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姑娘出嫁的詩詞
桃之夭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華②。之子于歸③, 宜其室家④。
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實。 之子于歸,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⑥。 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
作品注釋
①夭夭:茂盛的樣子。 ②灼灼:花開鮮艷的樣子。華:花。 ③之子:這個姑娘(之:指示代詞,這個;子:可泛指人,此處譯為姑娘)。歸:古時稱女子出嫁為“于歸”,或單稱“歸”,是往歸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順,和善。室家:指夫婦。⑤蕡(fén):果實很多的樣子。 ⑥蓁蓁(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
作品譯文
【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
【灼灼其華。】花兒開得紅燦燦。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宜其室家。】定使家庭和順又美滿。
【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
【有蕡其實。】豐腴的鮮桃結滿枝。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宜其家室。】定使家庭融洽又歡喜。
【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
【其葉蓁蓁。】葉子長得繁密。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
【宜其家人。】定使夫妻和樂共白頭。
二、形容女子單身想嫁人的詩句
1、《越人歌》 先秦佚名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譯文:今晚是怎樣的晚上啊我駕著小舟在河上漫游。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夠與王子同船泛舟。
承蒙王子看的起,不因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棄我,責罵我。 心緒紛亂不止啊,因為我知道他居然是王子。
山上有樹木啊樹木有丫枝,心中喜歡著你啊你卻不知道。 2、《定西番·細雨曉鶯春晚》 唐代溫庭筠 細雨曉鶯春晚。
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 羅幕翠簾初卷,鏡中花一枝。
腸斷塞門消息,雁來稀。 譯文:蒙蒙細雨里,曉鶯唱著晚春的晨曲。
一位容顏如玉的美女,彎彎的柳眉,含著多少相思的情意。 把翠簾羅帳高高卷起,看鏡中容貌花一樣艷麗。
相思使她愁腸斷,只緣暮春雁來少,斷了邊關愛人的消息。 3、《春閨思》 唐]張仲素 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
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 譯文:城墻邊依依細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著籃忘了采葉,昨夜又夢到漁陽。 4、《怨情》唐代李白 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
但見淚痕濕,不知心恨誰。 譯文:美人兒卷起珠簾一直等待,一直坐著把雙眉緊緊鎖閉。
只看見她淚痕濕滿了兩腮,不知道她心中恨著誰呢? 5、《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宋代李之儀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 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
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譯文:我住在長江源頭,君住在長江之尾。天天想念你總是見不到你,卻共同飲著長江之水。
悠悠不盡的江水什么時候枯竭,別離的苦恨,什么時候消止。 只愿你的心,如我的心相守不移,就不會辜負了我一番癡戀情意。
三、姑娘出嫁的詩詞
桃之夭夭桃之夭夭①,灼灼其華②。
之子于歸③, 宜其室家④。桃之夭夭, 有蕡⑤其實。
之子于歸, 宜其家室。桃之夭夭, 其葉蓁蓁⑥。
之子于歸, 宜其家人。作品注釋①夭夭:茂盛的樣子。
②灼灼:花開鮮艷的樣子。華:花。
③之子:這個姑娘(之:指示代詞,這個;子:可泛指人,此處譯為姑娘)。歸:古時稱女子出嫁為“于歸”,或單稱“歸”,是往歸夫家的意思。
④宜:和順,和善。室家:指夫婦。
⑤蕡(fén):果實很多的樣子。 ⑥蓁蓁(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
作品譯文【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灼灼其華。】花兒開得紅燦燦。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宜其室家。】定使家庭和順又美滿。
【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有蕡其實。】豐腴的鮮桃結滿枝。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宜其家室。】定使家庭融洽又歡喜。
【桃之夭夭,】翠綠繁茂的桃樹啊,【其葉蓁蓁。】葉子長得繁密。
【之子于歸,】這個姑娘嫁過門啊,【宜其家人。】定使夫妻和樂共白頭。
四、描寫古代女子嫁衣的句子
《國風·周南·桃夭》
周代 無名氏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譯文:
桃花怒放千萬朵,色彩鮮艷紅似火。這位姑娘要出嫁,喜氣洋洋歸夫家。
桃花怒放千萬朵,果實累累大又甜。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貴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萬朵,綠葉茂盛隨風展。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家康樂又平安。
《國風·周南·桃夭》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現代學者一般認為這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嫁的詩。全詩三章,每章四句,通篇以桃花起興,以桃花喻美人,為新娘唱了一首贊歌。
全詩語言精練優美,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復用一“宜”字,揭示了新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關于此詩的背景,《毛詩序》說:“《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則男女以正,婚姻以時,國無鰥民也。”以為與后妃君王有關。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對這種觀點進行了駁斥,認為“此皆迂論難通,不足以發詩意也”。
現代學者一般不取《毛詩序》的觀點,而認為這是一首祝賀年青姑娘出嫁的詩。據《周禮》云:“仲春,令會男女。”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開的時候姑娘出嫁,故詩人以桃花起興,為新娘唱了一首贊歌,其性質就好像后世民俗婚禮上唱的“催妝詞”。
也有人提出了新的說法,認為這首詩是先民進行驅鬼祭祀時的唱詞,其內容是驅趕鬼神,使之回到歸處,并祈求它賜福人間親人。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國風·周南·桃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