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源頭的詩句
1.《觀書有感》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2.《說詩》
年代: 清 作者: 宋湘
三百詩人豈有詩,都成絕唱沁心脾。
今人不講源頭水,只問支流派是誰。
3.《已亥雜詩 48》
年代: 清 作者: 龔自珍
萬事源頭必正名,非同綜核漢公卿。
時流不沮狂生議,側立東華儜佩聲。
4.《李參政生日》
年代: 宋 作者: 魏了翁
瀉出清明醉眼醒,都人彈指祝前星。
憑誰提起源頭話,治國齊家要六經。
5.《偶題》
年代: 宋 作者: 朱熹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
二、形容源頭的詞語
枯本竭源 枯:使枯死;本:根本;竭:竭盡;源:源頭。指損害事物的根基。
出處:《人民日報》1959.10.12:“必須保護野生植物的生機,使之能夠繼續繁殖,不要枯本竭源。”
木本水源 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
出處:《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窮源竟委 窮、竟:徹底推求;源:水流的源頭;委:水的下流。比喻徹底搞清楚事情的始末。
出處:《禮記·學記》:“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謂務本。”
窮源溯流 源:河流發源的地方;溯:逆流而上。原指逆流而上探尋河流的源頭。現比喻探究和追溯事物的原由。
出處:清·王十禛《然燈記聞》:“為詩要窮源溯流,先辨諸家之派。”
同源共流 有同一源頭、流向。比喻同一,統一。
沿波討源 沿波:順著水流;討源:探索源頭。循著水流尋找源頭。原比喻作文時由次要的寫到主要的,最后點出主題。后比喻探討事物的本末。
出處:晉·陸機《文賦》:“或因枝以振葉,或沿波而討源。”
三、關于自然的詩句
1、新雷
清代:張維屏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
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
譯文: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每當寒冬將盡便促使春意萌生。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一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
2、山行
清代:施閏章
野寺分晴樹,山亭過晚霞。
春深無客到,一路落松花。
譯文:山野寺廟把林子分開了,山亭好像從晚霞中間穿過去。春已經深了,可是從沒有客人到來;一路走來,仿佛聽到了松花落地的聲音。
3、池上絮
唐代:韓愈
池上無風有落暉,楊花晴后自飛飛。
為將纖質凌清鏡,濕卻無窮不得歸。
譯文:池塘上沒有什么風,只有那落日的余輝,楊花在天晴后又各自從池塘上飛起來了。柳絮為了依靠它的纖質越過這清鏡似的池塘,卻滿身濕透而不能夠歸去了。
4、古悠悠行
唐代:李賀
白景歸西山,碧華上迢迢。今古何處盡,千歲隨風飄。
海沙變成石,魚沫吹秦橋。空光遠流浪,銅柱從年消。
譯文:太陽天天落下西山,月亮夜夜升上高天。古往今來哪兒有盡頭,千年的時光隨風飄散。海中是沙粒慢慢變成巖石,如今的秦橋只見魚兒吹沫戲玩。時光像流水不斷逝去,漢武帝的銅柱也隨著歲月更移早已不在人間。
5、山寺
唐代:杜甫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譯文:荒涼的山寺里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盤愈高。麝香在石竹叢里安睡,鸚鵡悠閑地啄食金桃。亂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過,懸崖上建構的屋宇十分牢靠。登上山頂的高閣天色已晚,百里之外還能望見飛鳥的毫毛。
6、泰山吟
魏晉:謝道韞
峨峨東岳高,秀極沖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云構發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譯文:雄偉高大的泰山,以極其清秀的靈氣直沖青天。它的山巖洞穴仿佛天然間隔的空虛宅院,寂寞無聲,幽靜深邃。它絕非人間工匠的制造,而是大自然造物所開發的高樓大廈。
變幻莫測的風云氣象究竟是什么東西,竟然這樣使我的思想波動不定。決定離開變化多端的人境,搬到泰山中生活,恬然無為,延年益壽,安享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