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形容蘇杭美女的詩詞
“君到姑蘇間,人家皆枕河.故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唐代詩人杜荀鶴
一逕抱幽山,居然城市間.(宋·蘇舜欽《滄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元·維則《獅子林即景》)
絕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園圖詠·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謝公丘壑應無負.(清·徐崧《秋過懷云亭訪周雪客調寄踏莎行》.懷云亭即今蘇州北半園)
隔斷城西市語嘩,幽棲絕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題姜氏藝圃》)
誰謂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獅子林得句》)
居士高蹤何處尋,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賡言《游獅子林》)
鷗鳥群嬉,不觸不驚;菡萏成列,若將若迎.(蔣堂《北池賦》,北池為唐宋時代蘇州官府園林)
懶云仙,蓬萊深處恣高眠……林泉愛我,我愛林泉.(吳西逸《殿前歡·懶云窩》,懶云窩為元代蘇州宅園)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滄浪亭聯
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獅子林立雪堂聯)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拙政園與誰同坐軒聯)
閑尋詩冊應多味;得意魚鳥來相親.(拙政園繡綺亭舊聯)
俯水枕石游魚出聽;臨流枕石化蝶忘機.(虎丘花雨亭聯)
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
塔從林外出,山向寺中藏(虎丘)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老板愛吃南邊菜,都到蘇州城里來
蘇州好,葑水種雞頭,瑩潤每疑珠十斛,柔香偏乳盈甌,細剝小庭幽
東西南北橋相望,畫橋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橋,兩岸朱樓夾柳條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夜讀蘇州詩,襟懷盡冰雪.
飄飄關塞云,微微河漢月.
秋蘭南窗前,清香靜中發.
懷我千載心,歲晚更幽絕.
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二、有關詠蘇杭的詩句
君到姑蘇間,人家皆枕河.故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唐代詩人杜荀鶴)
一逕抱幽山,居然城市間.(宋·蘇舜欽《滄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萬山中.(元·維則《獅子林即景》)
絕憐人境無車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園圖詠·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謝公丘壑應無負.(清·徐崧《秋過懷云亭訪周雪客調寄踏莎行》.懷云亭即今蘇州北半園)
隔斷城西市語嘩,幽棲絕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題姜氏藝圃》)
誰謂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獅子林得句》)
居士高蹤何處尋,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賡言《游獅子林》)
楓橋夜泊【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父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再游姑蘇玉芝觀【唐】許渾
高梧一葉下秋初,迢遞重廊舊寄居.
月過碧窗今夜酒,雨昏紅壁去年書.
玉池露冷芙蓉淺,瓊樹風高薜荔疏.
明日掛帆更東去,仙翁應笑為鱸魚.
渡吳江【唐】杜牧
堠館人稀夜更長,姑蘇城遠樹蒼蒼.
江湖潮落高樓迥,河漢秋歸廣殿涼.
月轉碧梧移鵲影,露低紅草濕螢光.
文園詩侶應多思,莫醉笙歌掩華堂.
代諸妓贈送周判官【唐】白居易
妓筵今夜別姑蘇,客棹明朝向鏡湖.
莫泛扁舟尋范蠡,且隨五馬覓羅敷.
蘭亭月破能回否,娃館秋涼卻到無?
好與使君為老伴,歸來休染白髭須.
吳越懷古【唐】李遠
吳越千年奈怨何,兩宮清吹作樵歌.
姑蘇一敗云無色,范蠡長游水自波.
霞拂故城疑轉旆,月依荒樹想嚬蛾.
行人欲問西施館,江鳥寒飛碧草多.
送人游吳【唐】杜荀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三、贊美蘇州.杭州的詩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 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解釋: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楊萬里 解釋:六月里西湖的風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時節的不一樣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 唐代:張繼 解釋: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 半夜里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
尋詩冊應多味,意魚鳥來相親。——拙政園繡綺亭舊聯居士高蹤何處尋,居然城市有山林。
——王賡言《游獅子林》西湖醋魚何時美,獨數杭州樓外樓。西湖西畔天外天,野味珍饈里鮮,他日腰纏三萬貫,看舞越姬學醉仙。
市聲到海迷紅霧,花氣漲天成彩云。白居易的詩句是:“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蘇東坡曾以“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萬古蛟龍潭”的詩句稱道龍井的山泉。
宋鄭清之有詩句云:“徑行塔下幾春秋,每恨無因到上頭”。蘇東坡曾有“溪山處處皆可廬,最愛靈隱飛來峰”的詩句。
四、贊美蘇州 杭州的詩句
1、《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3、《錢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連成一片。幾只黃鶯爭相飛往向陽的樹木,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紛繁的花朵漸漸開放使人眼花繚亂,淺淺的青草剛剛夠上遮沒馬蹄。最愛的湖東美景百游不厭,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4、《春題湖上》——唐代: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譯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群山環繞,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鏡。松樹在山上排開層層一片翠色,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早稻猶如一塊巨大的綠色的毛毯上絨頭,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裙飄帶。我不能離開杭州到別處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戀這風景如畫西湖。
5、《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譯文】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五、贊美蘇州 杭州的詩句
1、《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蘇軾 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譯文】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適宜。 2、《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代: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譯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
荷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 3、《錢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譯文】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連成一片。
幾只黃鶯爭相飛往向陽的樹木,誰家新飛來的燕子忙著筑巢銜泥。紛繁的花朵漸漸開放使人眼花繚亂,淺淺的青草剛剛夠上遮沒馬蹄。
最愛的湖東美景百游不厭,楊柳成排綠蔭中穿過一條白沙堤。 4、《春題湖上》——唐代:白居易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 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譯文】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
群山環繞,湖水汪汪一碧,水平如鏡。松樹在山上排開層層一片翠色,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
早稻猶如一塊巨大的綠色的毛毯上絨頭,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裙飄帶。我不能離開杭州到別處去,有一半原因是留戀這風景如畫西湖。
5、《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宋代:蘇軾 朝曦迎客艷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 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
【譯文】天色朦朧就去迎候遠道而來的客人,晨曦漸漸地染紅了群山。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飄來了一陣陣雨,客人不勝酒力已漸入醉鄉。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沒有完全領略到。如要感受人間天堂的神奇美麗,還是應酌酒和西湖的守護神“水仙王”一同鑒賞。
六、自古蘇杭出美女,在歷史上蘇州出過哪些著名的女
這個自古,實際上水分不少這年頭人口大量流動做不了準,但在90年代人口流動不頻繁的時候,我曾經去蘇杭出差。
就我個人感覺,蘇杭的女孩皮膚白皙,相貌不錯。但是,遠遠不如河南鄭州方圓100公里。
這對于大多數人憑借文人墨客吹噓得來的印象完全不符,但卻是我親身經歷的。鄭州方圓一百公里(也許是150公里,不確定)的女孩子,皮膚白里透紅,非常細膩而又白皙異常。
論五官結構或許不如蘇杭美女,但論膚色一點不遜色。事實上,根據中國歷史上的記載,鄭州一帶的美女一點不比蘇杭差。
以春秋戰國為例,杭州出了一個西施大大有名,但僅僅是西施一人罷了。而且這個記載水分不小。
而戰國末期李斯的《諫逐客令》一文中就有一句:擁衛姬而攬鄭女。即在戰國時期,各國君主們都擁有大批衛鄭出身的美女姬妾,由此可見衛鄭出美女是當時的共識。
而蘇杭,那時尚且是蠻荒之地。只是明清儒家文明重心南移,出身江南的文人墨客們盛贊江南女子,才給了中國人蘇杭美女甲天下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