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現蘇東坡曠達樂觀的詩詞或者語論有那些
蘇軾的《東坡》: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蘇軾《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水調歌頭》 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定風波》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二、表現蘇東坡曠達樂觀的詩詞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宋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譯文】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杰!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手里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神游于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軾才華出眾,又有志為了國家而建功立業,但卻遭人陷害,被貶黃州。
幸而他為人心胸豁達,所以沒有消沉下去,在暢游長江時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上闋寫景,描繪了萬里長江及其壯美的景象。
下闋懷古,追憶了功業非凡的英俊豪杰,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羨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業的思想感情。【事例】 《念奴嬌》是蘇軾貶官黃州后的作品。
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幾上幾下。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后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
這是個閑職,他在舊城營地辟畦耕種,游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于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云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同時也是這首曠達的詞的寫作背景O(∩_∩)O~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三、蘇軾一些豁達樂觀的詩句、
任憑天公雷閃,我心巋然不動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以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赤壁賦》“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定風波)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臨江仙〉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這是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句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賦》)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蝶戀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水調歌頭)《江城子·密州出列》“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倉,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四、表現蘇東坡樂觀曠達的事例
1、熙寧六年,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貶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棄,反而來到美麗的西湖游玩,把樂觀曠達精神和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寫下了《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晴天的西湖水光瀲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無論晴雨,西湖都美不勝收,像絕世佳人西施一樣,無論淡妝還是濃妝都美麗絕倫。
西湖之美和蘇軾因貶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對比,體現出蘇軾曠達精神境界,他十分樂觀,笑面人生。 2、蘇軾因為“烏臺詩案”差點送命后被貶黃州,一次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狽,唯有蘇軾發出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人生感慨,這絕對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經歷無數人生挫折與磨難后的感悟,是一種對人生超然的樂觀。
3、遭到一貶再貶的蘇軾,直到將老才從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際,他回首這一路的貶謫生涯,吟出了兩句人生感悟“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貶到惠州(今廣東)已經是大陸的盡頭了,新黨還未死心,再將其貶到儋州(今海南),而蘇軾對那樣一個蠻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總體評價是“茲游奇絕”,這真是一種**懷、大樂觀。
4、蘇軾生平第一次被貶,初到貶地黃州,他寫下了“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的詩句,表達自己的感受。換作常人,初到貶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覺到寂寞無助,但蘇軾不然,無論到哪里,無論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樂觀地面對,他都能隨遇而安。
蘇軾在黃州安然而居,并寫下了傳誦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后赤壁賦》。 5、蘇軾在做翰林院學士時,有一天去拜見當朝宰相王安石。
相府仆人把他領進王安石的書房,說是宰相大人外出辦事,馬上回來,請蘇學士用茶稍候。等了一會,主人還不回來,蘇軾便信步走到書桌旁,見桌上攤著一首詠菊詩。
這首詩沒有寫完,只寫了兩句:“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 蘇軾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來:“西風”明明是秋風,“黃花”就是菊花,而菊花從來就敢于頂風傲霜,最能耐寒耐凍,說西風“吹落黃花滿地金”,豈不是大錯特錯了?想到這里,蘇軾詩興大發,不能克制,就提筆蘸墨,信手續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蘇軾擱下毛筆,又待了一會,見主人還不回來,便起身告辭了。再說王安石回家后,到書房見了蘇軾的那兩句話,只是搖了搖頭,并不與蘇東坡計較。
后來蘇軾被降到黃州去當團練副使,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陽天氣,連連刮了幾日大風。
一天,風停歇后,蘇軾邀請了幾個好友到郊外賞菊。只見菊園中落英繽紛,滿地鋪金,一派西風蕭瑟的景象。
這時,蘇軾猛然想起了給王安石續詩的事情來,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說不出話來。他恍然悔悟到自己過去鬧了笑話,連忙提筆給王安石寫信認錯。
拓展資料: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
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
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于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五、表現蘇東坡曠達樂觀的詩詞
蘇軾的《東坡》:
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
蘇軾《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仗聽江聲。
長恨此生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水調歌頭》 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定風波》 蘇 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六、形容處世樂觀豁達的詩句
樂觀積極;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來明日愁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凌蒙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書經》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尤能化碧濤。
悲觀消極;杜甫《漫興》"糝徑楊花鋪白氈,點溪荷葉疊青錢。"第一句中的"糝"字原是名詞,即米飯。
前者表現詞人豁達、樂觀、積極的心境;后者則反映其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
七、【表現詩人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心境的詩句】
白發無憑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將弱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俞良弼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來年尚有新條在,惱亂春風卒未休.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 浣溪沙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蘇軾《定風波》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更上一層樓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李白《將進酒》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曹雪芹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勸君更盡一杯酒,天下何人不識君.(高適)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鄭板橋《詠竹》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閣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