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揮斥方遒可以用來形容霸氣嗎
不可以,揮斥方遒是用來形容青年人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意思:“遒”,強勁。"方“,正在,正當。
“斥”不能單獨來理解,揮斥是一個連綿詞。“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出處:**《沁園春·長沙》中的一句。“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 譯文:大家躊躇滿志,意氣奔放,正強勁有力。評論國家大事,寫出這些激濁揚清的文章,把當時那些軍閥官僚看得如同糞土。
可曾記得,那時我們在江水深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幾乎擋住了疾馳而來的船? 擴展資料: **《沁園春·長沙》的表達情感: 全詞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表現了詞人和戰友們為了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給出了“誰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國家命運的,是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敢于改造舊世界的革命青年。 創作背景: 《沁園春·長沙》是**于1925年晚秋,離開故鄉韶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的途中,途經長沙,重游橘子洲時所作。
其時,作者面對湘江上美麗動人的自然秋景,聯想起當時的革命形勢,寫下了這首詞。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揮斥方遒。
二、“揮斥方遒”是什么意思
揮斥方遒(qiú):揮斥,奔放。
《莊子?田子方》:“揮斥八極”。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
遒,強勁有力。方:正。
揮斥方遒,是說熱情奔放,勁頭正足。 出自:**填寫的詞《沁園春·長沙》(1925年) 〖原詞〗 沁園春 長沙(1925年) **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擴展資料: 賞析 古往今來,凡志趣超群、報負高遠之士,常常覽物抒情,慷慨言志。特別是在簦高放眼天地之間時,長時間積蘊的關于生活的艱辛、社會的憂患、天地之巨變等方面的感觸,就找到了最佳的突破口,或誦于口頭,或瀉于筆端。
如曹操之『短歌行』,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陳子昂簦上幽州臺,萬端感慨化成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名句;杜甫簦高吟唱“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嘆時運之不濟、人生之短促。這類名篇佳作舉不勝舉。
**創作的這首詞,與古人的佳作相比,境界更為開闊,氣勢更為恢宏,哲理更為厚重,達到了美與力的最佳融合。詞的上段,勾勒出無比壯美、充滿生氣的秋天圖畫。
首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好似猛地推出的電影特寫鏡頭:我站在橘子洲頭,身軀被清寒凝重的氛圍所籠罩,腳下是向北流去的湘江。既點明了時節、地點和環境,又為下文的描寫作了非常自然的墊鋪。
后面的詞句由“看”字領起,連貫直下,一氣呵成。遠望:萬山紅遍;近看:漫江碧透;仰視:鷹擊長空;俯察:魚翔淺底。
遠近高低,全收眼底。 這是一幅充滿了強烈動感、強勁力度、濃烈色彩的立體的秋色圖。
這是主客觀的統一,更是獨抒性靈的個性色彩的濃重鋪染!一“爭”一“擊”一“翔”,充盈著劇變之動、拼搏之力。眩目的秋色也化靜為動,透視著頑強的生命動力。
首先是程度之深,:山紅是“紅遍”,江碧是“碧透”;其次是數量之多:山以萬計,林以層數,舸以百論;第三是情緒之烈:紅綠兩種顏色爭輝,船只競相前進,鷹與鷹較量,甚至連水里的魚也要與雄鷹比試。當然,這是詞人將自己的激情注入萬物,使筆下的景物染上了作者的個性色彩。
特別是“萬類霜天競自由”一句,化實為虛,兼類而及,將意境升華為深邃莫測卻又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識,閃射出哲理的光輝。 文人對四季的變演極為敏感,但各人對同一自然現象觀察的角度、觀察的方式等等都千差萬別,因此所發出的感慨也不一樣。
歷代文人對秋的描寫大多是悲秋、傷秋的意蘊,唯獨劉禹錫的《秋詞二首》唱出了新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然而相形之下,**這首詞更其壯美,更其闊大。 他不僅狀寫了秋色秋韻,更揭示了秋力秋魂-到底是偉人。
縱觀全詞就足以看出**學古不泥古,繼承更超越的稟賦和情懷。走筆至此,詞人的筆陡一轉彎,化景物為情思;“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個問題你想過嗎?他想過嗎?其他的偉人想過嗎?沒有。
但**想了,也問了,這是“天問”,是主宰歷史命運的世紀之問,要知道,**當時僅32歲! 上段寫的是“今日之游”;描述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下段則是回憶“昔日之游”,表述的是“我”同一個激進的群體發生的關系。
一個人獨游多少有點孤寂感,當年同朋友結伴來游,生活是多么充實多么豐富。 長沙,在詞人的人生旅程中,是社會生活的初始舞臺,又是革命斗爭的壯麗舞臺。
“崢嶸歲月稠”正是對昔日學習、戰斗審核的高度藝術概括。詞人的注意力不在游戲山水,而在對歷史使命的指點,在對當時革命形勢的判斷,對中國革命領導權的等問題的思考。
在憶起往昔歲月時,感情之水頓時形成了拍天的江潮,因而接下來是以“恰”字引起的六個短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隨著詞句的展開,情感越來越激越,迸出了一句驚天動地、振聾發聵的強音:“糞土當年萬戶侯”!! 讀到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詞人的氣概多么的豪邁,氣勢多么的磅礴。
而詞的結尾則意味深長。“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這一問句,呼應了上片的一問,也回答了上片的問題:正是這些“到中流擊水”的英豪,代表著“主沉浮”的新生力量。
全詞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無窮。 參考資料:揮斥方遒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