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去二三里 古詩內容
詩文:《山村詠懷》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譯文:此行要到二三里遠的地方,那里有四五戶炊煙升起的人家。路過的亭臺有六七座,路邊還有無數的鮮花開的正好。
擴展資料
背景:詩人在共城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了這首詩。
賞析: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作者:邵雍,字堯夫,生于范陽,后師從李之才學《河圖》、《洛書》與伏羲八卦,學有大成,并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內外篇》、《先天圖》、《漁樵問對》、《伊川擊壤集》、《梅花詩》等,自號安樂先生。熙寧十年(1077年)病卒,終年六十七歲。宋哲宗元祐中賜謚康節。
二、古詩《一去二三里》詩意是什么
《山村詠懷》
(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譯文:
一眼望去大概有二三里遠,有四五戶冒著炊煙的人家。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供人們游賞、休息的建筑物),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擴展資料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創作背景: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美麗風光景色,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及積極的人生態度,所以寫下這首詩。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堯夫,自號安樂先生,北宋易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山村詠懷
三、一去二三里是什么古詩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詠懷》,是宋代邵康節所作。
全詩如下: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釋義: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
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里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
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四、古詩《一去二三里》詩意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詠懷》,是宋代邵康節所作。全詩如下: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釋義:
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里念叨著“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剛要動手,他的媽媽便喝住他,說:“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邊的人就不能看美麗的花兒了。”后來,這兒的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過來,變成了一座大花園。
五、一去二三里這首詩的意思
意思是: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
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白話譯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擴展資料
《山村詠懷》是北宋哲學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詩,詩人在陽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輝縣)游玩時,看到了鄉間野外的駘蕩春光和迷人的鄉村風物,為了表達詩人的閑適心緒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所以寫下這首詩。
六、“一去二三里”把這首古詩寫在田字格
這首古詩田字格格式如下: 一去二三里一般指山村詠懷,《山村詠懷》是北宋哲學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詩。
這首詩通過列錦的表現手法把煙村、人家、亭臺、鮮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構成一幅田園風光圖,并創造出一種淡雅的意境,表達出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與贊美之情。 山村詠懷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白話譯文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薄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村莊旁有六七座涼亭,還有許多鮮花正在綻放。 擴展資料 簡析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歸句首。 把一到十表示數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山村詠懷。
七、一去二三里古詩帶拼音
山村詠懷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煙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 ]。
亭臺六七座[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 釋義: 一眼看去有二三里遠,輕霧籠罩著四五戶人家。
亭臺的樓閣有六七座,八九十枝的鮮花在綻放。 賞析: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兩句是一種線狀的視覺印象,“一去”做水平運動,”二三“虛指數量多,炊煙裊裊呈垂直狀態,“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兩句變換為點狀視覺印象:亭臺座座,鮮花朵朵。
詩人在這首詩中的每句安排一個量詞,即“里”、“家”、“座”、“枝”,新穎有變化,也在每句中安排兩三個數字:“一”字打頭,“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歸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數目的十個漢字按照自然數序同小路、煙、村、亭臺、鮮花編織在一起,隨著詩句和畫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幾筆就構成一幅自然樸實而又朦朧的山村風景畫,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八、一望二三里古詩原文
《無題》 (元) 徐再思 一望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樓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譯文: 一個小孩,牽著媽媽的衣襟去姥姥家。
一口氣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過一個小村子,只有四五戶人家,正在做午飯,家家冒炊煙。娘倆走累了,看見路邊有六七座亭 子,就走過去歇腳;亭子外邊,花開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愛,伸出指頭點數,嘴里念叨著“一枝,兩枝,三枝”。
他想折下一枝來,戴在自己的身上。 擴展資料全詩二十個字,數字就有十個,不僅不使讀者感覺枯燥,反而使數字成為詩的梁柱。
這些數字,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都是概數,并非具體地只有“二三里”、“四五家”等等。 給了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使讀者能夠放開品味詩的意境,并得到美的享受,數讀不膩。
徐再思(約1280~1330),字德可,號甜齋(有的資料中其號為“甜齊”),浙江嘉興人,元代著名散曲作家,生平事跡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