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好詩詞
有的詩或詞,須隨著時間的推移,個人知識的積累、經歷的豐富,才能逐漸會其意境。
例如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這首詩,我童年讀過。那時只能從字面上理解,還以為是李白被流放到長沙路經黃鶴樓而寫的呢!后來讀了李白傳略,讀了《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才知道安史之亂時,李白因參加永王李璘起兵,德宗接位而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其所以說"去長沙",是用西漢賈誼的不幸來比喻自身的遭遇的。
賈誼十八歲才華聞于郡中,漢文帝召為博士,二十來歲越級提拔為太中大夫,因遭權貴的嫉妒和陷害,被遷為長沙王太傅。這"去長沙"三字的"言外之意",既含有以賈誼自比的傲骨,也含有無辜受害的憤懣。
詩的最后一句"江城五月落梅花",我長期以為:為了詩的押韻,將笛曲《梅花落》,改為"落梅花"。直到"**"時,自己作了"遷客",從北京下放到祁連山腳下,"祈連六月漫天雪,遷客身寒心更寒。
"這才領會到"江城五月落梅花"的一語雙關:既道明玉笛吹的是當時的流行曲子《梅花落》,又隱含詩人當時的心態----在那江城仲夏季節,而感受的卻是梅花落英時的春寒料峭。這首詩,我"思"了三十多年,才"得"到那么一點詩意,也很難說已經全部領會了。
以上四個方面僅僅是怎么讀通詩詞的有關學問,還不包括詩詞藝術賞析方面的知識。 老同志學讀詩詞還要強調背誦。
背詩詞既能延緩記憶力的衰退,還能加深我們對詩詞的理解。自古所謂"詩無達詁"----詩詞往往沒有完全統一的、確切的解釋,許多詩句留下了讓人們馳騁想象和回味的空間,只有反復吟誦,才能品出它的多種意義來。
同時,背詩詞也是方便自己寫詩填詞的一個條件。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文心雕龍.知音》)詩詞背得多、背得熟了,當你的心靈與客觀現實相擊撞,迸發出思想火花,產生出創作激情時,在你記憶的儲存庫中,就會涌現出各種詩詞創作套路、典故成語、詩詞語匯,任你選擇。**不僅熟背無數列代詩詞名篇,而且對魯迅的舊體詩也背得很熟。
1975年為他作白內障手術的著名眼科專家名叫唐由之,從"由之"二字,他老人家想起魯迅的《悼楊銓》,于是就背誦起來:"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唐教授聽不明白,**兩眼蒙著紗布為他默寫在紙上。
1993年**誕辰百周年時,中央電視臺曾播放過唐教授講的這個故事,并展示了那墨寶。老年人背詩詞要講究方法。
抄寫一遍,往往比讀數遍更能加深記憶,所以可與學書法相結合。老年人常常是背了新的忘了舊的,所以背新詩詞的同時要復習舊詩詞。
隔三插五,將已經背熟了的詩詞在記憶屏幕上重復顯"不能如散文那樣直說"。這句話的意思,除了"詩要用形象思維"之外,我以為,還包涵詩歌的兩大特點:一是藝術夸張,二是含蓄蘊藉。
這兩點往往也是初學者的難點。 詩歌同其他文學藝術一樣----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它和其他文藝形式,如散文、小說、戲劇等相比,往往更需要憑借詩人豐富的聯想、想象乃至幻想,進行藝術夸張。
因為在區區數行里,若是實話實說,慢條斯理地平鋪直敘,是很難把情意表達充分而強烈的,所以必須極度夸大或縮小某些事物的特征,使描繪的事物更加鮮明突出,更加典型生動,表達的情意更加充分,藝術感染力更加強烈。 詩歌的藝術夸張,達到最高成就的,首推偉大浪漫主義詩人李白。
杜甫稱贊他"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春日憶李白》)李白自己也說:"興酣筆落搖五岳,詩成嘯傲凌滄州。
"(《江上吟》)李白的詩,表達情意毫不掩抑收斂,而是噴薄欲出,一瀉千里。當平常言語不足以表達其激情時,他就用大膽的夸張;當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時,他就借助非現實的神話和種種離奇驚人的幻想。
例如《南浦歌》(其十五):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白發怎么能有"三千丈"長呢?原"三千丈"的白發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長!詩人又以"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的妙語烘托、渲染,寥寥二十字,以奇想奇句,把壯志未酬人已老的一腔悲憤,抒發得淋漓盡致。他的傳世名篇《蜀道難》中,反復出現"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之所以激蕩讀者心弦,就是由于它的極度夸張。
青天,在飛機發明之前是根本上不去的,而上蜀道比上青天還難。這,完全不符合事實。
但正由于這種大吹、特吹、奇吹,形成了它永恒的藝術魅力。 李白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大都是詩人以奇特的想象力進行藝術夸張而創作出來的,例如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用"抽刀斷水水更流"映襯"舉杯消愁愁更愁"。
《俠客行》:"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以五岳為輕來夸張俠客然諾之重。
《箜篌謠》:"輕言托朋友,對面九嶷峰。"又用山峰來夸張朋友之間的隔膜與猜疑。
"會須一飲三百杯"(《將進酒》)、"愁來飲酒二千石"(《江夏贈韋南陵冰》)誰有這么大的酒量啊!正是這種藝術夸張,把詩人豪放不。
二、以下詩句各是什么意思
1清人張問陶的詩里曾寫到:“天籟自鳴天趣足,好詩不過近人情”。他說的雖然是詩,但藝術的境界總是相通的,中國畫、中國書法的境界,就是這種天籟自鳴天趣足的境界吧,就是老莊的那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境界吧 2 我要用我的文字來表達我想說的,那些陳腐的格式和考據的方法怎么能約束我。
出自黃遵憲《雜詩》
清朝,讀書人埋首紙堆,不言政事,日日考經據典,眾人緘口~黃有感而作
3 明末顧炎武有詩云: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他認為“有一日未死之身,則有一日未聞之道”。王夫之于垂暮之年,疾病臥床,猶克服各種無法想象的困難,勤奮著書
4這是蘇軾一首詩中的名句,原詩為“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意思是說,人生短促, 就好像飛鴻落在積雪上留下淺淺的腳印一樣。“飛鴻雪泥”成為一句形容時間易逝,人生短促的成語。
5事情沒有大小之分,如果自己適應了(這種規律)那就像平常一樣.
也就是要樸實無華.
6“雄雞一聲”是一鳴驚人,“天下白”的景象是多么光明璀璨
7夕陽的余暉照著彩霞散布著像是絲織衣服上的圖案
清澈的江水安靜的流淌像是一條白色的綢帶
8 時光飛逝 相思更重
三、形容“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詩句有哪些
1、行人莫便消魂去,漢渚星橋尚有期。
出自宋代晏幾道的《鷓鴣天·梅蕊新妝桂葉眉》
梅蕊新妝桂葉眉。小蓮風韻出瑤池。云隨綠水歌聲轉,雪繞紅綃舞袖垂。
傷別易,恨歡遲。惜無紅錦為裁詩。行人莫便消魂去,漢渚星橋尚有期。
釋義:
化了梅蕊的新妝以及桂葉的眉毛,小蓮的風韻就像仙女出了瑤池。云霧隨著歌聲開始轉動,雪花繞著舞動的雙袖慢慢下垂。感傷離別容易,可恨歡樂來得太晚。詩篇、信箋無由寄送,行人不要斷然離去就傷神凄然,每逢七夕、牛郎、織女尚有相會之期。
2、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出自唐代黃蘗禪師的《上堂開示頌》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釋義:
擺脫塵勞事不尋常,須下力氣大干一場。不經過徹骨寒冷,哪有梅花撲鼻芳香。
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出自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釋義:
被貶謫到巴山楚水這些荒涼的地區,度過了二十三年淪落的光陰。懷念故去舊友徒然吟誦聞笛小賦,久謫歸來感到已非舊時光景。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樹木的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今天聽了你為我吟誦的詩篇,暫且借這一懷美酒振奮精神。
4、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鶴的《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釋義:
松樹小的時候長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沒看不出來,到現在才發現已經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許多。那些人當時不識得可以高聳入云的樹木,直到它高聳入云,人們才說它高。
5、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釋義:
原野上長滿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野火無法燒盡滿地的野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遠處芬芳的野草遮沒了古道,陽光照耀下碧綠連荒城。今天我又來送別老朋友,連繁茂的草兒也滿懷離別之情。
四、表達詩句意思的有
6.青門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樹傷心色,曾入幾人離恨中。
為近都門多送別,長條折盡減春風。
5.晚日寒鴉一片愁, 柳塘新綠卻溫柔. 若教眼底無離恨, 不信人間有白頭。
4.四度春風化綢繆,
幾番秋雨洗鴻溝。
黑發積霜織日月,
粉筆無言寫春秋。
3.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1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五、形容“你對我好,我對你好”的古詩是什么
1“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2釋義: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是一個漢語詞匯,簡稱投桃報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給我,我以李子回贈他。寓意是要知恩圖報。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也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出自《詩經·大雅·抑》。
3寓意:要知恩圖報
4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5出處:《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實虹小子。”
6賞析:比較起來,《衛風·木瓜》這一篇雖然也有從“投之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生發出的成語“投木報瓊”,但“投木報瓊”的使用頻率沒有“投桃報李”的高。簡單說就是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1“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2釋義: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是一個漢語詞匯,簡稱投桃報李。意思是他把桃子送給我,我以李子回贈他。寓意是要知恩圖報。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也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出自《詩經·大雅·抑》。
3出自:《詩經·大雅·抑》
4近義詞:投桃報李
5寓意:要知恩圖報
6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7出自:《詩經·大雅·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實虹小子。”
8賞析:比較起來,《衛風·木瓜》這一篇雖然也有從“投之以木瓜(桃、李),報之以瓊琚(瑤、玖)”生發出的成語“投木報瓊”,但“投木報瓊”的使用頻率沒有“投桃報李”的高。簡單說就是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六、立秋是什么意思 關于描寫立秋的好詩句大全
百度百科
目錄
聲明:百科詞條人人可編輯,創建和修改均免費
詳情
立夏吃著三樣東西,整個冬天不生病!
8.6萬 3'54"
2分鐘了解立秋-來畫出品
1.6萬 2'29"
今日立秋,吃了這3樣東西,整個冬天不生病
2.8萬 3'54"
立秋是秋天的開始嗎
1.6萬 2'4"
立秋 [lì qiū]
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1個義項
展開
立秋,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七月節。 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斂也。
初候,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二候,白露降。大雨之后,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三候,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奏道:“秋來了。”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形容好的詩句及意思是什么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