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閱讀下面一首宋詞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登臨意有哪些意思
《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中“無人會,登臨意”句,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全詞上片寫景抒情,下片直接言志,分四層具體申說無人理會的登臨之意。“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是第一層意思,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異族入侵的仇恨和對不思復國的南宋朝廷的激憤。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思,抒發了自己遠大的抱負和胸襟。“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是第三層意思,控訴了南宋統治集團不能任用人才,使愛國志士無所作為,虛擲年華。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是第四層意思,寫辛棄疾自傷不能實現,時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嘆。
2. 辛棄疾詞《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是怎樣創造意境的
這首詞作于乾道四至六年(1168-1170)間建康通判任上。
這時作者南歸已八、九年了,卻投閑置散,作一個建康通判,不得一遂報國之愿。偶有登臨周覽之際,一抒郁結心頭的悲憤之情。
建康(今江蘇南京)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賞心亭是南宋建康城上的一座亭子。
據《景定建康志》記載:“賞心亭在(城西)下水門城上,下臨秦淮,盡觀賞之勝。” 這首詞,上片大段寫景:由水寫到山,由無情之景寫到有情之景,很有層次。
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
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溶氣象闊大,筆力遒勁。
“楚天”的“楚”地,泛指長江中下游一帶,這里戰國時曾屬楚國。“水隨天去”的“水”,指浩浩蕩蕩奔流不息的長江。
“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同時寫出江南秋季的特點。南方常年多雨多霧,只有秋季,天高氣爽,才可能極目遠望,看見大江向無窮無盡的天邊流去。
的壯觀景色。 下面“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寫山。
“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一層層、一疊疊的遠山,有的很象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憤恨。
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有“山如碧玉”之句(即簪),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仿佛是遠山在“獻愁供恨”。
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
至于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地情景,可以意會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
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
借言遠山之獻供,一寫內心的擔負,而總束在此片結句“登臨意”三字內。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
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六句意思說,夕陽快要西沉,孤雁的聲聲哀鳴不時傳到賞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者對遠在北方的故鄉的思念。
他看著腰間空自佩戴的寶刀,悲憤地拍打著亭子上的欄干,可是又有誰能領會他這時的心情呢? 這里“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三句,雖然仍是寫景,但無一語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見之景,辛棄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國勢衰頹。
“斷鴻”,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為“江南游子”自己飄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棄疾渡江淮歸南宋,原是以宋朝為自己的故國,以江南為自己的家鄉的。
可是南宋統治集團根本無北上收失地之意,對于像辛棄疾一樣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棄疾看作自己人,對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擠的態度;致使辛棄疾覺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
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具有典型意義的動作,淋漓盡致地抒發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吳鉤”是吳地所造的鉤形刀)。
杜甫《后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場上殺敵,但現在卻閑置身旁,只作賞玩,無處用武,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也烘托出來了。
第二個動作“欄干拍遍”。 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吁唏獨語,或以手拍欄于。
曾經作詩說:“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欄干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干來發泄。
用在這里,就把作者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急切非憤的情態宛然顯現在讀者面前。另外,“把吳鉤看了,欄干拍遍”,除了典型的動作描寫外,還由于采用了運密入疏的手法,把強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筆墨之中,內涵深厚,耐人尋味。
“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 后幾句一句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后“無人會”得一盡情抒發,可說“盡致”了。
讀者讀到此,于作者心思心緒,亦可盡知,每位讀者,也都會被這種情感感染。 上片寫景抒情,下片則是直接言志。
下片十一句,分四層意思:“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作官,見秋風起,想到家鄉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見《晉書。
張翰傳》)現在深秋時令又到了,連大雁都知道尋蹤飛回舊地,何況我這個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鄉如今還在金人統治之下,南宋朝廷卻偏一隅,自己想回到故鄉,又談何容易!“盡西風、季鷹歸未?”既寫了有家難歸的鄉思,又抒發了對金人、對南宋朝廷的激憤,確實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是第二層意。
3.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賞析
1."把吳鉤看了"等句則是以動態的人物寫出了詞人的激憤和"恨"。
2.上片主要是即景抒情。起句破空而來,寫出了天高水長、浩淼寥廓的無邊秋色。 接著用移情之法,明寫山勢連綿、山形各異,實寫詞人對中原淪陷、南宋小朝廷不思恢復的"愁"與"恨"。"落日樓頭"以靜態的景物寫出了詞人的悲涼和"愁"
3.:張翰,劉備,陳登。 連續運用三個典故,通過古人古事抒寫詞人的雄心壯志和堅持用世的決心,表現了他懷才不遇、年光虛度的憤慨和苦痛。三個典故,一用反問句,一用推測句,一用感嘆句,極富錯綜變化之妙。
4.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的意思
辛棄疾
(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以恢復為志。工于詞,為豪放派詞人代表,風格沉郁頓挫,悲壯激烈,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詞》存詞六百二十余首。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
辛棄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②,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③,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④,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⑤,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⑦。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⑧?
〔注釋〕
①建康賞心亭:為秦淮河邊一名勝。
②“遙岑”三句:遠望遙山,像美人頭上的碧玉簪、青螺發髻一樣,似都在發愁,像有無限怨恨。
③斷鴻:失群孤雁。
④吳鉤:吳地特產的彎形寶刀,此指劍。
⑤“休說”句:表示自己不愿放棄大業,只圖個人安逸。
⑥“求田”句:表示自己羞于置田買屋安居樂業。劉郎:即劉備。
⑦“可惜流年”三句:自惜年華在無所作為中逝去,為國運感到憂愁,人比樹老得還快。
⑧揾(wèn):擦試。
〔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落日樓頭”以下,表現詞人如離群孤雁、像棄置的寶刀難抑胸中郁悶。下闋用三個典故對于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熱淚。
5.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的賞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名稱: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一生以恢復為志。工于詞,為豪放派詞人代表,風格沉郁頓挫,悲壯激烈,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
著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詞》存詞六百二十余首。
主題詞或關鍵詞: 宋詞 欄目關鍵詞: 宋詞三百首 體裁: 詞 年代: 南宋 內容介紹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②,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③,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④,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⑤,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⑦。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⑧?。
6. 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的賞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名稱: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以恢復為志。工于詞,為豪放派詞人代表,風格沉郁頓挫,悲壯激烈,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并稱“蘇辛”。著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抄存》。《全宋詞》存詞六百二十余首。
主題詞或關鍵詞: 宋詞
欄目關鍵詞: 宋詞三百首
體裁: 詞
年代: 南宋 內容介紹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②,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③,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④,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⑤,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⑦。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⑧?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是宋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