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居易的古詩有哪些
村夜(唐)白居易 霜草蒼蒼蟲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絕。
獨出門前望野田, 月明蕎麥花如雪。 【注釋】 1.霜草:被秋霜打過的草。
2.蒼蒼:灰白色。 3.切切:蟲叫聲。
4.絕:絕跡。 5.獨:單獨、一個人。
6.野田:田野。 7.蕎麥: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黑色有棱,磨成面粉可食用。
【譯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過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蟲在竊竊私語,山村的周圍行人絕跡。詩人獨自來到門前眺望田野,只見皎潔的月光照著一望無際的蕎麥田,滿地的蕎麥花簡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賞析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首句即破題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離離”)的原上草啊,這話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說是從“春草生兮萋萋”脫化而不著跡,為后文開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嘗不可開作“秋來深徑里”(僧古懷《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將是另一種氣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榮秋枯,歲歲循環不已。
“一歲一枯榮”意思似不過如此。然而寫作“枯——榮”,與作“榮——枯”就大不一樣。
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發出三、四的好句來。兩個“一”字復疊,形成詠嘆,又先狀出一種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是“枯榮”二字的發展,由概念一變而為形象的畫面。
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這一特點,不說“斬不盡鋤不絕”,而寫作“野火燒不盡”,便造就一種壯烈的意境。
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間,大片枯草被燒得精光。而強調毀滅的力量,毀滅的痛苦,是為著強調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歡樂。
烈火是能把野草連莖帶葉統統“燒盡”的,然而作者偏說它“燒不盡”,大有意味。因為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
看那“離離原上草”,不是綠色的勝利的旗幟么!“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吳曾《能改齋漫錄》說此兩句“不若劉長卿‘春入燒痕青’語簡而意盡”,實未見得。
白居易 古詩 《鳥》 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 子在巢中望母歸。
詩文解釋】 誰說這群小鳥的生命微小,與所有的生命一樣都有血有肉。勸你不要打枝頭的鳥,幼 鳥正在巢中等候著母鳥回來。
【詩文賞析】 詩人在詩中發出勸戒之聲,勸導人們愛惜鳥類,表現出詩人的善良、仁愛之心。 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訪鳥窠道林禪師,他看見禪師端坐在鵲巢邊,于是說:‘禪 師住在樹上,太危險了!’禪師回答說:‘太守!你的處境才非常危險!’ 白居易聽了不以為然的說:‘下官是當朝重要官員,有什么危險呢?’ 禪師說:‘薪火相交,縱性不停,怎能說不危險呢?’意思是說官場浮沉,勾心斗角, 危險就在眼前。
白居易似乎有些領悟,轉個話題又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 禪師回答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聽了,以為禪師會開示自己深奧的道理 ,原來是如此平常的話,感到很失望地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呀!’ 禪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詩表示自己的心情:“死是老閑生也得,擬將何事奈吾何”(其一),“兩回左降須知命,數度登朝何處榮”(其五)。過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貶為江州司馬。
這時元稹已轉官通州司馬,聞訊后寫下了充滿深情的詩篇:《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白居易在貶官途中,風吹浪激,感慨萬千,也寫下五首《放言》詩奉和。
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詩。它以極通俗的語言說出了一個道理:對人、對事要得到全面的認識,都要經過時間的考驗,從整個歷史去衡量、去判斷,而不能只根據一時一事的現象下結論,否則就會把周公當成篡權者,把王莽當成謙恭的君子了。
詩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這樣受誣陷的人,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因而應當多加保重,等待“試玉”、“辨材”期滿,自會澄清事實,辨明事偽。這是用詩的形式對自身遭遇進行的總結。
憶江南 作者: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注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
分單調、雙調兩體。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品評】 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結句“能不憶江。
二、白居易的詩有哪些
白居易作品如下: 《長恨歌》、《琵琶行》、《賣炭翁》、《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直中書省》、《長相思》、《題岳陽樓》、《觀刈麥》、《問劉十九》、《買花》、《望月有感》、《放言》、《池上》、《繚綾》 1、《長恨歌》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篇敘事詩。
全詩形象地敘述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詩人借歷史人物和傳說,創造了一個回旋宛轉的動人故事,并通過塑造的藝術形象,再現了現實生活的真實,感染了千百年來的讀者,詩的主題是“長恨”。
該詩對后世諸多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
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民生凋敝、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也抒發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
3、《賣炭翁》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組詩中的一篇。此詩以個別事例來表現普遍狀況,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
全詩描寫具體生動,歷歷如繪,結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細節的選擇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畫上有獨到之處。 4、《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
此詩說初夏四月作者來到大林寺,此時山下芳菲已盡,而不期在山寺中遇上了一片剛剛盛開的桃花。詩中寫出了作者觸目所見的感受,突出地展示了發現的驚訝與意外的欣喜。
全詩把春光描寫得生動具體,天真可愛,活靈活現;立意新穎,構思巧妙,趣味橫生,是唐人絕句中一首珍品。 5、《池上二絕》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五言絕句組詩作品。
第一首詩寫山僧對弈,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這組詩也是自己心態的一種反映。詩人以其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富有韻味。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白居易。
三、白居易贊美小草的詩有哪些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①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② 【作者】 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排行十二,下邽(今陜西渭南)人.貞元 十四年 (798)進士,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 (806)中才識兼茂明于體 用科,補盩厔(今周至)縣尉.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左贊善大夫.因上書 忤執政,貶江州司馬,移忠州刺史.長慶時,由中書舍人出任杭州、蘇州刺史.后以太子少傅分司東都,終刑部尚書.早年與元稹友善,詩亦齊名,并稱元、白.晚年與劉禹錫酬唱,時稱劉、白.有《白氏長慶集》,《全唐詩》存詩三 十九卷.【注釋】 ①離離:形容野草很多.②萋萋:草色.《楚辭·招隱》:“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王孫:貴族的后代,這里泛指遠游者.【品評】 《唐摭言》卷七云:“白樂天初舉,名未振,以歌詩謁顧況.況謔之曰:‘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及讀至《賦得原上草送友人》詩曰:‘野火燒不 盡,春風吹又生’,況嘆之曰:‘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難?老夫前言戲之 耳.’”《幽閑鼓吹》、《唐語林》、《北夢瑣言》、《能改齊漫錄》、《全 唐詩話》等都有類似記載,從而擴大了這首詩的影響.“賦得”,是“賦”詩 “得”題的意思.“得”什么題,由人限定.除進士科考試命題外,常見的 “賦得”詩有兩類:一類是取成句為題,如駱賓王的《賦得“白云抱幽石”》; 另一類是詠物兼送別,如劉孝孫《賦得春鶯送友人》.白居易的這一首,屬于 后一類.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扣題目甚緊:先寫古原草,后寫送別,但 寫古原而暗寓別情,寫送別而不離草色.第一句以“古原草”點題,前加“離 離”,狀其稠密、茂盛,與次句的“榮”和末句的“萋萋”呼應.次句“一歲 一枯榮”雖“榮”、“枯”并舉,卻落腳于“榮”,表明在詩人的審美意識中,“榮”是主要的、本質的.春“榮”冬“枯”,這是“原上草”的特點.詩人 倒置一歲之中先“榮”后“枯”的順序,既表現了“原上草”的頑強生命力,又在讀者面前展開了“離離”,綠遍古原的畫卷.次聯“野火燒不盡”承“枯”,“春風吹又生”承“榮”.就字面看,兩相對偶,銖兩悉稱;但就意義言,卻 一氣奔注,上下貫通,講的都是“原上草”,而重點落到下句,與第二句“榮”、“枯”并舉而重點歸“榮”契合.第三聯就“春風吹又生”作盡情描繪.出句 從嗅覺方面落墨:“遠芳”,即播散得很遠的“草”香.這“草”香,從“原” 上散發,直侵入伸向天邊的“古道”.對句從視覺方面著筆:“晴翠”,即陽 光下閃亮的“草”色.這“草”色,從“原”上延展,直連接遙遠的荒城.十 個字,把經過野火焚燒的“原上草”,寫得何等色香兼美,氣勢磅礴!以上賦 “古原草”,似與“送別”無關.而讀到尾聯,便感到前面所寫的“離離”之 “草”立刻充滿“別情”.眼前是“古原”,而“王孫”一去,不是首先要穿 過那“古原”嗎?“原上草”“遠芳侵古道”,“王孫”不是也要隨著“遠芳” 踏上“古道”嗎?“原上草”“晴翠接荒城”,“王孫”不是也要隨著“晴翠” 走向“荒城”嗎?詩中的兩個“又”字,看來是有意重復.“原上草”“一歲” 一“枯”,而“春風吹又生”,循環不已.每當“原上草”“春風吹又生”,就“又送王孫去”,也循環不已.就這樣,作者把“詠物”和“送別”多層次 地、緊密地結合起來了.前六句,以“原上草”為主語,一氣盤旋,胍絡分明.后兩句以“又送” 轉入“送別”,又以“萋萋”照應首句的“離離”,回到“原上草”.章法謹 嚴,通體完美.中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聯,對仗工整而氣勢流 走,充分發揮了“流水對”的優點.它歌頌野草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給人以樂 觀向上的鼓舞力量.蔑視“野火”而贊美“春風”,又含有深刻寓義.它在當 時就受到前輩詩人稱贊,直到現在還被人引用,并非偶然.。
四、白居易的古詩有什么
琵琶行》作于唐憲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時白居易四十五歲,任江州司馬。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以前先是任左拾遺,后又任左贊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
藩鎮勢力在朝中的代言人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的“反側”之心。這時白居易挺身而出,堅決主張討賊,認為否則國將不國。
白居易這種主張本來是對的,但因為他平素寫諷喻詩得罪了許多朝廷的權貴,于是有人就說他官小位卑,擅越職分。再加上有人給他羅織罪名,于是貶之為江州司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聽起來也像是不錯,但實際上在中唐時期這個職位是專門安置“犯罪”官員的,是變相發配到某地去接受監督看管的。
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在這里,詩人把一個倡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和為一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詩前的小序介紹了長詩所述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寫作此詩的緣起,實際上它已經簡單地概括了后面長詩的基本內容。
左遷:指降職、貶官。湓浦口:湓水與長江的匯口,在今九江市西。
京都聲:首都長安的韻味,一方面指曲調的地域特征,一方面也是指演技高超,非一般地方所有。善才:唐代用以稱琵琶演奏家。
命酒:派人整備酒宴。憫然,傷心的樣子。
恬然:安樂的樣子。遷謫意:指被降職、被流放的悲哀。
作者說他被貶到九江一年來,每天都很快樂,只有今天聽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這種說法是寫文章的需要,讀者當然不會相信他。
長句:指七言古詩。 《琵琶行》全詩共分四段,從“潯陽江頭夜送客”到“猶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為第一段,寫琵琶女的出場。
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時間,這是一個楓葉紅、荻花黃、瑟瑟秋風下的夜晚;交代了地點,是潯陽江頭。潯陽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潯陽江頭也就是前邊序中所說的湓浦口。
交代了背景,是詩人給他的朋友送別。離別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沒有個歌女侍應,當然就更加顯得寂寞難耐了。
這里面“主人下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實際是主人陪著客人一道騎馬來至江邊,一同下馬來到船上。“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這里的景色和氣氛描寫都很好,它給人一種空曠、寂寥、悵惘的感覺,和主人與客人的失意、傷別融合一體,構成一種強烈的壓抑感,為下文的突然出現轉機作了準備。其中蹬后八句是正面寫琵琶女的出場:“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
聲音從水面上飄過來,是來自船上,這聲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們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們一定要探尋探尋這種美妙聲音的究竟。“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這里的描寫非常細致。由于這時是夜間,又由于他們聽到的只是一種聲音,他們不知道這聲音究竟來自何處,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這里的“尋聲暗問”四個字傳神極了。
接著“琵琶聲停”表明演奏者已經聽到了來人的呼問;“欲語遲”與后面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相一致,都表明這位演奏者的心灰意懶,和慚愧自己身世的沉淪,她已經不愿意再拋頭露面了。這段琵琶女出場過程的描寫歷歷動人,她未見其人先聞其琵琶聲,未聞其語先已微露其內心之隱痛,為后面的故事發展造成許多懸念。
從“轉軸撥弦三兩聲”到“唯見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為第二段,寫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其中“轉軸撥弦三兩聲”,是寫正式演奏前的調弦試音;而后“弦弦掩抑”,寫到曲調的悲傖;“低眉信手續續彈”,寫到舒緩的行板。
攏、捻、抹、挑,都是彈奏琵琶的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朝宮廷中制作的一個舞曲名。
六:當時流行的一個舞曲名。從“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聲如裂帛”共十四句,描寫琵琶樂曲的音樂形象,寫它由快速到緩慢、到細弱、到無聲,到突然而起的疾風暴雨,再到最后一劃,戛然而止,詩人在這里用了一系列的生動比喻,使比較抽象的音樂形象一下子變成了視覺形象。
這里有落玉盤的大珠小珠,有流囀花間的間關鶯語,有水流冰下的絲絲細細,有細到沒有了的“此時無聲勝有聲”,有突然而起的銀瓶乍裂、鐵騎金戈,它使聽者時而悲凄、時而舒緩、時而心曠神怡、時而又驚魂動魄。“東舟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這兩句是寫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聽得入迷了,演奏已經結束,而聽者尚沉浸在音樂的境界里,周圍鴉雀無聲,只有水中倒映著一輪明月。
從“沉吟放撥括弦中”到“夢啼妝淚紅闌干”共二十四句為第三段,寫琵琶女自述的身世,自述早年曾走紅運,盛極一時,到后來年長色衰,飄零淪落。沉吟:躊躇。
五、白居易的所有詩詞及他的生平我喜歡白居易的詩詞
以我記憶中的理解如下,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古代文人大多都有號和字的,私下都稱呼字,表示熟稔和親切.唐代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魔”.另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為我們所熟知的詩有《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錢塘湖春行》《憶江南》《觀刈麥》《賦得古元草送別》《暮江吟》《花非花》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生平啊,中唐詩人,可謂有悲有喜,可聯系當時唐代的歷史背景來分析.所有詩詞不便在此輸入,可上網查閱或是書店圖書館瀏覽《白居易詩詞》《白氏長慶集》就記住這么多了,希望能幫到你.。
六、【草木篇文中引用白居易的詩有什么用意】
《草木篇》是一組詠物言志詩.白楊的孤傲,仙人掌的頑強,梅花的超凡脫俗顯然是詩人傾心謳歌的對象.作者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描寫了白楊的“斗士”形象,歌頌她寧折不彎的骨氣、獨立的人格和向上的追求;仙人掌剛正不阿的操行和頑強的生命力反映了詩人對剛直人格的追求;梅純潔高尚的愛情是超塵脫俗的情操.此外,詩人又以藤和毒菌為喻詞,尖銳地抨擊損人利己、寄生攀爬、居心叵測的人,以及口蜜腹劍,用漂亮的外衣包裹自己來毒害人類的鬼蜮行為.這組詩從草木的存在特點上發現現實社會的某些相似性,正是“詠物言志”詩常見的表現方式.詩歌借花木寫人,賦予花木以人的思想品格,整組詩因而構成了一種真誠熱烈的基調.在它的映襯下,詩人那強烈的愛憎之心,對于剛直人格的執著追求,都表現得相當清晰,正是這一點,賦予了這組詩一種動人的力量.它不但是詩人對世事的坦率的描述,而且正像組詩的題記中引用白居易的詩所暗示的那樣,更是作家自己如何面對這世事的真誠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