而此詩作者卻發人所未發,由“堪悲”二字,引發出貧居寒食與眾不同的感受來。
寒食“無煙火”是為紀念子推相沿而成的風俗,而貧居“無煙火”卻是為生活所迫的結果。對于富人來說,一朝“斷炊”,意味著佳節的快樂;而對于貧家來說,“往往”斷炊,包含著多少難堪的辛酸!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聯系起來,以“不獨”二字輕輕一點,就揭示出當時的社會本質,寄寓著深切的不平。
其藝術構思是別致的。將貌似相同而實具本質差異的事物對比寫出,這也是一種反襯手法。
此詩借詠“寒食”寫寒士的辛酸,卻并不在“貧”字上大作文章。試看晚唐張友正《寒食日獻郡守》:“入門堪笑復堪憐,三徑苔荒一釣船。
慚愧四鄰教斷火,不知廚里久無煙”,就其從寒食斷火逗起貧居無煙、借題發揮而言,藝術構思顯有因襲孟詩的痕跡。 然而,它言貧之意太切,清點了一番家產不算,剛說“堪笑”、“堪憐”,又道“慚愧”;說罷“斷火”,又說“無煙”。
不但詞蕪句累,且嫌做作,感人反不深。遠不如孟云卿此詩,雖寫一種悲痛的現實,語氣卻幽默詼諧。
其三、四兩句似乎是作者自嘲:世人都在為明朝寒食準備熄火,以紀念先賢;可象我這樣清貧的寒士,天天過著“寒食”生涯,反倒不必格外費心呢。 這種幽默詼諧,是一種苦笑,似輕描淡寫,卻涉筆成趣,傳達出一種攫住人心的悲哀。
這說明詩忌刻露過火,貴含蓄耐味。而此詩也正由于命意新穎,構思巧妙,特別是恰當運用反襯手法,亦諧亦莊,耐人咀嚼,才使它成為難以數計的寒食詩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
二、寒食書事趙鼎賞析
寂寂柴門村落里,也教插柳記年華.禁煙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詩的大致意思如下: 即使冷冷清清開著幾扇柴門的村落里,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志出每年的節令.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著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臥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注釋:1、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相傳起于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2、龐老家:指龐德公一家.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在峴山種田.荊州刺史劉表幾次邀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帶領全家到鹿門山中采藥.后來另一個隱士司馬徽來看他,正碰上他上墳掃墓歸來.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墳事.3、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時晉國貴族.曾從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后賞賜隨從臣屬,沒有賞到他.遂和母親隱居綿上山中而死.文公找尋不到,曾以綿上作為他名義上的封田.后世遂稱綿山為介山.傳說文公燒山逼他出來,他因不愿出來而被燒死.1、請簡要解說詩歌第二句“也教插柳紀年華”中“也教”蘊含的含義.趙元鎮(鼎),今山西聞喜人.宋徽宗五年(1106)進士,宋高宗時兩度為相,支持岳飛進兵收復失地,反對秦檜的妥協投降,被貶潮州,后絕食而死.此詩是詩人被貶到南方所作,“也教”即也還是要.第二句的意思是: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志出每年的節令.這說明詩人懷念家鄉、懷念中原.說明詩人的志向(收復失地)沒有改變.2、頸聯“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答:寓情于景的手法.這兩句從字面上的意思是: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著許多梨花.這兩句隱含的意思是宋高宗不要重蹈漢唐滅亡的覆轍.由此表達了詩人對國事的憂慮,體現了詩人深沉的愛國之情.。
三、寒食的詩意古詩意思
詩意:春天的長安城中,熱鬧繁華,處處飛花,寒食節東風吹拂著御柳。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裊裊的輕煙飄散到五侯的家中。 寒食 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關于寒食的詞句還有: 1、云薄月昏寒食夜,隔簾微雨杏花香。
——唐·韓翭《寒食夜有寄》。 此寫寒食節之夜月暗云淡、微雨襲簾、杏花飄香之景。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韓翃《寒食》。
春天的長安,沒有一處不飛舞著落花。寒食節御苑的柳枝在東風的吹動下搖曳生姿。
3、一百五日寒食雨,二十四番花信風。——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 詩句描寫節氣與花信的關系。
“一百五日”對“二十四番”,數量詞對數量詞;“寒食雨”對“花信風”,是節候相對。二句相對成文,文字工整,音律和諧,故成為人們樂道的名句。
4、馬踏春泥半是花。——唐·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此寫寒食節時春雨綿綿、落花滿地的情景。 5、紅杏枝頭寒食雨,燕子泥新,不住飛來去。
——宋·毛滂《蝶戀花》。 泥新,燕子銜新泥筑巢。
此寫寒食節時燕子忙筑巢、春雨濕紅杏的情景,頗富詩情畫意,讀之讓人陶醉。 6、落花寂寂啼山鳥,楊柳青青渡水人。
——唐·王維《寒食·上作》。 此寫落花飄飛靜無聲,眾鳥啼鳴春山中,楊柳青青望如煙,依依行人渡河去的情景。
此二句正常語序應是“落花寂寂山鳥啼,楊柳青青人渡水”,之所以文字上有上述之倒置,是為了符合詩律的要求。
四、韓翃的“寒食”如何解析呢
詩人落筆流暢,語言清麗,以閑適筆墨描寫美麗的春景和雍容閑雅 的皇城生活。
全詩含意深刻,不加譏刺,而已甚于譏刺,可謂諷喻、興怨 詩中的一首妙作。 劉方平,生卒年不詳,生活在唐開元、天寶年間,河南洛陽人。
根 據《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推斷,劉方平當系匈奴族,是劉氏后裔 羅辰之十一世孫。天寶年間,劉方平應舉而不第,后欲從軍又未成, 終生不仕,隱居在潁水、汝河一帶。
劉方平善詩,其絕句尤工,詩風清 新自然,妙句尤多,作品以詠物描景居多,富含鄉情、閨思,有較高的 藝術審美價值。《全唐詩》錄存其詩二十六首。
五、古詩《寒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古詩《寒食》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封建政治腐敗現象的諷刺。
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可謂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
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里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
中唐以后,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原文及譯文: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夜色降臨,宮里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里。
。
六、寒食的詩意古詩意思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
“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
“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
“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
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后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
“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
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讀到這里我們就會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句俗語,從而更好地領會詩歌的主題。 這首詩善于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
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了解詩的主題的。
七、【古代詩歌鑒賞(8分)寒食還陸渾別業宋之問洛陽城里花如雪,陸渾
小題1:這兩句生動地刻畫了一個舉杯獨酌,無所拘羈的詩人形象。
寒食節,山里的桃李盛開,山景清雅。詩人遠離京城的喧囂,在山間的住處舉杯獨酌,度過迷人的春夜。
小題1:對比。詩的前四句處處圍繞洛陽與陸渾別業的不同來寫,寫洛陽的花團錦簇,楊柳婀娜,是為了襯托山中明月清輝、桃李花開的幽雅,表達了詩人對寂靜山間的喜愛之情。
小題1:本題考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作答此題時,需要結合全詩考慮,全詩表明詩人喜愛山中的寂靜之景,希望遠離塵世的喧囂,過一種沒有束縛、無所拘羈的生活,回答時結合詩句內容鑒賞人物形象即可。
小題1:本題考查鑒賞詩歌表現手法,分析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從詩歌的頭兩句中的“洛陽城”與“陸渾山”可知其手法為對比,對比的目的一般在于突出某物,結合全詩內容可知,突出的是陸渾山的景色,由此,詩歌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明晰了。
八、《寒食》古詩的中心思想
作者背景 韓翃(生卒年不詳),字君平,唐代詩人。
南陽(今河南南陽)人。一直在軍隊里做文書工作,擅長寫送別題材的詩歌,與錢起等詩人齊名,時稱“大歷十才子”。
后來皇帝選拔他擔任起草詔令的中書舍人,當時有兩個韓翃,大臣問選誰,皇帝說要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那個韓翃,可見這首詩在當時是多么有名。 注詞釋義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樹。
斜:為了押韻,此處可以按古音讀作xi。 漢宮:這里指唐朝皇官。
傳:賜給。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極、王逢時五人為侯,受到特別的恩寵。
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古詩今譯 暮春的長安城里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官中的柳樹。
黃昏開始宮里頌賜新蠟燭,輕煙先升起在皇帝貴戚家。 賞析 這是一首寓意非常委婉的諷刺詩。
在唐代以前,漢朝最為強大,所以唐人做詩都喜歡借漢來比唐,這里也是借漢代的故事來諷刺本朝。寒食三天焚火,本應第四天才可用火。
但皇宮里在第三天的黃昏就將傳火種的蠟燭賜給了皇帝貴戚。這件小事說明皇帝對貴戚近臣的特別恩寵,但詩人寫得很委婉,而且用春城飛花的奇麗景致開頭,用東風拂柳的描寫自然引出皇官,好像是在稱頌皇上的恩典,所以連皇帝都很喜歡。
像這樣不用一字指斥,就達到諷刺效果的寫法,就叫含蓄。我們仔細一琢磨,就能品味到里面暗含的諷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