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涼州詞詩句
1、涼州詞(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渡玉門關。
譯文:
被風卷起的黃沙,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曲子《折楊柳》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2、涼州詞(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
美酒倒滿了華貴的酒杯,我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琵琶就會不停地響起,仿佛在催促我快點上前作戰。我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因為從古至今,前往戰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
二、涼州詞王之渙古詩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三、古詩(涼州詞)
涼州詞(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
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
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
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楊柳:《折楊柳》曲。
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四、古詩《涼州詞》
1、原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出處:唐代:王翰《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夜光杯之中,正要暢飲時,馬上琵琶也聲聲響起,仿佛催人出征。如果醉臥在沙揚上,也請你不要笑話,古來出外打仗的能有幾人返回家鄉?
2、原文: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一》
釋義: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3、原文: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出處:唐代:王之渙《涼州詞二首·其二》
釋義:已是暮春時節,要在故鄉,此時一定是萬紫千紅的盛花期已過、枝繁葉茂、果實初長之時,而鳥兒也一定筑起香巢,爭相覓食育雛了吧。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風凜冽、塵沙滿天,冷酷嚴寒。戰士們在夜里聽著凄涼的胡笳曲《折楊柳》,勾起了對故鄉的美好回憶。
4、原文:渾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聲入云。 胡地迢迢三萬里,那堪馬上送明君。
異方之樂令人悲,羌笛胡笳不用吹。 坐看今夜關山月,思殺邊城游俠兒。
出處:唐代:孟浩然《涼州詞》
釋義:渾然天成的紫檀金屑文,可以做成琵琶其聲音洪亮直上云霄。遙遠的胡地三萬里,即使是送與王明君馬上作樂的琵琶聲又哪能穿越。
身處異地即便是歡樂也讓人覺得悲涼,這羌笛胡笳也不用再吹。坐在邊塞看著今晚的月亮,心里想的是殺光邊關的敵人。
5、原文:鳳林關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出處:唐代:張籍《涼州詞三首·其三》
釋義:流經鳳林關的河水向東流去,白草、黃榆樹已經生長了六十年。邊城的將士都承受主上的恩惠賞賜,卻沒有人知道去奪回涼州。
五、《涼州詞》詩句意思
涼州詞 王之渙 huáng hé yuǎn shàng bái yún jiān 黃 河 遠 上 白 云 間 , yī piàn gū chéng wàn rèn shān 一 片 孤 城 萬 仞 山 。
qiāng dí hé xū yuàn yáng liǚ 羌 笛 何 須 怨 楊 柳 , chūn fēng bù dù yù mén guān 春 風 不 度 玉 門 關 。 作者背景 王之渙(668-742),唐代詩人。
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
他的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并多被當時樂工傳唱。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等。
注詞釋義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唐代傳唱于涼州的樂曲名。涼州,在今甘肅武威。
仞:長度單位。古時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萬仞,形容極高。 羌笛:古時西北少數民族所吹的一種管樂器。
楊柳:指《折楊柳》曲調。 何須:何必。
度:經過。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唐時通往西域的要路關口。
古詩今譯 奔騰的黃河就來自云端,一座孤城外是萬仞高山。吹羌笛的就不要怨楊柳不綠,春風從來未到過玉門關。
涼州詞(王翰) 唐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注釋】 1. 《涼州詞》:唐代樂府曲名,是歌唱涼州一帶邊塞生活的歌詞。
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2. 夜光杯:雕琢精致的玉杯。 3.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4.君:你 5。琵琶:這里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譯文】 葡萄美酒倒滿了夜光杯,正要暢飲的時候,馬上的琵琶也聲聲響起,仿佛在催促我上前作戰。
在沙場上醉倒了請你不要笑話我,古今而來,奔赴沙場的人中有幾個人能平安歸來?作者】陳邦炎 邊城暮雨雁飛低, 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1,應馱白練到安西2。
注釋 1 磧(qi,器):戈壁、沙漠。 2 白練:白色熱絹。
這里泛指絲綢。安西:地名。
唐方鎮有安西都護,其治所在今新疆庫車,兼轄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貞元六年(790),為吐蕃所陷。
賞析 張籍的《涼州詞》共三首,這是第一首。詩的前兩句寫眼前景物,同時點出了所寫的地點、時間、天氣、季節。
首句“邊城暮雨雁飛低”,把人的視線引向一群低飛的鴻雁,并使人看到雁飛的地點是邊城,時間是日暮,天氣是陰雨。次句“蘆筍初生漸欲齊”,再把人的視線引向一片出芽的蘆葦,并從蘆葦的長勢說明已是春暖季節。
這前兩句:一寫從邊城仰望的天空景。一寫在邊城俯視的地面景,都是在視線所及的范圍之內的景物。
詩的后兩句則把詩境擴展到浩瀚遙遠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詩思推到視線之外。 第三句“無數鈴聲遙過磧”,寫的是在沙漠上級緩行進的一隊馱運貨物的駱駝,但句中卻并沒有出現駱駝和押運人員的形象,只有從沙漠上遙遙傳來的絡繹不絕的駝鈴聲。
這是以聲傳影,因聲見形的妙用。這里只需寫鈴聲之傳來,自會憑聯想艷聲音轉化為形象,自會在腦際浮現一支連延不斷的駝隊漸行漸遠的圖景。
帛道猷詩“茅茨隱不見,雞鳴知有人”(《陵峰采藥觸興為詩》),道潛詩“數聲柔櫓蒼茫外,何處江村入夜歸”(《秋江》),白居易詩“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夜雪》),都與這句詩的機杼相同。 作者之所以為駝鈴聲所吸引,其詩筆之所以轉向那一串飄蕩在沙漠上的鈴聲,是因為他身在邊城,蒿目時艱,他的一顆無比沉重的心已隨那逐漸向西方消逝的駝鈴聲而越過了沙漠,飛到那雖然遠在視線之外、卻時時進入思念之中的安西四鎮(治所在今新疆庫車)。
詩的末句“應馱白練到安西”,正是作者的情思所注,也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 唐代自安史亂后,隴右道(轄今隴山以西直至新疆西部)東部各州縣先后陷于吐蕃。
這首詩大約寫于穆宗長慶(821—824)年間,作者五十多歲時,安西已經陷落了三十多年。聽到這西去的駝鈴聲,曾身歷這段史事的作者不能不想到國運的衰微,想到那條經由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從而想像這支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白練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而安西卻久已淪為異域了。
在這“應馱白練到安西”一句中,含有無窮感慨,無窮悲憤.其言外之意是尋繹不盡的。作者在另一首《涇州塞》詩中也曾致慨于“道旁古雙堠,猶記向安西”。
以之與“應馱”句對照,可以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感情,看到他的悲慨之深。 這首詩題作《涼州詞》,因而有的選本把篇首的“邊城”二字解釋為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認為前二句是“寫涼州春暮景色”(中華書局出版《唐人絕句選》),但從同題的第三首詩看,張籍寫這首詩時,涼州為吐蕃侵占已有六十年之久。
它不可能寫于涼州。而《涼州詞》只是流行于開元、天寶年間的一個樂曲名稱,盛唐詩人王翰、王之渙等都有以《涼州詞》為題的詩篇,只是按這個樂曲寫的歌詞,其內容不必是寫涼州。
再聯系同題第二首詩“古鎮城門白磧開,胡兵往往傍沙堆,巡邊使客行應早,每待平安火到來”,這第一首詩寫的“邊城”,應當只是當時與吐蕃對峙處面向沙漠的一座城鎮而已。在理解和欣賞這首詩時,這是一個需辨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