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兩大流派的開創者分別是誰
詞興起于晚唐,發展于五代,繁榮于兩宋
既要考鼻祖,怎么可能找出宋代詞人來。..
豪放派當然是范仲淹
婉約派是溫庭昀
以上兩人皆是晚唐詩詞皆工的人物。
五代的李煜年代還略早些,
其他大晏小晏,秦觀,柳永大致是一個時期,
略晚南宋偏安后婉約詞作當推李清照;
豪放派蘇軾較早,其實蘇軾也是官場失意,算不得就豪放;南渡偏安后,大量的豪放詞人涌現,比如張孝祥,比如朱敦儒,比如陳亮,那些詞作才叫振聾發聵。亂世才能出這樣的詞人。
此后有個集大成者的辛棄疾。但是他的詞用李清照詞論的說法是“故實”得過了份,而且開始有散文化傾向。
2.《美麗的智慧》要快
美麗的智慧我愛宋詞,愛它的婉約,愛它的豪放,喜歡斟一杯清茗,和半闕婉詞,尋找千年前古仁人之心,感悟詞中美麗的智慧,那只言片語、字里行間,泛著智慧的金光. 年輕時的柳三變,是風流倜儻的的才子,自負才高八斗,也曾隨波逐流想求一功名,可惜始終遇不到看好他的伯樂,無奈之下,只能道一聲“忍把浮名,換得低斟淺唱”,終日混跡于秦樓楚館,即便如此,博取功名之心總是不死,甚至于宋仁宗命他“且去填詞”,他還更名為“柳永”繼續參加考試,怎奈屢考屢敗,“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啊,終于他看開了,打著“奉旨填詞”的旗號,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膾炙人口的宋詞,只要有井水處就有人唱柳詞,倍受打擊之后,他終于有了一種大徹大悟、氣定神閑的智慧,“針線閑拈伴伊坐”,既然得不到,又何必強求呢,他放棄了功名,卻擁有了生前死后的另一番聲譽,千年之后,仍然還有人不斷低吟淺唱的是婉約柳詞,再也無人記得當年的高官姓甚名誰. 從柳詞中,我感受到的是歷經磨難之后灑脫的智慧. 與柳永同一時代的蘇軾在官場上也是倍受打擊,但相比柳永來說,蘇軾還是要幸運得多,總能夠東山再起,似乎他更有一個豪放的心態,從來不會被挫折打倒,“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啊,人生總是有不順心的時候,關鍵是要勇敢地去面對,等到風散云開,自會發現“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鼻祖,他豪邁,“何妨吟嘯且徐行”,他忠誠,“西北望,射天狼”,他也有愁,但很快又不介意,“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正是有了這樣一種積極的心態,他才得以成為那個年代少見的長壽者. 從蘇詞中,我品味出的是面對挫折之后豁達的智慧. 柳詞智慧得灑脫,蘇詞智慧得豁達,他們的詞不過是宋詞中的一小部分,其中閃現的智慧也不過是眾多智慧的冰山一角;宋詞千萬,詞人千百,無論是灑脫的智慧,還是豁達的智慧,都是詞人靈性的歌唱,都是生命中智慧的大美,歷盡千年,流傳不息. 輕吟一首小詞,細聆其間美麗的智慧,陶然其間再改一改,扣準美麗的智慧美麗的智慧有些事情,或許有生之年我們都無法解開,我從不抱怨,因為我們沒有理由去怪罪自己的無能.可是你是否遇到過從理解變得不解的事?我想,我遇到了很多.這其中最大的,都融匯于成長的過程中. 還能夠清楚地回憶出對一切都真誠的童年,信任每一個人,相信每一件事.長大了,一切卻都變得越來越虛偽,無論是我們,還是他人.出生時,我們與生俱來的純真、自然與本性,在這個充滿欺騙和黑暗的世界里,正在慢慢地被磨滅.還能夠清楚地記起對一切都純真的幼年,每一絲笑容都不摻雜雜質,那樣美麗,那樣純潔.長大了,一切卻都變得越來越虛幻,再分不清那笑容的真偽,笑容背后的是嘲諷,還是利劍? 我也曾想過,自己是不是多慮了,但現實卻讓我不容懷疑!我們都曾經為了一句謊言而激憤,而如今,面對虛偽與罪惡,我們卻只是默默地想著.也許我們的心也曾經疼痛過,也許睡夢中想起這份陰暗,我們也曾落,卻并不見有人來指正這一切!我們都不能免俗地沾染了這份習性,我們畏畏縮縮地躲在自己的世界里,對一切慷慨激昂的評論,卻不肯大聲地說出來. 小時候,對一切都充滿了幻想,我們可以去相信童話,其中的美好令我們留連忘返.或許是因為剛剛來到這個世界,或許是因為剛睜開那雙眼眸,看一切事物都模糊的感覺我至今難忘.現在,我們長大了,在事物越來越清晰的同時,我們也感到了壓力和難以置信.曾經純潔的心靈在何時被污染?曾經潔凈的世界為何變得陰暗?曾經簡單的無需解釋的事情,如今為何無法解答?我們無從知道. 我們長大了,臉上的笑容隨著潮流開始虛偽,也隨著心中逐漸變冷的信念開始漠然.我們無力回天.我們所能夠做的,只是默默的,守候著自己的這一片天空.我們有自己的傳達方式,卻在這片天中不停地回響,沖不出去,因為沒有人肯去傾聽. 有時候我在想,到底什么叫長大?是身體的發育,智力的發展,還是心靈的完健?似乎后者更為重要.但到底什么才是心靈的完鍵?是看清這個世界嗎?還是逐漸變冷的心和漠然的笑容? 有時候我在想,也許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就叫做長大;也許從刺痛到麻木的過程,就叫做長大;也許從清新到世俗的過程就叫做長大;也許從純真到憤世的過程,就叫做長大. 如果真是這樣,我渴望不再長大.因為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無法以封閉的空間隔絕那無情的侵害,所以我們也無法保存那些與生俱來的優秀和童貞的天性.我們僅僅是向往生活在一個美好的世界,真的很難嗎? 我不再敢下定論了,不再敢肯定地說我是否了解自己,是否了解這個世界,我所能做的,大概也只有守著自己的那一點思想了.我想,或許長大,就是一場痛苦的蛻變,一場漫長而又不知結果的蛻變.蛻變時,我們被風吹動著,融入到千千萬萬的人流中,而蛻變后的每一份觀念,都是這個人流賦予的.我渴望著離開這個潮流,渴望封閉著這個空間,可是我做不到,我一直都感到力不從心. 我們曾經渴望的,長大后的成熟,難道就是這樣的嗎?這份成熟的代價,莫非就是我們的真心和純情?真實的世界,真的就那么難以尋找嗎?各位,若你。
3.花間詞派的開山鼻祖是誰
溫庭筠被譽為“花間詞派”的開山鼻祖。
溫庭筠(約812~870),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朝宰相溫彥博的裔孫,晚唐時期的杰出文人,著有《夢江南》二則、《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等。溫庭筠出生于一個儒學世家,從小刻苦讀書,文學修養非常高,不但擅長吟詩作詞,而且精通音律,被譽為“溫八叉”“溫八吟”。
他的詩作經常把人生遭遇作為主題,有些反映**勢和社會現實,有些則懷古傷今,辭藻華麗,音韻和諧,格調清新。在晚唐的詩人中,溫庭筠名噪一時,與同時期的李商隱并稱為“溫李”。
此外,溫庭筠在詞作上的不造詣也絕非其他晚唐詞人可比。他的大多數作品著重表現閨中女子的情感和心理,語言清新,風格艷麗,《花間集》收人了他的大部分詞作。
4.為什么說蘇軾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山鼻祖
豪放派是宋詞的一個流派,與婉約派并為宋詞兩大詞派。
“豪放”、“婉約”之說最早見于《詩余圖譜》:“詞體大略有二:一體婉約,一體豪放。婉約者欲其辭情醞藉,豪放者欲其氣象恢弘。蓋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秦觀)之作多是婉約,蘇子瞻(蘇軾)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詞體以婉約為正。”
北宋中后期蘇軾大力提倡寫壯詞,欲與柳永、曹元寵分庭抗禮,當時學蘇詞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學曹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詞派畢竟肇始于此。
由此可見,蘇軾是豪放詞派的最重要倡導者、實踐者。他的“密州出獵”和“大江東去”更被后人奉為豪放派的代表作。正因為蘇軾的文學地位,和其本人的大力倡導,豪放派詞風才逐漸被人們所接受。南宋詞論家王灼說蘇軾作詞“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張炎《詞源》將“豪放詞”與“雅詞”對舉。沈義父《樂府指迷》說:“近世作詞者不曉音律,乃故為豪放不羈之語,遂借東坡、稼軒諸賢自諉。”上述諸條都可印證此說。
5.詞的派別中花間派的鼻祖是誰
花間派 中國晚唐五代詞派。
五代后蜀趙崇祚選錄唐末五代詞人18家作品500首編成《花間集》(10卷),其中除溫庭筠、皇甫松、和凝、孫光憲外,其余如韋莊、薛昭蘊、牛嶠、張泌、毛文錫、牛希濟、歐陽炯、顧夐、魏承班、鹿虔扆、閻選、尹鶚、毛熙震、李珣等,都是集中在蜀地的文人。他們的詞風大體相近。
后世因而稱之為花間派。 溫庭筠、韋莊是其代表作家,二人雖都側重寫艷情離愁,但風格不同,溫詞秾艷華美,韋詞疏淡明秀。
其余詞人,多蹈溫、韋余風,內容不外歌詠旅愁閨怨、合歡離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調不高。但鹿虔扆、歐陽炯、孫光憲也有一些較有現實意義的作品。
花間詞在思想上無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艷精工,藝術成就較高,對后世詞作影響較大。《花間集》有南宋紹興、淳熙、開禧年間3種刻本。
今人李一氓《花間集校》,1981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宋詞智慧婦是世界的什么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