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與岳陽樓記相似的詩詞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登岳陽樓 一望瀟然雨上來,巴陵郡外雁聲哀 沙鷗江冷游魚杳,遷客章華濟世開 引墨有情頻駐筆,登樓無事亦憂懷 我臨不慕純陽道,祈化檐頭數點苔 岳陽樓 繆佐陽 洞庭湖畔岳陽樓,風雨千年幾建修。
四絕名揚天下震,三層斗拱古樓幽。 魯公閱練操兵過,范記先憂后樂留。
盛譽當今名勝地,五州旅客愛來游。 暮登岳陽樓 岳陽初上湘江流,覽賢觀古似故游 萬里長風推大浪,千載詩名映墨舊 暮近悲秋飛獨雁,憑欄高風送煩憂 一別蒼茫天地闊,孤帆飄搖水東流 登岳陽樓 一望瀟然雨上來,巴陵郡外雁聲哀 沙鷗江冷游魚杳,遷客章華濟世開 引墨有情頻駐筆,登樓無事亦憂懷 我臨不慕純陽道,祈化檐頭數點苔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唐 - 白居易 - 題岳陽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唐 - 崔玨 - 岳陽樓晚望 乾坤千里水云間,釣艇如萍去復還。
樓上北風斜卷席,湖中西日倒銜山。 懷沙有恨騷人往,鼓瑟無聲帝子閑。
何事黃昏尚凝睇,數行煙樹接荊蠻。 唐 - 杜甫 -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唐 - 江為 - 岳陽樓 倚樓高望極,展轉念前途。
晚葉紅殘楚,秋江碧入吳。 云中來雁急,天末去帆孤。
明月誰同我,悠悠上帝都。 唐 - 李商隱 - 岳陽樓 漢水方城帶百蠻,四鄰誰道亂周班。
如何一夢高唐雨,自此無心入武關。 唐 - 李商隱 - 岳陽樓 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
可憐萬里堪乘興,枉是蛟龍解覆舟。 唐 - 劉長卿 - 岳陽樓 行盡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兩嵯峨。
樓前歸客怨秋夢,湖上美人疑夜歌。 獨坐高高風勢急,平湖渺渺月明多。
終期一艇載樵去,來往片帆愁白波。 唐 - 呂溫 - 岳陽懷古 晨飆發荊州,落日到巴丘。
方知刳剡利,可接鬼神游。 二湖豁南浸,九派駛東流。
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 憶昔斗群雄,此焉爭上游。
吳昌屯虎旅,晉盛騖龍舟。 宋齊紛禍難,梁陳成寇讎。
鐘鼓長震耀,魚龍不得休。 風雪一蕭散,功業忽如浮。
今日時無事,空江滿白鷗。 唐 - 元稹 - 岳陽樓 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悵望殘春萬般意,滿欞湖水入西江。 唐 - 張碧 - 秋日登岳陽樓晴望 三秋倚練飛金盞,洞庭波定平如刬。
天高云卷綠羅低,一點君山礙人眼。 漫漫萬頃鋪琉璃,煙波闊遠無鳥飛。
西南東北競無際,直疑侵斷青天涯。 屈原回日牽愁吟,龍宮感激致應沈。
賈生憔悴說不得,茫茫煙靄堆湖心。 唐 - 張喬 - 岳陽即事 遠色岳陽樓,湘帆數片愁。
竹風山上路,沙月水中洲。 力學桑田廢,思歸鬢發秋。
功名如不立,豈易狎汀鷗。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二、杜甫《岳陽樓記》詩與范仲淹《岳陽樓記》有何相同之處
兩篇都寫了岳陽樓周圍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懷的方法.兩篇的開頭都交代寫作原因:《登》是慕名登臨而作,《記》是應約有感而發.兩篇中間都是寫景.《登》:“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氣魄宏大,意境廣闊.《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也有著同樣的氣勢.不過《記》在寫陰雨、睛明景色時,情景相生;而《登》詩三聯寫自身經歷“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與次聯寫景沒有直接聯系,兩篇最后都抒懷,但《記》是在與前文的“悲”“喜”之情對比中提出了“先憂后樂”的主張,顯示了作者志趣的高遠;《登》詩是由自己的遭遇聯想到吐蕃入境,邊境不寧,百姓遭戰亂而流離.“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同樣于“憂時傷亂”中見其憂樂與國家和人民的命運息息相關.所以,可以說范仲淹與杜甫這兩位不同時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現形式(詩、文),大致相同的結構(述因——寫景——抒懷),寫同一對象(岳陽樓),表達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與民同憂樂).。
三、與岳陽樓記相似的詩詞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1.登岳陽樓 一望瀟然雨上來,巴陵郡外雁聲哀 沙鷗江冷游魚杳,遷客章華濟世開 引墨有情頻駐筆,登樓無事亦憂懷 我臨不慕純陽道,祈化檐頭數點苔 岳陽樓 繆佐陽 洞庭湖畔岳陽樓,風雨千年幾建修。
四絕名揚天下震,三層斗拱古樓幽。 魯公閱練操兵過,范記先憂后樂留。
盛譽當今名勝地,五州旅客愛來游。 暮登岳陽樓 岳陽初上湘江流,覽賢觀古似故游 萬里長風推大浪,千載詩名映墨舊 暮近悲秋飛獨雁,憑欄高風送煩憂 一別蒼茫天地闊,孤帆飄搖水東流 登岳陽樓 一望瀟然雨上來,巴陵郡外雁聲哀 沙鷗江冷游魚杳,遷客章華濟世開 引墨有情頻駐筆,登樓無事亦憂懷 我臨不慕純陽道,祈化檐頭數點苔 登岳陽樓(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唐 - 白居易 - 題岳陽樓 岳陽城下水漫漫,獨上危樓憑曲闌。
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 猿攀樹立啼何苦,雁點湖飛渡亦難。
此地唯堪畫圖障,華堂張與貴人看。 唐 - 崔玨 - 岳陽樓晚望 乾坤千里水云間,釣艇如萍去復還。
樓上北風斜卷席,湖中西日倒銜山。 懷沙有恨騷人往,鼓瑟無聲帝子閑。
何事黃昏尚凝睇,數行煙樹接荊蠻。 唐 - 杜甫 -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唐 - 江為 - 岳陽樓 倚樓高望極,展轉念前途。
晚葉紅殘楚,秋江碧入吳。 云中來雁急,天末去帆孤。
明月誰同我,悠悠上帝都。 唐 - 李商隱 - 岳陽樓 漢水方城帶百蠻,四鄰誰道亂周班。
如何一夢高唐雨,自此無心入武關。 唐 - 李商隱 - 岳陽樓 欲為平生一散愁,洞庭湖上岳陽樓。
可憐萬里堪乘興,枉是蛟龍解覆舟。 唐 - 劉長卿 - 岳陽樓 行盡清溪日已蹉,云容山影兩嵯峨。
樓前歸客怨秋夢,湖上美人疑夜歌。 獨坐高高風勢急,平湖渺渺月明多。
終期一艇載樵去,來往片帆愁白波。 唐 - 呂溫 - 岳陽懷古 晨飆發荊州,落日到巴丘。
方知刳剡利,可接鬼神游。 二湖豁南浸,九派駛東流。
襟帶三千里,盡在岳陽樓。 憶昔斗群雄,此焉爭上游。
吳昌屯虎旅,晉盛騖龍舟。 宋齊紛禍難,梁陳成寇讎。
鐘鼓長震耀,魚龍不得休。 風雪一蕭散,功業忽如浮。
今日時無事,空江滿白鷗。 唐 - 元稹 - 岳陽樓 岳陽樓上日銜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悵望殘春萬般意,滿欞湖水入西江。 唐 - 張碧 - 秋日登岳陽樓晴望 三秋倚練飛金盞,洞庭波定平如刬。
天高云卷綠羅低,一點君山礙人眼。 漫漫萬頃鋪琉璃,煙波闊遠無鳥飛。
西南東北競無際,直疑侵斷青天涯。 屈原回日牽愁吟,龍宮感激致應沈。
賈生憔悴說不得,茫茫煙靄堆湖心。 唐 - 張喬 - 岳陽即事 遠色岳陽樓,湘帆數片愁。
竹風山上路,沙月水中洲。 力學桑田廢,思歸鬢發秋。
功名如不立,豈易狎汀鷗。 岳陽樓記 范仲淹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
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歟!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四、閱讀杜甫的詩《登岳陽樓》,比較這首詩與《岳陽樓記》在寫景和抒情
這兩篇都寫了岳陽樓周圍的景色,也都用了借景抒懷的方法.兩篇的開頭都交代寫作原因,《登岳陽樓》是慕名登臨而作的,《岳陽樓記》是應約有感而發.兩篇中間都是寫景.但《岳陽樓記》是在與前文的“悲”“喜”之情對比中提出了“先憂后樂”的主張,顯示了作者志越的高遠;《登岳陽樓》詩是由自己的遭遇聯想到吐蕃入境,邊境不寧,百姓遭亂而流離.所以說,范仲淹與杜甫這兩位不同時代的人,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大致相同的結構、敘因、寫景、抒懷,寫同一對象,表達了大致相同的思想境界,與民同樂、同憂.。
五、與《岳陽樓記》中名言相仿的古詩是哪個
兩袖清風 我在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記得曾有幾位記者在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由此,筆下也就一派端肅板正,致使海內外不少讀者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白發老人。 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于和脆折。
但是,不同的年齡經常會在心頭打架,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例如連續幾個月埋首于磚塊般的典籍中之后,從小就習慣于在山路上奔跑的雙腳便會默默地反抗,隨之而來,滿心滿眼滿耳都會突涌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
我知道,這是不同于案頭年齡的另一種年齡在搗亂了。助長這種搗亂的外部誘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紐約大學的著名教授Richard Schechner比我大二十多歲,卻冒險般地游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回到上海仍毫無倦色,逛城隍廟時竟象頑童一樣在人群中騎車而雙手脫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給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與剛滿八歲的小兒子合著的,父子倆以北冰洋的企鵝為話題,癡癡地編著一個又一個不著邊際的童話。
我把這本書插在他那厚厚一疊名揚國際的學術著作中間,端詳良久,不能不開始嘲笑自己。 即便是在鉆研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蘇東坡曾把這種放達稱之為“老夫聊發少年狂”。
你看他右手牽獵狗,左手托蒼鷹,一任歡快的馬蹄縱情奔馳。其實細說起來,他自稱“老夫”那年才三十七歲,因此他是同時在享受著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過得顛顛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們這些人,為什么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么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這種困惑中遲遲疑疑地站起身來,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走慣了遠路的三毛唱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沒有人能告訴我,我悄悄出發了。
當然不會去找旅行社,那種揚旗排隊的旅游隊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最好是單身孤旅,但眼下在我們這兒還難于實行: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雇不到了,我無法穿越那種似現代又非現代、由擁塞懈怠白眼敲詐所連結成的層巒疊嶂。
最方便的當然是參加各地永遠在輪流召開著的種種“研討會”,因為這種會議的基本性質是在為少數人提供揚名機會的同時為多數人提供公費旅游,可惜這種旅游又都因嘈雜而無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講課的邀請不少,原先總以為講課只是重復早已完成的思維,能少則少,外出講課又太耗費時日,一概婉拒了,這時便想,何不利用講課來游歷呢?有了接待單位,許多惱人的麻煩事也就由別人幫著解決了,又不存在研討會旅游的煩囂。
于是理出那些邀請書,打開地圖,開始研究路線。我暗笑自己將成為靠賣藝闖蕩江湖的流浪藝人。
就這樣,我一路講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實在不少。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里,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
原因是,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
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象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灘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我已經料到,寫出來的會是一些無法統一風格、無法劃定體裁的奇怪篇什。
沒有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六、與《岳陽樓記》中名言相仿的古詩是哪個
兩袖清風
我在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記得曾有幾位記者在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由此,筆下也就一派端肅板正,致使海內外不少讀者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白發老人。
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于和脆折。但是,不同的年齡經常會在心頭打架,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例如連續幾個月埋首于磚塊般的典籍中之后,從小就習慣于在山路上奔跑的雙腳便會默默地反抗,隨之而來,滿心滿眼滿耳都會突涌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我知道,這是不同于案頭年齡的另一種年齡在搗亂了。助長這種搗亂的外部誘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紐約大學的著名教授Richard Schechner比我大二十多歲,卻冒險般地游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回到上海仍毫無倦色,逛城隍廟時竟象頑童一樣在人群中騎車而雙手脫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給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與剛滿八歲的小兒子合著的,父子倆以北冰洋的企鵝為話題,癡癡地編著一個又一個不著邊際的童話。我把這本書插在他那厚厚一疊名揚國際的學術著作中間,端詳良久,不能不開始嘲笑自己。
即便是在鉆研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蘇東坡曾把這種放達稱之為“老夫聊發少年狂”。你看他右手牽獵狗,左手托蒼鷹,一任歡快的馬蹄縱情奔馳。其實細說起來,他自稱“老夫”那年才三十七歲,因此他是同時在享受著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過得顛顛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們這些人,為什么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么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這種困惑中遲遲疑疑地站起身來,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走慣了遠路的三毛唱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沒有人能告訴我,我悄悄出發了。
當然不會去找旅行社,那種揚旗排隊的旅游隊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最好是單身孤旅,但眼下在我們這兒還難于實行: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雇不到了,我無法穿越那種似現代又非現代、由擁塞懈怠白眼敲詐所連結成的層巒疊嶂。最方便的當然是參加各地永遠在輪流召開著的種種“研討會”,因為這種會議的基本性質是在為少數人提供揚名機會的同時為多數人提供公費旅游,可惜這種旅游又都因嘈雜而無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講課的邀請不少,原先總以為講課只是重復早已完成的思維,能少則少,外出講課又太耗費時日,一概婉拒了,這時便想,何不利用講課來游歷呢?有了接待單位,許多惱人的麻煩事也就由別人幫著解決了,又不存在研討會旅游的煩囂。于是理出那些邀請書,打開地圖,開始研究路線。我暗笑自己將成為靠賣藝闖蕩江湖的流浪藝人。
就這樣,我一路講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實在不少。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里,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
原因是,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常常象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灘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我已經料到,寫出來的會是一些無法統一風格、無法劃定體裁的奇怪篇什。沒有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七、與《岳陽樓記》中名言相仿的古詩是哪個
兩袖清風 我在好些年以前寫過一些史論專著,記得曾有幾位記者在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
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由此,筆下也就一派端肅板正,致使海內外不少讀者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白發老人。 我想,任何一個真實的文明人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在心理上過著多種年齡相重疊的生活,沒有這種重疊,生命就會失去彈性,很容易風于和脆折。
但是,不同的年齡經常會在心頭打架,有時還會把自己弄得挺苦惱。 例如連續幾個月埋首于磚塊般的典籍中之后,從小就習慣于在山路上奔跑的雙腳便會默默地反抗,隨之而來,滿心滿眼滿耳都會突涌起向長天大地釋放自己的渴念。
我知道,這是不同于案頭年齡的另一種年齡在搗亂了。助長這種搗亂的外部誘惑也很多,你看眼前就有一個現成的例子,紐約大學的著名教授Richard Schechner比我大二十多歲,卻冒險般地游歷了我國西南許多少數民族地區,回到上海仍毫無倦色,逛城隍廟時竟象頑童一樣在人群中騎車而雙手脫把、引吭高歌!那天他送給我一部奇怪的新著,是他與剛滿八歲的小兒子合著的,父子倆以北冰洋的企鵝為話題,癡癡地編著一個又一個不著邊際的童話。
我把這本書插在他那厚厚一疊名揚國際的學術著作中間,端詳良久,不能不開始嘲笑自己。 即便是在鉆研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聲,蘇東坡曾把這種放達稱之為“老夫聊發少年狂”。
你看他右手牽獵狗,左手托蒼鷹,一任歡快的馬蹄縱情奔馳。 其實細說起來,他自稱“老夫”那年才三十七歲,因此他是同時在享受著老年、中年和少年,把日子過得顛顛倒倒又有滋有味。
我們這些人,為什么稍稍做點學問就變得如此單調窘迫了呢?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么世間學問的最終目的又是為了什么呢?如果輝煌的知識文明總是給人們帶來如此沉重的身心負擔,那么再過千百年,人類不就要被自己創造的精神成果壓得喘不過氣來?如果精神和體魄總是矛盾,深邃和青春總是無緣,學識和游戲總是對立,那么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我在這種困惑中遲遲疑疑地站起身來,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 走慣了遠路的三毛唱道:“遠方有多遠?請你告訴我!”沒有人能告訴我,我悄悄出發了。
當然不會去找旅行社,那種揚旗排隊的旅游隊伍到不了我要去的地方。最好是單身孤旅,但眼下在我們這兒還難于實行:李白的輕舟、陸游的毛驢都雇不到了,我無法穿越那種似現代又非現代、由擁塞懈怠白眼敲詐所連結成的層巒疊嶂。
最方便的當然是參加各地永遠在輪流召開著的種種“研討會”,因為這種會議的基本性質是在為少數人提供揚名機會的同時為多數人提供公費旅游,可惜這種旅游又都因嘈雜而無聊。好在平日各地要我去講課的邀請不少,原先總以為講課只是重復早已完成的思維,能少則少,外出講課又太耗費時日,一概婉拒了,這時便想,何不利用講課來游歷呢?有了接待單位,許多惱人的麻煩事也就由別人幫著解決了,又不存在研討會旅游的煩囂。
于是理出那些邀請書,打開地圖,開始研究路線。我暗笑自己將成為靠賣藝闖蕩江湖的流浪藝人。
就這樣,我一路講去,行行止止,走的地方實在不少。旅途中的經歷感受,無法細說,總之到了甘肅的一個旅舍里,我已覺得非寫一點文章不可了。
原因是,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
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 常常象傻瓜一樣木然佇立著,一會兒滿腦章句,一會兒滿腦空白。
我站在古人一定站過的那些方位上,用與先輩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著很少會有變化的自然景觀,靜聽著與千百年前沒有絲毫差異的風聲鳥聲,心想,在我居留的大城市里有很多貯存古籍的圖書館,講授古文化的大學,而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大地默默無言,只要來一二個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這種奔瀉所裹卷,倒也能吞吐千年。
結果,就在這看似平常的仁立瞬間,人、歷史、自然渾灘地交融在一起了,于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我已經料到,寫出來的會是一些無法統一風格、無法劃定體裁的奇怪篇什。
沒有料到的是,我本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筆卻比過去寫的任何文章都顯得蒼老。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與岳陽樓記相似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