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別康橋】的實景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做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只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離別的聲蕭;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這個我小學的時候還演講過呢。
忽忽。
2.《再別康橋》詩中描繪了哪些景象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人徐志摩膾炙人口的詩篇,是新月派詩歌的代表作品。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原文】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甘心做一條水草!
----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3.怎樣搜索再別康橋的詩句
再別康橋徐志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十一月六日中國海上1、徐志摩簡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
1920年曾留學英國。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為新月社詩派的代表詩人。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處就得不著,女人的壞處就使他犧牲了。”——冰心2、《再別康橋》賞析:《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游,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筑美。
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詩評:抓住瞬間的永恒——《再別康橋》文本分析《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贊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
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于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
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筑美、音節美和繪畫美于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采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蕩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
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舍與惆悵。
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復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
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于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截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并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
這一瞬間已在詩人心中永遠定格,詩人。
4.再別康橋句子賞析
再別康橋句子賞析,推薦給你以下內容:《再別康橋》詩歌語句鑒賞點滴尾批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詩人輕輕的來,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來時的那種一往情深、情意款款;詩人輕輕的走,也似乎讓我們感受到詩人離開時的那種深摯的眷戀不舍,深怕打攪了曾經久居的康橋。“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作者對康橋的感情,是淡雅的,而正是這淡雅才來得綿長;彌淡愈深、愈綿長,正是深情的哲理。因為淡,因為不忍,所以,詩人時時處處在克制、在小心地疏導放流著內心的激情;可是,卻時不時又流露出那么一點激烈:原本是冷冷的河畔的金柳,卻在此時的作者的心里幻化成夕陽中的新娘,原本是冷冷的河中的倒影,在此時也成了詩人心頭激情澎湃的由頭。
金柳和倒影,是冷冷的,是客觀的,是僅僅可觀的;而新娘,卻是激情澎湃的,是溫潤可感的,可觸可摸可激情擁抱的。在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暗喻修辭,就讓我們體會到了作者“輕輕、悄悄、沉默”背后的那種激情和熱烈,體會到了深藏在詩人內心深處的眷戀。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在詩人的心頭,對康河的眷戀永遠是深情款款的,是柔情蜜意的。因此,對康河來說,其波是柔的,其泥是軟的;那么,在康河中的青荇,伴著這“柔波”“軟泥”的自然也是“柔”“軟”的,“油油的”,既抓住了水草的自然物性,又讓我們觸摸到詩人的心靈,在這里無論是物性還是情意,都是和全詩和諧統一的。
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既是承載著詩人情意的柔情萬種的,又是生氣勃勃的靈動的,你看“青荇,在水底招搖”,如此柔情萬種而又機敏靈動的精靈,怎教人不迷戀,怎教人不甘心做那一條水草呢?更何況,她生長在詩人時時眷念的康河!“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的夢。” 眼神柔柔地觸摸著康橋康河邊的一切,看過了金柳,覓過了青荇,眼神不經意中,又觸碰到了“那榆蔭下的一潭”,哪里“不是清泉”啊,分明是一潭清泉:金柳的艷影,油油招搖的水草,康河豈是污濁;輕輕悄悄的來,輕輕悄悄的走,哪里容得這康河之情半點污濁?可詩人偏要說這一潭“不是清泉”,哦,原來,詩人看到了點點散綴的“浮藻”,由此詩人又仿佛看到了在康河邊往昔的點滴,仿若這往昔的點滴被揉碎了幻化成了這“浮藻”。
于是,自然的,這一個“清”字就無法容納進這豐富的蘊含,要知道,太“清”了就無需沉淀;而生活的意蘊、詩人對康河的眷戀,卻是需要吟味、沉淀一輩子的,就如那彩虹,雖是短暫的,但卻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美麗和魅力。“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彩虹似的夢,即將隨著雨過已久而消散,不舍,于是也就想著去追尋;這熟悉的康河康橋,即將別離而去,眷念,對往昔的眷念,于是也少不了去追尋!“尋夢?”自然要尋的。“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慢溯”,可是,綿長的康河、青翠的水草,又哪里有“青草更青處”呢?在詩人的眼里,康河以及康河里的一切不都是那么美好的么?果不其然,詩人要尋的哪里是什么“青草更青處”啊,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的過程,他要做的僅僅是“慢溯”中對康河畔往昔的回味。
“慢溯”,“慢溯”,直至詩人的小船載滿了“星輝”;可即使是滿載著星輝,詩人依然在星輝的斑斕中看到在康河邊往昔的生活的斑斕多姿,于是,詩人由衷地想放歌,謳歌康河以及康河邊的那些令人難忘的往昔。“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沒有節制的詩情,自然會讓詩歌顯得毫不含蓄蘊藉;沒有因理智而節制的情意,也自然會讓人感受到他的膚淺。果然,像徐志摩這樣才情兼備的詩人,豈容得他的詩歌的直白,豈容得他對康橋的情思的膚淺呢?于是,詩人沒有“放歌”。
殊不知,正是這“悄悄”、“沉默”方顯得高妙和深沉來。顯然,詩人他是明白的:“悄悄是別離的笙簫”;當然,一直以她的智慧和魅力浸潤著詩人的康河是有功的:夏蟲和康橋在啟迪著詩人,今晚最好的別離是沉默、是悄悄。
詩人的深沉、淡雅、而頗有哲性的才情和氣質,正是康河給予的。“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是的,該別離了。“放歌”,無疑是對康橋的打攪、甚至褻瀆;就是再多停佇片刻,也是對康橋的大不敬。
于是,再回環照應到詩句的開頭,“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康河的云彩,讓人眷戀,卻容不得人褻玩,哪怕是曾經凝視過她千百遍的如我般的學子。于是,“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康河的云彩,永遠只能屬于詩人魂牽夢縈的地方,永遠只沉淀在詩人深摯綿長的記憶中。另:詩人在數年之后,來到康橋,依然能夠讓我們體會到他心中對康橋永遠不能淡忘的情懷,即使是“再別”!全詩的感情基調:“輕輕的”、“悄悄的”,淡柔而綿長深摯的,有節制的,但時不時又激情噴。
5.怎樣搜索再別康橋的詩句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十一月六日中國海上 1、徐志摩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
1920年曾留學英國。1923年加入新月社,成為新月社詩派的代表詩人。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處就得不著,女人的壞處就使他犧牲了。”——冰心 2、《再別康橋》賞析: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唬福杠凰蘄好擱瞳功困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
1928年秋,作者再次到英國訪問,舊地重游,勃發了詩興,將自己的生活體驗化作縷縷情思,融匯在所抒寫的康橋美麗的景色里,也馳騁在詩人的想象之中。 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筑美。
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詩評:抓住瞬間的永恒——《再別康橋》文本分析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這是一首抒寫自然之美與作者心情的短詩,詩人是崇高、贊美自然的。詩中景物的描寫真實細膩,可見康橋在詩人心中打下了極深的烙印。
不僅如此,而且康橋是詩人的理想。他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然而,滿目瘡痍的中國,是非顛倒的年代,艱難的民生,使詩人的 康橋理想逐漸破滅。這首詩寫于一九二八年詩人重返英倫歸國途中。
故地重游,昔日之景勾起作者昔日之憶,而離別在即,詩人敏感的心底怎能不蕩起陣陣傷感的漣漪!描寫康橋的自然美,表現作者對康橋的不舍眷戀及心底的惆悵,是這首詩的主題。 徐志摩以其獨抒性靈的詩風靡一時。
他的詩,輕靈飄逸,幽婉灑脫,集意境美、建筑美、音節美和繪畫美于一身,同時對中外詩藝進行融合,追求一種“純真的詩感”。這些在《再別康橋》可見一斑。
這首詩意境優美,情感深摯含蓄,詩思精巧別致。詩人以康橋的自然風光為直接抒情對象,采取間接抒情的方式,寓情于景,人景互化。
通讀整首詩,無一處不是在寫景、又無一處不是包含著詩人那淡淡的離別愁緒。詩的第一節:“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輕輕地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行文看似灑脫,實則是無奈與惆悵:詩人知道,康橋的美景是永存的無法帶走的,改變的是人的心境,失落的是曾經的夢想,而帶走的只是那份似淡實濁的眷戀與憂愁。往下,詩人運用比喻,將金柳看成是蕩漾自己心頭的新娘,甚至他甘心做康河里的一條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第四節中,是清泉倒映了天上的彩虹,還是天上的彩虹融入了清泉?那種“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意境開闊而悠遠,正如詩人那淡淡的卻又無處不在的愁情。那絢爛如虹的夢早已揉碎、沉淀在其間詩人輕輕地吟哦也許正是對往日康橋理想的一種悼念?情感在每一個意境中不斷升華至高潮。
如果說詩的前四節描寫的是自然之景,而到了第五節則回憶人的活動。詩人仿佛看到往日的自己長蒿漫溯,在康橋尋夢的情景,那時的自己是怎樣的意氣風發啊,現實中的詩人禁不住也要放歌了——但他不能放歌,因為要離別,因為離別時是滿心的不舍與惆悵。
唯有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的心境,如一張拉滿弦的弓,箭未離弦,便被人活生生的搶了去,那淡淡的思緒曾有瞬間的高漲,但這高漲又在瞬間消失了,正如他悄悄地來,呼應了開頭。詩作的情緒線索是:淡淡的哀傷——逐漸升華——高漲瞬間——回復淡淡的哀傷,在這樣的線索中,整首詩情與景渾然一體。
而詩人構思之精妙體現于取裁的巧妙。詩的開頭:“輕輕地,我走了”詩的結尾:“悄悄地,我走了”兩個一前一后的“我走了”,說明詩人截取的是“走”這一瞬間,而并非從來到走這一個較長的過程。
這一瞬間。
6.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最經典的句子
一、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最經典的句子是——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二、附原文如下: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三、作者簡介: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浙江海寧硤石人,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曾經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詩人,新月詩社成員 。
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 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濟系。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西南財經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7.從詩歌的四個特點欣賞<<再別康橋>>
詩中第一節“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正像是喃喃自語,又像是淺回低吟,平時內心充溢看驚喜歡暢,正因為來時的驚喜歡暢,讓詩人走時充滿了眷戀與惆悵。所以輕輕的走時不可能正如輕輕的來,話不正談,偏反差說,在反差中,恰恰流露了難以抑制的真情,古人講以樂景寫哀情,以情景寫樂情。一倍增其哀樂。《詩經》有云:“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菲菲。”與此同理,走的時候偏偏回想起來的情景,在感情兩極的對照反差之中,詩人的內心則需讀者去補充想象,在“輕輕的”重疊與反復之中,曲折迂回,纏綿悱惻。
詩的第二節,轉入了對康橋自然風光的描寫,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浪,波光里的艷影,在我心頭蕩漾。夕陽西下,卻又彩鄉輝煌。真讓人目眩神迷。“新娘”既嬌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詩人眼中的康河,就象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華美,撩拔著詩人的情感,吸引著詩人漸漸的走進康河,走進自然。
詩的第三節寫道:“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一塵不染的康河,自由歡快的水草,讓詩人心甘情愿和康河融為一體。只做一條水草,就心満意足,其樂無窮。實際上自然的純美,讓詩人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塵世的苦病、煩悶、束縛、壓抑、枯燥,全都遠去了,剩下的只有這純凈、安寧和自由。所以詩人沉浸在靈魂的安寧和自由中,要放聲歌唱,追尋夢想了。
“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這節詩行一般理解為晚上泛舟回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所以詩人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我認為這一節詩,實虛兼有,合二為一,既是實景,也是虛情,情景交融。尋夢,而且是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詩人在這里的夢不是一般意義的夢,而是人生的夢,藝術的夢,愛情的夢,他遠離了束縛他的一切,在這夢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擁抱生活,擁抱美。
詩歌的第四節,陡然一轉,由夢境回到了現實,現實的自己已經不能放歌了。笙簫是可以吹奏的,可詩人的笙簫只能是悄悄的了。康橋也為詩人沉默了,也體察到了詩人內心的憂傷。
8.再別康橋本首詩在詩句的排列上極有特色,說說其特點及作用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抒情詩,宛如一曲優雅動聽的輕音樂。全詩以“輕輕的”“走”“來”“招手”“作別云彩”起筆,接著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幅流動的畫面,構成了一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
這首詩表現出詩人高度的藝術技巧。詩人將具體景物與想象糅合在一起構成詩的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巧妙地把氣氛、感情、景象融匯為意境,達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詩的結構形式嚴謹整齊,錯落有致。全詩7節,每節4行,組成兩個平行臺階;1、3行稍短,2、4行稍長,每行6至8字不等,詩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詩與自由詩二者的形式糅合起來,使之成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現代化的建筑美。詩的語言清新秀麗,節奏輕柔委婉,和諧自然,伴隨著情感的起伏跳躍,猶如一曲悅耳徐緩的散板,輕盈婉轉,撥動著讀者的心弦。
詩人聞一多20年代曾提倡現代詩歌的“音樂的美”“繪畫的美”“建筑的美”,《再別康橋》一詩,可以說是“三美”具備,堪稱徐志摩詩作中的絕唱。
9.評析徐志摩詩歌《再別康橋》的藝術特色
徐志摩的詩通過景物意象突出詩歌的畫面感,精心安排詩歌的句、節,重視詩句的音尺、韻腳,都是對“三美”理論——“繪畫美”、“建筑美”、“音樂美”的成功實踐,充分體現了格律詩派的藝術主張與風格。
1.音樂美(押韻)
A、音樂美,是對詩歌的音節而言,朗朗上口,錯落有致,都是音樂美的表現。
以《再別康橋》為例,其押韻,韻腳為:來,彩(ái);娘,漾(iáng);搖,草(áo);虹,夢(óng);簫,橋(áo);來,彩(ái)。每節押韻,逐節換韻,音律和諧。
B、回環復沓。首節和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2.繪畫美(詞藻)
繪畫美,是指詩的語言多選用有色彩的詞語。全詩中選用了“云彩,金柳,夕陽,波光,艷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詞語,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3.建筑美(詩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建筑美,是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再別康橋》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也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
徐志摩詩歌的基本藝術個性是真摯地獨抒性靈,追求個性解放。其藝術特點可概括為四:一、構思精巧,意象新穎。如《雪花的快樂》,以雪花自喻,追求真摯的愛情和美好的理想;如《沙揚娜拉》狀寫日本女郎貼切傳神,既純清無瑕,又楚楚動人。二、韻律和諧,富于音樂美。詩的秘密在它的音節的勻整和流動。音節是詩的"血脈",如《再別康橋》使用了重疊、反復、排比、對偶等手法,纏綿中不乏輕快韻律,節奏感外平添旋律美。三、章法整飭,靈活多樣。詩人講究詩形與章法,以四行一節為多,節式、章法、句法、韻腳又各有變化,不太拘泥,整飭中有變化,呈現靈活多樣的體式,如《愛的靈感》。四、詞藻華美,風格明麗。詩歌富有想像力,自然也容易表現為文詞的豐富、詞藻的華麗、濃艷。如《半夜深巷琵琶》寫得嫵媚明麗,有很高的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