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地理的詩句
1、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山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此詩出自七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詩中“平羌”即青農江,在峨眉山東北;“清溪”即清溪驛,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慶。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此詩詞出自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它描繪的是我國泰山自然旅游風景區。
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此詩出自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詩中的“陽關”指今甘肅敦煌西南。
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此詩句出自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此句詩中的“天上”是指巴顏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詩詞中的地理演變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此詩出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它描寫了春天的到來。春天到來,氣溫回升,萬物復蘇,春鶯和燕子等動物開始出來活動。
這些跡象告訴我們季節已經演變到春季。2、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宋?辛棄疾《西江月》此詩出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它描寫了天氣的變化:剛才天空還是月明星稀,天外還有七八個星,但到了山前卻下起了雨。
(三)古詩詞中的地理景觀1、枯滕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此曲出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曲中的“枯滕老樹”和“小橋流水”分別是對西部干燥景觀和江南濕潤地區景觀的對比寫照。 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唐·杜甫《望岳》此詩出自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它說明泰山是齊魯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唐·杜甫《望岳》此詩詞出自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它揭示了泰山地勢高。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唐·王維《使至塞上》此詩出自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內沙漠漫漫的景色。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此詩出自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它反映的是我國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獨酌》此詩出自九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
此詩描述的是滿月。滿月為農歷十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東180°,升落時間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見,形狀像個玉盤。
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宋·柳永《雨霖鈴》。
二、關于地理的詩詞
與地理有關的古詩詞 一、與地理感性知識有關的古詩詞歸納及解釋 (一) 古詩詞中的地名 1、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山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此詩出自七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詩中“平羌”即青農江,在峨眉山東北;“清溪”即清溪驛,在峨眉山附近;“渝州”指重慶。
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望岳》 此詩詞出自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它描繪的是我國泰山自然旅游風景區。
3、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此詩出自八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詩中的“陽關”指今甘肅敦煌西南。
4、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唐?李白《將進酒》 此詩句出自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此句詩中的“天上”是指巴顏喀拉山,“海”是指渤海。
(二)古詩詞中的地理演變 1、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此詩出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它描寫了春天的到來。春天到來,氣溫回升,萬物復蘇,春鶯和燕子等動物開始出來活動。
這些跡象告訴我們季節已經演變到春季。 2、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宋?辛棄疾《西江月》 此詩出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它描寫了天氣的變化:剛才天空還是月明星稀,天外還有七八個星,但到了山前卻下起了雨。
(三)古詩詞中的地理景觀 1、枯滕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此曲出自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曲中的“枯滕老樹”和“小橋流水”分別是對西部干燥景觀和江南濕潤地區景觀的對比寫照。 2、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唐·杜甫《望岳》 此詩出自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它說明泰山是齊魯大地上最高的山。
3、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唐·杜甫《望岳》 此詩詞出自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它揭示了泰山地勢高。
4、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唐·王維《使至塞上》 此詩出自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它描述了塔里木盆地內沙漠漫漫的景色。
5、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陸游《游山西村》 此詩出自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它反映的是我國的南方低山丘陵地形。
6、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唐·李白《月下獨酌》 此詩出自九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
此詩描述的是滿月。滿月為農歷十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東180°,升落時間為日落月出、日出月落,月亮整夜可見,形狀像個玉盤。
7、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宋·柳永《雨霖鈴》 此詞出自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
它描寫的是下蛾眉月(殘月)。下蛾眉月是農歷廿五、六的月相,此時,月亮位于太陽以西約45°,日出前出現于東南方低空,僅在黎明前2-3小時內可見,形狀像“C”字形。
由“曉風殘月”知,早晨看到殘月,即下蛾眉月。 8、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唐·李白《蜀道難》 此詩句出自高中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
它說明了蜀道崎嶇,自古閉塞的四川盆地地貌。 (四)古詩詞中的地理分布 1、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宋·趙師秀《有約》 此詩出自七年級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它描寫了我國江淮地區的梅雨天氣。
其降雨類型屬于:鋒面雨,由準靜止鋒形成。 2、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淮南子》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杜牧《過華清宮》 此組詩分別出自初中語文第三冊第六單元及高中語文第三冊第二單元。
它們都反映了農業生產的地域性。 二、與地理理性知識有關的古詩詞歸納及解釋 (一)古詩詞中的地理特征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此詩出自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它反映了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后降水(雪)的天氣變化特征。 2、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此詩出自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
此詩描寫的是我國北方地區入冬早的氣候狀況,反映了溫帶大陸性氣候的氣候特征。 3、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唐·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三、一些經常考的詩句
以下的都是高中語文必背詩句的篇目
必修一: 《勸學(節選)》 , 《師說》 , 《赤壁賦》
《始得西山宴游記》
必修二: 《六國論》 , 《阿房宮賦》 , 《念奴嬌·赤壁懷古》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必修三: 《指南錄后序》 , 《五人墓碑記》 ,《離騷(節選)》
《燭之武退秦師》 , 《諫太宗十思疏》
《廉頗藺相如列傳》 , 《鴻門宴》
附:融會貫通
《秋水(節選)》 , 《非攻(節選)》
必修四: 《季氏將伐顓臾》 , 《寡人之于國也》
《〈黃花崗烈士事略〉序》 , 《蜀道難》
《登高》 , 《琵琶行并序》 , 《錦瑟》
《虞美人》 , 《蝶戀花》 , 《雨霖鈴》
《聲聲慢》 , 《滕王閣序并詩》
《秋聲賦》
必修五: 《陳情表》 , 《項脊軒志》
《長亭送別》 , 《抱任安書(節選)》
《漁父》 , 《逍遙游(節選)》
《蘭亭集序》
四、高中常考詩詞人的簡介
1.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
名 ,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思想核心為“仁”。
現存《 》,記錄了孔子的言行,為其弟子及再傳弟子編集。 2.老子:春秋時思想家、學派創始人。
一說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主張清靜無為。
《 》是道家典籍,有81章。 3.墨子:春秋時思想家、墨家學派創始人,魯國人。
主張“兼愛”。《 》是墨家的典籍,為墨子及其弟子所寫。
4.孟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
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的門人。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最有影響的大師,封建時代被尊為“亞圣”,又與孔子并稱“ ”。
主張實行“仁政”、“王道”,與弟子著書7篇261章,即《孟子》。《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的杰出 著作。
5.莊子:戰國時期思想家。名 ,繼承老子之“道德自然”觀。
《莊子》是道家著作,也稱《南華經》。 6.荀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名 。
他是韓非和李斯之師,《荀子》為儒家著作,現存32篇。 7.韓非:戰國末年的哲學家和政抬家。
著有《孤憤》、《五蠢》、《說難》等,《韓非子》是 家代表作,后人集韓非之作及評韓之文而成,55篇。韓非是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8.《列子》:相傳為戰國鄭人 所作。原存本子幾經遺失,現存本子由東晉張湛輯注,《愚公移山》出于此本。
9.《呂氏春秋》:一名《呂覽》,先秦雜家代表作,戰國末年秦相 集門客編寫。 10.諸子散文:先秦時期各個學派的代表人物或他們的著作。
先秦諸子有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農、雜、小說十家,其中最重要的是 家、家、家和 家,其代表著作分別為《論語》、《孟子》、《荀子》、《老于》、《莊子》、《韓非于》、《墨子》。在各學派中,首先興起的是由孔子創立的儒家,繼起的是墨家,然后是其他各家。
11.三教九流:三教指 。九流指儒家者流、陰陽家者流、道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縱橫家者流、雜家者流、農家者流。
12.屈原:戰國末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名平,字 。是我國古代 主義詩歌的奠基者。
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主要代表作品有《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
他的作品語言優美,想像豐富,感情奔放。他的作品千古傳誦,對后世影響極大,他的詩篇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化寶庫的偉大貢獻。
1953年,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士,曾把他推舉為 。 13.李斯: 代政治家。
他建議對六國采取各個擊破的政策,對秦始皇統一六國起了較大的作用。著有《諫逐客書》。
14.《戰國策》:國別體史書,共33篇。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中山諸國之事,以記敘謀臣策士的說辭書信為主。
是西漢 編修,相傳曾鞏作了補訂。 15.劉向: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
本名更生,字子政,著有《新序》、《說苑》等。編修《 》。
16.賈誼:西漢 家、家,代表作有《論積貯疏》和《過秦論》等。 17.司馬遷:中國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字子長。所著史籍人稱為《太史公書》,后稱《史記》,是中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
由本紀 (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和列傳(70篇)五部分組成。本書傳記語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傳記文學作品。
對后世史學和文學均有深遠影響,魯迅先生稱其為“ ”。 18.班固:東漢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著有《 》,它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19.曹操: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字孟德。
現存20余首樂府詩,代表作是《_》、《龜雖壽》和《短歌行》。 20.諸葛亮: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字 ,人稱“臥龍”。
《出師表》是其千古名作。 21.酈道元:北朝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
著有《水經注》40卷。闡述《 》中1000多條水道的源流及沿岸風土景物,并訂正《水經》中的謬誤。
22.陳壽:西晉哲學家,字承柞。著有《 》,它與《史記》、《漢書》、《后漢書》合稱為“前四史”。
23.傅玄:西晉哲學家和 家,字休奕。封鶉瓤(gū)子。
著有《傅子》、《傅玄集》,《馬均傳》是其作品之一。 24.李密:西晉武陽人,字 ,一名虔。
著有《陳情表》。 25.范曄:南朝著名史學家和文學家。
字蔚宗,著有《后漢書》,“前四史”加上從 的二十個朝代的紀傳體斷代史,合稱“二十四史”。 26.劉勰:南朝梁文學理論批評家,字彥和。
他的主要著作《文心雕龍》,發展了前人進步的文學理論批評,體系比較完整,是我國古代 的巨著。 27.陶淵明:東晉文學家、詩人。
一名潛,字 ,私謚靖節。其詩以《歸去來兮辭》、《飲酒》、《桃花源詩》、《詠荊軻》、《讀山海經》等為代表,今存《陶淵明集》。
28.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有“ ”之稱,字遺少。曾任右軍將軍,人們常稱他為“王右軍”。
著有《王右軍集》,《蘭亭集序》是其中的著名序文。 29.吳均:南朝梁文學家,字叔癢。
《與_書》是其代表作。 30.丘遲:南朝梁文學家,字范希。
明人輯有《丘司空集》,《與陳伯之書》是 文中之佳作。 31.徐陵:南朝詩人。
著有《玉。
五、含高一地理知識的詩
1、詩與天氣、氣候知識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后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
季風是由于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
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
因為玉門關正好位于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新疆一帶〝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是溫帶大陸地性氣候條件早晚溫差大的真切實寫照舊;“城市尚余三伏熱,秋光先到野人家”(宋、陸游)形象地說明城市熱島效應現象。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唐、劉禹錫)是四種降雨類型中對流雨的極好寫照。從詩句中或日常生活的感受,我們體會對流雨的特點是降水強度大、范圍小、歷時短等。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唐、岑參)形象地說明冷鋒過境時先刮風后降水或雪的天氣變化特征。
王昌齡的《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中,陰山是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也是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經過的地方,在陰山西北植被以草地為主,適宜發展畜牧業,生活著被稱為“胡”的少數民族。
陰山東南部即漢族的主要聚居區,以種植業為主,也是古代所稱的“中原”。“不教胡馬度陰山”即遏止北方少數民族的入侵。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
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
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于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于山腳的氣溫。又如“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樣春風有兩般”說明山坡兩側向陽坡與背陽坡的光照及熱量的差異。
趙師秀的“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說明梅子黃熟的六月,夏季風北進,雨帶隨之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陰雨連綿的梅雨天氣。
反映了我國南方氣候因受來自太平洋暖濕氣流影響山色如洗、一派生機的美景。岑參的“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則是描寫我國北方廣大地區入冬后的氣候狀況。
2、詩歌與地形河流知識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由瀑布的高,自然讓人聯想到廬山海拔之高,不難想象到了夏季人們還要到位于南方的廬山避暑,由于廬山海拔高,山上的氣溫是較低的。
正如位于赤道上的非洲最高峰乞立馬扎羅山上依然白雪皚皚。又如宋朝蘇東坡“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正好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寫佳句,反映出廬山的雄奇秀麗。
李白的《將進酒》詩中前二句:“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
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頭面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
由于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
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干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云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
長江發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
由于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李白的《蜀道難》“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 說明蜀道的崎嶇與蜀地的閉塞,可以想見以“天府之國”著稱的四川盆地,四周被高山峻嶺環繞,不難理解貫穿陜西和四川的寶成鐵路(寶雞——成都)和貫通四川到西藏的川藏公路修建工程之艱巨。
3、詩歌與自然景觀“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