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紅棗的詩句
宋.王安石《賦棗》
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
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
余甘入鄰家,尚得饞婦逐。
況余秋盤中,快噉取饜足。
風包墮朱繒,日顆皺紅玉。
贄享古已然,豳詩自宜錄。
沔懷青齊間,萬樹蔭平陸。
誰云食之昏,匿知乃成俗。
廣庭觴圣壽,以此參肴蔌。
愿比赤心投,皇明儻予燭。
唐.白居易《杏園中棗樹》
人言百果中,唯棗凡且鄙。
皮皴似龜手,葉小如鼠耳。
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
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
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
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
東風不擇木,吹照長未已。
眼看欲合抱,得盡生生理。
寄言游春客,乞君一回視。
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
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
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
二、贊美大棗的詩句
王中和,《紅雨》 湛紫的葡萄成熟了, 慢慢用刀裁; 金黃的鴨梨成熟了, 輕輕下手摘; 唯有通紅的小棗成熟了, 一陣竿子打下來; 不公平,忍悲哀, 歡蹦亂跳, 投入大地母親懷。
莫非你為生活添了蜜, 紅雨熱淚, 才降得這般好痛快? 宋朝郭祥正的《詠棗》:“黑腰虛羨爾,紅皺豈為然”;范成大詩“紫爛山梨紅皺棗”;可那是曬過的干棗。也有人把鮮棗比擬作“紅玉”,如王安石《賦棗》詩“風苞墮朱繒,日顆皺紅玉”;黃庭堅詩句“日顆曝干紅玉軟”。
白居易所作《杏園中棗樹》一詩頗有趣,開篇先貶:“人言白果中,唯棗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
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
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
結語再褒:“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
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賦棗》詩盛贊:“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
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清代詩人張镠作《富平棗》詩贊曰:“何須珍異物,愛此一林丹。
霧暗青虬隱,秋花亦玉寒。吹豳常應候,則壤不名酸。
寄語安期叟,如瓜詎可餐。”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樹理也在 《詠棗詩》中極盡稱頌:“虬龍爪兮鋼鐵干,耐堿耐貧復耐旱。
春獻綠陰秋吐珠,多像魯北莊稼漢。” 清代詩人潘內召還特作《詠棗花》詩盛贊棗花之美:“忽憶故鄉樹,棗花色正新。
枝迎馌餉婦,香惹賣漿人。纂纂飛輕雪,離離綴素珍。
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清代慶云名士張咸五所作《晚行》一詩,描繪得頗有意境:“林棗離離豆綴花,綠槐村外夕陽斜。”
三、求有關贊美紅棗的詩詞,對聯,典故等
王中和,《紅雨》
湛紫的葡萄成熟了,
慢慢用刀裁;
金黃的鴨梨成熟了,
輕輕下手摘;
唯有通紅的小棗成熟了,
一陣竿子打下來;
不公平,忍悲哀,
歡蹦亂跳,
投入大地母親懷。
莫非你為生活添了蜜,
紅雨熱淚,
才降得這般好痛快?
宋朝郭祥正的《詠棗》:“黑腰虛羨爾,紅皺豈為然”;范成大詩“紫爛山梨紅皺棗”;可那是曬過的干棗。也有人把鮮棗比擬作“紅玉”,如王安石《賦棗》詩“風苞墮朱繒,日顆皺紅玉”;黃庭堅詩句“日顆曝干紅玉軟”。
白居易所作《杏園中棗樹》一詩頗有趣,開篇先貶:“人言白果中,唯棗凡且鄙。皮皴似鬼手,夜小如鼠耳。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豈宜遇攀玩,幸免遭傷毀。二月曲江頭,雜英紅旖旎。棗亦在其間,如嫫對西子。”結語再褒:“君愛繞指柔,從君憐柳杞。君求悅目艷,不敢爭桃李。君若作大車,輪軸材須此。”宋代文人王安石也作《賦棗》詩盛贊:“種桃昔所傳,種棗予所欲。在實為美果,論材又良木。”清代詩人張镠作《富平棗》詩贊曰:“何須珍異物,愛此一林丹。霧暗青虬隱,秋花亦玉寒。吹豳常應候,則壤不名酸。寄語安期叟,如瓜詎可餐。”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樹理也在 《詠棗詩》中極盡稱頌:“虬龍爪兮鋼鐵干,耐堿耐貧復耐旱。春獻綠陰秋吐珠,多像魯北莊稼漢。”
清代詩人潘內召還特作《詠棗花》詩盛贊棗花之美:“忽憶故鄉樹,棗花色正新。枝迎馌餉婦,香惹賣漿人。纂纂飛輕雪,離離綴素珍。祗今秋漸好,頻撲任西鄰。”清代慶云名士張咸五所作《晚行》一詩,描繪得頗有意境:“林棗離離豆綴花,綠槐村外夕陽斜。”
四、文史類大神,有沒有知道古代描寫吃紅棗好的句子
有的。
1、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大棗氣味甘平,安中養脾氣、平胃氣、通九竅、助十二經、補少氣,久服輕身延年。
2、中國的草藥書籍「本經」中記載到,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的功能。
紅棗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B2等多種維生素。鮮紅棗中維生素C的含量較柑橘高7-10倍,為蘋果的75倍。紅棗中還含有益于健康的化學成分如谷氨本酸、賴氨酸、精氨酸等14種氨基酸,蘋果酸、酒后酸等6種有機酸,黃酮類化合物及磷、鉀、鎂、鈣、鐵等36種微量元素。
大棗中含有的環磷酸腺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可改善心肌的營養狀況,增強心肌收縮力,有利于心臟的正常活動。大棗中還含有三萜類化合物,如山楂酸,具有抗疲勞作用,能增加人的耐力。此外,大棗還具有減輕毒性物質對肝臟損害的功能。
大棗可鮮食,亦可加工成干品,并可制成蜜棗、熏棗、醉棗、棗酒、棗泥、棗脯、罐頭、原汁飲料等,還可以用來加工制成糕點。常吃紅棗能夠防衰老、延年益壽。
擴展資料:
棗果實營養十分豐富,是歷來稱頌的大眾滋補食品,并且素有“木本糧食”之稱。棗果鮮食風味極佳,含糖量在19—44%之間。
干制的紅棗含糖量高達50—87%,每100克果肉發熱量為309千卡,與大米,精白面粉相近,故有“木本糧食”之稱。
果實還含有蛋白質、脂肪及多種礦物質元素,如:鈣、磷、鐵等,這些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接近成熟的鮮棗維生素C(抗壞血酸)的含量極為豐富,一般每100g中含436.4—808.8mg,相當于蘋果的100倍,柑桔的15—20倍,比號稱維生素C王的中華獼猴桃含量高3—4倍。
它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有8種是人體不能合成的重要種類。我國民間流傳的“天天吃仨棗,一輩子不見老”和“五谷加小棗,勝似靈芝草”的諺語充分說明了紅棗的營養價值。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紅棗
五、誰知道古代經典的詩句
1.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悅君兮君不知
2.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4.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5.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6.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7.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8.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9.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
10.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11.三尺焦桐為君死,此曲終兮不復彈
12.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13.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
14.此情無處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15.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16.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17.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18.不思量,自難忘
19.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20.清清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21.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22.愿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 漢 ;卓文君《白頭吟〉
23.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唐 ;劉禹錫《竹枝詞》
24.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25.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唐;李商隱〈無題〉
26.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唐;李白〈三五七言詩〉
27.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唐;白居易〈長恨歌〉
28.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唐;李商隱〈無題〉
29.多情卻似總無情,惟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唐;杜牧〈贈別〉
30.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李商隱〈無題〉
31.明月斜,秋風冷,今夜故人來不來?教人立盡梧桐影。 呂洞賓《梧桐影》
32.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 張沁《離人》
33.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狅。 李商隱《無題》
34.一枝秾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李白《清平調之二》
35.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李煜 《更漏子 金雀釵》
36.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李煜 《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
37.慢臉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李煜 《菩薩蠻》
3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鳳棲桐》
39.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40.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玉樓春〉
41.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朱淑真〈山查子〉
42.相見爭如不見,有情還似無情。 司馬光〈西江月〉
43.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張生〈千秋歲〉
44.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青云案*元夕〉
45.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幕幕。 秦觀〈鵲橋〉
46.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秦觀〈鵲橋〉
47.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 元徐再思《蟾宮曲*春情》
48.多情自古空余恨,好夢右來最易醒。 清;史清《溪佚題》
49.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黃増《集杭州俗語詩》
50.滴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開不完春柳春花滿畫樓。 曹雪芹《紅樓夢》
51.相思樹下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民國;梁啟超〈臺灣竹枝詞〉
52.幾次細思量,情愿相思苦。 胡適〈生查子〉
53.人生自古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宋;歐楊修《玉樓春》
六、古代優美的詩句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贈孟浩然》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江南逢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清白調》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秋夕》
一路稻花誰是主?紅蜻蛉伴綠螳螂。——《秋日行村路》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
閑鷺棲常早,秋花落更遲。——《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漁歌子》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山中答問》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浣溪沙》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春游湖》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羌村三首·其三》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題破山寺后禪院》
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憶江上吳處士》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秋風辭》
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詠石榴花》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寒菊》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題李凝幽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西江月》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雪梅》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立春偶成》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錢塘湖春行》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金縷衣》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湖上》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登樓》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春行即興》
獨憐幽草岸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滁州西澗》
吊影分為千里雁,辭跟散作九秋蓬。——《望月有感》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望岳》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春霄》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春曉》
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曲江對酒》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秋風引》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餞別王十一南游》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鳥鳴澗》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觀獵》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村居》
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銷。——《早梅》
不要人夸好顏色,要留清氣滿乾坤。——《墨梅》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聽蜀僧浚彈琴》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夢游天姥吟留別》
白發悲花落,青云羨鳥飛。——《寄左省杜拾遺》
七、關于棗的散文
棗香淡淡 分類:散文 我家老屋的北側,有兩棵棗樹。
樹干都有壇口那么粗,是爺爺幼年時栽下的。兩棵樹,一左一右,相距約5米,夏來枝繁葉茂,相觸于云中,這一方天地,便成了濃蔭的世界。
暑熱的天,我家棗樹下的一番情調,別處是找不到的。這里是左鄰右舍孩子們的樂園。
他們在樹下打撲克啦,下石子棋啦,似乎一切游戲在這里做起來才有意義,其實心都懸在樹上呢。 這時候,棗還沒熟透,但已漸漸地褪了青衣,著上紅衫了,雖然那紅只是淺淺的。
棗閃著誘人的光澤,如童話里的一顆顆星星。 奶奶不允許摘生棗吃,孩子們沒辦法,可憐兮兮地眨著小眼睛。
可是,天上的鳥兒卻不聽奶奶的話,他們也是調皮又貪嘴的孩子,在樹頂上唧唧喳喳地鬧著,鬧著,便不時有棗離了枝間,歡快地蹦下來。地上的孩子就一窩蜂地去搶,那勁頭跟故事中的搶繡球差不多。
“七月七,小紅棗子甜似蜜”,在孩子們渴求的眼光里,棗終于熟了。我家這兩棵樹,一般的年成,能收一百多斤棗,奶奶讓家人把它們盛在裝稻子的筐里。
那些年,連口糧都很緊張,望著這些棗,家里人的喜悅寫滿了臉上,在一家人的歡聲笑語里,奶奶已將棗分成若干等份,左鄰右舍,家家都有,多半是我,樂巔巔地挨家挨戶送過去。而家家也都樂陶陶地收下。
我家的棗,頗有“天下為公”的味道。 摘下來的鮮棗,洗凈了,加點糖用瓦罐燉著吃,是鄉下無上的奢品。
于是這一天傍晚,炊煙起時,家家都有一縷淡淡的棗香飄過來。 這些都是我幼時的事,隨著過去的那些日子,苦苦的、甜甜的流逝了。
想想那時候,一個暑季,惟有我家的棗令孩子們牽腸掛肚,除此再也沒有別的果了。不像如今,有多種水果可以品嘗。
現如今,左鄰右舍的孩子還去我家的棗樹底下游戲嗎?還把那一顆顆小小的心懸在樹上嗎?我不知道了。 不過,對于我來說,這世上沒有什么比棗更味美的果了,且不從中醫上去講它含有什么成分,滋補什么的吧。
棗還是一種吉祥、喜慶的果,在我國的民俗里,“棗”者“早”也,人家娶媳婦的時候,床上要放一把棗,這叫“早生貴子”。 前幾天,在圖書館翻閱《安徽日報》,見到家鄉去年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我在北方,便如吃了家鄉的一顆棗,心里蜜甜蜜甜的。 愿家鄉的日子“早早”紅火起來。
棗鄉談棗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到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這是魯迅先生筆下所形容的單調。
然而,在中國大棗之鄉行唐,你絕對不會產生如此單調的感覺。一踏進行唐,你便進入了棗樹的世界。
從行唐縣城出發,沿新阜公路一直向西北,不知不覺便進入了太行山區。成行連片的棗樹,遮住了太行山的雄偉,置身其中仿佛進入了浩瀚無邊的森海棗原。
每逢金秋時節,棗鄉的山坳坡嶺,路邊村頭,一株株、一片片的棗樹,身披油綠碧葉,其間綴滿了深紅锃亮的大棗兒。近觀棗樹鮮亮渾圓的果實由綠轉紅,如翡翠似瑪瑙,成串成簇,壓得棗枝搖搖欲墜。
果紅葉綠的棗行間,不時可看見一些男女棗農在歡快地勞作,歌聲你唱我和、此起彼伏,正所謂“遍地繁枝垂瑪瑙,四鄉寵韻唱清平”。 唐代詩人劉長卿詩云:“行過大山過小山,房上地下紅一片”,清代無名氏的詩云:“春分一過是秋分,打棗聲喧隔隴聞,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房瘠曬紅云”。
詩中所描寫的就是棗鄉秋季豐收的景象。那時,紅棗的瑪瑙紅與碧綠的枝葉相映生輝,簡直成了棗的海洋、棗的王國、棗的世界。
一嘟嚕一嘟嚕的紅棗,如璣似珠,更顯得晶瑩剔透。你會感覺到琳瑯滿目紅棗的世界,這是一部活生生棗的栽培史、文化史、發展史,是一部溢彩流韻的棗的樂章。
紅棗孕育著太行山風吹日曬的日子,棗的思想、棗的文化與當地的風物人情、民間鄉俗水**融。棗文化作為文化現象,往往與棗樹相伴而生。
這種衍生從不同層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社會生活的人間萬象。 早在《詩經》中就已有棗和棘(酸棗)之分的記載。
后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和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等古農書中,都把棗樹列為果木之首。在幾千年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棗樹與棗鄉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各種民間故事、佳話軼聞廣為流傳,較著名的有“許由植棗”、“何姑升仙”、“狄希釀造‘千日酒’”等。 傳說隋大業初年(公元608年)有一蘇姓女子才17歲,卻得了一種怪病,面色蒼白、渾身潰爛、干瘦如柴。
又逢大災之年,家人多處求醫,無法治愈。姑娘淚珠成行,幾遇尋死,后來,她自己進入太行山中,見一株樹上掛滿了紅色的果實,當時她又累又餓,摘下食之,食后便暈死過去。
三個月后,奇跡出現了,姑娘貌美如花,變得比生前還水靈,渾身散發著陣陣香氣。鄉親們見后,以為她已得道成仙,紛紛拜祭,后來聽說姑娘是吃了一種野果后才出現的奇跡,于是鄉親們稱紅果為“圣果”。
故在當地,有“一日三棗、長生不老”、“五谷加紅棗、勝似靈芝草”、“木本糧食,百藥之引”、“門前一棵棗,紅顏不顯老”、“要使皮膚好,粥里加紅棗”等等這樣的鄉俗俚語。 棗鄉人還把紅棗作為美好甜蜜的象征。
對此,楊平同志在《棗鄉漫話》一書中做了詳盡的記載:“在棗鄉,青年男女……。
八、古代詩詞中包含花的詩句
1。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王安石《梅花》
2。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宋)林逋《山園小梅》
3.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之一"王維)
4.聞道梅花坼曉風,雪堆遍滿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億,一樹梅花一放翁。(梅"陸游)
5.山間幽步不勝奇,正是深夜淺暮時。一枝梅花開一朵,惱人偏在最高枝。(探梅"楊萬里)
6.卜算子 詠梅--陸游的《卜算子》,
驛外斷橋邊,
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
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
只有香如故。
7.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二十里路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陸游
8.一朵忽先變,百花皆后香。--宋人陳亮《梅花》
9.“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元人王冕《墨梅》
九、棗的文化底蘊
棗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十分悠久,而慶云縣是聞名遐邇的中國金絲小棗之鄉。
上世紀70年代初在慶云縣齊周務村出土的豆(一種高底座盛食物的盤子)中發現的炭化棗核,考古認證為夏商時期,距今四千年;而在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棗核,距今約八千年。 棗在我國的文字記載就有三千多年。
關于棗的最古老的著述大概出現于《詩經》,在《詩·豳風·七月》中有“八月剝棗,十月獲稻。”《魏風》中有“園有棘,其實之食。”
《小雅》中有“營營青蠅,止于棘。”《秦風》中有“交交黃鳥,止于棘。”
棘,指的就是棗樹。儒家經典對棗的記述更為詳盡,《周禮·天官·籩人》里講“饋食之籩,其實棗、鹵、桃、榛實。”
《儀禮·聘禮》中說,棗、栗還是古代諸侯相互借路相互問候之際,帶給掌管朝覲官員的禮物,用兩個容量各盛一斗二升的上邊有蓋的方竹簋,一個裝滿棗,一個裝滿栗,一齊獻上。《儀禮·既夕禮》上說,在土葬前最后一次哭吊的晚上,祭品種要有棗糗、栗脯。
《儀禮·特牲饋食禮》和《儀禮·有司》中講,諸侯及下邊的官吏——士,每月初一祭廟,祭品種除有規定的牲畜外,均有棗和栗,而且棗栗由誰擺放,都有講究。再以后《戰國策·燕策一》記載:蘇秦游說六國時,對燕文侯說“南有碣石、雁門之饒,北有棗栗之利,民雖不由田作,棗栗之實,足實于民,此所謂天府也。”
這說明棗是當時燕國北方的經濟命脈,是帝王考慮治國安幫國策的依據之一。對于棗樹的栽植培育,《廣物博志》有記載:“周文王時,有弱枝棗甚美,禁止不令人取,置樹苑中。”
《齊民要術》的記載更為詳實:“選(棗)好味者,留栽之,候棗葉始生而移之。”“棗性堅強,不以苗掠。”
《爾雅·釋木》是我國第一部記錄解釋棗品種的書,其記錄的周代棗品種已有壺棗、要棗、白棗、酸棗、齊棗、羊棗、大棗、填棗、苦棗、無實棗等十一種。到元代,《打棗譜》中記錄定型的棗品種多達七十二種。
到清代乾隆時期,《植物名實圖考》所記錄棗品種達到了八十七種。 可以說,從古代采食果腹到后來種植,從古代給王進食之品到諸侯相互問候禮品,以至到儒家“三禮”(即喪禮、葬禮、祭禮)用品、明清時期皇室供品,再到后代隨著經濟發展人們有意識地大規模種植,棗作為果品在政治、經濟、生活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
在幾千年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棗樹與棗鄉人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種棗、管棗、用棗、變著法兒吃棗,也寫棗、誦棗、唱棗、畫棗,棗就慢慢進入和融入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逐步形成了棗文化。棗的思想、棗的文化與棗鄉的風物人情、民間風俗水**融,棗文化便在歷史長河中隨著歷代傳承越積越厚,變得豐富寬博,從不同層面、不同寓意、不同程度反映著人間萬象。
棗文化主要表現在文藝、政治、經濟、哲學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棗樹與歷史、文化、民俗,與戰爭、政策、古今名人,與農業、工業、旅游業,與人名、地名、日常生活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處處都留下了棗文化的痕跡。
描寫棗或者與棗有關的文學藝術作品是棗文化的靈魂,主要包括有關棗的傳說、故事、小說、詩詞、散文、戲劇、成語、謎語、歇后語、對聯、笑話、繞口令、寓言、格言、諺語、繪畫、攝影、雕塑、歌曲和器樂等。 棗被歷代詩人寫入詩辭歌賦中,詠頌棗樹的詩文比比皆是。
透過這些詩文,我們就穿越了時空隧道,能夠盡情領略先前棗鄉風光、感受歷史滄桑、回味故人先賢和當代人愛棗的情懷。唐朝詩人李頎吟詠“四月南風大麥黃,棗花末落桐蔭長”,唐代另一著名詩人劉長卿詩云“行過大山過小山,房上地下紅一片”,宋代詩人張耒寫到“棗徑瓜田經雨涼,白衫烏帽野人裝”,清代慶云縣令桂山吟到“正是晴和好時節,棗芽初長麥初肥”,另有詩人也寫到“叢林騰赤霞,千家射云紅”,當代詩人更是發出贊嘆“漫漫秋風夕照中,婆娑一樹萬珠紅”,悠然和諧的田園風光躍然紙上。
宋代大詩人蘇軾任徐州太守時欣然作詞《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表達了他對雨后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 清代詩人崔旭寫到“河上秋林八月天,紅珠顆顆壓枝園;長腰健婦提筐去,打棗竿長二十拳”,又有詩人寫到“春風已過又秋分,打棗聲宣隔隴聞;三兩人家十萬樹,田頭屋脊曬云紅”,金秋時節小棗豐收的景象如聞其聲,如觀其景。
清代李魯“添得棗林路欲歧,行人道是舊西溪。紅綾車慢梨花水,風暖沙柔陷馬蹄”的詩句描寫出了棗園的旖旎風光。
在抗日戰爭年代,肖華司令員在其創作的《魯冀邊進行曲》中慨然唱道“不怕二百個據點的敵人瘋狂掃蕩,任它從橫的公路網,離敵人三五里宿營,不怕吃的是樹葉和棗糠,永遠站在我們的崗位上,環境越困難越是我們的光榮;同志們,我們要干到底,我們一定要勝利!”表達了我軍區子弟兵抗戰到底的堅強意志和無產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山東省發改委副主任王樹理就任慶云縣委書記時曾欣然寫下《唐棗賦》、《詠棗詩》,發出了“嗟人生當如茲,庶自強以不息”和“我欲勸求長生者,莫辭長作慶云人”的由衷感慨,抒發了所有棗鄉人對棗樹的無限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