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詞律用韻.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中說“菩薩蠻(四十四字.又名子
宋代的詞林正韻:織【仄】〖十三職〗〖入聲〗〖第十七部〗職【仄】〖十三職〗〖入聲〗〖第十七部〗二字同屬于本韻部字.抄【仄】〖十三職〗〖入聲〗〖第十七部〗于下: 職 國德食蝕色力翼墨極殛息熄直值得北黑側賊飾刻則塞式軾域蜮殖植敕亟棘惑忒默 織 匿慝億憶臆薏特勒肋幅仄昃稷識逼克即唧弋拭陟惻測翊洫嗇穡鯽抑或匐--------------------------------------------------------------------------------宋詞用韻用詞林正韻,不知道你用什么韻. 由于社會語言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所以各個時期用韻都有所不同.建議唐詩用平水韻,宋詞用詞林正韻,元曲用曲韻。
2. 宋詞釵頭鳳的格律是怎樣的
這一曲調,上下闋各疊用四個三言短句,兩個四言偶句,一個三字疊句,而且每句都用仄聲收腳,盡管全闋四換韻,但不使用平仄互換來取得和婉,卻在上半闋以上換入,下半闋以去換入,這就構成整體的拗怒音節,顯示一種情急調苦的姿態,是恰宜表達作者當時當地的苦痛心情的。
平平仄(韻),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韻),平平仄(韻),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韻),〖仄(韻)〗,〖仄(韻)〗。
平平仄(韻),平平仄(韻),仄平平仄平平仄(韻)。
平平仄(韻),平平仄(韻),中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仄(韻),〖仄(韻)〗,〖仄(韻)〗。
(按:此即宋詞《擷芳詞》變體,陸游、唐琬之詞皆在正體中凡用三疊字。余平仄悉參同。)
變格:
呂渭老 擷芳詞
重簾掛,微燈下。背闌同說春風話。月盈樓,淚盈眸。覷著紅裀,無計遲留。休、休。
鶯花謝,春殘也。等閑泣損香羅帊。見無由,恨難收。夢短屏深,清夜濃愁。悠、悠。
呂渭老這首《擷芳詞》,字數、句式與史達祖詞同,但呂詞上、下闕后四韻、一疊韻都是平聲韻。本譜雙調、五十八字,上、下闕各九句、三仄韻、一疊韻。考其譜應為:
(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
(平)平【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
〖平〗、〖平〗。
3. 一首宋詞曾寫“銅駝巷陌”,這首詞的作者是
望海潮秦觀秦觀傳記與集評詞牌: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記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汲古閣本《淮海詞》】題作“洛陽懷古”.【《宋四家詞選》】兩兩相形,以整見勁,以兩“到”字作眼,點出“換”字精神.【譚獻評《詞辨》卷一】“長記誤隨車”句頓宕,“柳下桃溪”二句旋斷仍連,后遍陳、隋小賦縮本,填詞家不以唐人為止境也.【《唐宋詞格律》】前片第八句作“仄仄平仄仄”為上一下四句式,后片結尾作“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澌:音斯,解凍時河中流動之冰塊.溶泄:弛緩而流貌.金谷:晉豪富石崇所造花園,于洛陽西北.俊游:①覽勝.②謂所交游之良友.陸游《自詠》有“三十年前接俊游,即今身世寄滄州”.銅駝:即銅駝街,因漢鑄銅駝而名,洛陽繁華游冶之地.亦有借指鬧市者.巷陌:街巷.蹊:(小)路.《史記·李將軍列傳》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暝:音鳴,①天色昏暗貌.②日暮.。
4. 那位有仿寫宋詞的格律如沁園春、念奴嬌等
首先,宋詞是一篇一篇的,每一篇,有個詞牌名,每一個詞牌名的格式,都是不一樣的,是固定的
比如虞美人的格式,就是:
⊙平⊙仄平平仄(仄韻)
⊙仄平平仄(葉仄)
⊙平⊙仄仄平平(換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葉平)
⊙平⊙仄平平仄(換仄韻)
⊙仄平平仄(葉仄)
⊙平⊙仄仄平平(再換平韻)
⊙仄⊙平平仄仄平平(葉平)
其次,曲(或者說元曲中的小令),也有類似的格式。
最后提點建議:要寫這種東西,最好能押韻。
比如“征夫去,望江山。”,如果改成“征夫去,江山望”,會不會更順口一些?
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元曲,要寫的話,首先必須確定一個韻腳,當然拋開唐詩不談,在整個篇幅中是允許轉韻的,但是一般不提倡隔一句兩句就轉韻,不然就沒有韻味了……
5. 詩詞中什么是花間派和格律派詞派:1、花間派,以唐溫庭筠、韋莊為
實際上花間派是并屬婉約的···格律派的說法也不是很嚴謹而周邦彥和姜夔最大的特色就是精通音律可以自己創作音樂,諸如姜夔的《揚州慢》他們擅長慢詞,恪守音律,打磨節拍字句反觀花間派年代,是唐末五代時期,其得名于五代后蜀趙崇祚所編《花間集》當時詞體未全,小令居多,個中格律相對于詩律來說比較松散,合并韻部因為是配樂演唱,講究的自然是一個優美為先詞的發展至花間是變,影響后世,并以發揚至柳永一變,發展了慢詞,豐富了詞調蘇軾一變,以詩為詞辛棄疾又是一變,以文為詞可以說花間派是婉約之祖而樓主所例舉的格律派,人物都是精通音樂,擅長自度曲,在一定程度上擴展了詞調使其更加豐富,實際上姜夔和周邦彥也是婉約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