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清東陵的詩詞對聯有哪些
1. 東陵美景,有輕煙和月,斜風吹雨。———現代詩
釋義:東陵的美景有輕煙和明月,風吹著雨。
2. 一體龍須隨地轉,不學松蘿兒女。———現代詩
釋義:陵美景,有輕煙和月,斜風吹雨。一體龍須隨地轉,不學松蘿兒女。結就員青,收來掌握,猶帶金盤露。
3. 結就員青,收來掌握,猶帶金盤露。———現代詩
釋義:結就員青,收來掌握,猶帶金盤露。
4. 拍浮金井,水花零亂飛舞。 ———現代詩
5. 誰信六月飄霜,破開落刃,散銀絲金縷。———現代詩
6. 冷碧凄香縈齒頰,洗我塵襟煩暑。———現代詩
7. 杜老吟詩,已公留客,此興無今古。———現代詩
8. 安期非誕,世間有棘如許。———現代詩
9. 錦屏翠帳山昌瑞,持芴沐恩崇圣賢。———現代詩
10. 順治康熙招鶴敘,妃嬪皇后伴云眠。———現代詩
11. 松祥虎嘯帶煙雨,峰泰龍吟傲海川。———現代詩
12. 全美地臻天一色,東陵景物日光妍。———現代詩
釋義:天地為一個顏色,清東陵的景物在日光的照耀下更漂亮了。
二、清東陵位于哪里
清東陵 中國最后一個王朝首要的帝王后妃陵墓群,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體系最完整的古帝陵建筑,共建有皇陵五座—順治帝的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以及東(慈安)、西(慈禧)太后等后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計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的遵化縣境,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據說是順治帝皇帝到此打獵時選定的,康熙帝2年(1663年)開始修建。陵區南北長125公里、寬20公里,四面環山,正南煙燉、天臺兩山對峙,形戌寬僅50公尺 的谷口,俗稱龍門口。
清代在此陸續建成217座宮殿牌樓,組成大小15座陵園,諸陵園以順治帝的孝陵為中心,排列于昌瑞山南麓,均由宮墻、隆恩門、隆恩殿、配殿、方城明樓及寶頂等建筑構成。 其中方城明樓為 各陵園最高的建筑物,內立石碑,碑上以漢、滿、蒙三種文字刻寫墓主的謐號; 明樓之后為"寶頂"(大墳頭),其下方是停放靈柩的"地宮"。
由陵區最南端的石牌坊向北到孝陵寶頂,由一條約12公尺寬、6公里長的神道連成一氣,沿途大紅門、大碑樓(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龍鳳門、七孔 橋、小碑樓(神道碑樓)、隆恩門、隆恩 殿、方城明樓等建筑井然有序,主次分明。 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
當年順治帝皇帝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
清東陵的建筑恢宏、壯觀、精美。有580多單體建筑組成的龐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帝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 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 實渾厚;乾隆帝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普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
目前,清東陵15座陵園中,只開放了裕陵和東、西太后陵及香妃墓等四處供游客參觀。 裕陵(乾隆帝陵) 裕陵位于孝陵西側,于乾隆帝8年(1743年)動工興建,費時30年始成。
裕陵的地宮在已出土的清代皇陵中最為宏偉,其進深54公尺,面積337平方公尺,由三間長方形的券堂一明堂、穿堂、金堂串連成"主"字形;乾隆帝皇帝的棺柩便放置在最里側的金堂,兩旁還有附葬的二后、三妃靈柩。 地宮內四壁和券頂皆雕滿各種佛像、經文和裝飾圖案,雕刻刀法明怏,線條細膩流暢,以明堂門洞兩側浮雕的四大天王像和券頂的五方佛像最具代表。
香妃墓 香妃即容妃,新疆維吾爾族人,據說她因遍體生香,甚得乾隆帝喜愛,所以稱香妃。她的陵墓坐落在裕陵西側,專為安葬乾隆帝后妃的“裕妃園寢”中,因曾被盜掘,現棺槨已所剩無幾,怛遺骸、遺物印證史冊,對其 容貌身世記載殷實, 棺木上刻有一行阿拉伯文“以真主的名義”,證實香妃信仰伊斯蘭教。
普陀峪定東陵(慈禧陵) 由裕妃園寢再往西是安葬東、西太后的定東陵。西太后慈禧陵在普陀峪,東太后慈安陵在普祥峪,二陵原皆于同治帝12年 (1873年)興建,形制、規模相仿,但慈禧陵于光緒年間全面重修,因此其建筑之華麗精美冠于東陵。
尤其隆恩殿殿里殿外都裝飾貼金彩繪,殿內明柱也盤旋金龍,可謂金碧輝煌;殿前的漢白玉臺基中央有透雕 的龍鳳陛石,其構圖為“鳳上、龍下”,充分顯現其權勢獨攬的野心。 慈禧陵也有清代后陵中唯一的地宮,據記載,地宮內隨葬有大量的金玉珠寶,其中一對萬壽壺共嵌有珍珠1288粒、紅寶石56件、藍寶石18件,被視為稀世珍寶。
可惜,民國17年定東陵發生震驚中外的盜陵巨案,隨葬品幾被盜光,現地宮內僅存空棺一口,而貼金的內壁、石柱也受到極大的破壞,只留形制、規模供游客參觀而已。 清東陵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記載著或輝煌或衰敗的歷史,每一座陵寢都傳承著或動人或神秘的故事。
入關第一帝順治帝,開創康乾盛世的康熙帝大帝,文武兼備的十全老人乾隆帝,輔佐圣、世二祖的杰出女政治家孝莊文皇后,兩度垂簾聽政的慈安、慈禧,給人以撲朔迷離的香妃,還有咸豐帝、同治帝……這些曾主宰過國家命運,在清王朝政治舞臺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的人物,如今都長眠于此,任由自然的洗禮,歷史的評說。 清東陵以她無可辯駁的魅力,以她重要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1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國級AAAA級旅游景區。 。
三、東陵在哪
東陵就是人們常說的清東陵,清東陵在河北遵化,有關的詩歌以及解釋如下:
一、簡介清東陵的位置:
清東陵坐落在河北省唐山市的遵化市境內,西距北京市區125公里。坐標:40°08′~40°11′北 17°37′~117°42。
清東陵位于河北省東北部燕山余脈昌瑞山南麓,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土質優良,植被良好,以常青喬木松柏為主的人工森林長勢繁茂,覆蓋率高達71%,自然條件十分優越。
二、有關清東陵的詩詞很多,舉例如下:
清東陵懷古
日殞山眠萬物緘,云愁影肅吊康乾。
金鑾寶殿擢文武,漠北江南縱馬翩。
注:清東陵,順治、康熙、乾隆等的陵寢。
金鑾寶殿,即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以前舉行殿試的地方,五十四年后改在保和殿。
四、清朝東陵
清東陵埋著清朝5位帝王,分別是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 清東陵是清朝三大皇家陵園中規模最大、葬人最多、最具特色的一座。
清東陵位于遵化市西北昌瑞山南麓,從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始建孝陵,到1908年菩陀峪建東陵(慈禧陵)全工告竣。 歷時近兩個半世紀的時空,在這期間,先后建起了皇帝陵5座,皇后陵4座,妃園寢5座,公主園寢1座。
在這15座陵寢中埋葬著5位皇帝。(第一帝順治,第二帝康熙,第四帝乾隆,第七帝咸豐,第八帝同治),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
有單體建筑580座,神道總長14500米陵園面積為78平方公里。 清東陵是中國獨有的傳統風水學理論指導下選勘并營建的,這里不僅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土質優良植被繁茂,有著十分優越的自然條件,而且其山川形勢達到了“地臻全美”的境地,實為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
從整體上看,以入關后第一帝順治的孝陵為中心,其陵位于昌瑞山主峰南麓,處于至尊之位,其他陵寢則各依山勢在孝陵東西兩側略呈扇形排列開來。孝陵之左為康熙帝的景陵,次左為同治帝的惠陵;孝陵之右為乾隆帝的裕陵,次右為咸豐帝的定陵,左右對稱形成子孫陪護之勢。
清東陵的15座陵寢,除昭西陵、公主園寢單成體系外,均建在昌瑞山南麓,孝陵左、右兩邊恰好各為6座,孝陵居中。同時這些陵寢都按輩分排列,輩較高的距孝陵近、輩較低的距孝陵較遠,皇后陵和妃園初又都以本朝皇帝陵為中心,建在左右兩邊,表明了它們之間的主從、隸屬關系,另成一個小體系,皇后陵的神道與本朝皇帝陵的神道相接,而各皇帝陵神道又分別都與孝陵神道相接,在數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枝狀神道網絡,其統緒傳承關系十分明顯。
。
五、游清東陵作文的排比句開頭
我的家鄉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小麥、玉米等糧食的主要產區。
還盛產蘋果、梨子、山楂、等各種水果,尤其是京東板栗,味道甜美聞名全國,還出口到國外呢。家鄉還有許多美味食品如花生酥糖、蜂蜜麻糖、棋子燒餅、萬里香燒雞、蘆花雞……每當我想起這些美味,就忍不住直流口水。
家鄉的礦產豐富,開灤煤礦是全國第二大煤礦,已經開采了一百多年,還有鐵礦、金礦、銀礦等。家鄉的工業發達,唐山陶瓷、唐山鋼鐵等全國聞名,還有藥業、紡織等產業也很有名。
家鄉還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如清東陵、腰帶山、古長城、京唐港等等,如果你到家鄉來,一定會流連忘返的。家鄉不僅物美、景美,人更美。
這里的人們勤勞、勇敢、善良、熱情,唐山大地震后,人們用勤勞的雙手重新建立起了我們的家園。近幾年,家鄉發生了很大變化,修起了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一幢幢高樓,人們通過辛勤的勞動,改善了生活條件,使生活逐漸富裕起來。
我愛我的家鄉,我為生活在家鄉感到驕傲。如今我已經離開家鄉幾年了,但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家鄉,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把家鄉建設的更美好貢獻力量。
六、以下的詩句出自何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蟬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詩,寫蟬餐清風飲曉露,棲于梧桐樹上,聲因高而遠,而非是依靠秋風,寓意君子應象蟬一樣居高而聲遠,而不必憑借、受制于它物。
表達出了詩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表現了一種雍容不迫的氣韻風度。這是唐人詠蟬詩中時代最早的一首,很為后世人稱道。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好象下垂的冠纓,它品性高潔,棲高處飲清露。
它那悅耳動聽的長鳴聲,就出自那棵遠處的高挺清拔的梧桐樹上。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由于棲息在高高的梧桐樹上,它的叫聲自然能傳得很遠很遠,并不像一般人以為的那樣是藉助于秋風的傳送。
(這一獨特的感受揭示了一個真理:品格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
七、清朝3處重要陵區是清東陵、清西陵和哪里
盛京三陵 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陽,滿語稱"謀克敦",漢譯為"興盛之城",它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肇興之地,在這里修建有清朝開國之君及其父祖們的陵墓即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此即清代的盛京三陵。
在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中,帝王陵墓作為一個時代的最權威理念的代表及物質文明的集中體現者,是這一時期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乃至藝術成就的載體。 明清時期是中國封建文化發展的鼎盛階段,陵寢制度及與陵寢相關的祭祀典制等達到最為完備時期,這不僅表現在遺存下來的帝王陵墓地面建筑規模的宏偉壯觀,建筑工藝的匠心獨具,歷史文化內涵的豐富,更表現在明清帝王陵墓作為一個文化載體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清盛京三陵是明清帝王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古建筑的營建法式、完備的建筑規制,還是繁縟的祭祀典制、管理陵墓的職官體制等都與明清帝王陵墓一脈相承。 同時,清盛京三陵還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帝王在興起過程中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因此,它又保留了大量該時期一個民族從思想理念到審美情趣以及建筑水平、風俗習慣等諸多的文化信息。
清盛京三陵每座陵墓自成體系,雖規模較小但規制完備,禮制設施齊全,陵寢建筑規制將中國古代環境地理學中宗教、信仰、習俗同周圍自然環境相結合,使其達到建筑選址、規劃、設計的統一,并成為中國古代建筑形式、雕刻、繪畫以及綜合理念的歷史依據和現代鑒賞者的實物資料。 清盛京三陵分布在中國的遼寧省境內,它們避過了朝代更迭、社會動亂等人為的破壞,地面建筑與地下宮殿保存完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它們陸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受到妥善地保護,今天,也理應受到全人類的重視與保護。綜合考慮本身價值與管理水平,中國政府推薦清盛京三陵即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八、游清東陵作文開頭的排比句
星期五早晨,我特意起了個大早,為的就是看看早晨的天空。
我一抬頭,星空毫無遮攔的出現在我面前了。璀璨耀眼的小星星眨著亮晶晶的大眼睛,像一顆顆閃著熒光的小水滴。中間有一輪皎潔的明月。萬點繁星襯托著月亮 ,而月亮像一個披著熒光衣服的小姑娘愜意地望著小星星。 一顆流星在藍幽幽的天空中劃過一道神奇的弧線,像織女拋出的梭子,轉瞬即逝。
星空真藍啊,藍的發黑,藍的發黑,藍的清澈,藍的純潔,像磨的一常光滑的藍寶石。一絲絲涼風刮過,呼呼的直往人懷里鉆,讓人感覺既涼爽 ,又愜意 。
星星,還眨著眼睛。月亮,還是那么皎潔。早晨的天空,依然是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