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求化用詩句的精彩例子
化用典故的詩詞句非常多,隨便舉幾個例子吧(方括號括出的部分皆為化用典故詩句):
《行路難(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姜太公釣魚典)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姜太公呂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釣魚,得遇周文王,助周滅商;伊尹曾夢見自己乘船從日月旁邊經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這兩句表示詩人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
《江城子 》
【北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孫權射虎典)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二、李白寫詩的故事有哪些
李白的傳說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四川綿州彰明縣人,是我國唐代的大詩人,他的大部分詩歌反映了祖國壯麗的自然景色,表達了他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自由的追求,對當時政治的腐敗作了尖銳的批判。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書這樣的:傳說李白小時候讀書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位老大娘磨鐵棒,說要把它磨成針。
李白因此受感動,從此奮發學習,終于取得了很大成就。這就是“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李白求師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于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采石等地,寫詩飲酒、漫游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里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么一大把年紀,怎么能挑這么多柴草,你家住哪?” 回答的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
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 “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 借問家何處?穿云入翠微!” 李白聽了,不覺一驚。
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里。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游歷,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
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么趕也趕不上。
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吁吁,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 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
那天夜里,李白怎么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一定要找到他! 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
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 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干糧上路了。
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里。 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
李白有點泄氣了。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
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想到這里,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
累了,趴在巖石上睡一會;餓了,摘一把野果充饑;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一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托,顯得分外秀麗。
李白一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他拖著疲憊的身子,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
轉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一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李白忘記了疲勞,一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一首詩: “隱居三十載,筑室南山巔。
靜夜玩明月,閑朝飲碧泉。 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
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 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
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 他回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一堆稻谷,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
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一邊欣賞山中的景致,一邊等老翁來收谷。 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只小船,一位須發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
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 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御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愿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
這時,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一桿竹,便是許翁家!” 李白抬眼望了望郁郁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仆仆、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你是……” “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一揖。
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 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 老人一聽,雙手一拱:“哎呀,你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么,不過是詩海里的一滴水罷了。
你這大海怎么來向一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 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你,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
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里,還是在落日的余輝中,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
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嘩聲匯成一片,隨溪水一起送到百里千里之外…… 至今,許多游人一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游蹤。 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
三、李白寫詩的故事
傳說 汪倫是唐朝涇州(今安徽省涇縣)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飲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么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后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游歷的消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汪倫決定寫信邀請他.那時,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愛好:喝酒和游歷,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會聞風而來.于是汪倫便寫了這樣一封信:“李先生喜歡游玩賞景嗎?我們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歡喝酒嗎?我們這里有萬家酒店.” 李白接到這樣的信,立刻高高興興地趕來了.一見到汪倫,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萬家酒店”.汪倫微笑著告訴他說:“桃花是我們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圓十里,并沒有桃花.萬家呢,是我們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說有一萬家酒店.”李白聽了,先是一愣,接著哈哈大笑起來,連說:“佩服!佩服!” 汪倫留李白住了好幾天,李白在那兒過得非常愉快.因為汪倫的別墅周圍,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別墅里面,池塘館舍,清靜深幽,像仙境一樣.在這里,李白每天飲美酒,吃佳肴,聽歌詠,與高朋勝友高談闊論,一天數宴,常相聚會,往往歡娛達旦.這正是李白喜歡的生活.因此,他對這里的主人不禁產生出相見恨晚的情懷.他曾寫過《過汪氏別業二首》,在詩中把他汪倫作為竇子明、浮丘公一樣的神仙來加以贊賞.李白要走的那天,汪倫送給名馬八匹、綢緞十捆,派仆人給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設宴送別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離岸,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李白回頭一看,只見汪倫和許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誼,古樸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動.他立即鋪紙研墨,寫了那首著名的送別詩《贈汪倫》給汪倫.《贈汪倫》這首詩,使普通村民汪倫的名字流傳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為游覽的勝地.為了紀念李白,村民們在潭的東南岸建起“踏歌岸閣”,至今還吸引著眾多游人.。
四、關于李白古詩的故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漢族,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五、李白作詩小故事
唐朝著名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念書,常常逃學,到街上去閑逛.一天,李白又沒有去上學,在街上東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覺到了城外.暖和的陽光、歡快的小鳥、隨風搖擺的花草使李白感嘆不已,“這么好的天氣,如果整天在屋里讀書多沒意思?”走著走著,在一個破茅屋門口,坐著一個滿頭白發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鐵杵.李白走過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這根鐵杵磨成一個繡花針.”老婆婆抬起頭,對李白笑了笑,接著又低下頭繼續磨著.“繡花針?”李白又問:“是縫衣服用的繡花針嗎?”“當然!”“可是,鐵杵這么粗,什么時候能磨成細細的繡花針呢?”老婆婆反問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鐵杵為什么不能磨成繡花針呢?”“可是,您的年紀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別人深,沒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話,令李白很慚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沒有逃過學.每天的學習也特別用功,終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詩仙.。
六、李白寫了哪些詩,舉一個例子
李白詩詞集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君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蜀道難》 噫吁,危呼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始與秦塞通人煙。
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嵋巔。 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黃鶴之飛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緣。
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 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游何時還,畏途巖不可攀。 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
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喧,石冰崖轉石萬壑雷。
其險也若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呼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朝避猛虎,夕避長蛇。
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作者:李白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
廬山秀出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香爐瀑布遙相望, 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閑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蒼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盧敖游太清。 《長相思·其一》 作者:李白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地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長相思·其二》 作者:李白 日色欲盡花含煙,月明欲素愁不眠。
趙瑟初停鳳凰柱,蜀琴欲奏鴛鴦弦。 此曲有意無人傳,愿隨春風寄燕然。
憶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橫波目,今作流淚泉。 不信妾斷腸,歸來看取明鏡前。
《渡荊門送別》 作者: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金陵酒肆留別》 作者:李白 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喚客嘗。 金陵子弟來相送,欲行不行各盡觴。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 《清平調·其一》 作者: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清平調·其二》 作者:李白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清平調·其三》 作者:李白 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夜思》 作者: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下獨酌》 作者: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送孟浩然之廣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送友人》 作者: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聽蜀僧浚彈琴》 作者:李白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行路難》 作者: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閑來垂釣坐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 作者: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夜泊牛渚懷古》 作者: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無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 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
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玉階怨》 作者:李白 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早發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贈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七、李白的事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
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
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在此后十年內,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
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
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于成熟。此后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游,“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
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會面。
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愿應邀入永王李幕府。
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后,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
次年在他的從叔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
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對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言多諷興,氣骨高舉。
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并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在建樹功業以后,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
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 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
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
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
他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
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于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
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
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贈汪倫》等等,感情深摯,形象鮮明,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
李白詩歌內容也包含著一部分封建糟粕,其中較多的是宣揚人生若夢、及時行樂、縱酒狂歡的消極虛無思想和表現求仙訪道、煉丹服藥的宗教迷信。他描寫婦女和愛情題材的詩,也有少數存在庸俗情調。
李白詩歌中大量采用夸張手法和生動的比喻。他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云》)、“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其十五),刻畫他長安政治活動失敗后深廣的憂思,是廣泛流傳的名句。
他如“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寫自己的懷才不遇;“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行路難》),寫仕途艱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寫朋友間的深厚友誼等,都以鮮明突出的形象打動讀者。李白詩歌的想象是很豐富和驚人的。
他的“狂風吹我心,西掛咸陽樹”(《金鄉送韋八之西京》)、“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現了對長安和詩友的懷念。《梁甫吟》、《古風》“西上蓮花山”分別通過幻想方式來表現自己在長安受到讒毀和安史叛軍對中原地區的蹂躪;《遠別離》更通過迷離惝恍的傳說來表現對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隱憂;它們都顯得形象鮮明,寓意深刻。
《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則借助于神話傳說,構造出色彩繽紛、驚心動魄的境界。 李白詩歌豐富的想象力在篇幅較長的七言歌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這方面明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