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描寫漢江的古詩
《梅花詩》
年代:宋 作者: 邵雍
蕩蕩天門萬古開。幾人歸去幾人來。
山河雖好非完璧。不信黃金是禍胎。
湖山一夢事全非。再見云龍向北飛。
三百年來終一日。長天碧水嘆彌彌。
天地相乘數一原。忽逢甲子又興元。
年華二八乾坤改。看盡殘花總不言。
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皇畿。
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胡兒騎馬走長安。開辟中原海境寬。
洪水乍平洪水起。清光宜向漢中看。
漫天一白漢江秋。憔悴黃花總帶愁。
古曜半升箕斗隱。金烏起滅海山頭。
云霧蒼茫各一天。可憐西北起烽煙。
東來暴客西來盜。還有胡兒在眼前。
如棋世事局初殘。共濟和衷卻大難。
豹死猶留皮一襲。最佳秋色在長安。
火龍蟄起燕門秋。原璧應難趙氏收。
一院奇花春有主。連宵風雨不須愁。
數點梅花天地春。欲將剝復問前因。
寰中自有承平日。四海為家孰主賓。
《逍遙詠》
年代:宋 作者: 宋太宗
不醉迷如醉,猶貪居鼎扛。
通玄求得一,清靜更無雙。
鸞鳳棲瑤渚,天津壓漢江。
欲窮何所似,夜月透云窗。
《酹江月/念奴嬌》
年代:宋 作者: 陳允平
漢江露冷,是誰將瑤瑟,彈向云中。一曲清泠聲漸杳,月高人在珠宮。暈額黃輕,涂腮粉艷,羅帶織青蔥。天香吹散,佩環猶自丁東。回首杜若汀洲,金鈿玉鏡,何日得相逢。獨立飄飄煙浪遠,襪塵羞濺春紅。渺渺予懷,迢迢良夜,三十六陂風。九疑何處,斷云飛度千峰。
二、描寫漢江的古詩
《梅花詩》年代:宋 作者: 邵雍蕩蕩天門萬古開。
幾人歸去幾人來。山河雖好非完璧。
不信黃金是禍胎。湖山一夢事全非。
再見云龍向北飛。三百年來終一日。
長天碧水嘆彌彌。天地相乘數一原。
忽逢甲子又興元。年華二八乾坤改。
看盡殘花總不言。畢竟英雄起布衣。
朱門不是舊皇畿。飛來燕子尋常事。
開到李花春已非。胡兒騎馬走長安。
開辟中原海境寬。洪水乍平洪水起。
清光宜向漢中看。漫天一白漢江秋。
憔悴黃花總帶愁。古曜半升箕斗隱。
金烏起滅海山頭。云霧蒼茫各一天。
可憐西北起烽煙。東來暴客西來盜。
還有胡兒在眼前。如棋世事局初殘。
共濟和衷卻大難。豹死猶留皮一襲。
最佳秋色在長安。火龍蟄起燕門秋。
原璧應難趙氏收。一院奇花春有主。
連宵風雨不須愁。數點梅花天地春。
欲將剝復問前因。寰中自有承平日。
四海為家孰主賓。《逍遙詠》年代:宋 作者: 宋太宗不醉迷如醉,猶貪居鼎扛。
通玄求得一,清靜更無雙。鸞鳳棲瑤渚,天津壓漢江。
欲窮何所似,夜月透云窗。《酹江月/念奴嬌》年代:宋 作者: 陳允平漢江露冷,是誰將瑤瑟,彈向云中。
一曲清泠聲漸杳,月高人在珠宮。暈額黃輕,涂腮粉艷,羅帶織青蔥。
天香吹散,佩環猶自丁東。回首杜若汀洲,金鈿玉鏡,何日得相逢。
獨立飄飄煙浪遠,襪塵羞濺春紅。渺渺予懷,迢迢良夜,三十六陂風。
九疑何處,斷云飛度千峰。
三、關于描寫漢江的句子
漢江又稱漢水,古時曾叫沔水,與長江、黃河、淮河一道并稱“江河淮漢”。
漢江全長1532公里,就長度而言為長江第一大支流 其發源地在陜西省西南部秦嶺與米倉山之間的寧強縣(隸屬陜西省漢中市,舊稱寧羌)冢山,而后向東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陜南漢中、安康等市,進入鄂西后北過十堰流入丹江水庫,出水庫后繼續向東南流,過襄樊、荊門等市,在武漢市匯入長江。 漢江流域面積15.1萬平方公里,流域涉及鄂、陜、豫、川、渝、甘6省市的20個地(市)區、78個縣(市)。
流域北部以秦嶺、外方山及伏牛山與黃河分界;東北以伏牛山及桐柏山與淮河流域為界;西南以大巴山及荊山與嘉陵江、沮漳河為界;東南為江漢平原,無明顯的天然分水界限。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地質構造大致以浙川——丹江口——南漳為界,以西為褶皺隆起中低山區;東以平原丘陵為主。 漢江流域屬亞熱帶季風區,氣候溫和濕潤,年降水量873mm,水量較豐沛;但年內分配不均,5~10月徑流量占全年75%左右,年際變化較大,是長江各大支流中變化最大的河流。
流域水能資源豐富,水能理論蘊藏量1093*104kw,可開發容量614*104kw。 漢江干流中下游區,是長江中游重點保護區之一,由于河槽泄洪能力與洪水來量嚴重不平衡,歷史上洪水災害嚴重,也是長江支流中洪水災害最嚴重的一條。
詩人李白曾為它發出了“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的驚嘆。漢江洪水由暴雨形成,峰高量大,并具有較明顯的前后期洪水特點。
前期夏季洪水發生在9月以前,往往是全流域性的;后期秋季洪水,一般來自上游地區,多為連續洪峰。 礦產資源較豐富,主要有:鉛、鋅、銅、銻、鎳、鐵、汞、金、銀、鈾、煤、石油、天然氣;湖北境內磷礦、石膏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
漢江流域農業發展較早,江漢平原是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漢中盆地、南陽盆地也是重要的農業區。糧食生產以稻米、小麥為主;主要經濟作物為棉花、油料作物、麻類、烤煙及桐油等。
流域內交通運輸發達,鐵路、公路、水運及航空構成了立體的交通體系。流域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防治中下游洪水災害。
1956年在仙桃下游約6km處修建了杜家臺分蓄洪工程,1967年建成了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還先后建成石泉、安康、石門、黃龍灘、鴨河口等水利樞紐,使漢江的防洪問題得到了較大緩解。干流上在建王甫洲工程。
這些工程具有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效益,其中丹江口工程已成為華中電力系統最重要的調峰、調頻電站之一,也是今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引水水源。目前流域內建成大中小型水庫2700余座,總庫容近330*108m3。
已建成固定機、電排灌站7000余處,總裝機容量66*104kw。此外在湖北境內還建有大量的沿江涵閘、泵站,具有灌溉和排澇效益,是保證沿江兩岸農業生產以及鄉鎮供水的重要設施。
漢江主要支流有:褒河、丹江、唐河、白河、堵河等。漢江河道曲折,自古有“曲莫如漢”之說。
干流丹江口以上為上游,長約925km,兩岸高山聳立,峽谷多,水流急,水量大,水能資源豐富;丹江口至鐘祥為中游,長約270km,流經低山丘崗,接納南河和唐白河后,水量和含沙量大增,多沙洲、石灘,河道不穩定;鐘祥以下為下游,長約382km,迂回在江漢平原,河床坡降小,水流緩慢,曲流發育,河汊縱橫,且愈近河口,河道愈窄,呈倒置喇叭形,泄洪能力差,容易潰口成災。 漢江支流丹江為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而漢江干流也為南水北調備用水源。
【其他】 漢江,這條流淌在秦嶺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業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詩畫般地清澈、安寧、美麗。沿漢江而下,仍可見到許多中國傳統文化對這里生活方式的影響。
雖然用現代眼光看,漢江頗為沉寂,但正是這里過于的沉寂使得它比中國其他許多河流更接近自然與人文的原生態。今天,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漢江又一次在人們的視野中凸現了出來。
漢江是漢朝的發祥地。“大漢民族”、“漢文化”、“漢學”、“漢語”這些名稱,都是因有了漢朝才定型的,而漢朝得名于漢江,發祥于漢中。
劉邦登上皇帝寶座,便以其發跡之地來命名這個新建立的王朝。 如今的漢江仍是中國大陸的一條未被污染的河流,她清潔的水流可以讓人直接飲用,她躲在陜西、四川、河南、湖北這些人口密集省份的夾縫里,維系著中國內陸僅存的“田園”,作為中國重要的糧油基地、茶葉產地和水源地而存在。
然而,漢江如今已是一條斷斷續續的河流,一個個電站水壩將她的脈絡生生截斷;雖然她的交通使命已經終結,但她還在主宰著所流經的各個城市的生活。作為南水北調的主水源,漢江將讓北京人在2008年喝上自己清甜的乳汁。
【漢江與楚文化】 楚人以漢江上游丹陽為起點,取威定霸于春秋戰國,開疆拓土,先后統一了50多個小國,全盛時領域北至黃河、東至海濱、西至云南、南至湖南。不僅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建功立業,而且確立了其文化的歷史地位,為同時代的中原許多區域文化所不及,在世界范圍內也是獨具奇秀,無與倫比。
漢江下游江陵一帶有20代楚王建都。楚紀南故城,為當時南方第一大都會,被譽為“南國之壁”,千丈之城、萬家之。
四、誰知道關于漢江的詩歌 (現代的)
漢江大堤四季素描 賀 亮你以蜿蜒綿長的情結 ??追隨悠悠漢水 ??碧草敷陳 ??野花點綴 ??敦厚的身板 ??被一代代荊楚子民夯實 ?? ??春天的青草喂飽了滿堤的牛群 ??青青的柳林仰望紙鶯竹箏 ??排排的江漢水杉掩映良田美池 ??盎然的春意溢出你攬抱的長臂 ?? ??夏日里護堤柳林營造著爽意 ??堤腳淺塘里荷花滿池 ??炎炎的日頭下兒童們赤條條地地嬉水 ??知了的合唱與這個季節如影隨形 ?? ??金秋的堤頂見證收獲的笑顏 ??外灘的拓荒田里黃豆遍地 ??收割的芝麻桿架曬滿堤 ??揮灑的汗珠浸透江堤的脊背 ?? ??冬季的皚皚白雪將你覆蓋成 ??白龍臥眠 ??漢江的流水也嫻靜安然 ??沉思的大堤啊 ??醞釀亙古不變的防洪姿態 ??發酵成江河泛濫時莊嚴的職責。
五、求:所有與漢江有關的詩詞或詩句,要出處,詳細
《詩經 國風 周南 漢廣》: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要所有的?那也太多了吧……
《漢江臨眺》(王維)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九月十日即事》(陳羽)漢江天外東流去,巴塞連山萬里秋。節過重陽人病起,一枝殘菊不勝愁。
《金陵望漢江》(李白)漢江回萬里,派作九龍盤。橫潰豁中國,崔嵬飛迅湍。六帝淪亡后,三吳不足觀。我君混區宇,垂拱眾流安。今日任公子,滄浪罷釣竿。
《漢江上作》(羅隱)漢江波浪淥于苔,每到江邊病眼開。半雨半風終日恨,無名無跡幾時回。云生岸谷秋陰合,樹接帆檣晚思來。對此空慚圣明代,忍教纓上有塵埃。
《渡漢江》(丘為)漾舟漢江上,掛席候風生。臨泛何容與,愛此江水清。蘆洲隱遙嶂,露日映孤城。自顧疏野性,難忘鷗鳥情。聊復與時顧,暫欲解塵纓。跋涉非吾愿,虛懷浩已盈。
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