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吶喊經典句子賞析
1、有時候仍不免吶喊幾聲,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馳的猛士,使他不憚于前驅。
賞析:表達了魯迅希望更多人能夠發聲支援那些愛國的仁人志士,不至于讓他們覺得是在孤軍奮戰。
2、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賞析:表達了魯迅迫切希望祖國改頭換面、煥然一新,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的強烈期盼。
3、凡是精神愚昧的國民縱使體格如何強健,也只能淪為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無知的看客罷了。
賞析:說明魯迅棄醫從文的緣由,強調人意識、思想進步的重要性。
4、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
賞析:意在說明不管別人對自己的主張是表示贊同還是反對,都要看到積極的那一面。得到贊同是對自己的認可,促使我們進步;得到批評是對自己的提醒,讓自己意識到要改進要完善要努力去突破痼疾。
5、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
賞析:表達了魯迅對于大眾愚昧無知的無奈,證明比起醫治人們的身體,喚醒人的意識才是刻不容緩的。
望采納!
二、《吶喊》中的經典句子
我一個人站在放眼無際的荒原
看著地的盡頭天的邊緣
看不見
我一個人等待經過無限的時間
感覺所有回憶旋轉圍繞我身邊
我還記得當初曾經和你
一起走到這個地方
靜靜躺在彼此身旁
看著月亮等著太陽
我說從此這一顆心
再不會有別的方向
你也承諾將我雙手
緊握著不放
然而現在你我走過
多少時間更替輪轉
同樣地方卻已換上
不一樣的景象
現在回蕩在天空的
只有我悲涼的吶喊
ho-hi-yian ho-hi-yian
天晴朗天蔚藍
我的心好黑暗
冷風吹在我的耳邊
吹得讓我不能聽見
聽見你說過的誓言
已經消失在這荒原
冷風吹皺一片水面
喚醒沉睡著的時間
隱約看見你的容顏
只是眼神已經改變
yishouge jiao nahan
三、吶喊中精辟的語句
阿Q與人家打架吃了虧,心里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
-。—— 吶喊(阿Q正傳) 我在年青時候也曾經做過許多夢,后來大半忘卻了,但自己也并不以為可惜。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欣,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己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卻,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的來由。——吶喊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
—— 魯迅,《吶喊》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魯迅,《吶喊》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于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
—— 《吶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做孺子牛。 ——吶喊路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里路!生命的路總是沿著無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邊向上 絕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你不說我還明白,你越說我越糊涂了 夢是造化所織的幽冥天衣~~~~ 辱罵和恐嚇絕不是戰斗。
——吶喊 (狂人日記)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 我感到未嘗經驗的無聊,是自此以后的事。
我當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來想,凡有一人的主張,得了贊和,是促其前進的,得了反對,是促其奮斗的,獨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無反應,既非贊同,也無反對,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的了,這是怎樣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為寂寞。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了。
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里笑他,以為他總是崇拜偶像,什么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吶喊 (故鄉)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吶喊讀書人偷書,不算偷~ ——吶喊 (孔乙己)《藥》里面的一句: “一摸,硬硬的還在” 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 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 ----所以所有的文字都顯得空虛! 正經有余,胡說不足。
四、魯迅的作品《吶喊》中的優美句子或名句有哪些
1. 前幾天,狼子村的佃戶來告荒,對我大哥說,他們村里的一個大惡人,給大家打死了;幾個人便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壯壯膽子。
我插了一句嘴,佃戶和大哥便都看我幾眼。今天才曉得他們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樣。
2.紅日欲出 紅日未出 紅日初升 紅日噴薄 紅日艷艷 旭日初露 旭日初升 旭日東升 旭日臨窗 3.風全住了,路上還很靜。我走著,一面想,幾乎怕敢想到自己。
以前的事姑且擱起,這一大把銅元又是什么意思?獎他么?我還能裁判車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4.我曉得他們的方法,直捷殺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禍祟。
所以他們大家連絡,布滿了羅網,逼我自戕。試看前幾天街上男女的樣子,和這幾天我大哥的作為,便足可悟出八九分了。
最好是解下腰帶,掛在梁上,自己緊緊勒死;他們沒有殺人的罪名,又償了心愿,自然都歡天喜地的發出一種嗚嗚咽咽的笑聲。否則驚嚇憂愁死了,雖則略瘦,也還可以首肯幾下。
5.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6.魯鎮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別處不同的:都是當街一個曲尺形的大柜臺,柜里面預備著熱水,可以隨時溫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銅錢,買一碗酒,——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現在每碗要漲到十文,——靠柜外站著,熱熱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買一碟鹽煮筍,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幾文,那就能買一樣葷菜,但這些顧客,多是短衣幫,大抵沒有這樣闊綽。只有穿長衫的,才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7.那一伙人,都被陳老五趕走了。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
陳老五勸我回屋子里去。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
橫梁和椽子都在頭上發抖;抖了一會,就大起來,堆在我身上。 8.不要亂想,靜靜的養!養肥了,他們是自然可以多吃;我有什么好處,怎么會“好了”?他們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
我忍不住,便放聲大笑起來,十分快活。自己曉得這笑聲里面,有的是義勇和正氣。
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我這勇氣正氣鎮壓住了。 9.我可是覺得在北京仿佛沒有春和秋。
老于北京的人說,地氣北轉了,這里在先是沒有這么和暖。只是我總以為沒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銜接起來,夏才去,冬又開始了。
10.聽人家背地里談論,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但終于沒有進學⑷,又不會營生;于是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鈔鈔書,換一碗飯吃。
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
如是幾次,叫他鈔書的人也沒有了。孔乙己沒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
但他在我們店里,品行卻比別人都好,就是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從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11.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閏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親告訴我,閏土來了,我便飛跑的去看。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
他見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的時候,便和我說話,于是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12.又過了九日,是我們啟程的日期。
閏土早晨便到了,水生沒有同來,卻只帶著一個五歲的女兒管船只。我們終日很忙碌,再沒有談天的工夫。
來客也不少,有送行的,有拿東西的,有送行兼拿東西的。待到傍晚我們上船的時候,這老屋里的所有破舊大小粗細東西,已經一掃而空了。
13.可惜正月過去了,閏土須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廚房里,哭著不肯出門,但終于被他父親帶走了。他后來還托他的父親帶給我一包貝殼和幾支很好看的鳥毛,我也曾送他一兩次東西,但從此沒有再見面。
14.這事到了現在,還是時時記起。我因此也時時煞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
幾年來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過的“子曰詩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獨有這一件小事,卻總是浮在我眼前,有時反更分明,教我慚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15.這來的便是閏土。雖然我一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這記憶上的閏土了。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他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著;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記得的紅活圓實的手,卻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你自己本來就有的圖 讓我怎么修改。
五、《吶喊》的句子賞析
原文: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 ——《孔乙己》
賞析:
肖像描寫。寫他“身材很高大”,說明他尚有勞動能力;“青白臉色”說明他窮困潦倒,營養不良又不肯勞動的結果。臉上“時常夾些傷痕”,是他窮困而偶然偷東西被人打傷的標志,也是他走向沒落的重要標志。“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表明他年齡較大而又精神萎靡頹唐。他那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說明他窮酸潦倒、懶得出奇的經濟狀況和性格特征。
原文:
他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 ——《孔乙己》
賞析:
動作描寫。說明孔乙己窮困潦倒到極點,“摸”字表明了他悲慘的境地。
六、《吶喊》的句子賞析,要十個句子加十個賞析,好的給分,急
《孔乙己》好句:
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外貌描寫)
2、孔乙己喝過半碗酒,漲紅的臉色漸漸復了原。(神態描寫)
3、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神態描寫)
4、在這時候,眾人也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環境描寫)
5、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嘴里說些話;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類,一些不懂了。(神態描寫)
6、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件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外貌描寫)
《孔乙己》好詞
提前聲明一下,《孔乙己》里的好詞沒有找到什么膾炙人口的,但是往往是一兩個字用得好,所以以下都是一些用得比較巧妙的字和詞。
1、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這個‘排’字用得好。
2、孔乙己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
這個‘不屑置辯’用得好。
七、《吶喊》中好句子的賞析
我這時突然感到一種異樣的感覺,覺得他滿身灰塵的后影,剎時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須仰視才見。
而且他對于我,漸漸的又幾乎變成一種威壓,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著的“小”來。 ——《一件小事》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
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日記》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
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故鄉》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著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臉上又添上新傷疤了!”他不回答,對柜里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便排出九文大錢。他們又故意的高聲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東西了!”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
孔乙己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接連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君子固窮”,什么“者乎”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店內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孔乙己》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 “喂!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個渾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兩把刀,刺得老栓縮小了一半。
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攤著;一只手卻撮著一個鮮紅的饅頭,那紅的還是一點一點的往下滴。 ——《藥》 閑人還不完,只撩他,于是終而至于打。
阿Q在形式上打敗了,被人揪住黃辮子,在壁上碰了四五個響頭,閑人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于是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來每每說出口來,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們,幾乎全知道他有這一種精神上的勝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黃辮子的時候,人就先一著對他說: “阿Q,這不是兒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
自己說:人打畜生!” 阿Q兩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辮根,歪著頭,說道: “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么?” 但雖然是蟲豸,閑人也并不放,仍舊在就近什么地方給他碰了五六個響頭,這才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以為阿Q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鐘,阿Q也心滿意足的得勝的走了,他覺得他是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除了“自輕自賤”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個”。
狀元不也是“第一個”么?“你算是什么東西”呢!? ——《阿Q正傳》讀《吶喊》有感 假期中,我讀了魯迅的《吶喊》,這是我第一次接觸課本外的魯迅作品,感觸頗深。其中的幾篇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下面,我就發表我的見解。 《狂人日記》是魯迅的第一部作品,他用辛辣諷刺的筆墨披露了封建社會“人吃人”的事實。
通過吃人者的兇殘猙獰及被人吃者的無助暗示封建社會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壓迫與被壓迫。表現作者對廣大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與憐憫,并希望舊中國的有識之士能團結起來,反對壓迫,創造生機勃勃的少年中國。
這一思想也是魯迅寫作的根本目的,他之后的許多文章都以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為主,因此,他也被稱作寫實主義作家。《狂人日記》雖然后來被魯迅本人稱為拙作,但在當時卻驚動文壇,魯迅的作家生涯也就此開始。
《風波》在我看來是一篇有意思的作品。故事中人物的名字都以出生時的重量命名,如:九斤老太、七斤、六斤等。
不僅表現作者豐富的想象力,也暗示了當時農村的衰敗。文中多次出現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話語,正表達了這一點。
全篇通過人物的對話及村里人的變化展現了社會的人情單薄、階級分明與封建禮教對人民的迫害。作者筆下的農村一片悲涼,也許正照應作者此時的憂傷心情,希望建立新世界的迫切愿望。
《阿Q正傳》是我最喜愛的作品。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個性鮮明。
小說的開篇就用大量文字描寫標題《阿Q正傳》的由來,隱約便暗示了人物的悲慘結局。這樣一個連名字也沒有的人,無論如何只能是個小人物,一個封建社會的犧牲品。
何況阿Q只是舊社會許多人的縮影,他的許多丑陋品質能在當時不少人身上尋覓到。小說中多次描寫未莊人對待阿Q態度變化是一大亮點。
阿Q是無名小卒時人人譏笑他,不把他當一回事;阿Q是趙太爺的本家時人們對他尊敬了不少;阿Q被趙家教訓后,人們對他的態度又冷淡起來,甚至有些排斥。阿Q在城里發了財,與革命軍扯上關聯,人們對他則有些敬而遠之;阿Q惹惱了趙家,他又被疏遠了;阿Q被槍斃后,未莊人就自然說阿Q壞。
這些具體表現了人們趨炎附勢的心態,而官僚則只顧自己利益、見風駛舵。《阿Q正傳》影響了無數中國人,至今,我們還能時常聽到“阿Q精神”這樣的詞匯。
《阿Q正傳》正是一部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