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獅子山的優美句子
獅子山地處沈宅村,得名于它遠看就象一只仰天長嘯、威風凜凜的獅子。
一走進獅子山,就看到兩只威武的石獅子。沿著臺階拾級而上,兩旁花草樹木枝繁葉茂,還聽到鳥兒們清脆的叫聲,就象一首優美的樂曲。
來到半山腰,就看到一座寶塔,塔共有七層。一走進塔內,就看到佛像正在眼前,好象在保護著我們一樣。沿著寶塔上去,在塔頂上看,極目遠眺,美景盡收眼底。從高處向下看,一座座樓房就象一個個高大的巨人,一棵棵高大的樹木就象一塊塊小小的綠蛋糕。
下了寶塔,拐過一道彎,就來到了美麗的荷花池。荷花池上有一座涼亭,現在正值夏季,涼亭上有許多人正在談話,還有的人正在吃西瓜、吃棒冰。荷花也正盛開呢!有的翩翩起舞,似乎是一只只在天空中飛舞的白蝴蝶;有的亭亭玉立,仿佛一個個戰士筆直地站在那里!
獅子山真美!我愛獅子山!
二、關于獅子山贊美的句子
我的家鄉有座獅子山,也許很多很多年前,這里是獅子的家鄉,所以稱為獅子山。這里風景優美,景色迷人。
來到獅子山腳下,有一個大水塘。蒼綠的水塘像一塊碧綠的翡翠,異常美麗,水平靜得好似凝固了,如少女在甜睡。如果你向池塘里丟下一顆小石子,水面上就蕩起一圈圈波紋,在陽光照映下,池塘顯得格外美麗。繞過池塘往上走,一路上空氣新鮮,一陣陣花香隱隱約約地襲來,還夾著一股泥土的氣息,讓人感到神清氣爽。循著花香來到了山頂的一片開闊地。呀!這兒的野花開得真熱鬧,紅的、紫的、白的、黃的。一串串,一叢叢的藤條花,滿山遍野,爬滿了大樹,掛滿了技丫,如果你把一朵朵鮮花摘下編成花環,戴在頭上,脖子上,手腕上,這下你可就變成“花仙子”啦。山頂上有一座廟,一進門,只見觀音端坐在蓮臺上,雙手合攏好像正在為家鄉的人們祈禱,求上天保佑家鄉人民平安,幸福。再進二門,只見大殿上坐著玉皇大帝,頭上戴著皇冠,身上穿著皇袍。走出廟門放眼望去,一條小溪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小溪的盡頭,好像還有另一座小橋,在晨霧里朦朦朧朧,顯得十分神秘。小溪兩邊是平平整整的花崗石砌成的,石縫用水泥勾勒出網狀的花紋。小溪邊有一片竹林,遠遠看去,竹林綠得像一塊翡翠。竹子常年錯落有致地挺立在溪水邊,好似一位位士兵正在等待命令。
獅子山風景優美,使人留連忘返!
三、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傳說是什么
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
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
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四、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
獅子山,端坐于香港九龍塘及新界沙田的大圍之間,對香港人來說,獅子山象征著香港的精神高地。
有獅子山在,精神就在,香港就在。說起獅子山精神的起源,是一九七三年香港電視臺開始播放的一部單元劇《獅子山下》,其后一直轟動全港,至一九九四年,播出跨度達二十一年,講述著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強的勵志故事。
物化的獅子山,百多年間,見證著香港由一個小漁村到今日國際化大都市的艱辛歷程;精神化的獅子山,鼓舞著幾代香港人頑強不息。每每提起“獅子山精神”,香港人總能尋找到力量所在,振奮精神,迎接挑戰。
而一代代香港人也以自已的實踐來闡釋獅子山精神,并為獅子山精神注入新的內涵。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時,獅子山精神代表著草根階層的努力與掙扎以及他們的頑強不息。
其代表人物,數不勝數,從實業家李嘉誠,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到明星劉德華及無數從社會底層奮斗爭得社會一席的普通勞動者。其后的三十多年,社會環境相異,價值觀念不變,代代香江兒女用自己的傳奇繼續演繹著“獅子山精神”。
如“香港女兒”謝婉雯的勇氣與犧牲精神。因感染SARS而逝世的三十五歲女醫生謝婉雯,身后被傳媒冠以“香港女兒”的稱號。
謝婉雯的父親曾寫下一段話送予港人:希望婉雯的勇氣和犧牲精神,能夠鼓勵港人永不放棄。如香港銀行界翹楚莊世平,開創先河的創舉。
社會對莊老的評價是勇于創新,膽識和魄力過人,跳出常規的框框,令南洋商業銀行在困境中取得成功。商界成功,莊老不忘回報祖國,為香港成功回歸祖國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對于“獅子山精神”的發展,社會學家認為,不同年齡層人士,對“獅子山精神”有不同的理解。每種精神的出現,都有一個特定的生態環境。
但萬變不離其宗,那就是在逆境中團結奮斗、和衷共濟、守望相助及包容和諧,創出一個又一個奇跡,寫下無數不朽的傳奇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