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蘇軾詞中的密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
密州是現在的山東省濰坊市諸城縣。
諸城被譽為“舜帝之都”,是舜文化的發祥地 ,西漢呂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置東武縣,宋代為密州治所。
境內有王盡美紀念館、大舜苑、超然臺、恐龍公園等名勝古跡。鳶都龍城獲評山東省好客山東十大旅游目的地品牌。
擴展資料:
特色飲食
1,辣絲子:
辣絲子是諸城民間流傳很久的一種鄉土風味極佳的涼菜,其特殊味道,諸城辣絲子的制作原料主要是:辣菜疙瘩、蘿卜、鹽、醋和水。一般秋天收獲辣菜后就可制作。
2,密州鳳翅:
密州鳳翅即諸城腌炸的雞翅,密州鳳翅始創于清朝乾隆年間。“密州鳳翅”選用雞翅為原料,調入精鹽、大蔥、大姜、五香面等十多種食品佐料拌勻生腌后,入鍋煮熟,然后再進油鍋煎炸而成。
3,栗子雞:
栗子雞是以板栗和雞為主料烹制而成,并以其自然香味而取勝。烹制栗子雞要選用八成熟的板栗,從樹上摘下后去皮脫殼,取出果仁,果仁色呈嫩黃微綠,味清香脆甜,切成塊,以備使用;
再選用當年雛雞和隔年的健嫩雞,宰殺、蛻毛、掏空內臟,洗凈,剁成塊。然后將等量的栗仁和雞塊同時爆炒,三分鐘后即加入清水,放入少量的姜絲、蔥段、八角、精鹽、料酒和醬油,開鍋后改用微火燜煮,至栗仁煮爛為止,即可開鍋食用。
參考資料:搜狗百科-----諸城
2.蘇軾在密州到徐州之間寫過的詩詞
蘇軾在杭州任滿調去密州,杭州任滿的時候是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九月,也就是熙寧七年九月以后去的密州,熙寧九年年底調離密州前往河中府,在徐州是熙寧十年到元豐二年(1077年-1079年),這段時間是蘇東坡最難過、最沮喪的時光,但卻寫出了最好的詩。整個時間段內寫了多少詩我恐怕回答不出來,但能找出幾篇較有代表性的:
1、西齋
西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覺日長。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褰衣竹風下,穆然濯微涼。
起行西園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開一枝,桑棗沃以光。
鳴鳩得美蔭,困立忘飛翔。
黃鳥亦自喜,新音變圓吭。
杖藜觀物化,亦以觀我生。
萬物各得時,我生日皇皇。
2、史隱亭
縱橫憂患滿人間,頗怪先生日日閑。
昨夜清風眠北牖,朝來爽氣在西山。
3、望云樓
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
出本無心歸亦好,白云還似望云人。
4、沁園春·孤館燈青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再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水調歌頭了,作于密州
5、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后,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6、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飐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3.蘇軾詞中的密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老夫聊發
密州:今山東諸城。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蘇軾的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獵》,詞中的密州是現在的諸城,是一座擁有4000多年歷史文化的城市。位于山東半島東南部,北距濟青高速公路和膠濟鐵路50多公里,南至亞歐大陸橋橋頭堡日照港80公里,東離青島港100公里。隸屬濰坊市,東鄰海濱名城---青島市,南毗新興港口---日照市,北靠風箏都--濰坊市,全市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23處鄉鎮(街道),106萬人,是**確定的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和鄉村城市化試點市。列“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市)”第76位,是山東省首批省級文明城市。
4.蘇軾詞中的密州是現在的什么地方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
密州:今山東諸城。
密州,即現在的諸城,是一座擁有4000多年歷史文化的城市。位于山東半島東南部,北距濟青高速公路和膠濟鐵路50多公里,南至亞歐大陸橋橋頭堡日照港80公里,東離青島港100公里。
隸屬濰坊市,東鄰海濱名城---青島市,南毗新興港口---日照市,北靠風箏都--濰坊市,全市總面積2183平方公里,23處鄉鎮(街道),106萬人,是**確定的全國沿海對外開放城市、綜合改革試點市和鄉村城市化試點市。 列“全國綜合發展百強縣(市)”第76位,是山東省首批省級文明城市。
諸城自然資源豐富,全市耕地面積160萬畝;水資源總量6。23億立方米,淡水面積7。
35萬畝;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20余種,總儲量3000萬噸以上,其中沸石巖、明礬石、金紅石儲量豐富,且為山東所獨有。 諸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均無霜期184天,年平均降雨量750毫米,年平均氣溫12℃,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氣候宜人。
全市勞動力資源充裕,整體素質較高,現有勞動力67萬人。 西漢初年設東武縣,隋代改稱諸城[PS:諸城旅游==>城市概況],宋、金、元屬密州,明、清稱諸城。
建國后設諸城縣,1987年撤縣建市。據考證,諸城因上古名君舜帝出生于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
諸城歷史悠久,創造了燦爛的文化,養育了眾多歷史名人。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任密州太守兩年,留有200多首詩詞歌賦。
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
密州出獵》等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 諸城名人輩出,孔子的學生、女婿公冶長,宋代《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北宋金石學家趙明誠,清代東閣大學士、書法家、宰相劉墉(劉羅鍋),《續金瓶梅》作者丁耀亢,《四庫全書》總裁竇光鼐等都是諸城人。
在現代文學史上,涌現出了王統照、臧克家、陶鈍、王愿堅等一批文化名人和崔嵬、李仁堂等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 黨的“一大”代表、山東黨組織最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也誕生在諸城。
諸城龍文化特色鮮明,是全國甚至是世界上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市境內埋藏有非常豐富的恐龍骨骼和恐龍蛋化石,種屬繁多,門類復雜,其中有小巧的鸚鵡嘴龍、兇猛的霸王龍、高大的鴨嘴龍、笨重的蜥腳龍、原角龍和獸腳類恐龍蛋等。 目前,全市已在十幾個鄉鎮發現了近二十處恐龍化石點,以市境內西南部的“龍骨澗”最為有名。
1964年至1968年,先后在此進行了10次挖掘,共采化石50余噸,至少包括10個鴨嘴龍個體。現已在北京、天津、濟南和諸城等地裝架起四具恐龍化石骨架,其中位于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內的“巨大諸城龍”,是世界上已發現的個體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
因此,諸城又稱龍城,被譽為中國北方的“恐龍之鄉”。 。
5.蘇軾在密州到徐州之間寫過的詩詞
蘇軾在杭州任滿調去密州,杭州任滿的時候是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九月,也就是熙寧七年九月以后去的密州,熙寧九年年底調離密州前往河中府,在徐州是熙寧十年到元豐二年(1077年-1079年),這段時間是蘇東坡最難過、最沮喪的時光,但卻寫出了最好的詩。
整個時間段內寫了多少詩我恐怕回答不出來,但能找出幾篇較有代表性的:1、西齋 西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 病夫朝睡足,危坐覺日長。
昏昏既非醉,踽踽亦非狂。 褰衣竹風下,穆然濯微涼。
起行西園中,草木含幽香。 榴花開一枝,桑棗沃以光。
鳴鳩得美蔭,困立忘飛翔。 黃鳥亦自喜,新音變圓吭。
杖藜觀物化,亦以觀我生。 萬物各得時,我生日皇皇。
2、史隱亭 縱橫憂患滿人間,頗怪先生日日閑。 昨夜清風眠北牖,朝來爽氣在西山。
3、望云樓 陰晴朝暮幾回新,已向虛空付此身。 出本無心歸亦好,白云還似望云人。
4、沁園春·孤館燈青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看。
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再來就是大名鼎鼎的水調歌頭了,作于密州5、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后,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6、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飐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6.蘇軾被派到密州做了什么官
蘇軾被派到密州做了知州。
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皇帝跟前說蘇軾的過失。蘇軾于是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1074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調往密州(山東諸城)任知州。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于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準。
擴展資料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 。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后,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于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而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
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并論,由于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蘇軾
7.求宋詞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和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臨江仙 夜歸臨皋① 蘇軾 夜飲東坡醒復醉②,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③?夜闌風靜縠紋平④。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
①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九月作于黃州。臨皋,即臨皋亭,乃長江邊的一個水驛官亭,在黃州朝宗門外。
作者元豐三年 由定惠院移居于此。 ② 東坡,本為黃州城東的舊營地。
作者于本年春在此開荒植樹,仰慕白居易在四川忠州東坡躬耕之事,遂名此地為“東坡”, 并取以為號。又建雪堂,其時堂未建成,故仍回臨皋止宿。
③ 恨,感到缺憾。營營,為名利所紛擾。
④ 夜闌,夜深。縠,有皺紋的紗。
縠紋,喻指水面上細小的波紋。 此詞以夜飲醉歸這件生活小事為由,即興抒懷,展現了作者謫居黃州時期曠達而又傷感的心境。
上片敘寫于東坡豪飲后醉歸臨皋之景。前兩句點明了詞人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
醉而復醒,醒而復醉,可見是一醉方休的暢飲了。“仿佛”二字,刻畫出詞人醉眼朦朧之態,真切傳神。
“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門前駐足叩門的情事。詞人雖連連敲門,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歸來,酣睡已久,鼾聲如雷,于叩門聲全然不覺。
于是,詞人索性不再敲門,當此萬籟俱寂的深夜,轉而拄杖臨江,細聽濤聲。蘇軾一向認為“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準郎中見邀游西湖三首》其二)。
既然“執”(敲門)而不可得,隨即便應轉為“破”(倚杖聽江聲)。這一生活細節,是詞人獨特個性和曠達人生態度的又一次顯現。
下片即是詞人“倚杖聽江聲”時的哲思。“長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莊子·庚桑楚》)之意,是詞人當下對人生的思索和感嘆。
想平生顛沛飄泊,身不有己之時居多,何時才能不為外物所羈絆,任性逍遙呢?“夜闌”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寫深夜無風而平靜的江面,也是詞人此際寧靜超然心境的象征,并從而引發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寫詞人面對平靜的江面,幻想著能如范蠡一樣,駕一葉扁舟,遠離塵世喧囂,在江湖深處安閑地度過自己的馀生。
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論語·公冶長》)之意,體現了作者當時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靈魂解脫的心境。 全詞的特點是敘事、議論、寫景、抒情相結合,語言舒展自如,簡練生動,表現了詞人獨特的語言風格。
在情感上,飄逸曠達與悲涼傷感交織一處,是詞人謫居黃州時期復雜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作中,“歸”字竟出現105次,這是深可玩味的。
李澤厚先生說:“蘇軾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為,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這種‘退隱’心緒,已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美的歷程》)。
由于其結尾所表達的棄官歸隱之念,以至于“翌日喧傳子瞻夜作此詞,掛冠服江邊,拿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猷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
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這個人世大羅網”(《美的歷程》)。
無論是人間天上,抑或是廊廟江湖,對于蘇軾來說均是“外部世界”,本無區別;他最后的歸宿只能是自己的“內心世界”,所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馀生”,實際只是詞人希望獲得精神解脫的一種象喻。 江城子·密州①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②,右擎蒼。錦帽貂裘③,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④,親射虎,看孫郎⑤。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⑥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蘇軾 (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
嘉佑二年進士,官至禮部尚書。蘇軾是杰出散文家、詩人、詞人、書畫家、文藝評論家和審美鑒賞家。
詞集有《東坡樂府》。其詞視野廣闊,風格豪邁。
【賞析】 出獵對于蘇軾這樣的文人來說,或許是偶然的一時豪興,但他平素報國立功的信念卻因這次小試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場彎弓殺敵了。蘇軾任密州知州剛四十歲。
他是四年前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自愿請求外任,自杭州來至這北方邊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績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當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1070),西夏大舉進攻環、慶二州。
四年,陷撫寧諸城。“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就是指宋與西夏的戰事。 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不但場面熱烈,音節嘹亮,而且情豪志壯,顧盼自雄,精神百倍。
同蘇軾其他豪放詞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壯的壯詞。把詞中歷來軟媚無骨的兒女情換成有膽有識、孔武剛建的英雄氣了。
蘇軾對此也頗為自負,他在密州寫給好友鮮于侁的信中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
作是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