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自身修養的名言警句.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嚴于律己,寬于待人。 3.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4.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5.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費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
6.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7.心的陶冶,心的修養和鍛煉是替美的發現和體驗做準備。
8.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 9.骨宜剛,氣宜柔,志宜大,膽宜小,心宜虛,言宜實。
10.仰無愧于天,伏不祚于人。 1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2.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13.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而達到最高修養的手段。 14.忿怒二字,圣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臾,便不傷生。
15.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16.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1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1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19.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不順心的時候暫且容忍: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20.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20-1.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份才。
二、論語十則在學習中提高自己修養的句子是
第一句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啟發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句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新。 第三句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句是學習態度,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句是學習態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句是學習方法,學習態度、思想修養。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句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正確的學習態度。 第八句是個人修養,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句是個人修養,強調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 第十句是個人修養,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簡而言之,就是1、2、3、6、7講學習方法,4、5、7講學習態度,8。9、10講個人修養。
三、有關讀書,增強身心修養的詩句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于謙
14、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四、修養身心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辦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修身,是指修養身心,修身的具體行為表現日常生活中就是擇善而從,博學于文,并約之以禮。修身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并不是看了些圣賢書就成為甚至超越圣人了。至于那些無助于個人陶冶情操、慷慨意志的雜學,不但無益于修身,還會讓人自高自大,自認為無所不知,夸夸其談。也就是說一個人即便學了再多的學科,看了再多的書,卻沒有辦法約束自己的言行以符合禮儀的規范,使自己的身心受益,幫助他人成就善道,那所學則無非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修身的本質是一個長期與自己的惡習和薄弱意志作斗爭的過程,時時檢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誠心、仁愛、謙卑的情操來祛除掉思想中的雜質,對治那些令我們輕浮、驕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內因。
修身最切實的辦法就是擇善而交,通過善友相互勉勵來增長德行,培養志趣,用最樸實無華的態度切磋關于仁愛的學問。一定要遠避世俗的虛談,那些好賣弄學問的、巧言亂德的、文過飾非的,還有諸如攀比、爭競、夸耀、淫詞、妄語、戲笑都要遠離,這些事物唯有叫人敗壞。“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豐富完善自身的人格,落實到一言一行中而不逾越事理。今人的學習僅僅是為了賣弄學問,于自身的人格修養毫不相干,反而令人生厭。為學過程中千萬不要退卻,總要好學不輟,仰慕圣賢的人格和智慧,細心考究他們為人的結局,開辟出的人生境界,和留給后世的遺產。日積月累,生命的善果就會漸漸成熟,不至于華而不實,所學僅止于口談而無實質了。
五、關于勤學立志,加強自身修養的名句
瓜是長大在營養肥料里的最甜,天才是長在惡性土壤中的最好。—— 培 根
生命有如鐵砧,愈被敲打,愈能發出火花。 —— 伽利略
所謂天才,只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魯 迅
不傲才以驕人,不以寵而作威。—— 諸葛亮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 魏 徵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劉 備
人的一生,總是難免有浮沉。不會永遠如旭日東升,也不會永遠痛苦潦倒。反復地一浮一沉,對于一個人來說,正是磨練。因此,浮在上面的,的,不必驕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著悲觀。必
須以率直、謙虛的態度,樂觀進取、向前邁進。 —— 松下幸之助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 ——《荀子·勸學》
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謙虛;見多識廣有本領的人,一定謙虛。 —— 謝覺哉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 —— 馬克
成功并不能用一個人達到什么地位來衡量,而是依據他在邁向成功的過程中,到底克服了多少困難和障礙。—— 布克·華盛頓
如果你希望成功,當以恒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當心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 ——愛迪生
朝著一定目標走去是“志”,一鼓作氣中途絕不停止是“氣”,兩者合起來就是“志氣”。一切事業的成敗都取決于此。—— 卡內基
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蘇軾
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 王陽明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蒲松齡
理想的人物不僅要在物質需要的滿足上,還要在精神旨趣的滿足上得到表現。 —— 黑格爾
燕雀戲藩柴,安識鴻鵠游。 —— 曹植
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當看他取得什么。 —— 愛因斯坦
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找出那短暫而有風險的生命的意義。 —— 愛因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