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關函谷關的詩句
詠史詩·函谷關
年代:唐 作者:胡曾 體裁:七絕 類別:懷古
寂寂函關鎖未開,田文車馬出秦來。
朱門不養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
:函谷關 作者:宋之問 朝代:唐 體裁:七律
函谷關
至人□□識仙風,瑞靄丹光遠郁蔥。靈跡才辭周柱下,
祥氛已入函關中。不從紫氣臺端候,何得青華觀里逢。
欲訪乘牛求寶箓,愿隨鶴駕遍瑤空
函谷關
何去西牛尋老聃,關樓南望起東山。
垂披發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還。
年代:唐
作者:岑參
作品: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
君不見函谷關,崩城毀壁至今在。樹根草蔓遮古道,
空谷千年長不改。寂寞無人空舊山,圣朝無外不須關。
白馬公孫何處去,青牛老人更不還。蒼苔白骨空滿地,
月與古時長相似。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
故人方乘使者車,吾知郭丹卻不如。請君時憶關外客,
行到關西多致書。
二、函谷關 詩詞
《函谷關》——唐·岑參君不見函谷關,崩城毀壁至今在。
樹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長不改。寂寞無人空舊山,圣朝無外不須關。
白馬公孫何處去,青牛老人更不還。蒼苔白骨空滿地,月與古時長相似。
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故人方乘使者車,吾知郭丹卻不如。
請君時憶關外客,行到關西多致書。《函谷關》——唐·胡宿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此空。
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謾持白馬先生論,未抵鳴雞下客功。
符命已歸如掌地,一丸曾誤隗王東。《函谷關》——唐·汪遵脫禍東奔壯氣摧,馬如飛電轂如雷。
當時若不聽彈鋏,那得關門半夜開。《函谷關》——唐·宋之問至人□□識仙風,瑞靄丹光遠郁蔥。
靈跡才辭周柱下,祥氛已入函關中。不從紫氣臺端候,何得青華觀里逢。
欲訪乘牛求寶箓,愿隨鶴駕遍瑤空。《過函谷關》——唐·宋之問二百四十載,海內何紛紛。
六國兵同合,七雄勢未分。從成拒秦帝,策決問蘇君。
雞鳴將狗盜,論德不論勛。《曉過函谷關》——唐·李涉因韓為趙兩游秦,十月冰霜渡孟津。
縱使雞鳴遇關吏,不知余也是何人。《詠史詩·函谷關》——唐·胡曾寂寂函關鎖未開,田文車馬出秦來。
朱門不養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過函谷關》——唐·楊齊哲地險崤函北,途經分陜東。
逶迤眾山盡,荒涼古塞空。河光流曉日,樹影散朝風。
圣德今無外,何處是關中。《經函谷關》——唐·韋應物洪河絕山根,單軌出其側。
萬古為要樞,往來何時息。秦皇既恃險,海內被吞食。
及嗣同覆顛,咽喉莫能塞。炎靈詎西駕,婁子非經國。
徒欲扼諸侯,不知恢至德。圣朝及天寶,豺虎起東北。
下沉戰死魂,上結窮冤色。古今雖共守,成敗良可識。
藩屏無俊賢,金湯獨何力。馳車一登眺,感慨中自惻。
三、靈寶函谷關古詩詞
詠史詩·函谷關年代:唐 作者:胡曾 體裁:七絕 類別:懷古寂寂函關鎖未開,田文車馬出秦來。
朱門不養三千客,誰為雞鳴得放回?:函谷關 作者:宋之問 朝代:唐 體裁:七律 函谷關至人□□識仙風,瑞靄丹光遠郁蔥。靈跡才辭周柱下,祥氛已入函關中。
不從紫氣臺端候,何得青華觀里逢。欲訪乘牛求寶箓,愿隨鶴駕遍瑤空函谷關何去西牛尋老聃,關樓南望起東山。
垂披發髻看多少,道德五千君又還。年代:唐作者:岑參作品:函谷關歌,送劉評事使關西君不見函谷關,崩城毀壁至今在。
樹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長不改。寂寞無人空舊山,圣朝無外不須關。
白馬公孫何處去,青牛老人更不還。蒼苔白骨空滿地,月與古時長相似。
野花不省見行人,山鳥何曾識關吏。故人方乘使者車,吾知郭丹卻不如。
請君時憶關外客,行到關西多致書。
四、唐朝詩詞中是如何記載函谷關的
函谷關,位于今河南靈寶縣境內。
因 為其路在谷中,深險如函,所以名為函谷 關。根據《元和郡縣志?陜州》載,于漢 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關移至今河南新 安縣境內,距離舊址300里遠。
函谷關東臨絕澗,西據高原,北塞 黃河,南接秦嶺,是我國歷史上建置最早 的雄關要塞之一。 函谷關始建于春秋戰 國時期,是西達長安,東去洛陽的咽喉, 素有“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谷一 戰場”、“車不方軌,馬不并轡”之 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周 慎靚王三年(前318年),楚懷王發 動六國軍隊伐秦,秦依函谷天險,使 六國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秦始皇六年(前241年),趙、楚、衛等五國軍隊進攻秦,“至函谷,皆 敗走”。
“劉邦守關拒項羽”,“安 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 戰”,1944年我國軍隊與日本侵略軍的“函谷關大戰”,都發生于此。 函谷關不僅是一處軍亊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經濟、文 化交流的要地。
關于這座重關名城流傳著“雞鳴狗盜”、“老子過關”、“紫 氣東來”、“唐玄宗改元”、“公孫白馬”等歷史故事和傳說。相傳,這里是 我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德經》的地方,道家文化的發祥地。
司馬遷、唐太宗、唐玄宗、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歷史名人福士臨 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百余篇。 唐詩中提及“函谷關”的詩句有胡宿《函谷 關》:“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北空。”
岑參《函谷關》:“君不見函谷 關,崩城毀壁至今在。”胡曾《詠史詩?函谷關》:“寂寂函關鎖未開,田文車 馬出秦來。”
胡宿《函谷關》:“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此空。 ” 函谷關主要景點有太初宮、道家養生園、道圣宮、瞻紫樓、藏經樓、雞 鳴臺、蠟像館、碑林、關樓、博物館、函關古道等二十多處。
五、函谷一詞在古代詩詞中有何說法
函谷亦作“ 凾谷 ” 。
函谷關是戰國時秦國所建,位于今河南靈寶東北。當時,東方六國曾數次聯合攻打秦國,秦軍都憑藉險要的函谷關,成功抵御六國聯軍的進攻,使他們大敗而回。西漢初,劉邦就因為函谷關的險要,決定在關中的長安建都。潼關與函谷關之間,是一條狹小的通道,長140里,蜿蜒山間,深險如函,因此稱為函谷。函谷的東頭,叫做函谷關,西頭,便是潼關。
戰國時,關中的秦國是處在進攻地位的。控制了函谷關,秦國的東進之路就被封閉。防御時,守住潼關或守住函谷關,效果相同,都能切斷東面來敵進犯長安之通道。潼關離長安較近,補給方便,容易防守。東漢以后,潼關取代了函谷關。
老子是春秋時著名的思想家。他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準備出函谷關去四處云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云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后,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幾天后,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后來傳世的《道德經》。
三國魏曹植 《又贈丁儀王粲》詩:“從軍度 凾谷 ,驅馬過 西京 。”
唐李白 《古風》詩之三:“收兵鑄金人, 函谷 正東關。”
六、你知道古代有哪些關隘,和關隘的詩句
1.山海關
《山海關》(明)顧炎武
芒芒碣石東,此關自天作。粵惟中山王,經營始開拓。
東支限重門,幽州截垠堮。前海彌浩溔,后嶺橫岝崿。
紫塞為周垣,蒼山為鎖鑰。緬思開創初,設險制東索。
中葉狃康娛,小有干王略。撫順矢初穿,廣寧旗已落。
抱頭化貞逃,束手廷弼卻。骎骎河以西,千里屯氈幕。
關外修八城,指揮煩內閣。楊公筑二翼,東西立羅郭。
時稱節鎮雄,頗折氛祲惡。神京既顛隕,國勢靡所托。
啟關元帥降,歃血名王諾。自此來域中,土崩無斗格。
海燕春乳樓,塞鷹曉飛泊。七廟竟為灰,六州難鑄錯。
2.雁門關
雁門太守行⑴李賀
黑云壓城城欲摧⑵,甲光向日金鱗開⑶。
角聲滿天秋色里⑷,塞上燕脂凝夜紫⑸。
半卷紅旗臨易水⑹,霜重鼓寒聲不起⑺。
報君黃金臺上意⑻,提攜玉龍為君死⑼!
3.陽關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4.玉門關
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5.函谷關
函谷關 胡宿
天開函谷壯關中,萬古驚塵向此空。
望氣竟能知老子,棄繻何不識終童。
謾持白馬先生論,未抵鳴雞下客功。
符命已歸如掌地,一丸曾誤隗王東。
6.嘉峪關
塞外雜詠
(清)林則徐
雄關樓堞倚云開,駐馬邊墻首重回。
風雨滿城人出塞,黃花真笑逐臣來。
7.居庸關
《使青夷軍入居庸三首》高適其一
匹馬行將久,征途去轉難。
不知邊地別,只訝客衣單。
溪冷泉聲苦,山空木葉干。
莫言關塞極,云雪尚漫漫。
還有潼關,虎牢關等等等,太多啦。一時也找不到那么多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