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杜甫的詩歌〈望岳〉望岳全詩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 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 “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擲藎慷灘芰跚健保且恢碌摹4聳緩筧擻?熬?保⒖淌?⒃諫鉸礎N摶桑ó胩┥酵共恍唷? 。
二、杜甫的詩:《望岳》為何是古體詩,而不是律詩
律詩要求押平聲韻.古代的發音跟現在不一樣,你基本可以認為,漢語拼音的第一、第二聲是平聲,第三、第四聲是仄聲.押韻的意思,簡單地說,就是每首詩的第二、四、六、八句的最末一個字,必須韻母相同.比如《望岳》中相應的“了”、“曉”、“鳥”、“小”,韻母都是iao,這就是押韻.但是這四個字都是第三聲,是屬于仄聲,所以押的是仄聲韻.更嚴格地說,律詩還要求每一句不同位置上的字都符合平聲或者仄聲,標準句型有四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望岳》既不符合平仄格律,又不押平聲韻,當然就不是律詩了.杜甫的另一首《春望》是五言律詩,可以參考(平仄列在旁邊,有的字古代發音的平仄跟現代不同,打括號的字按格律可平可仄).望岳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另外,為什么叫做古體詩?因為詩形成比較嚴格的格律,是從唐朝早期開始的,所以唐朝人就把以前的詩(比如晉朝就有很多有名的詩人,如陶淵明、謝眺)叫做古體詩,把本朝人寫的律詩叫做近體詩.格律的影響也是慢慢擴大的,唐早期的李白、杜甫,就寫過很多不合格律的古體詩,但是到了中晚唐,基本就是律詩的天下了,比如李商隱、杜牧,就很少寫古體詩了(他們寫的絕句也是合乎格律的,相當于八句律詩中的四句).。
三、杜甫的望岳(三首詩)
1.望岳(東岳泰山)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2.望岳(西岳華山)
西岳嶺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
3.望岳(南岳衡山)
南岳配朱鳥, 秩禮自百王。
歘(xū)吸領地靈 ,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 ,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 ,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 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 ,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 ,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 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 ,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 ,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 ,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 ,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 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四、請問《望岳》這首詩(杜甫寫的,都知道)的意思是什么
杜甫《望岳》賞析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一】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
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
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
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
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 “齊魯青未了”,是經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崔崒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
“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
“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上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
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
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
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
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
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蕭滌非) 【賞析二】 一曲民族精神與個人抱負的頌歌——杜甫《望岳》詩賞析 這首《望岳》詩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作。
年輕的詩人科舉不第后游歷齊趙,見到了泰山,寫下了這首大氣磅礴而又含蘊無窮的詩歌。在此詩中,你見不到任何科舉失敗后的消極頹唐情緒,只感受到一種偉人般的氣魄與情懷。
那么,這首詩最耐人尋味的東西是什么呢? 為理解這首詩所蘊含的情感內容,我們應首先對泰山的政治文化背景有個基本的了解。清人仇兆鰲《杜詩詳注》云:“鄭昂曰:王者升中告代必于此山,又是山為五岳之長,故曰岱宗。”
古代某些帝王曾在這里舉行過封禪大典,戰國時齊魯一些儒生以為泰山在五岳中最高,帝王應到泰山祭祀;所以在統治者的眼中,泰山是封建政權“與天無極”、“天祿永得”的一個象征(見《漢書·武帝紀》)。統治者的這種觀念,自然會對當時社會造成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當然,巍巍泰岳,不僅會引起統治者永葆政權的聯想與祈禱,而且也引發著國人一種崇高之感受和敬仰神往之情。“泰山巖巖,魯邦所瞻”(《詩經·魯頌·閟宮》)。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謝道韞《登山》)。
“岱宗秀維岳,崔崒刺云天”(謝靈運《泰山吟》)。“登高者以致九霄之上,愛景者欲在萬人之先”(丁春澤《日觀賦》)。
從這些對泰山謳歌的詩賦中,我們不難體會到,泰山在國人心中喚起的,該是一種何等至高至美的境界的聯想。作者在這首詩歌中,便將對民族崇高精神的禮贊和個人奮發的入世情感融為一體,歌頌了一種“泰山精神”。
如上所說,“岱宗”是。
五、杜甫詩三首詩題為《望岳》,但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他是怎樣體現“望
全詩沒有一個“望”字,但句句寫向岳而望.距離是自遠而近,時間是從朝至暮,并由望岳暮,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摩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齊魯青未了”了是經過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驚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也不是象謝靈運《泰山吟》那樣用“刺云天”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地理特點,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說:“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他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是有道理的.“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 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腳.“鐘”字,將大自然寫得有情. 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割”本是個普通字,但用在這里,確是“奇險”.由此可見,詩人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作作風,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成.“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眼地望著,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歸鳥”是投林還巢的鳥,可知時已薄暮,詩人還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最后兩句,寫由望岳而產生的登岳的意愿.“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賦》:“會當一舉絕風塵,翠蓋朱軒臨一春.”有時單用一個“會”字,如孫光憲《北夢瑣言》:“他日會殺此豎子!”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奉送嚴公入朝》)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從這兩句富有啟發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清代浦起龍認為杜詩“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讀杜心解》)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與契”,在創作上“氣靡屈賈壘,目短曹劉墻”,正是一致的.此詩被后人譽為“絕唱”,并刻石為碑,立在山麓.無疑,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
六、杜甫的《望岳》的內容個、和詩的思想感情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望岳》是中國古代詩歌中吟誦率較高的一首詩.大約在開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歲時,到兗州探望父親后由齊入魯,途經泰山,寫下了這首詩.這是詩人僅存少數的早年作品之一.人們在品讀此詩時,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偉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詩中那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胸懷所激動、感染,因為這既是盛唐的時代精神的概括,又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