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在花叢中的詩句
卜算子·詠梅
朝代:近現代
作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白話釋義:
風雨將春天送走了,飛雪又把春光迎來。正是懸崖結下百丈冰柱的時節,但仍然有花枝俏麗競放。
俏麗但不掠春光之美,只是把春天的消息來報告。等到滿山遍野開滿鮮花之時,梅花卻在花叢中歡笑。
擴展資料
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品讀了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反用其原本的寓意而寫了這首詞。
詩詞賞析:
這首詠物詞是運用逆向思維寫作的典范。詞前序中說的“反其意”是讀者進入這首詠梅詞藝術境界的極佳通道。陸游當時主張北伐,皇帝不信任他,朝廷中主和的投降派又排擠、攻擊他,他難酬壯志,傷感悲涼,便作了《卜算子·詠梅》。
陸游以梅自況,表示要堅持愛國情操,至死不向惡勢力屈服。但是,陸游詞中的“梅”太孤寂了,要聽任群芳的嫉妒,沒有陽光普照,卻有風摧雨澆,盡管最后“零落成泥碾作塵”,但始終保持了固有的芳香,而**詞中的“梅”則完全相反。
二、形容一個男人在花叢中的詩句
1.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青春都一餉。——《鶴沖天·黃金榜上》宋代:柳永譯文:與她們依偎,享受這風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歡樂。
2.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遣懷》唐代:杜牧譯文:揚州十年的縱情聲色,好像一場夢,醒悟回頭,卻在青樓女子這中落得一個薄情的名聲。
3.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贈柳》唐代:李商隱譯文:柳樹真忍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飄浮著,飛舞在青樓酒旗之間。
4.為向青樓尋舊事,花枝缺處馀名字。——《蝶戀花·送潘大臨》宋代:蘇軾譯文:為向青樓女子尋覓往日風流韻事,在妓院的墻上還留著名字。
5.黃衫飛白馬,日日青樓下。——《菩薩蠻·赤闌橋盡香街直》宋代:陳克譯文:黃衫貴少騎著飛奔的白馬,日日尋花問柳,系馬在青樓下。
三、吟詠牡丹的詩句
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惟有牡丹真國色,開花時節動京城。
牡丹詩
唐 徐凝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穎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牡丹詩
唐 唐彥謙
顏色無因饒錦繡,馨香惟解掩蘭蓀。
那堪更被煙蒙蔽,南國西施泣斷魂。
牡丹詩
唐 殷文圭
遲開都為讓群芳,貴地栽成對玉堂。
紅艷裊煙疑欲語,素華映月只聞香。
剪裁偏得東風意,淡薄似矜西子妝。
雅稱花中為首冠,年年長占斷春光。
牡丹
唐 薛濤
去春零落暮春時,淚濕紅箋怨別離。
常恐便同巫峽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傳情每向馨香得,不語還應彼此知。
四、人在棗樹下的詩句
人在花叢中的詩句:1、百花叢里過,片葉不沾身這句話的出處是逗萬綠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地 出自《金剛經》。
湯顯祖的《牡丹亭》中有: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牽回百意鑄詩堂, 眾賦詩詞亦乎忙。
激揚毫情蕩九州, 傾注詩句展風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指一個人周旋于很多女人之間卻沒有任何糾纏問題。
2、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紅牡丹作者:王維 (唐代)綠艷閑且靜,紅衣淺復深。
花心愁欲斷,春色豈知心。3、卜算子·詠梅作者:**讀陸游詠梅詞,反其意而用之。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希望幫到你 望采納 謝謝 加油。
五、有關牡丹的詩句
人心重華不重實。
去歲嘉禾生九穗,做鬼也風流
牡丹,
一城之人皆若狂,
芙蓉芍藥苦尋常,
減卻牡丹妖艷色,
凝思怨人如斷腸。
元和天子憂農桑。
石竹金錢何細碎,
朝陽照耀生紅光,
獨占人間第一香。
庳車軟輿貴公主,
香衫細馬豪家郎,
竟夸天下無雙艷,
黃金蕊綻紅玉房,
池上芙蕖凈少情。
三代以還文勝質,
殘鶯一聲春日長,
百枝絳點燈煌煌。
牡丹詩
唐 李正凡
國色朝酣酒。
牡丹花下死。
重華直至牡丹芳。
低嬌笑容疑掩口,
雜卉亂花無比方。
紅紫二色間深淺。
少回卿士愛花心,
當風不結蘭麝囊,
同似吾君憂稼穡。
今年瑞麥分兩岐。
仙人琪樹白無色,
王母桃花小不香,
臥叢無力含醉妝。
我愿暫求造化力,
花開時節動京城,
可嘆息。
牡丹
唐 皮日休
落盡殘紅始吐芳。
千片赤英霞爛爛。
丹景春醉容。
遂使王公與卿士。
濃姿貴彩信奇絕。
衛公宅靜閉東院。
無人知,
君心獨喜無人知。
花開花落二十日,
西明寺深開北廊。
共愁日照芳難駐。
戲蝶雙舞看人久,
田中寂寞無人至,
恤下動天天降祥。
宿露輕盈泛紫艷,
其來有漸非今日唐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
照地初開錦繡段,
仍張帷幕垂陰涼,
游花冠蓋日相望。
映葉多情隱羞面,
向背萬態隨低昂。
惟有牡丹真國色。
牡丹芳
唐 白居易
牡丹芳,
明月問歸期,
天香夜染衣,
佳名喚作百花王
六、寫人在花叢中觀賞的詩句
《牡丹亭》湯顯祖
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曉帶輕煙間杏花,晚凝深翠拂平沙。
長條別有風流處,密映錢塘蘇小家。
牽回百意鑄詩堂,眾賦詩詞亦乎忙。
激揚毫情蕩九州,傾注詩句展風流。
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唐 杜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題都城南莊》唐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大林寺桃花》唐 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供參考
七、關于云中牡丹的詩句
洛陽牡丹甲天下之(新) 洛陽牡丹看源頭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此詩系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所寫。
劉禹錫,字夢得,洛陽人。他說的京城,無非洛陽;他說的國色,乃大唐帝國最美的顏色。
豈止是大唐國色?泱泱華夏,綿綿數千年,無花出其右。國色即國花,牡丹實際上早已是中國的國花。
牡丹何時所生?牡丹從何而來?也許,洛陽并不是它的最早出生地和栽培地,但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牡丹的脈絡就是中國牡丹的歷史。 牡丹的由來——一個美麗的傳說 從前,在洛陽北邙山住著一對勤勞善良的夫妻。
小兩口男耕女織,恩恩愛愛,但有一樣不順心,成親三年還沒有孩子。醫也求了,神也拜了,不見靈驗。
這天,小兩口從一只兇猛的老鷹的爪下救下一只美麗的鸚鵡。鸚鵡知道小兩口的心事,從邙山仙人臺上銜回來了靈芝草。
妻子吃了靈芝草,不多久,生了個胖小子,取名叫鸚哥。 鸚哥10歲那年,邙山上流行一種病,好多人染病臥床不起,爸爸不幸去世,媽媽也奄奄一息。
鸚哥決心找到仙人臺,挖來靈芝草為媽媽治病。他走呀,走呀,也不知趟過幾條河,翻過幾道嶺,眼看走不動了,迎面遇到一位白胡子爺爺。
白胡子爺爺問小鸚哥為啥出遠門,鸚哥說要找靈芝草救媽媽。白胡子爺爺搖頭說,你媽得的是冷熱病,靈芝草治不好。
他交給鸚哥一塊石頭,說:“你把這石頭磨成鑰匙,你媽的病才有指望。”說完,白胡子爺爺不見了。
鸚哥來到河邊,找塊青石就磨開了石頭。手磨出血來了,膝蓋跪出血來了,這樣三天三夜,石頭終于磨成鑰匙。
白胡子爺爺又出現了。他笑著夸贊小鸚哥一番,說,這鑰匙能打開王母娘娘瑤池的門,那里面放有金丹,一粒就可救你媽媽的命。
說完,吹口仙氣把鸚哥送到了天宮。 鸚哥用石頭鑰匙開了瑤池的門,找到了金丹葫蘆,倒出一粒金丹。
他剛要出門,又想起邙山的鄉親們也需要金丹救命,便把葫蘆來個底朝天,盡其衣兜裝滿金丹。 也許是時間耽誤太久,王母娘娘發現金丹被偷,急忙仗劍追來。
鸚哥哪能跑過王母!正在焦急,忽從云縫間見地上已是邙山,便不顧一切把金丹全部撒下,心想:我大不了一死,但鄉親們誰拾到金丹,或可保住一命。 王母娘娘抓住鸚哥,便要處死,白胡子爺爺不知從哪里又冒出來。
原來,他是南極仙翁。南極仙翁對王母娘娘說:“難得這孩子為鄉親們治病,可饒他不死。”
王母娘娘慈悲為懷,點頭應允。仙翁又告訴鸚哥,你撒下的金丹會即刻長出一種奇花,可用它的根熬藥治病,定安然無恙。
鸚哥回到邙山,果見滿山遍野都是鮮花。他把經歷告訴了媽媽和鄉親,大家把花根刨出來熬藥湯,喝了病立馬好了。
因這花是王母娘娘的金丹變的,人們給這花取名“母丹”,后又改為牡丹。 牡丹的由來——一幅圖畫的發現 上面的故事是洛陽民間傳說,而且是那種過去在夏夜麥場,外婆搖著扇子講述的傳說。
如今,這種傳說講上100遍也沒一個人相信。天工開物,自然造化,牡丹的出現是一種客觀存在,人類的認識有賴于發現。
歐陽修《洛陽牡丹記》載:“牡丹初不載文字,唯以藥載本草,然于花中不為高第。大抵丹、延已西及褒斜道中尤多,與荊棘無異,土人皆取以為薪。”
這是說,牡丹早先不過是野花,老百姓都拿它當柴火燒。 人們真正關注牡丹,是因為發現了牡丹的藥用價值。
人說,有巢氏架木為巢,使人們有了家的概念;燧人氏鉆木取火,使人們告別了茹毛飲血;伏羲氏漁獵狩耕,使人們懂得怎樣生存;神農氏嘗百草,使人們懂得如何與自然抗爭。神農嘗百草總結出《神農本草經》,將牡丹列為“中品”,“除癥結瘀血,安五臟”。
《黃帝內經》《素問》篇則載:“清明次五日,田鼠化為( ) 牡丹華。”言其清明之后是牡丹盛開之時。
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始祖。《呂氏春秋》載:“中央土:中曰戊己。
其帝黃帝。”中央土,洛陽也。
黃帝把洛陽青要山作為“密都”,在《山海經》中有記載。密即蜜。
黃帝族以蜜蜂為圖騰,自然關注花開。 牡丹“唯以藥載本草”,自《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后屢見不鮮。
之后,人們又發現了牡丹的欣賞價值。南北朝時謝靈運在《太平御覽》中稱“永嘉水際竹間多牡丹”,韋絢在《劉賓客嘉話錄》中云:“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
而王應麟在《海記》中更渲染了牡丹的規模栽培:“隋帝辟地二百里為西苑,詔天下進花卉,易州進二十箱牡丹,有赤頁紅、革呈紅、飛來紅、袁家紅、醉顏紅、云紅、天外紅、顫風嬌等。”這也許就是洛陽牡丹人工栽培之始。
因無發現其他史料,中國的牡丹專家大多也傾向于把隋煬帝建西苑作為中國牡丹栽培史的源頭。 然而,這是源頭嗎? 2005年9月,國家郵電部在洛陽舉行《洛神賦圖》特種郵票首發式。
《洛神賦圖》為東晉畫家顧愷之力作,其藝術價值不遜《清明上河圖》,現珍藏于北京故宮。 洛陽,曹魏之故都也。
曹植寫《洛神賦》就在洛陽。據說,洛神為伏羲之女宓妃,但曹植筆下的洛神實際寫的是甄氏。
曹植與甄氏相戀,而甄氏卻被迫嫁給了曹植的哥哥曹丕。曹丕當皇帝后又將甄氏賜死,而曹植又在洛河畔與甄氏夢中相會。
這曲折凄慘的故事終于成為曹植婉約動情的訴說。
八、有關牡丹的詩句
郡庭一作伯惜牡丹 唐 徐夤
腸斷東風落牡丹,為祥為瑞久留難。
青春不駐堪垂淚,紅艷已空猶倚欄。
積蘚下銷香蕊盡,晴陽高照露華干。
明年萬葉千枝長,倍發芳菲借客看。
牡丹 唐 徐凝 七絕
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
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
牡丹 唐 張又新 七絕
牡丹一朵值千金,將謂從來色最深。
今日滿欄開似雪,一生辜負看花心。
牡丹 唐 王睿
牡丹妖艷亂人心,一國如狂不惜金。
曷若東園桃與李,果成無語自成陰。
賞牡丹 唐 七絕 劉禹錫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