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品司空圖具體的詩句
是不是司空圖二十四詩品呀? 1。
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
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長風。
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非強,來之無窮。
2。 沖淡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
飲之太和,獨鶴與飛。猶之惠風,荏苒在衣。
閱音修篁,美曰載歸。遇之匪深,即之愈希。
脫有形似,握手已違。 3。
纖秾 采采流水,蓬蓬遠春。 窈窕深谷,時見美人。
碧桃滿樹,風日水濱。 柳陰路曲,流鶯比鄰。
乘之愈往,識之愈真。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4。沉著 綠杉野屋,落日氣清。
脫巾獨步,時聞鳥聲。鴻雁不來,之子遠行。
所思不遠,若為平生。 海風碧云,夜渚月明。
如有佳語,大河前橫。 5。
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蹤。
月出東斗,好風相從。 太華夜碧,人聞清鐘。
虛佇神素,脫然畦封。黃唐在獨,落落玄宗。
6。 典雅 玉壺買春,賞雨茅屋。
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鳥相逐。
眠琴綠陰,上有飛瀑。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書之歲華,其曰可讀。 7。
洗煉 如礦出金,如鉛出銀。 超心煉冶,絕愛緇磷。
空潭瀉春,古鏡照神。 體素儲潔,乘月返真。
載瞻星辰,載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勁健 行神如空,行氣如虹。
巫峽千尋,走云連風。飲真茹強,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謂存雄。 天地與立,神化攸同。
期之以實,御之以終。 9。
綺麗 神存富貴,始輕黃金。濃盡必枯,淡者屢深。
霧馀水畔,紅杏在林。 月明華屋,畫橋碧陰。
金尊酒滿,伴客彈琴。取之自足,良殫美襟。
10。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諸鄰。
俱道適往,著手成春。如逢花開,如瞻歲新。
真與不奪,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雨采蘋。
薄言情悟,悠悠天鈞。 11。
含蓄 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語不涉己,若不堪憂。
是有真宰,與之沉浮。 如淥滿酒,花時反秋。
悠悠空塵,忽忽海漚。淺深聚散,萬取一收。
12。 豪放 觀花匪禁,吞吐大荒。
由道反氣,處得以狂。天風浪浪,海山蒼蒼。
真力彌滿,萬象在旁。 前招三辰,后引鳳凰。
曉策六鰲,濯足扶桑。 13。
精神 欲返不盡,相期與來。明漪絕底,奇花初胎。
青春鸚鵡,楊柳樓臺。 碧山人來,清酒深杯。
生氣遠出,不著死灰。妙造自然,伊誰與裁。
14。 縝密 是有真跡,如不可知。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開,清露未晞。
要路愈遠,幽行為遲。語不欲犯,思不欲癡。
猶春于綠,明月雪時。 15。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羈。 控物自富,與率為期。
筑室松下,脫帽看詩。 但知旦暮,不辨何時。
倘然適意,豈必有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
晴雪滿竹,隔溪漁舟。可人如玉,步屟尋幽。
載瞻載止,空碧悠悠,神出古異,淡不可收。 如月之曙,如氣之秋。
17。 委曲 登彼太行,翠繞羊腸。
杳靄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時,聲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鵬風翱翔。
道不自器,與之圓方。 18。
實境 取語甚直,計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見道心。
清澗之曲,碧松之陰。 一客荷樵,一客聽琴。
情性所至,妙不自尋。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9。 悲慨 大風卷水,林木為摧。
適苦欲死,招憩不來。百歲如流,富貴冷灰。
大道日喪,若為雄才。壯士拂劍,浩然彌哀。
蕭蕭落葉,漏雨蒼苔。 20。
形容 絕佇靈素,少回清真。如覓水影,如寫陽春。
風云變態,花草精神。 海之波瀾,山之嶙峋。
俱似大道,妙契同塵。離形得似,庶幾斯人。
21。 超詣 匪神之靈,匪幾之微。
如將白云,清風與歸。遠引若至,臨之已非。
少有道契,終與俗違。亂山喬木,碧苔芳暉。
誦之思之,其聲愈希。 22。
飄逸 落落欲往,矯矯不群。緱山之鶴,華頂之云。
高人畫中,令色氤氳。 御風蓬葉,泛彼無垠。
如不可執,如將有聞。識者已領,期之愈分。
23。 曠達 生者百歲,相去幾何。
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尊酒,日往煙蘿。
花覆茅檐,疏雨相過。倒酒既盡,杖藜行歌。
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
流動 若納水輨,如轉丸珠。夫豈可道,假體如愚。
荒荒坤軸,悠悠天樞。 載要其端,載同其符。
超超神明,返返冥無。來往千載,是之謂乎。
晚唐詩人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是探討詩歌創作,特別是詩歌美學風格問題的理論著作。它不僅形象地概括和描繪出各種詩歌風格的特點,而且從創作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各種藝術風格的形成,對詩歌創作、評論與欣賞等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
這就使它既為當時的詩壇所重視,也給后來以極大的影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經典名篇。 在司空表圣文集里,有論詩短文五篇,即《與李生論詩書》、《與王駕評詩書》、《與極浦書》、《題柳柳州集后》和《詩賦》,談了創作的體會和詩文鑒賞的經驗。
我們統稱其為“論詩雜著”。 首先,對于二十四詩品名目中的“品格”用語,在司空圖的論詩雜著中也可以找到類似的說法。
如“渟蓄”、“抑揚”、“溫雅”、“澄澹”、“遒舉”、“遒逸”、“淵密”、“沉郁”、“清厲”等,雖然遠不及詩品面面俱到,但卻是陰柔、陽剛并舉,而且通觀司空圖的這幾篇文章,雖然字數不多,篇幅不長,但涵蓋面卻相當之廣。 司空圖簡略地評論了從初唐到他所處的時代約三十位風格各異的詩人,可見,司空圖對前代詩歌有著。
2.司空圖是哪個時期的詩人
司空圖(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人,晚唐著 名詩人、詩論家。
司空圖少有文才,絳州刺史王凝極為賞識他的詩文。王凝回朝任禮部侍 郎,負責貢舉,司空圖就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進京應試,擢進士上第,得到王凝的贊許,從此名聲大振。
可是不久后,王凝因事被貶為商州刺史,司空圖為報答知遇之恩,主動上表懇請隨行。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年),王凝 出任宣歙觀察使,召請司空圖為幕府。
第二年,朝廷授予司空圖殿中侍御史之職,由于他不忍心離開王凝,故意拖延導致逾期未歸,于是被貶職為光律寺主 簿,分司東都洛陽。 當時盧攜罷相,正在洛陽居住,對司空圖的才華和為人格外贊賞,常常相互拜訪同游。
有一次,盧攜經過司空圖的宅第,在墻壁上題了 一首詩來稱贊他:“姓氏司空貴,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
后來,盧攜回朝再次拜相,邀請司空圖為禮部員外郎,不久升遷郎中。 司空圖留給后世的詩,大多是抒發隱居的閑情逸致之作,內容單調。
他 還曾寫詩自表:“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 在文學史上,司空圖主要是以詩論著名,唐代詩歌藝術高度發展,反映 在理論上就是詩論著作的出現,如司空圖的《詩品》等,這是當時詩歌純藝 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
這本書把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二十四種風格, 其中包括雄渾、含蓄、清奇、自然、洗 練等,并把每格化為一品,每品采用 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進行比喻說 明。但他的詩論缺乏嚴密的系統性,尤 其是對“韻外之致”、“味外之旨”的 過分強調,宣揚了遠離現實生活的超脫 意境,忽視詩歌的思想內容和反映社會 現實的作用。
這些都為宋代嚴羽的《滄 浪詩話》、清代王士稹的《漁洋詩話》 等繼承和發揮,對后世的詩歌批評和創 作產生消極影響。
3.如何理解司空圖的"詩與境偕"的詩論觀
司空圖的詩,大多抒發山水隱逸的閑情逸致,內容非常淡泊。
他還寫詩表白:“詩中有慮猶須戒,莫向詩中著不平。”在文學史上,他主要以詩論著稱。
他的《二十四詩品》是唐詩藝術高度發展在理論上的一種反映,是當時詩歌純藝術論的一部集大成著作。《二十四詩品》把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分為雄渾、含蓄、清奇、自然、冼練等二十四種風格,每格一品,每品用十二句形象化的四言韻語來比喻說明。
對后世的文學批評和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司空圖論詩發展殷璠、皎然之說,注重含蓄蘊藉的韻味與清遠醇美的意境,提倡“咸酸之外”的“味外之旨”和“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的“韻外之致”(《與李生論詩書》);講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與極浦書》)。
他推崇王維、韋應物“趣味澄夐”的詩風,而批評元稹、白居易為“力勍而氣孱”(《與王駕評詩書》)。他也贊美過李白、杜甫之作與韓愈歌詩的氣勢奔騰,“物狀奇變”(《題柳柳州集后序》),但并不專主一格。
《與李生論詩書》中曾自引其得意詩句,有得于早春、山中、江南、塞下、喪亂、道宮、夏景、佛寺、郊園、樂府、寂寞、愜適等,大都屬于抒寫閑情逸趣而偏于靜美的。 他的部分作品如《秋思》 、《喜王駕小儀重陽相訪》 、《狂題》 、《偶書》 、《河湟有感》等,也流露了他別有傷心懷抱。
《二十四詩品》是他的論詩專著,簡稱《詩品》。其中把詩歌的藝術風格和意境分為雄渾、沖淡、纖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煉、勁健、綺麗、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縝密、疏野、清奇、委曲、實境、悲慨、形容、超詣、飄逸、曠達、流動等二十四品類,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韻語來加以描述,也涉及作者的思想修養和寫作手法。
與鐘嶸《詩品》以品評作家作品源流等第為內容是不同的。[3] 《詩品》在開創文藝批評形式方面有廣泛影響。
模仿之作,清代有袁枚《續詩品》、顧翰《補詩品》,還有馬榮祖的《文頌》、許奉恩的《文品》、魏謙升的《二十四賦品》、郭麐的《詞品》等。
4.誰能簡述下列關于語文的問題
以味論詩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千古妙語。
陸機首開其端, 他批評當時的文學創作有五種弊病,第五種即為清宮疏緩, 缺少真味。陸機之后,后繼者蜂起,劉勰、鐘嶸、司空圖等大文論家提出“趣味說”、“滋味說”等理論, 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味”論。
自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問世之后, 詩話體逐漸成為詩歌批評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中, 以味論詩又各有千秋,其巧妙比喻如珠如璣,美不勝收。
至元明清, 詩話著作數以百計,論詩趨于理論化,然以味喻詩仍閃爍著光彩。 清代王士禎的“風韻說”,就是受到了其直接影響。
降至當代, 著名學者周振甫先生融匯古今,對以味喻詩又有新的發展。漢語的“ 味”與蒙古語的“amta”意義大致相同。
《辭源》中把“味” 解釋為(1)滋味;(2)一種食物叫一味;(3)辨味;(4) 意義、旨趣等[1]。詩學中所說的“味”就是指意義、旨趣、情味。
1717年首次出版的《二十一卷本辭典》中把“amta” (“味”)解釋為“咸、苦、酸、辣、甜,曰:五味”,“ 食物之美味或順心之歡樂,曰:有味”[2]。 《二十八卷本辭典》 中把“amtatai”(“有味”)解釋為“食物之美味,曰: 有味。
智者、賢士之教誨和學問,曰:趣聞”[3]。因此, 把漢語的“味”可以譯成蒙古語的“amta”。
詩學中所說的“ 味”失去了生理學上的意義,已變成了評價審美、情感的一種符號。 以味論詩是漢族古典詩學中的千古妙語。
陸機首開其端, 他批評當時的文學創作有五種弊病,第五種即為清宮疏緩, 缺少真味。陸機之后,后繼者蜂起,劉勰、鐘嶸、司空圖等大文論家提出“趣味說”、“滋味說”等理論, 從而豐富和發展了“味”論。
自北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問世之后, 詩話體逐漸成為詩歌批評的主要樣式之一。 其中, 以味論詩又各有千秋,其巧妙比喻如珠如璣,美不勝收。
至元明清, 詩話著作數以百計,論詩趨于理論化,然以味喻詩仍閃爍著光彩。 清代王士禎的“風韻說”,就是受到了其直接影響。
降至當代, 著名學者周振甫先生融匯古今,對以味喻詩又有新的發展。 鐘嶸奉承五言詩的目的有二種,一、為了反對當時詩壇流行的聲病、用典的形式主義;二、為了召喚“建安風骨”, 贊揚五言詩的藝術功德。
這充分表明了鐘嶸的藝術觀和藝術追求。 他認為“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爾復興,踵武前王, 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
永嘉時,貴黃、老,稍尚虛談, 于時篇什,理過其辭,淡乎寡味”[4],進而“風清骨峻、篇體光華”[5]的建安詩風逐漸走向了沒落。 對此, 鐘嶸批評當時詩壇推崇“理”而忽略“辭”,崇尚韻律而忽視“ 滋味”的形式主義狀況。
他認為五言詩具有“滋味”, 其原因之一是五言詩描寫物象,表達情感方面細致深刻,如“ 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者耶”[6]。 原因之二是五言詩重賦、比、興,能做到言近旨遠,形象鮮明, 有風力,有丹彩,如“故詩有三義焉:一曰興,二曰比,三曰賦。
文已盡而意有余,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 賦也。宏斯三義,酌而用之,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 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是詩之至也”[7]。
從上述論斷可以看出,鐘嶸的“滋味觀”涉及到了詩歌的形象性和“ 文已盡而意有余”的詩性境界。 “文已盡而意有余”, 可以理解為超越語言的意蘊或語言背后的藝術境界。
鐘嶸贊揚曹植、王粲、劉楨、阮籍、潘岳、張協、謝靈運、陸機、左思,其原因是他們作詩時不引用典故,勿追求韻律, 而崇尚心與物、情與景的完美結合,以景象表現情感,這正是“ 文已盡而意有余”藝術追求的要求。 鐘嶸的“文已盡而意有余” 觀點與皎然的“但見情性,不睹文字,蓋詩道之極也”、“ 文外之旨”[8]、“詩情緣境發”[9]主張一脈相承。
皎然是漢族詩歌意境學說的奠基人,他曾經提出過“緣境不盡曰情” 的命題。所謂“境”,指的是詩作中所描繪的能夠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生活景象或生活畫面, 是主體與客體相互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即后人所說的“意境” 。
情感是藝術的本質,藝術是一種言說方式,是記載或表現情感、思想的方式,即情感的哲學,有藝術必有情感。蘇珊· 朗格有一句名言“藝術是情感的符號”[10]。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沒有充滿熱情就不能夠成為大詩人[ 11]。《毛詩序》中的“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 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呤詠情性,以風其上”[12]論述以及陸機的“ 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13] 論述都觸及到了詩歌與情感的不割因緣關系。 古印度戲劇學理論家婆羅多在《舞論》中給“味”(“rasa”) 下的定義是:“味產生于情由、情態和不定情的結合”,“ 味產生于情”[14]。
這些論述都強調情感與藝術作品的密切關系。 司空圖的味論是鐘嶸以來詩味說之集成。
他在《與李生論詩書》 中以醋之酸味和搓之咸味來比喻詩味,認為食物之味在于食物之外, 進而探索了詩歌的“味外之旨”和“韻外之致”。他認為內涵豐富、情感濃郁、思想深奧、意境幽美的詩具有“近而不浮,遠而不盡” 的藝術魅力。
從此可以看出,司空圖。
5.李義山的詩```
李義山的詩情感細膩,用典工麗,有很多傳世名作,現在選擇其中最出名的四首并附上賞析以饗樓主,之所以說它們最出名,是因為所有讀過高中的人都能吟誦。
廣為引用,廣為稱贊。無題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閨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注釋:1.無題:唐代以來,有的詩人不愿意標出能夠表示主題的題目時,常用“ 無題”作詩的標題。
2.絲方盡:絲,與“思”是諧音字,“絲方盡”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 會結束。3.淚始干:淚,指燃燒時的蠟燭油,這里取雙關義,指相思的眼淚。
4.曉鏡:早晨梳妝照鏡子;云鬢:女子多而美的頭發,這里比喻青春年華。5.蓬山:蓬萊山,傳說中海上仙山,比喻被懷念者住的地方。
6.青鳥: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音訊的信使。賞析: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
整首 詩的內容圍繞著第一句,尤其是“別亦難”三字展開。“東風”句點了時節,但 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
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 生氣。三、四句是相互忠貞不渝、海誓山盟的寫照。
五、六句則分別描述兩人因 不能相見而惆悵、怨慮,倍感清冷以至衰顏的情狀。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兩 句中的設想:但愿青鳥頻頻傳遞相思情。
無題 作者:【李商隱】 年代:【唐】 體裁:【七律】 類別:【未知】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注解】:1、畫樓、桂堂:都是比喻富貴人家的屋舍。2、靈犀:舊說犀牛有神異,角中有白紋如線,直通兩頭。
3、送鉤:也稱藏鉤。古代臘日的一種游戲,分二曹以較勝負。
把鉤互相傳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4、分曹:分組。
5、射覆:在覆器下放著東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實指,只是借喻宴會時的熱??鬧。
6、鼓:指更鼓。7、應官:猶上班。
8、蘭臺:即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李商隱曾任秘書省正字。
這句從字面看,是參??加宴會后,隨即騎馬到蘭臺,類似蓬草之飛轉,實則也隱含自傷飄零意。【韻譯】:昨夜星光燦爛,夜半卻有習習涼風;我們酒筵設在畫樓西畔、桂堂之東。
身上無彩鳳的雙翼,不能比翼齊飛;內心卻象靈犀一樣,感情息息相通。互相猜鉤嬉戲,隔座對飲春酒暖心;分組來行酒令,決一勝負燭光泛紅。
可嘆呵,聽到五更鼓應該上朝點卯;策馬趕到蘭臺,象隨風飄轉的蓬蒿。【評析】:??所謂“無題”詩,歷來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應屬于寓言,有人認為都是賦本事 的。
就李商隱的“無題”詩來看,似乎都是屬于寫艷情的,實有所指,只是不便說出 而巳。??此詩是追憶所遇見的艷情場景。
先寫筵會時地;接著寫形體相隔,人情相通;再 寫相遇的情意綿綿;最后寫別后離恨。艷麗而不猥褻,情真而不癡癲。
--引自"超純齋詩詞"* 翻譯、評析:劉建勛 【注釋】:送鉤,古代宴會中的一種游戲,把鉤在暗中傳遞,讓人猜在誰手中,猜不中就罰酒。射覆,古代的一種游戲,在器皿下覆蓋東西讓人猜。
蘭臺,即秘書省,掌管圖書秘籍,時李商隱任秘書省正字。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首《錦瑟》,是李商隱的代表作,愛詩的無不樂道喜吟,堪稱最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
自宋元以來,揣測紛紛,莫衷一是。詩題“錦瑟”,是用了起句的頭二個字。
舊說中,原有認為這是詠物詩的,但近來注解家似乎都主張:這首詩與瑟事無關,實是一篇借瑟以隱題的“無題”之作。我以為,它確是不同于一般的詠物體,可也并非只是單純“截取首二字”以發端比興而與字面毫無交涉的無題詩。
它所寫的情事分明是與瑟相關的。起聯兩句,從來的注家也多有誤會,以為據此可以判明此篇作時,詩人已“行年五十”,或“年近五十”,故爾云云。
其實不然。“無端”,猶言“沒來由地”、“平白無故地”。
此詩人之癡語也。錦瑟本來就有那么多弦,這并無“不是”或“過錯”;詩人卻硬來埋怨它: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這么多條弦?瑟,到底原有多少條弦,到李商隱時代又實有多少條弦,其實都不必“考證”,詩人不過借以遣詞見意而已。
據記載,古瑟五十弦,所以玉溪寫瑟,常用“五十”之數,如“雨打湘靈五十弦”,“因令五十絲,中道分宮徵”,都可證明,此在詩人原無特殊用意。“一弦一柱思華年”,關鍵在于“華年”二字。
一弦一柱猶言一音一節。瑟具弦五十,音節最為繁富可知,其繁音促節,常令聽者難以為懷。
詩人絕沒有讓人去死摳“數字”的意思。他是說:聆錦瑟之繁弦,思華年之往事;音繁而緒亂,悵惘以難言。
所設五十弦,正為“制造氣氛”,以見往事之千重,情腸之九曲。要想欣賞玉溪此詩,先宜領會斯旨,正不可膠柱而鼓瑟。
宋詞人賀鑄說:“錦瑟華年誰與度?”(《青玉案》)元詩人元好問說。
6.與蕭有關的詩句
與蕭有關的詩句
司空圖
兩岸蘆花正蕭颯,渚煙深處白牛歸。 【涔陽渡】
白居易
天宮閣上醉蕭辰,絲管閑聽酒慢巡。 【早秋登天宮寺閣贈諸客】
杜牧
萬里分飛兩行淚,滿江寒雨正蕭騷。 【見吳秀才與池妓別因成絕句】
無媒徑路草蕭蕭,自古云林遠市朝。 【送隱者一絕】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算游程歲月遙。 【懷吳中馮秀才】
陸龜蒙
云情柳意蕭蕭會,若問諸馀總不知。 【和襲美虎丘寺西小溪閑泛三絕 其二】
周曇
成敗非儒孰可量,儒生何指指蕭王。 【后漢門 光武】
襄楷忠言誰佞惑,忍教奸禍起蕭墻。 【后漢門 桓帝】
武元衡
北風吹雪暮蕭蕭,問法尋僧上界遙。 【尋三藏上人】
羅隱
策蹇南游憶楚朝,陰風淅淅樹蕭蕭。 【宿紀南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