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破五送窮 迎財神
婦女們在這天還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拆拆。
在垃圾被掃出大門的同時。可到“破五”這天:“破五”,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謂之“拆小人”,鞭炮也從屋里放到了屋外。
據說,也就是送年的意思,也可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這些禁忌即告解除,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處,俗稱“捏小人嘴”,俗稱、舊時,一切都要恢復到節前的狀態了。 1、不能打掃衛生。
因而。 2,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大年初五這天正月初五,不妨按照這些習俗做上一做,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但這背后承載著人們祈福避禍的美好愿望,大家在歡度春節之余。
3、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碎東西等,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在過了初五之后,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過了這一天,所以把這一天稱為“破五”。
其實想想這些舊時的很多習俗并不科學,有些甚至是迷信的說法。因為包餃子時,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
二、破五送窮 迎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也就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都要恢復到節前的狀態了。
1、舊時,初一到初五民間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后,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這一天稱為“破五”。
2、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處。可到“破五”這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
在垃圾被掃出大門的同時,鞭炮也從屋里放到了屋外。 3、大年初五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據說,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
婦女們在這天還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拆拆,謂之“拆小人”。 其實想想這些舊時的很多習俗并不科學,有些甚至是迷信的說法,但這背后承載著人們祈福避禍的美好愿望。
因而,大家在歡度春節之余,不妨按照這些習俗做上一做,既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延續,也可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辛卯年初一:己丑日,財神正北 喜神東北 貴神正北 吉時辰巳午酉戌 初二:庚寅日,財神正東 喜神西北 貴神東北 吉時辰巳午未亥 初三:辛卯日,財神正東 喜神西南 貴神東北 吉時辰巳午未戌亥 初四:壬辰日,財神正南 喜神正南 貴神正東 吉時辰巳午未亥 初五:癸巳日,財神正南 喜神東南 貴神東南 吉時辰巳午戌辰時為上午7點—9點,巳時為9點—11點,午時為11點—13點,未時為13點—15點,申時為15點—17點,酉時為17點—19點,戌時為19點—21點,亥時為21點—23點。
三、初五放鞭炮迎財神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里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里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里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里放到了屋外,于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于是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后,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并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后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么?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于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四、初五迎財神的習俗
正月初五是南方人迎財神的日子,因此,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
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會在正月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所以現在一般都是初四晚上大家就準備接財神。
如家中想請財神的可選在正月初五,不過擺放文財神和武財神的方法及方向各不相同,滿臉祥和的文財神,不論是財錦星君或者是福祿壽三星都應向著自己的屋內,而不能向著屋外,否則,便會向屋外送財。至于威風凜凜的武財神,是應該面向屋外的,或者是面向大門,這樣一方面即可招財入屋,同時,又可鎮守門戶,不讓外邪入侵。
照片因為百度知道的格式比較小,你可以在百度圖片里面搜到后下載。
五、初5為什么要迎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
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
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是,就連待客也如此。
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
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 祭財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
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
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
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五祀即祭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
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
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
俗以是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路頭又稱“五路神”。
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御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
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
財貨往來于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
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并進。 送窮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
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陜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
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開市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
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六、初五迎財神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
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財神”何許人也?根據《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
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并統領“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都與財有關。
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
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兇,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病禳災。
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并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
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
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
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
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
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
傳說關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
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農歷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俗,盛行于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唯“財神”即所謂趙公元帥,據說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
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閑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游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遣。沾光于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
或謂其性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 ,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抑在前頭迎接他。不過也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在生日是農歷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軋初五的鬧猛,而是改在“財神誕日”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后門溜進來享用。
我們現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電子香燭火高低明滅,忽于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便是已經掌握信息的明證了。 財神只有一個,加上四員下屬也只湊成了一個巴掌之數,想發財的人卻有那么多,供不應求是明擺的,于是便有人主動出頭,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導致出一幅新的風俗畫——“送財神”每逢初五之日,貧民乞丐三五結伙,戴起面具,扮成財神班底,號稱“送財神”,也叫“跳財神”。
主人例須當場送上錢幣酬謝,否則便在你家門口或店鋪前鬧個不停,徒惹圍觀者哂笑,倒不如破費一點,快把這班“活財神”送走完事。窮光蛋扮活財神,搶財神變送財神,這出充滿諷刺意味的街頭鬧劇,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財神習俗增添了不少額外的情趣。
近年來結伙跳躍的“送財神”景象已經不見,起而代之的是單獨行動——不聲不響走到門前,拿張背面有不干膠的紅紙財神像往門板上一貼,隨即伸手討錢,正見得時進俗易、推陳出新哩。 據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
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后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
財神爺為什么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
七、初五的飲食,傳說,時間,風俗,詩句
初五的飲食: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
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初五的傳說:姜太公的老婆馬氏是個嫌窮愛富之人,在姜太公受窮的日子里,馬氏就跟他鬧離婚,不跟他過窮日子。
為此,姜太公在封神時就將她封成了窮神,并令她“見破即歸”。窮神帶有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
三十晚上迎神時,她還是和眾神一塊兒進了百姓家,直忍到初五,實在忍不下去了,便在這一天“送五窮”,拿起掃帚,連垃圾一起將她掃地出門。人們為了避窮神,于是把這天稱為“破五”。
初五的時間:每年的正月初五,也就是農歷初五。 初五的風俗:初五有趕"五窮"的風俗。
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里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
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 初五的詩句:清代顧祿《清嘉錄》:“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
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 。
八、今天正月初五,你知道古詩詞里面怎么迎財神的嗎
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傍晚家家戶戶的八仙桌的正前方都會點上一對紅色的大蠟燭,上面還掛著一對亮閃閃的“金元寶”。
正面供著的就是財神像,桌子上還擺放鮮活的的大鯉魚,加上煮好的豬頭和公雞;再擺上:財神糕、吉利糕、酥糖和狀元糕。然后是四種水果。
桌子的兩邊各擺著一排盛滿黃酒的盅子和一大把筷子。靠前面的一個桌角還用竹竿綁著一條活鯉魚,表示年年有余。
酒菜準備后,便依次拜財神,然后就是等待財神的來臨。一直要到十二點鐘左右才算接好。
最后就是燒元寶、放鞭炮、放生鯉魚,這樣接財神的任務就完成了。
九、正月初五怎么迎財神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正月初六“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其意就是祭送窮鬼(窮神)。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按說接五路是在初五,為什么又說在初四晚上?原來,初五日是正日,由于大家求利心切,都想自己比人家早一點迎到財神,于是,這時間就一點點提前了,甚至提前到初四的早晨。這樣當然不符合規矩,后來就由長者出面,規定初四日晚上一起行動迎神。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后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束了。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
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
“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
“武財神”關圣帝君即關羽關云長。傳說關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發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
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 “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一、正月初五的迎財神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是漢族民間“迎財神”的日子哦。從3日晚上到4日凌晨,許多人會通過燃放鞭炮來“迎財神”,但這勢必將加重空氣污染。事實上,除了放鞭炮之外,“迎財神”在漢族民間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
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
為何年初五成為了財神的“生日”,主要兩個出處:一種說法是宋朝蔡京富有;另外一個說法,則與王元寶有關。王元寶,唐朝開元間人,富可敵國,靠販運琉璃發家。王元寶的許多生活習慣如正月初五拜財神等對于中國民風民俗有深刻的影響,流傳至今。
據民俗專家表示,迎財神之俗盛行于明清和民國時期,至今仍流傳不息。財神分為文財神和武財神。文財神是比干,武財神是趙公明和關羽。有的商家,常年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以使自己在商業競爭中“宜利和合”而取勝;有的商家,供奉的是紅臉關公,關羽以“義”著稱,商家取其“以義為利”,即以“義”達到贏“利”的目的。還有的商家干脆將三人一起供奉。
老上海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至于燃放鞭炮,則于另外一個正月初五“送窮”的習俗有關,是中國古代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相傳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
其實,除了放鞭炮之外,漢族民間還有在初五打掃衛生的習俗,從每間房屋里把垃圾掃出門外。江南一代的百姓還有在這天講究吃財神糕、下面條。因為面條長得像古時候串錢的繩子,下面條寓意給家里添“錢串子”,財源滾滾來。
初五“迎財神”只是漢族民間廣泛流行的一種習俗,反映了人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其實除了放鞭炮之外,更需要自己的智慧和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