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一身正氣的詩句
過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黃金若糞土 肝膽硬如鐵
生當作人杰, 死亦為鬼雄.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八百里分為麾下炙 五十弦翻賽外聲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渡陰山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擋百萬師.
人生感意氣,功名誰復論!
二、粉骨碎身這個詞語是蘊含在“粉骨碎身全不怕”這句詩詞中的,像這樣
請記得五星采納,謝謝桂子飄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宋之問《靈隱寺》)桂花散發出陣陣香氣,形容中秋前后佳景。
曾經滄海——“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曾經:經歷過;滄海:大海。比喻見過大世面。
為人說項——“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楊敬之《贈項斯》)指為人說好話,替人講情。
壯志未酬——“壯志未酬三尺劍,故鄉空隔萬重山。”(李頻《春是思歸》)指宏偉的志愿沒有實現。
為人作嫁——“若恨年年壓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原指貧女無錢置備妝奩,卻年年為人縫制嫁衣,后用以比喻徒然為別人忙碌。
古稀之年——“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曲江二首》)此成語指七十歲。過去人們能活到七十歲的很少,所以說“古來稀”。
綠葉成蔭——“自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不開時。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蔭子滿枝。”(杜牧《嘆花》)據《唐摭言》記載:杜牧佐宣州幕時,曾游湖州,見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顏極美。杜牧甚愛之,遂與其母約定:“等我十年,不來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悵然寫下了這首詩,表達了對這位姑娘的愛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無可奈何的自傷心理。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作繭自縛——“燭蛾誰救護,蠶繭自纏縈。”(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來舟中示舍弟五十韻》)蠶吐作蠶,把自己包裹在里面。比喻做某事的結果反使自己受困。亦比喻束縛自己。
石破天驚——“女媧煉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李賀《李憑彈箜篌》)詩句形容李憑的箜篌彈的好,使得正在補天的女媧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職責,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盆。比喻文章、議論或事態的發展出奇而驚人。
天旋地轉——“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白居易《長恨歌》)天地轉動。原指根本改變局面,現形容頭暈眼花。
杳如黃鶴——“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崔顥《黃鶴樓》)比喻一去之后無影無蹤。亦比喻人或物下落不明。
擒賊擒王——“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前出塞》)捉盜賊要捉首惡。比喻做事要抓關鍵。
卷土重來——“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卷土,人馬奔跑時的塵土飛卷。此詩是詩人對項羽不肯過江而自刎烏江的惋惜和批評。現形容失敗后組織力量,重新恢復勢力。
走馬觀花——“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登科后》)比喻粗略地觀察事物。
四海為家——“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獲秋。”(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人面對蕭瑟秋風中的“故壘”(六朝時修建的江防工事),啟發人們吸取歷史教訓,嚴防分裂局面的兩次出現。原指國家統一,后指到處可以為家。
三、《石灰吟》的詩句
石灰吟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骨碎身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明)
右圖是位于杭州的于謙故居中的《石灰吟》石碑
請仔細對照,以上詩句無半點錯誤,請勿輕易修改詩句
[注釋]
吟:古代詩歌體裁的一種名稱。
若等閑:好像很平常。
清白:指高尚節操。
簡單的意思:石灰石經過千錘萬鑿才從深山中開采出來,用烈火焚燒也是件平常事。粉骨碎身都不怕,要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間。
[簡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古詩今譯] 經過千萬次錘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燒也視若等閑。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懼,只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頭的顏色那樣青白分明,現在多用“清白”)長留人間。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是形容開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燒若等閑”。“烈火焚燒”,當然是指燒煉石灰石。加“若等閑”三字,又使人感到不僅是在寫燒煉石灰石,它似乎還象征著志士仁人無論面臨著怎樣嚴峻的考驗,都從容不迫,視若等閑。第三句“粉骨碎身渾不怕”。“粉骨碎身”極形象地寫出將石灰石燒成石灰粉,而“渾不怕”三字又使我們聯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犧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間”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懷,立志要做純潔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頭的顏色作比,也就是現在的“清白”的意思 。
于謙為官廉潔正直,曾平反冤獄,救災賑荒,深受百姓愛戴。明英宗時,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謙議立景帝,親自率兵固守北京,擊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貴族再次野蠻統治。但英宗復辟后卻以“謀逆罪”誣殺了這位民族英雄。這首《石灰吟》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人格的真實寫照。
上面詩句和于謙故居的石碑對照過,請仔細看看上面貼的于謙故居的石碑!不會錯的!是“粉骨碎身渾不怕”!是“要留青白在人間”!希望不要再有人來改成錯的了,謝謝合作!
于謙
(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漢族。字廷益,浙江錢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歲的時候,有個和尚驚奇于他的相貌,說:“這是將來救世的宰相呀。”永樂十九年,于謙考中了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