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永恒的古詩
【短歌行】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二、關于規矩的古詩
我倒~~怎么感覺你這題目是出著玩的啊??要古詩、也不說要什么樣的。。是古詩就行是吧?嘻嘻、、我教你首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呵呵、、開玩笑的啦。。。
詞行不?我有幾首很喜歡的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醉花蔭》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有首詩也蠻有意境的耶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3L的、、《無題》不就是古詩?!你不認詩啊??
三、和規矩有關的古詩
1.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屈原《離騷》
釋義:庸人本來善于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
2. 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離騷《九辯》
釋義:為何時代風俗偷奸取巧,破壞了規矩妄自改鑿孔。
3. 雖仲尼至圣,顏冉大賢,揖讓于規矩之內,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孟軻、孫卿體二希圣,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李康《命運論》
釋義:即使是仲尼這樣道德最高尚的人,即使是顏回,冉有這樣的大賢,以禮法為準繩大力推行文德,在洙水、泗水之間和顏悅色地教學,也不能阻止浮薄風氣的產生;孟軻、孫卿,那樣效法顏、回冉有和仰慕至圣孔子,從容奉行正道,也不能在末世發揮應有的維系作用。天下終于發展到大道沉溺的地步,而無法再加以援救。
4. 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規矩而無所施。——張忌《衰時命》
釋義:手握刻刀而不能雕鏤啊,手拿規尺而無處使用。
5. 滅規矩而不用兮,背繩墨之正方。——東方朔《七諫》
釋義:他們廢先王之法而不用,一味貪求私利背離公正。
6. 固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錯。——東方朔《七諫》
釋義:拋棄彭咸以伏節死直為樂的高貴品德,廢除了巧倕用以規矩曲直的繩墨。
7. 猶梓人而不知繩墨之曲直,規矩之方圓,尋引之短長,姑奪眾工之斧斤刀鋸以佐其藝,又不能備其工,以至敗績,用而無所成也,不亦謬歟!——柳宗元《梓人傳》
釋義:這就象梓人不懂得繩墨可正曲直,規矩可畫方圓,尋引可量短長,暫且奪取工匠們的斧子刀鋸來幫助他們發揮技藝,卻又不能完成他們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敗,使用了(他們)卻沒有成功一樣。這不也是錯誤的嗎?
8. 余曰:不然!夫繩墨誠陳,規矩誠設,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狹者不可張而廣也。——柳宗元《梓人傳》
釋義:我說:不是這樣!因為繩子、墨汁、圓規和尺的測量都很明確,高的地方不能隨意變低,狹小的不能隨意擴大。
9. 俗遷渝而事化兮,泯規矩之圜方。——張衡《思玄賦》
釋義:恭敬謹慎順應禮法啊,遵循法度規矩而不失誤。
10. 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韓愈《符讀書城南》
釋義:木工制造車輪和木箱面前,木板就是規矩。
四、描寫永恒的詩句
黍苗芃芃黍苗,陰雨膏之,[1] 悠悠南行,召伯勞之。
[2] 我任我輦,我車我牛,[3] 我行既集,蓋云歸哉。[4] 我徒我御,我師我旅,[5] 我行既集,蓋云歸處。
肅肅謝功,召伯營之,[6] 烈烈征師,召伯成之。 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召伯有成,王心則寧。
【出處】: 中華詩詞-先秦-詩經 【短歌行】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征伐。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首。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出處】: 中華詩詞-魏晉-曹操 【詠懷古跡五首】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杜甫 【秦中寄遠上人】 一丘常欲臥,三徑苦無資。[1] 北土非吾愿,東林懷我師。
[2] 黃金燃桂盡,壯志逐年衰。[3] 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
【出處】: 中華詩詞-唐五代-孟浩然明師之恩,誠為過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10、國將興,心貴師而重傅。
——《荀子.大略》 ?1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12、片言之賜,皆事師也。
——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自序》。
五、關于規則的詩句
我倒~~怎么感覺你這題目是出著玩的啊??要古詩、也不說要什么樣的。。是古詩就行是吧?嘻嘻、、我教你首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呵呵、、開玩笑的啦。。。
詞行不?我有幾首很喜歡的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醉花蔭》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有首詩也蠻有意境的耶
《無題》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3L的、、《無題》不就是古詩?!你不認詩啊??
六、描寫“永恒”的詩句有哪些
1.《天保》
先秦:佚名
天保定爾,亦孔之固。俾爾單厚,何福不除?俾爾多益,以莫不庶。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
2.《絕句》
唐代: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3.《摸魚兒·雁丘詞》
金朝:元好問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4.《夢李白二首·其二》
唐代:杜甫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5.《蜀先主廟》
唐代: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七、描寫"規矩"的詩句有哪些
1、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離騷》先秦:屈原 原文節選: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譯文: 那些女人妒忌我的豐姿,造謠誣蔑說我妖艷好淫。庸人本來善于投機取巧,背棄規矩而又改變政策。
違背是非標準追求邪曲,爭著茍合取悅作為法則。憂愁煩悶啊我失意不安,現在孤獨窮困多么艱難。
2、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九辯》先秦:宋玉 原文節選: 竊美申包胥之氣盛兮,恐時世之不固。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改鑿! 獨耿介而不隨兮,原慕先圣之遺教。
處濁世而顯榮兮,非余心之所樂。 譯文: 暗自贊美申包胥的大志氣,又擔心時世不相同。
為何時代風俗偷奸取巧,破壞了規矩妄自改鑿孔。 要獨自耿直光明不隨波逐流,仰慕先圣遵從德教老傳統。
在混濁的世界身處高位,不是我心希望的光榮。 3、揖讓于規矩之內,訚訚于洙、泗之上——《運命論》魏晉:李康 原文節選: 雖仲尼至圣,顏冉大賢,揖讓于規矩之內,訚訚于洙、泗之上,不能遏其端。
孟軻、孫卿體二希圣,從容正道,不能維其末,天下卒至于溺而不可援。 譯文: 即使是仲尼這樣道德最高尚的人,即使是顏回,冉有這樣的大賢,以禮法為準繩大力推行文德,在洙水泗水之間和顏悅色地教學,也不能阻止浮薄風氣的產生。
孟軻孫卿,那樣效法顏回冉有和仰慕至圣孔子,從容奉行正道,也不能在末世發揮應有的維系作用。天下終于發展到大道沉溺的地步,而無法再加以援救。
4、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規矩而無所施。——《哀時命》先秦:莊忌 原文節選: 塊獨守此曲隅兮,然欿切而永嘆。
愁修夜而宛轉兮,氣涫沸其若波。 握剞劂而不用兮,操規矩而無所施。
騁騏驥于中庭兮,焉能極夫遠道? 譯文: 我孑然獨處深山溝啊,心中悲切長嘆聲聲。愁苦啊,長夜難眠愁思宛轉啊,心潮起伏就像那水沸浪涌。
手握刻刀而不能雕鏤啊,手拿規尺而無處使用。千里駿馬在庭院里奔馳啊,又怎能把萬里行程跑完? 5、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拋棄圓規和角尺——《胠篋》先秦:莊周 原文節選: 毀絕鉤繩而棄規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故曰:大巧若拙。 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譯文: 毀壞鉤弧和墨線,拋棄圓規和角尺,弄斷工倕的手指,天下人方才能保有他們原本的智巧。因此說:“最大的智巧就好像是笨拙一樣。”
削除曾參、史鰌的忠孝,鉗住楊朱、墨翟善辯的嘴巴,摒棄仁義,天下人的德行方才能混同而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