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寫月亮的詩句
唐·王維: 不見鄉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晉·陶淵明: 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宋·晏幾道: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唐·劉禹錫: 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唐·張若虛: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蕭詩: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唐·杜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清·張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鉅: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山遙水皆有情。 宋·蘇軾: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歐陽修: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張九齡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李白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孟浩然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李白 答:唐·王維: 不見鄉書傳雁足,惟見新月吐蛾眉。 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晉·陶淵明: 春秋滿四澤,夏云多奇峰,秋月揚明輝,冬嶺秀孤松。
唐·李賀: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宋·晏幾道: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云歸。
唐·劉禹錫: 洞庭秋月生湖心,層波萬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唐·張若虛: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蕭詩: 遼海吞邊月,長城鎖亂山。
唐·杜甫: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清·張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總相思。
自是春來不覺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鉅: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山遙水皆有情。
宋·蘇軾: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歐陽修: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李白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孟浩然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李白 不少于五句 。
2.關于月光的詩句作文
記憶中的月光應該是奶白色的輕盈地灑落下來,覆蓋了很廣闊的一片原野。
站在月光下,似乎可以聽見嫦娥彈起了琵琶,正傷懷地召喚著她夫君。這時候,田野的生靈也都集合起來,無意地將自身的藝術細胞完全展露進去。
整個山,整個空間中都響起了寧和而莊嚴,調皮與詭詐的交響樂。這些音樂只要傳進我耳朵里,耳朵都會將它存儲起來。
以至于幾年或幾十年之后,可以清楚而神秘地去回味這些音樂的每一個質符。 月光下的印象總是安和的而我自己也總是孩子般的模樣。
躺在母親的膝頭,嗅到身上有股奶油的味道,和月光悄悄地融和了匯成了心目中再也消逝不去的嗅覺。這些年,都會在有月光的地方輕易地嗅到這種味道。
不是很明白,月光帶著了母親的氣味,還是母親的氣味兒召來了月光。 母親在月光下總是最美麗的發絲異常的濃密,臉面更加的柔和,整個身體都像牛奶一般順淌出滑溜和飽滿。
依偎在懷里,聽著一個個白頭婆大灰狼的故事,輕柔得像軟紗一樣的歌聲中進入夢鄉,渾身的骨頭都是酥的月亮也笑了笑得很燦爛,羨慕啊! 一個孩子,一位母親,一些聒躁的聲音,凝結成一幅寧靜的綢錦。 喧鬧的歌兒不知在何時失去了鬧熱的因子,變得不震蕩耳膜,只是輕輕地按摩。
手掌有溫暖的風兒來回盤旋,慢慢的這些起伏不停的吹鼓手們心變得軟和了用自己獨有的靈氣來渲染這無邊的夜色,使夜色在人們心中不再是寂寞的像征。 夜晚有了月色的陪伴,高興的這時的夜色沒有了猙獰,不再強大著暴突的雙眼,不再陰沉起黑漆的讓人望而生畏的臉龐。
變得慈祥了就像一位老人,滿面的愛意可以裝填下湛藍的天空。看著這樣的夜色,心跳了一下,先是激動,再是清新,再匯聚成無邊無際的幸福。
就像躺在母親的懷里,無憂無慮地吮吸著野花的芬芳。幸福會在茫茫的夜色中慢慢地彌漫,飄蕩出一朵朵愛的漣漪。
笑了月光笑了大地笑了整個夜色都笑了有人說,笑的發明促成了人類文明的進步。如果你還懷疑這真理的合乎邏輯性,那么在重重的笑浪里,才會前所未有地體會到笑的魔力。
確實可以讓閉塞的靈魂再次關閉,讓陰晦的烏云脫落痛苦的外衣。不是個愛笑的人,但在有月光的夜色中,想起精靈的彈唱和母親的眠曲,都會陷在笑的恣意中,這是一種很神奇的體驗。
月亮在落下去的時候,會說,別擔心,太陽會比我更加溫暖。戀戀不舍地落下山頭,眼神中藏滿了留戀,但是要離開了離開得并不匆忙,給人以足夠多的心理準備。
可是看見了眼神中堅定不移永遠的一個信念,那就是還會回來。 回來了繼續它工作。
又可以重新鉆進母親的懷里,指著星星說,母親,星星亮,還是月亮亮?母親嫵著我腦袋,說,星星和月亮是朋友,既然是朋友,說,會不會相互比較是亮,還是亮呢? 不知是星星亮一點,還是月亮亮一點。但我明白,歷來沒有問過母親,鄰居家窮一點,還是家窮一點。
只是記得母親說,星星和月亮是一樣的都是夜晚里的神靈。 可是有時候,還是不大明白,為什么人們還是喜歡比來比去呢?這個答案也許在問母親問題的時候就有了只是對母親又多了一份莫明的敬重。
月光下的母親更美了躺在懷里,笑得很調皮,月亮和星星都笑了。 文章《記憶中的月光》來自文章屋,轉載請注明網址和作者!如果您喜歡《記憶中的月光》,別忘記推薦給您的朋友喲。
3.古詩中的月亮作文600字
月亮低低的,蛋清色的光,似要流下來。
看著我們,深深地看著我們。 地上的人,就有了無數次對月傷情的時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是情人對著月亮,深刻地思念起遠方征人的時候。
月亮如此美好,你是如此美好,但我仍然需要回去,或許夢里會有與你的相遇,那是你我的假期。便想起這樣的詞“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愛情,是如此的美好,只要相遇便成就了永恒的美好。
就像納蘭性德曾說,人生一切哪比得上生前一壺酒?這壺酒里有至情至性,是愛的純粹,痛的徹底。飲盡它,人生便也是完整。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東風、百花、吐絲而盡的春蠶,燃燒成灰的蠟燭,寒冷的月光。不去追究這詩的深意,但人生的悲涼,愛情的無望早已滿滿地在紙上了。
而每個人都會背誦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將思鄉之情說盡了。
正如: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無法回來的無奈 ,只能期盼著與你一起剪西窗的燭光,到那時,我會告訴你我在這秋雨綿綿天氣里的哀思。巴山夜雨的景象,于是成了所有描述外出野客飄零的經典意境。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逾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納蘭容若將自己當成征夫,望不到頭的故鄉,心里淤積的思念,或許只有月亮才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沙場幾人回。”在美好的愛情里,告別美艷的嬌妻,被迫著奔赴了戰爭,沒有幾人回的戰爭。
這一別,或許就是一生,揮著手,送你遠去,望你帶走我的心。“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種心情,你可能體會? 當你問愛我有多深,我或許只能回答你,月亮代表我的心。 此生深情,豈可言表。
請你抬頭看月亮。
4.有關古詩詞中的月亮的作文,600字以上
月亮,它潔白的身影,是那么的安詳、寧靜,曾多少次回顧在我的眼前,我十分喜歡它,因為我可以直言不諱地向它傾訴自己的煩惱,還可以無所顧忌吐出我的喜悅。
晚上,閑來無事,實在無聊,于是一個人就漫步學校后面的小樹林中,獨自去享受那夜色之美。抬頭望著寂靜的夜空,可愛的月亮從樹梢后慢慢地爬上半空,光亮、圓潤,像一塊玉琢的盤子。
溫柔的月光如流水般傾瀉而下,仿佛滑過一曲悅耳的琴聲。置身于如此美好的月色之中,我不由得想起了古詩中很多關于月的描寫。
唐代大詩人王維說得好:“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我們不也可以做到這樣嗎!“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當我們寂寞時,月是我們忠實的伙伴。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月是我們對家鄉的深深思念。“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月是我們對人類起源的遙遙揣測。
月亮就像地球的守護神,每天圍著地球在轉,它是那么的忠誠那么的守信,又是那么盡職盡力。月亮時而又像一位魔術師,一會兒圓得像玉盤,一會兒彎得像一把弓,一會兒又像一葉小船,一會兒又像一個蘋果被蟲子咬了一口,真是變化多端,千姿百態。
當月出現在夜空時,它總能牽引我們的目光,激發我們的思維,綻放我們的情感。使我們為它癡,為它狂,為它歡呼,為它感傷。
它并不是那樣光彩奪目,但它卻是那樣令人神往。然而,當我們仰望明月時,有誰會關注它身后那默默給予它光明支持的太陽呢?月亮本來是不會發光的,可太陽好像很同情它,把身上的光線朝月亮那兒一照,月亮就有了潔白的、幽淡的光芒了。
每天陪伴你度過甜蜜的夢鄉的東西是什么?對了,還是月亮。月亮,它給我帶來了無邊的遐想,給我帶來了無窮的希望,還帶我走進了美好的童年回憶。
5.古詩中的月亮 作文 600字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華民族歷來對月亮有著特殊的感情,月亮成為文學中典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題。
《詩經·陳風·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映襯人物美,可見先秦時期人們已注意到了月之美。到漢魏六朝,月更成為詩文歌賦的直接描寫對象。
南朝周祗《月賦》形象地描述了月的美感:“氣融潔而照遠,質明潤而貞虛,弱不廢照,清不激污。”月被賦予高遠、潤潔、柔和、清幽的審美內涵。
而當月與世間山水相結合,便會構成更加清美的景致。謝莊《月賦》寫道:“氣霽地表,云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瀨。升秋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
秋月的純凈之美在山水的背景襯托下得到表現的;月亮朦朧柔和的清輝還有一種化景作用,能賦予山水景物以獨特的神韻,陶淵明《閑情賦》云:“月媚景于云端。”一方面說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面說高掛云端的明月可以為世間景物增添美感。
寫月的詩,總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唐人張若虛在《春江花月夜》中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的月光存在。北宋詞人張先在《青門引》中寫道:“那堪更被明月,隔墻送過秋千影”,描繪的是溶溶月光居然把隔墻的秋千影子送過來,令人想象蕩秋千的麗人那輕盈翩躚的身影,微妙地表現出詞人懷念情人的心緒。
張先《木蘭花》中也有:“中庭月色下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表現清明月色中飄過無數淡若無痕的楊花,將自己內心中浮漾的前塵舊夢融入這“無影”畫面中。這些詩,皆因月如夢似煙般的清澄和恬淡,而被罩上一層模糊不清的“朦朧色”,也給人們一種朦朧的美感。
“新月如眉,讓人想起玉階佇立楚楚動人的月下佳人,構成一種恬淡婉約的寧靜之美;煙月迷蒙,彌漫著難以名狀的輕憂淡愁,構成一種朦朧戚楚之美;花月披離,余香裊裊,象征典雅艷麗之美;皓月當空,通脫瀟灑,象征著雄渾高古之美,不盡的象征創造著不盡的月亮審美世界,無數的心靈創造著無數的月亮審美形象。” 月亮意象的出現,使得全詩的意境立刻變得優美起來。
如《春江花月夜》一詩中,春、江、花、月、夜是全詩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紐帶,貫穿上下,觸處生神。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云、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構成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全詩的意境是如此優美寧靜,可以說,《春江花月夜》一詩創造的優美意境是空前絕后的。而作為沖淡派大師的王維,其詩作的風格是閑、靜、淡、遠,其詩作的意境也是十分優美的。
如《竹里館》:“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此詩意境,不僅如施樸華評價,給人以 “清幽絕俗”(《峴傭說詩》)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凈,在其間彈琴長嘯之人是如此安閑自得,外景與內情融為一體。詩人在描寫周圍景色,選擇了竹林和明月,是取其與所要顯示的那一清幽澄凈的環境相一致。
明月來相照在詩中不僅與“人不知”有對照之妙,也起了點破暗夜的作用。整首詩的意境之優美,讓人有“余音繞梁”之感。
月亮不僅本身給人以美感,而且也象征了女子的美貌。翻閱《詩經》,我們會發現,月亮在詩中象征了女子的美貌,這從《東方之日》、《月出》中均可以得到印證。
其中《東方之日》中以“東方之日”、“東方之月”象征女子的容貌,是富有創造性的。馬瑞辰說:“古者喻人顏色之美,多取譬于日月。”
(《毛詩傳箋通釋》)這對以后的作家和民歌創作都有很大影響。如宋玉《神女賦》寫美女:“其始來也,耀乎白日初照屋梁;其少進也,皎若明月舒光”,韋莊有“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的名句。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詩經·陳風·月出》這首詩。它對我國以月喻美人、以月來表達相思之情的詩歌傳統具有開創意義。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大紹兮。
勞心慘兮!”這是一首月下懷人的情詩。詩中的“皎”、“皓”、“照”都是形容月光皎潔明亮,“僚”、“懰”、“燎”均是形容女性的美貌。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毛傳》注曰: “婦人有美白皙也”。皎潔的月光使人聯想到美人的白皙明艷,高懸的明月暗示美人的可望而不可及。
朱熹在《詩集傳第七·陳風之十二》中評此詩曰:“此亦男女相悅而思念之辭,言月出則皎然矣,佼人則僚然矣,安得見之而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