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幾句話概括李白的一生,最好是詩句
so easy ,去聽圖大的《長安李白》
長安李白
曲:河圖 唱:河圖
一襲白衫鎏金鞍 那年你仗劍去長安
水墨策馬映青山 就映了盛唐一千年
信手捏來清風顏 彈劍飛渡了桃花源
你說得意須盡歡 待沾酒長歌繪人間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
十五歲能賦相如 劍術自通達
出蜀道又游華夏 五陵除惡霸
夜宿金陵訪古剎 笑飲青盞花
三十萬兩揮手灑 明朝又天涯
待到失意書進酒 杯酒窺天下
自當乘云沐彩霞 不負此年華
功成天明拂衣去 四海隨意家
誰能長劍挑盡人間知冷暖
紙扇墨客回眸間隨口的唐詩傳了千年
誰能只手書了唐半世風煙
看流云任時間唱不完這清弦
一襲白衫鎏金鞍 那年你憤世出長安
到了洛陽賞牡丹 得知己千杯不停盞
朝如青絲莫等閑 嘆骨中俠氣自一篇
安能事權貴讒言 使我負氣不開顏
五歲誦六甲 十歲觀百家
十五歲能賦相如 劍術自通達
出蜀道又游華夏 五陵除惡霸
夜宿金陵訪古剎 笑飲青盞花
三十萬兩揮手灑 明朝又天涯
待到失意書進酒 杯酒窺天下
自當乘云沐彩霞 不負此年華
功成天明拂衣去 四海隨意家
滾滾長江淘盡盛唐詩千篇
多少丹青化長卷頌你在浩浩千古之間
冥冥青天映你逍遙飲花前
任青史輪番轉唱不完這清弦
誰能長劍挑盡人間知冷暖 【鐘鼓饌玉不足貴】
紙扇墨客回眸間隨口的唐詩傳了千年【 但愿長醉不復醒】
誰能只手書了唐半世風煙 【古來圣賢皆寂寞】
看流云任時間【惟有飲者留其名】
唱不完這清弦 【陳王昔時宴平樂】
滾滾長江淘盡盛唐詩千篇 【斗酒十千恣歡虐】
多少丹青化長卷頌你在浩浩千古之間 【主人何為言少錢,盡須沽取對君酌】
冥冥青天映你逍遙飲花前 【五花馬,千金裘,呼爾將出換美酒】
任青史輪番轉唱不完這清弦【與爾同消萬古愁】 ——李白【將進酒】
二、按 時間順序 把 李白的人生 用 詩句 概括出來,并表明告訴了我們哪里
年少有為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與韓荊州書》)。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
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辭親遠游日照香爐生紫,遙看瀑布掛前川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讓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
天臺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隨他學道。
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
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
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
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當在洞庭湖泛舟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
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
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
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他認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么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
李白告別金陵后,從江上前往揚州。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
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
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
臥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蘇。
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這首詩后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
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于回轉家園。
最后,他決定再度漫游。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結識了僧行融,又從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為人,于是便去襄陽拜見孟浩然,由此寫下了著名的五律詩《贈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陸,在小壽山中的道觀住了下來。然而,隱居于此并非長久之計,他仍然想尋找機會,以求仕進。
在隱居壽山時,李白以干謁游說的方式結交官吏,提高自己的聲譽。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時宰相許圉師的賞識,便將其招為孫女婿。
李白與夫人許氏在離許家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巖下過了一段幸福美滿。
三、求李白的著名詩句及生平簡介
李白名句: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行路難》 2、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宣州謝眺樓 餞別校書叔云》 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北風行》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將進酒》 5、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將進酒》 6、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將進酒》 7、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望天門山》 8、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9、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望廬山瀑布》 10、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登金陵鳳凰臺》 11、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南陵別兒童入京》 12、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蜀道難》 13、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登金陵鳳凰臺》 1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送友人》 15、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 16、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菩薩蠻》 17、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18、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汪倫》 19、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秋浦歌》 20、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 21、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下獨酌》 2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23、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越中覽古》 24、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把酒問月》 2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夢油天姥吟留別》李白生平和詩歌藝術特色:李白生平介紹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素有“詩仙”之稱。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相信道教,有超脫塵俗的思想;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
他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李白約在二十五、六歲時出蜀東游。
在此后十年內,漫游了長江、黃河中下游的許多地方,開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長安,爭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歸。天寶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長安,供奉翰林,作為文學侍從之臣,參加草擬文件等工作。
不滿兩年,即被迫辭官離京。此時期李白的詩歌創作趨于成熟。
此后11年內,繼續在黃河、長江的中下游地區漫游,“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他仍然關心國事,希望重獲朝廷任用。
天寶三載,李白在洛陽與杜甫認識,結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會面。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李白正在宣城(今屬安徽)、廬山一帶隱居。
次年十二月他懷著消滅叛亂、恢復國家統一的志愿應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觸怒肅宗被殺后,李白也因此獲罪,被系潯陽(今江西九江)獄,不久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
途中遇赦得歸,時已59歲。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帶。
61歲時,聽到太尉李光弼率大軍出鎮臨淮,討伐安史叛軍,還北上準備從軍殺敵,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從叔當涂(今屬安徽)縣令李陽冰的寓所病逝。
李白詩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內容豐富多采。李白一生關心國事,希望為國立功,不滿黑暗現實。
他的《古風》59首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對唐玄宗后期政治的黑暗腐敗,廣泛地進行了揭露批判,反映了賢能之士沒有出路的悲憤心情。
言多諷興,氣骨高舉。李白固然迫切要求建功立業,為國效勞,但他并不艷羨榮華富貴,而是認為“鐘鼓饌玉不足貴”(《將進酒》)。
在建樹功業以后,他要以戰國時代高士魯仲連為榜樣,不受爵祿,飄然引退。其思想明顯地受到道家特別是莊子的影響。
李白的不少詩篇,表現了對人民生活的關心和同情。這種內容常常結合著對統治者的批判。
他的一部分樂府詩,反映婦女的生活及其痛苦,其中著重寫思婦憶念征人,還寫了商婦、棄婦和宮女的怨情。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媼家》、《丁都護歌》、《秋浦歌》“爐火照天地”,分別描繪了農民、船夫、礦工的生活,表現了對勞動人民的關懷。
李白一生寫下不少描繪自然風景的詩篇。他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蜀道難》)、“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等,形象雄偉,氣勢磅礴,都是傳誦千古的名句。
這類詩篇,正象他若干歌詠大鵬鳥的作品那樣,表現了他的豪情壯志和開闊胸襟,從側面反映了他追求不平凡事物的渴望。另外一些詩篇,像《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獨坐敬亭山》、《清溪行》,則善于刻畫幽靜的景色,清新雋永,風格接近王維、孟浩然一派。
李白還有不少歌唱愛情和友誼的詩篇。其樂府詩篇,常常從女子懷人的角度來表達委婉深摯的愛情。
還有若干寄贈、懷念妻室的詩,感情也頗為深摯。李白投贈友人的作品數量很多,佳篇不少。
其中有的詩表現了鮮明的政治態度,更多的是表現日常送別、相思之感,像《黃鶴樓送。
四、李白的生平及對應的詩句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盛唐國力強盛,多數士人渴望建功立業。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以“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功業自許,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實現“談笑安黎元”、“終與安社稷”的理想。他以大鵬、天馬、雄劍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上李邕》)。他希望能像姜尚輔佐明君,像諸葛亮興復漢室。《梁甫吟》、《讀諸葛武侯傳抒懷》、《永王東巡歌》、《行路難》(其二)都反映了他的這類思想。
李白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能,可以“出則以平交王侯,遁則以俯視巢許”(《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對于那些靠著門第蔭封而享高官厚祿的權豪勢要,他投以強烈的鄙視,表現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視封建等級制度,不愿阿諛奉迎,也不屑于與俗沉浮。現實的黑暗使他理想幻滅,封建禮教等級制度的束縛使他窒息,他渴望個性的自由和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羈的生活態度來掙脫桎梏、爭取自由。其表現方式或縱酒狂歌,尋仙學道,然而,酒既無法銷愁,神仙更虛無飄渺,于是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廬山謠》),把美好的大自然作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來歌頌。他筆下的峨嵋、華山、廬山、泰山、黃山等,巍峨雄奇,吐納風云,匯瀉川流;他筆下的奔騰黃河、滔滔長江,蕩滌萬物,席卷一切,表現了詩人桀傲不馴的性格和沖決羈絆的強烈愿望。
這是李白對社會的憤怒抗爭,是他叛逆精神的重要體現。他反對玄宗好大喜功,窮兵黷武,揭露將非其人,致使百姓士卒白白送死,由于玄宗的驕縱,宦官權勢炙手可熱……通過對政事綱的分析,并到幽燕的實地觀察,李白以詩人的敏感,洞幽燭微,在當時詩人中他和杜甫最早揭示禍亂將作。“安史之亂”爆發,他的愛國熱情因此升華,擺脫了用藏出處的矛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愛國內涵,并富于社會意義和時代特征。《古風》其三、十五、二十四、三十九等都對社會現實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鄉中去尋求,所以在《將進酒》、《江上吟》、《襄陽歌》等詩中流露出人生如夢、及時行樂、逃避現實等思想,這在封建社會正直孤傲的文人中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李白一生的主要歷程和成就還有他一生的概括(要詩句)
李白 (701年—762年),漢族,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身長七尺有余(約1.83米)生于安西都護府碎葉城,一說出生于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
幼年遷居四川綿川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存世詩文千余篇,其詩風格豪放飄逸灑脫,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于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并稱“大李杜”,韓愈云:“李杜文章在,光艷萬丈長。” 年少有為 李白少年時代的學習范圍很廣泛,除儒家經典、古代文史名著外,還瀏覽諸子百家之書,并“好劍術”(《與韓荊州書》)。
他很早就相信當時流行的道教,喜歡隱居山林,求仙學道;同時又有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一方面要做超脫塵俗的隱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輔弼大臣,這就形成了出世與入世的矛盾。
但積極入世、關心國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也是構成他作品進步內容的思想基礎。李白青少年時期在蜀地所寫詩歌,留存很少,但像《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顯示出突出的才華。
辭親遠游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乘舟沿江出峽,漸行漸遠,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只有從三峽流出的水仍跟隨著他,推送著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個陌生而又遙遠的城市中去。
讓李白想不到的是在江陵會有一次不平凡的會見,他居然見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馬承禎。天臺道士的司馬承禎不僅學得一整套的道家法術,而且寫得一手好篆,詩也飄逸如仙。
玄宗對其非常尊敬,曾將他召至內殿,請教經法,還為他造了陽臺觀,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隨他學道。李白能見到這個備受恩寵的道士,自然十分開心,還送上了自己的詩文供其審閱。
李白器宇軒昂,資質不凡,司馬承禎一見已十分欣賞,及至看了他的詩文,更是驚嘆不已,稱贊其“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之表”。因為他看到李白不僅儀表氣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當世的榮祿仕宦,這是他幾十年來在朝在野都沒有遇見過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獎的話贊美他。
這也就是說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來賀知章贊美他是“謫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這便是李白的風度和詩文的風格給予人的總的印象。
李白為司馬承禎如此高的評價歡欣鼓舞。他決心去追求“神游八極之表”這樣一個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興奮之余,他寫成大賦《大鵬遇希有鳥賦》,以大鵬自喻,夸寫大鵬的龐大迅猛。這是李白最早名揚天下的文章。
從江陵起,他開始了他鵬程萬里的飛翔。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經岳陽,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當在洞庭湖泛舟時,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來的旅伴吳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毆打致死)。李白悲痛萬分,他伏在朋友的身邊,號陶大哭,“泣盡繼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過于傷痛,路人聽到都為之傷心落淚。旅途上遇到這樣的不幸,真是無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吳指南暫時殯葬于洞庭湖邊,自己繼續東游,決心在東南之游以后再來搬運朋友的尸骨。
李白來到了廬山,在此作下了那首膾炙人口的《望廬山瀑布》。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偉,虎踞龍盤,六朝宮闕歷歷在目。這既引起李白許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對自己所處時代的自豪感。
他認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頹之氣,沒有什么好觀賞的了,根本不及當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現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氣雖己消亡,但金陵的兒女卻飽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當李白告別金陵時,吳姬壓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頻頻舉杯勸飲,惜別之情如東流的江水,流過了人們的心頭,使人難以忘卻。李白告別金陵后,從江上前往揚州。
揚州是當時的一個國際都市。李白從沒有看到過如此熱鬧的城市,與同游諸人盤桓了一些時日。
到了盛夏,李白與一些年輕的朋友“系馬垂楊下,銜杯大道邊。天邊看綠水,海上見青山”,好不愜意。
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揚州)病倒了。臥病他鄉,思緒很多,既感嘆自己建功立業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鄉,惟一能給他帶來點安慰的,便是遠地友人的書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蘇。這里是當年吳王夫差與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懷古有感,寫了一首詠史詩《烏棲曲》。
這首詩后來得到了賀知章的贊賞,稱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來,李白的樂府詩有時雖襲用舊題,卻多別出新意。
姑蘇的歷史遺跡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懷古之情,美麗單純的吳姬、越女更讓李白贊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紗的蔦蘿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筆為現今在浣紗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優美的速寫。
李白由越西歸,回到了荊門。在荊門他一呆就是三個月。
雖然思鄉心切,但功業沒有一點成就,他自覺難于回轉家園。最后,他決定再度漫游。
首先,他來到洞庭湖,把吳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
六、李白生平,加其詩詞詳細描述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顯露,卻高自期許,以布衣之身來藐視權貴,肆無忌憚地嘲笑以政治權力為中心的等級秩序,批判腐敗的政治現象,以大膽反抗的姿態,推進了盛唐文化中的英雄主義精神。
李白反權貴的思想意識,是隨著他的生活實踐的豐富而日益自覺和成熟起來的。在早期,主要表現為“不屈己、不干人”、“平交王侯”的平等要求,正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
氣岸遙凌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后!”(《流夜郎贈辛判官》)“揄揚九重萬乘主,謔浪赤墀青瑣賢。”(《玉壺吟》)他有時也發出輕蔑權貴的豪語,如“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等,但主要還是表現內心的高傲。
而隨著對高層權力集團實際情況的了解,他進一步揭示了布衣和權貴的對立:“珠玉買歌笑,糟糠養賢才。”(《古風》第十五)“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鴦。”
(《古風》第三十九)并對因諂事帝王而竊據權位者的丑態極盡嘲諷之能事,如:“大車揚飛塵,亭午暗阡陌。中貴多黃金,連云開甲宅。
路逢斗雞者,冠蓋何輝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
世無洗耳翁,誰知堯與跖!”而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他發出了最響亮的呼聲:“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個藝術概括在李白詩歌中的意義,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在杜詩中一樣重要。 在天寶末日益惡化的政治形勢下,李白又把反權貴和廣泛的社會批判聯系起來。
如《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既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也表達了對朝廷的失望和輕蔑: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
在《書情贈蔡舍人雄》、《古風》第五十一、《登高丘望遠海》等詩中,李白甚至借古諷今,對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銳的斥責。總之,可以說他把唐詩中反權貴的主題發揮到了淋漓酣暢的地步。
任華說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 一日低顏色”(《雜言寄李白》),這種在權貴面前毫不屈服、為維護自我尊嚴而勇于反抗的意識,是魏晉以來重視個人價值和重氣骨傳統的重要內容,李白正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揚了這一優秀傳統而成為詩壇巨星的。 李白的詩歌充滿熱烈的人生之戀。
他的詩往往于曠放中洋溢著童真般的情趣,如:“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山中與幽人對酌》)“袖長管催欲輕舉,漢中太守醉起舞。手持錦袍覆我身,我醉橫眠枕其股。”
(《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生活如同馥郁的濃酒使詩人心醉,這當然不是說生活中沒有悲哀和痛苦,但詩人的樂觀精神足以使他超越和戰勝憂患意識,所謂“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且醉習家池,莫看墮淚碑”(《襄陽曲》之四),就是他曠達心態的寫照。 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獨,如《月下獨酌》其一,表明了只有充溢著生命活力的詩人才能發出如此的奇思妙想。
他有一首《短歌行》,詩中構想道:“吾欲攬六龍,回車掛扶桑。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
富貴非所愿,為人駐頹光。”這里沒有嗟老嘆卑的哀惋,卻用“勸酒”的天真想象表達了對人生的無限依戀之情。
這些詩篇以其純真的情趣,感召著被庸俗的生活所淹沒了的美好的人性,并因此而獲得永久的魅力。 李白對大自然有著強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個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筆下的山水丘壑也無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他在《日出入行》詩中說:“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涬同科。”又說:“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李白具有英風豪氣,又追求單純高潔的心境,這些不同的性格側面也就形成了他的山水意境的兩大類型:一類是在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中突出力的美、運動的美,在壯美的意境中抒發豪情壯思;另一類則著意追求光明澄澈 之美,在秀麗的意境中表現纖塵不染的天真情懷。例如他筆下的黃河、長江,奔騰咆哮,一瀉千里:“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將進酒》);“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云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橫江詞》)。
他筆下的山峰高聳峻拔,崢嶸奇峭:“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一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夢游天姥吟留別》)。他用胸中之豪氣賦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對自然偉力的謳歌,也是對高瞻遠矚、奮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禮贊,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渾然一體的。
同時,李白又寫了許多具有晶瑩透剔的優美意境的山水詩。例如“人游月邊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人乘海上月,帆落湖中天”(《尋陽送弟昌岠鄱陽司馬作》);“月隨碧山轉,水合青山流。
杳如星河上,但覺云林幽。
七、李白的一生是怎樣的
李白是唐代詩壇上的一顆巨星,被歷代文人稱為“詩仙”,杜甫的詩句“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就是對李白詩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
李白,字太白,于唐武后長安元年(公元7O1年)出生在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江油縣青蓮鄉。李白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說:“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15歲時,學習劍術。
20歲前后,在家鄉的匡山讀書,從友人學習縱橫術。李白勤奮好學,“常橫經籍書,制作不倦”。
在 20歲以后,李白游歷了蜀中不少名勝古跡。蜀中雄偉壯麗的山川,培育了李白開闊的襟懷,豪放的性格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由干受縱橫家和儒家思想影響,李白有著很強的事業心,希望建功立業;但他受道教和道家思想影響較深,又熱切地向往著求仙學道的隱逸生活。這種矛盾的生活理想,在他身上最后形成二者兼顧的愿望,即“功成,名遂,身退”。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駭驥筋力成,意在萬里外。”于是“仗劍去國,辭親遠游”。
在途中,他寫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輪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出三峽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長江中下游地區。當時正是開元盛世,國家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李白堅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對前途充滿了信心。
那時的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通常是走科舉考試的道路。此外,還有一條“終南捷徑”,即通過求仙訪道的隱居生活,擴大影響,引起朝廷重視,也可能被召去做官。
李白豪放不羈,又抱負很大,自視甚高,不愿走科舉道路,所以選擇了一終南捷徑。 為此,李白在江陵拜訪了著名道士司馬承禎,并寫了一篇《大鵬賦》,用寓言形式記敘這次會晤。
此賦通過“激三千以崛起,向九萬而迅征”的大鵬形象,抒寫了他遠大的抱負。 李白在求仙訪道的同時,很注意結交“豪雄”,即那些能夠抗暴扶弱、仗義舍身的游俠人物。
李白自己就“少任俠”,“輕財好施”。他在東游吳越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散金三十萬,周濟生活困難的人。
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的詩,贊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于舍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戀爵祿的豪俠。如《俠客行》贊美侯贏、朱亥“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古風》第十首贊美魯仲連“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
并說“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他景慕這些歷史人物,反映了他的性格、抱負和理想。
”李白在游歷中,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加上閱歷的增長,使他的詩歌創作日益提高,寫下了不少著名的詩篇。如《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天開,碧水東流直北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再如《望廬山瀑布二首》其二:“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雄偉壯麗的祖國山川景色,經過詩人別出心裁一番吟詠,更給后人留下了深刻難忘的印象。
李白在學習樂府民歌時,創作了不少樂府詩。《長干行》第一首開頭六句是:“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游戲)。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
后來“青梅竹馬”和“兩小無猜”,便成了比喻小兒女相親相愛的著名成語。 開元十六年早春,李白來到湖北安陸。
在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時做過宰相的許圍師的孫女結婚,開始了“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隱居安陸境內的壽山和白兆山桃花巖,后又與道士元丹丘一道隱居嵩山。
開元二十四年,他去山東,又和孔巢父、韓準等人隱居祖徐山的竹溪,時人號為“竹溪六逸”。他寫的《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表白自己此時的隱居是“養賢”而非遁世,是在等待時機。
文章說,“奮其智能,愿為輔粥,使衰區大定,海縣清一。”可見隱而不忘政事。
開元二十二年,李白在襄陽,“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韓荊州即韓朝宗,任荊州大都督府長史,兼判襄州刺史、山南東道采訪處置使。
李白《與韓荊州書》是他初見韓時的一封自薦書。文章開頭借用天下談士的話--“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贊美韓朝宗謙恭下士,識拔人才。
接著毛遂自薦,介紹自己的經歷、才能和氣節。文章表現了李白“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的氣概和“日試萬言,倚馬可待”的自負,以及他不卑不亢,“平交王侯”的性格。
文章寫得氣勢雄壯,廣為傳誦。 在此期間,李白結識了比他大12歲的孟浩然。
孟浩然以善寫山水田園詩著名,二人一見如故。當他們分手時,李白寫了著名的七言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開元二十四年,李白移家東魯任城(今山東濟寧),自己則繼續往來各地,尋找政治出路。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他又舉家南下,住到安徽南陵去了。不久,李白被朝廷征召去長安,臨行時寫的《南陵別兒童人京》一詩,表達了他躊躇滿志和狂喜的心情:“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在長安,李白結識了任太子賓客的老詩人賀知章。
賀知章對李白的《蜀道難》十分贊賞,“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認為此詩只有神仙才寫得出來,因而稱李白為“滴仙人”。《蜀。
八、讀李白的詩,能感受到李白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既然提到李白,恐怕無人不知不曉,特別是他的同時代朋友和后 世文人們在李白身上寄托著自己的希望,十分贊譽他對達官貴族的 “輕蔑”態度,一首詩歌更是著意刻畫他“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 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這種平生傲岸、叛 逆不羈的形象被后人拔高夸大,其實真是一場天大的誤會,李白并非 像他自己宣稱或別人頌揚的那樣遠離權貴,而是一生都應酬周旋、奔 走于朱門顯宦之間。 從青年時代起,李白就遍訪四川地方要員,拿著當時的“名片” 投刺京城來蜀的官僚,得到過以禮部尚書銜出任益州長史的蘇廷頁賞 識。
為了十年寒窗脫青衿,一朝能為帝王師,他隱居岷山待價而沽, 廣漢太守慕名前去看望他,使他的名聲漸大。開元十三年(725年), 25歲的李白走出三峽漫游東南,展開了廣泛的干謁活動,他不僅娶了 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妻,還先后向各地官員上書拜見,希望 能薦用自己,但卻大失所望而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酒隱安陸, 蹉跎十年”。
10年后,他來到了國都長安,寓居在玉真公主別館,謁見了宰相 張說的兒子、駙馬都尉張土自以及一批朝臣大官,期望“攀龍見明主”,然而仍無結果,只好悻悻出京漫游,憤慨不平中寫下了著名的《蜀道難》、《行路難》等詩歌,以此隱喻胸中磊落不滿之氣。于是他改裝換巾趨向山林,隱居蒿廬,交結與皇室有密切關系的道士,試圖走出一條世俗垂青、貴人揄揚的“終南捷徑”。
應該說,這條捷徑是以肉 體磨難換得的,深山大澤之中結草為廬、鑿穴而居、飲食粗糙、單衣 遮體,那種被文入們所詩化的麈尾鶴氅、跨蹇尋詩,或踏雪訪梅、釣 竿斗笠的隱士生活是很少見的。中國的隱士大多是揚言孤峰逍遙隱逸, 實際上是欲邀求時譽擢居美職。
隱土超出塵表的卓異人格固然羨慕, 但櫛風沐雨的艱苦生涯絕不像人們幻想的那樣瀟灑超脫。 天寶元年(742年)初夏,可能是玉真公主和道士吳筠的推薦,隱 居的李白被征召入京。
他洋洋得意:“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 蒿人”。認為自己將被重用,代草君言、建立功業,甚至把玄宗比作 漢武帝,把自己比成司馬相如。
入京召見于金鑾殿后,李白果然受到 皇帝重視,命供奉翰林,在一年多受寵遇的日子里,演出了七寶床賜 食、高力土脫靴、楊貴妃磨硯、飲酒眠鬧市、狂筆草蠻書等廣為傳誦 的奇聞逸事。許多曾譏笑過李白“落魄微賤”的勢利小人,這時卻紛 紛請謁與他稱兄道弟、酒宴**,這更使李白滿面春風,十分光榮, 不得志時拼命想做官,得志后便盡可能明哲保身,于是他出入宮掖獻 賦作詞,侍從皇帝討好貴妃,交結王公大官贈詩宴酬,寫了許多摧眉 折腰事權貴的無聊詩歌。
但不知是唐玄宗對他那些歌頌宮廷生活的《清平調詞》、《宮中 行樂詞》等不感到清新、俊逸,還是翰林院里那些候補閑員的同事們 讒言詆毀,或是他本人褊狹,十分清高的聲稱要浪浮江湖,反正沒等 到他“功成”便被“賜金還山”,實際上就是被皇帝下令驅逐出朝了。 在唐玄宗的眼里見過多少“神氣高朗”的文人,李白只不過是一個有 “窮相”的布衣隱士,充其量和當時的梨園弟子、侍奉樂師是同等的 材料,召他入朝只是用其名氣與才華作延攬精英的擺設,并非為了讓 他治國參政。
李白對自己忠心報君之心不被理解感到委曲不平。他對好佞之輩 的讒毀極其憤慨,常常表現出浮云富貴、糞土王侯的清高氣概,但又 十分留戀不舍宮廷侍從的生活,所以他不僅在皇帝面前以恭謹小臣禮 范的形象出現,而且攀龍附鳳心向往之的和李唐皇室聯宗結譜,其矛 盾百出的庸俗氣簡直讓人不敢與他剛正傲岸的性格相吻合。
他頌揚唐 王朝的列祖列宗,他謳歌唐玄宗是明主、英君、圣皇,甚至將皇帝比 做太陽,從沒有譴責君王的昏聵荒淫,他時時懷念玄宗的知遇之恩和 供奉惠渥,他把自己比喻為被阿諛諂媚之流妒害的精衛鳥。因此,他 是含著熱淚離開長安的。
微妙的問題是李白沒有心思去品咂一下他在政治仕途上的失敗苦 澀,盡管這時他已44歲了,但仍匆匆忙忙按老路去趕行程。每到一處, 他就與當地的太守、長史、司馬、縣令等官場人物上書贈詩、應酬宴 請。
使人感到驚訝的是,一些連史傳都無記載的人物竟被他美譽為雄 才豪杰,其目的是迫切的希望對方賞識自己,很多語氣近于乞求。天 寶十四年(755年),李白竟執筆代替宣城太守向權傾朝野的右相楊國 忠上書,言辭卑下,語多阿諛,盡管是為他人言,但實在是有損于自 己的形象與人格,后世研究者對此只好閉口不談。
安史之亂爆發后,李白的干謁自薦活動無人顧及了,他聽到永王 李?率軍經營長江流域,便興沖沖的跑下廬山進入李?幕下效力,試 圖奮劍運籌立功建業,誰知李?竟因“叛亂”全軍覆沒,李白南奔自 首后以附逆罪投入監獄,差點被殺頭,最后長流夜郎(今貴州正安)。 這是李白第二次慘遭政治上的打擊,本來他滿懷激情報效君王,要與 永王李?共赴國難,結果卻身陷囹圄,所以他一再聲稱自己是被“迫 脅”,減輕和開脫“謀逆”之罪。
幸虧御史中丞宋若思將他解脫,隨 其到武昌幕府中協理文案,天真的李白又心血來潮,以宋。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用詩句表達李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