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醉翁亭記中畫龍點睛句子
《醉翁亭記》中畫龍點睛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原文】:
醉翁亭記
朝代:宋代
作者:歐陽修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環繞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尤其優美。一眼望去樹木茂盛,又幽深又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潺潺的水聲,看到流水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陽的升起,山林里的霧氣散了;煙云聚攏來,山谷就顯得昏暗了;朝則自暗而明,暮則自明而暗,或暗或明,變化不一,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樹木枝繁葉茂,形成一片濃密的綠蔭;風高霜潔,天高氣爽,水落石出,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領著走。來來往往不斷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并且魚肉肥美;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贏了,酒杯和酒籌交互錯雜;時起時坐大聲喧鬧的人,是歡樂的賓客們。一個臉色蒼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眾人中間,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人影散亂,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里的枝葉茂密成林,鳥兒到處叫,是游人離開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但是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樂為快樂啊。醉了能夠和大家一起歡樂,醒來能夠用文章記述這樂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吧。
二、是文章畫龍點睛的句子
一 鳳頭豹尾,緊密照應。
古人強調寫作要“鳳頭、豬肚、豹尾”。元人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里提出:“為文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果響亮。”
“美麗”即“鳳頭”,“響亮”即“豹尾”,“浩蕩”即“豬肚”。 1.開頭做到“一見鐘情,扣人心弦”。
怎樣開頭才能達到此效果呢?那就是七個字,即“扣題”“定位”“引下文”。“扣題”,就是把題目中重點的字或詞,寫進開頭;“定位”,一方面主要指確定寫作范圍,另一方面也指完成情感定位,即對所寫人或事,是喜是惡、是褒是貶表明自己的觀點;“引下文”,即為什么這樣說,具體情況是怎樣的,在讀者心中設疑,引起下文。
例:初中課文《往事依依》的開頭: “年華似流水。幾十年過去了,不少事情已模糊,有的搜索枯腸而不可得,但有幾件事仍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
扣題:但有幾件事仍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 定位:開頭有感而發,“已經模糊”“搜索枯腸而不可得”與“歷歷在目”“至今記憶猶新”形成強烈反差,給讀者造成強烈的懸念。
引下文:為何作者會對往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了對幾件往事的回憶。 常見的幾種開頭方法: (1)開門見山法:開頭不加任何修飾,直接進入正題。
如朱自清的《背影》開頭。 (2)反向切題法:開頭可以先“反向”肯定某些觀點,再回頭提出自己的見解。
如:“人們常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中道理不言而喻,但我還要說‘近墨者未必黑’,這主要取決于近墨者的自身素質。”
(3)引言切入法:開頭可以引用一段或一句切合題意的名言、警句、俗語、哲言等,可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扣題定位。 (4)倒敘設懸法:開頭以特寫鏡頭或倒敘之法寫出事件某個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結果,以設置懸念。
(5)駢整句式法:開頭運用排比、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采用駢句、整句的形式,來議論點題,抒發感情,總領全文,以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6)題記入題法:開頭采用議論或散文化的語言作題記,不僅示意閱卷老師作者已領會了出題人的意圖和內容,而且為全文的寫作內容規定了范圍。
2.結尾做到“打動人心,余味悠長”。 文章結尾一要響亮,二要音韻悠長。
也就七個字,即“照應開頭”“寫所感”。“照應開頭”,就是聯系、呼應開頭部分的內容,再次使用開頭部分的重點字詞;“寫所感”,就是寫出自己的感想、感受或感悟,起到點明觀點或升華觀點的作用。
例:初中課文《海燕》的結尾: “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寓言家在叫喊: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結尾照應上文(開頭),再次描寫海燕戰斗的環境,點出海燕是“寓言家”的本質特征。 常見的幾種結尾方法: (1)畫龍點睛法:用一句或一段簡潔的話明確點出文章的觀點,畫龍點睛。
(2)照應開頭法:與題目照應,與開頭照應。 (3)自然收束法:全文自然收束,使之有一個樸素無華的結尾,干脆利落。
(4)含蓄結尾法:結尾可以留下“空白”,給讀者回味的余地。也可以在結尾處用設問或反問句提出一個新問題,引發思考,從而使文章更深刻。
(5)引言發揮法:結尾可以引用別人的話,或引言后再略加發揮。 二 豬肚承頭,依序而寫。
“豬肚”“浩蕩”,蘊含著內容充實,為了文章結構的嚴謹,就必須做到七個字,即“承頭”“順寫”“詳重點”。 “承頭”,就是接續開頭的內容來寫,這樣才不會跑題。
例:初中課文《珍珠鳥》—— 開頭:“真好!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 承頭:作者接著記敘了小鳥怎樣由怕人到親近人的過程,從中能感受到作者用愛心營造人鳥和諧共處的氛圍。
“順寫”,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有條理地寫。就整篇文章的結構而言,敘事類文章常以時間為序、空間為序、事件為序和情感為序4種行文順序來寫;議論類文章常以4種方式安排層次:并列式、對照式、層進式和總分式;說明類文章則常以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來寫。
“詳重點”,就是詳寫重點部分。詳略的處理,也是讓文章結構嚴謹的重要手段。
記住:如果只寫一件事,這件事必詳寫;如果寫兩件事,一詳一略;如果寫三件事,可一詳,也可兩詳,其余略寫。 三 銜接巧妙,過渡自然。
“過渡”,就是指段與段之間的銜接;“照應”,就是指開頭與結尾的照應、前后文內部的照應、各部分與題目之間的照應。如果文章缺少照應,就會給人一種不完整或一盤散沙或偏離題意的感覺。
四 列小標題,提綱挈領。 列小標題,就是給文章的各個具體相對完整意義的段加上一個凝練、明快、簡潔的標題,以揭示或提示段落的內容,這幾個小標題既獨立又關聯、既分散又集中地表達主題,從而使文章要點清晰、層次分明。
擬小標題有哪些要求呢?(1)必須做到提綱挈領。小標題必須抓住文章內容的要點或特征,讓讀者一看就知大意。
(2)必須言簡意賅。(3)必須有內在邏輯聯系,或并列,或遞進。
五 一字立骨,統領全篇。 整篇文章只用一個字或一個詞來統領全文,使之成為全文的凝聚點,從而使文章重點突出、材料集中、線索清晰。
人們常說這個字是“文眼”,是“主心骨”。因此,我們可以運用一字。
三、畫龍點睛的寓意
畫龍點睛 【注 音】 huà lóng diǎn jīng 【釋 義】 原形容南北朝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
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 處】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睛。
每(每次)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認為)誕,因(因此)點其一。
須臾(過了一會),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未點睛者皆(都)在。
注釋: 張僧繇 :南朝時梁人。 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主人公簡介】 張僧繇(yóu ),梁武帝(蕭衍)時期的名畫家,南朝梁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生卒年不詳。
梁武帝天監(502年 - 519年)中為武陵王國侍郎、直秘閣知畫事,歷任右軍將軍、吳興太守。擅寫真、頊道人物,亦善畫 龍 、鷹、花卉、山水等。
擅作人物故事畫及宗教畫,時人稱為超越前人的畫家。梁武帝好佛,凡裝飾佛寺,多命他畫壁。
所繪佛像,自成樣式,被稱為“張家樣”,為雕塑者所楷模。 張僧繇他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
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去游覽,他興趣來了,就在金陵安樂寺廟的墻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
有人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畫龍的眼睛呢?”。他回答說:“眼睛是龍的精髓,只要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起來,認為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了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睛,立刻烏云滾滾而來,突然電閃雷鳴,兩條蛟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來“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編輯本段]【譯 文】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曰:‘點睛即飛去。 ’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
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故事】 梁朝張僧繇是吳地人。
天監年間,任武陵王國將軍,吳興太守。張僧繇在金陵的安樂寺的墻壁上畫四條龍,卻沒有畫上眼睛。
游人們覺得很奇怪,認為應該畫上眼睛,就堅持讓張僧繇畫上龍的眼睛。 張僧繇無奈,只好給其中一條龍畫上了眼睛。
只見他在眼白上輕輕一點,頓時電閃雷鳴,被點上眼睛的那一條龍飛上了天!……等天氣便會原樣后,人們發現被點上眼睛的那兩條龍果然不見了!人們驚嘆不已…… [編輯本段]【用 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編輯本段]【示 例】 這然而一個好題目,卻常常對作品有~之妙,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秦牧《車窗文學欣賞》 [編輯本段]【近義詞】 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編輯本段]【反義詞】 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 。
四、畫龍點睛形容什么
原形容梁代畫家張僧繇作畫的神妙。后多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出處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用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示例
這然而一個好題目,卻常常對作品有~之妙,激發人們閱讀的興趣。 ◎秦牧《車窗文學欣賞》
近義詞
錦上添花、點石成金
反義詞
弄巧成拙、畫蛇添足、點金成鐵
典故
【原 文】
張僧繇于金陵安樂寺,畫四龍于壁,不點眼睛.每曰:"點之則飛去。"人以為誕,固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云上天,不點睛者皆在。
【譯文】
傳說,有一年,梁武帝要張僧繇為金陵的安東寺作畫,在寺廟的墻壁上畫四條金龍。他很快就畫好了,但是沒有畫上眼睛。自己說:“如果點上眼睛,就會飛去的。”人們以為他的話很荒誕,就試著畫上了一條龍的眼睛。一會兒,雷電擊破了墻壁,一條龍乘云飛向空中。其余三條沒有畫上眼睛的龍卻依舊還在。
【注 解】
古時候,有個畫家的畫活靈活現,畫的東西跟真的一模一樣。甚至有人說他畫的動物真的能活起來。有一次,他到一個地方玩,他興趣來了,就在墻壁上面畫了四條龍,可是沒有畫眼睛。有人就問他:“你為什么不畫龍的眼睛呢?”。他回答說:“眼睛是龍的精髓,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的。”大家哈哈大笑,認為他是個瘋子。沒想到他提起畫筆,運足氣力,剛給兩條龍點上眼晴,立刻烏云翻滾,電閃雷鳴,兩條矯龍騰空而起,人們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了眼了。 于是后來"畫龍點晴"這個成語用來比喻講話或寫文章畫畫時,一兩句關鍵的話(畫)會使它們立刻生動起來
用法:在說話或寫文章時,在關鍵處用一兩句話點明主題,使內容更為生動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