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海上絲綢之路的古文或詩句
1
上篇·乃服譯注
作者:宋應星
宋子曰:人為萬物之靈,五官百體,賅而存焉。貴者垂衣裳,煌煌山龍,以治天下。賤者衤豆褐、裳,冬以御寒,夏以蔽體,以自別于禽獸。是故其質則造物之所具也。屬草木者為、麻、苘、葛,屬禽獸與昆蟲者裘褐、絲綿。各載其半,而裳服充焉矣。
天孫機杼,傳巧人間。從本質而見花,因繡濯而得錦。乃杼柚遍天下,而得見花機之巧者,能幾人哉?“治亂”、“經綸”字義,學者童而習之,而終身不見其形象,豈非缺憾也!先列飼蠶之法,以知絲源之所自。蓋人物相麗,貴賤有章,天實為之矣。
2
志·卷二十四
作者:脫脫撰
一曰重翟車,青質,金飾金涂銅鈒花葉段裝釘,翟葉二十四,明金立鳳一,紫羅銷金生色寶相帷一,青羅、青油幰衣各一,朱絲絡網、紫羅明金生色云龍絡帶各二,兩廂明金五彩間裝翟羽二,金涂鍮石長轅鳳頭三,橫轅立鸞八,香爐香寶子一副,宜男錦帶結,朱紅漆杌子、踏床各一,扶板扶魚一副,紅羅明金衣褥,紅羅襯褥一,青羅行道褥四,青羅明金生色云鳳夾幔一,紅羅明金緣紅竹簾二,金涂銅葉段行馬二,朱紅漆金涂銀葉裝釘胡梯一,青羅胡梯尋儀褥二,踏道褥十,青絹裹大麻索二,油蒙帕一。二曰厭翟車,赤質,倒仙錦帷一,紫羅、紫油幰衣各一,朱絲絡網,宜男錦絡帶各二,余同重翟,惟行道褥、夾幔、尋儀褥羅及裹索等用紅。三曰翟車,黃質,金飾鍮石葉段裝釘,宜男錦帷,黃羅油幰衣,鍮石長轅鳳頭三,而無橫轅立鸞,余同厭翟,而羅色用黃。四曰安車,赤質,倒仙錦帷,紫、油幰衣,朱絲絡網,天下樂錦絡帶,鍮石長轅鳳頭三,無橫轅立鸞及香爐香寶子,余同翟車,而色皆用紅。五曰四望車,朱質,宜男錦帷,青、油幰衣,轅端螭頭二,余并同安車。六曰金根車,朱質,紫羅、紫油幰衣,朱絲絡網、倒仙錦絡帶各二,踏床衣褥用紅綾,尋儀褥、踏道褥并用綾,余并同安車。
3
卷二十五
作者:夢覺道人
緣投波浪里 恩向小窗親
紛紛禍福渾難定,搖搖燭弄風前影。
桑田滄海只些時,人生且是安天命。
斥鹵茫茫地最腴,熬沙出素眾所趨。
漁鹽共擬擅奇利,寧知一夕成溝渠。
狂風激水高萬丈,百萬生靈倏然喪。
廬舍飄飄魚鱉浮,覓母呼爺哪相傍!
逐浪隨波大可憐,萍游梗泛洪濤間。
天賦強梁氣如鱷,臨危下石心何奸。
金珠已看歸我橐,朱顏冉冉波中躍。
一旦貧兒作富翁,猗頓陶朱豈相若。
誰知飄泊波中女,卻是強梁鴛鳳侶。
姻緣復向他人結,訟獄空教成雀鼠。
嗟嗟人散財復空,贏得人稱薄幸儂。
始信窮達自有數,莫使機鋒惱化工。
4
敕勒歌
作者:斛律金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 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6
涼 州 詞
作者: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2.描寫絲綢之路 詩句
1、敕勒歌
斛律金
北朝(439-534)
敕勒川,
陰山下。
天似穹廬,
籠蓋四野。
天蒼蒼,
野茫茫,
風吹草低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闕輔三秦,
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
同是宦游人。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
兒女共沾巾。
3、涼 州 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4、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5、從軍行七首(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
已報生擒吐古渾。
6、出塞 (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7、觀 獵
王 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云平。
3.有關絲綢之路的詩句
七絕·重走絲綢之路】
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
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
【七律·慢步絲綢路】
小雨泥淋釉傘輕,天宮著意雨霏晴。
尋遺塞外昭君怨,頓起凝愁憫淚傾。
但使邊關磐若石,絲綢古道漾簫笙。
如今落雁塵埃遠,不盡天山萬古情。
【七絕·絲綢之路】
荒灘大漠鬼難行,鵬鳥欲飛終未能。
但見巨龍呼嘯過,絲霞萬匹映天紅。
【絲綢之路賦】
朗朗神洲,祚傳千載;漫漫絲路,澤遺百代。嘆興亡于干戟,論沉浮于竹帛。長安城月,曾閱漢唐之隆盛;戈壁灘沙,猶憶王師之偉征。四海麟龍,潛于新域;千古杰豪,會于故都。尋常巷陌,閑談五柳雅文;崔嵬樓闕,雄踞九朝明君。東海魚鹽,北胡貂駒,商賈販運于市館;南國象牙,西昆玨珠,王孫贈饋于幾案。百物豐殊,倉廩藏實以為山;萬類盈逾,賢圣結聚而為云。長安起歌,聲斷霧煙;上苑醉筆,文笑詩仙。布上國之氣象,以興南越;施大朝之隆恩,以定西厥。于是朝貢覲賀至長安者,絡絡不絕也。
敕勒張騫博望侯,中華古爍惠西歐。
班超遠大攜珍寶,浩獵寒風舞緞綢。
寰球一段金飄帶, 樂舞長安紫禁開。
朝野交流穿朔漠, 中西融合越烽臺。
絲綢茶葉陶瓷萃, 商賈僧人行旅偕。
異域駝鈴風雨路, 漢唐氣象**懷。
金戈鐵驥下樓蘭,漫卷烽煙掃宇寰。
白骨堆山銷鎧甲,赤光遮眼映旌幡。
羌笛一曲絲綢路,胡馬千年五彩弦。
古道西風今又現,葡萄美酒話纏綿。
長安望斷絲綢路。夕照里,殘紅吐。陽關丘嶺馭馱疏,風雪祁連橫簇。蒼茫戈壁,連綿沙瀑,商賈晨昏渡。
西番自古荒涼處。與昔比,今非故。昆侖天塹已通途,西子婀娜堪賦。資源獨有,商機無數,四海人皆慕。
4.關于絲綢之路的古詩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1]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2]
天蒼蒼,野茫茫,[3]
風吹草低見牛羊。[4]
【翻譯】:
遼闊的敕勒川在陰山腳下。
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帳篷,籠罩了整個原野。
蒼天遼遠空曠,草原一望無際,
微風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分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聳云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后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5.絲綢之路的詩詞
涼 州 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從軍行七首(其四)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從軍行七首(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
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洮河北,
已報生擒吐古渾。
出塞 (其一)
王昌齡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觀 獵
王 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
千里暮云平。
渭 城 曲
王 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
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咸陽城西樓晚眺
許 渾
一上高城萬里愁,
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云處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
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
故國東來渭水流。
隴 西 行
陳 陶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里人。
雜 詩
佚名
無定河邊暮角聲,
赫連臺畔旅人情。
函關歸路千余里,
一夕秋風白發生。
邊 思
李 益
腰垂錦帶佩吳鉤,
走馬曾防玉塞秋。
莫笑關西將家子,
只將詩思入涼州。
涼 州 詞
王 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藍。
子夜吳歌 秋歌
李白
長安一片月,
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
良人罷遠征。
關山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
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
由來征戰地,
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
思鄉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
嘆息未應閑。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翰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塞上聽吹笛
高 適
雪凈胡天牧馬還,
月明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磧 中 作
岑 參
走馬西來欲到天,
辭家見月兩回圓。
今夜未知何處宿,
平沙莽莽絕人煙。
6.海上絲綢之路的意思,要簡短點,50字左右吧
海上絲綢之路,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所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
形成主因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自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又為了解決陸路的不便性,因為陸路受地形影響,前往西域會經過許多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區,又中國東岸夏、冬兩季有季風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
尤其于兩宋年間,游牧民族盤據華北地方導致絲路斷流,令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更加蓬勃。在古代中國即有此項交流,尤其是中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
7.求有關“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解說詞
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起點主要是泉州、廣州,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于秦漢時期,發展于三國隋朝時期,繁榮于唐宋時期,轉變于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在陸上絲綢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絲綢之路。
它主要有東海起航線和南海起航線。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
自漢朝開始,中國與馬來半島就已有接觸,尤其是唐代之后,來往更加密切,作為往來的途徑,最方便的當然是航海,而中西貿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這就是我們稱為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是絲綢,所以大家都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
到了宋元時期,瓷器的出口漸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人們也把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還由于輸入的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把它稱作“海上香料之路”。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寫海上絲綢之路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