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詞與元曲的聯系
元曲或稱元雜劇,是盛行于元代的戲曲藝術,為散曲或雜劇的通稱。相對于明傳奇(南曲),后世又將元曲稱為北曲. 元曲與宋詞及唐詩有著相同的文學地位。
廣義的曲泛指秦漢以來各種可入樂的樂曲,如漢大曲、唐宋大曲、民間小曲等。通常則多指宋朝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一般在字數定格外可加襯字,較為自由,并多使用口語。分為戲曲(或稱劇曲,包括雜劇、傳奇等)與散曲兩類,元明以來甚為流行。故后世有元曲之稱。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宋詞、曲子詞、詩馀、長短句。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一開始伴曲而唱,所以寫詞又稱作填詞、倚聲。后來逐漸獨立出來,成為一門專門的詩歌藝術。
2. 西游記中的全部詩詞
有人說,回目與書中詩詞是游戲之筆,是附加的,與故事無關,那么書中敘述文字,處所命名,人物語言,不可能一律地隨意胡寫吧。明代以來許多人就指出這“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都明明說出了一個“心”字。第四回玉帝給了孫悟空個“有官無祿”的頭銜,建了“齊天大圣”府,府內設二司,“一名安靜司,一名寧神司”。這二司名字所指,不也很清楚嗎?李卓吾評本說:“若能安靜寧神,使是齊天大圣;若不能安靜寧神,還是個猴王。”真是一語中的。第四十三回遠遠聽到黑水河“水聲振耳”,唐僧又生恐懼,孫悟空提醒他:“老師父,你忘了‘無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視色,耳不聽聲,鼻不嗅香,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如此謂之祛裉六賊。你如今為求經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齋吃動舌,喜香甜嗅鼻,聞聲音驚耳,觀事物凝眸,招來這六賊紛紛,怎生得西天見佛?”如果以歷來塑造形象的標尺看,這段話道貌岸然,哪像孫猴子的語言?可是從“因理設像”的觀點看,就是很自然了。第三十六回孫悟空對月發議論:“師父啊,你只知月色光華,心懷故里,更不知月象之意,乃先天法象之規繩也。……”一大段話的內容落足在“志行功果即西天”。第八十五回行者道出“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四句頌子;第九十八回唐僧脫卻凡胎后,悟空向他指明意義;等等。這些都是讓一個上天入地攪亂乾坤的孫猴子一套一套地發些嚴肅、高深的議論。
還有,《西游記》每回都穿插了詩詞,可以說書中詩詞韻文比比皆是。經查考,書中許多詩詞韻文是道家,特別是全真道重要人物的原作,如第八回“試問禪關、參求無數,往往到頭虛老……”是直接用元代馮尊師的《蘇武慢》(可參看徐朔方先生的《評〈全真教和小說西游〉》和李安綱教授的《論〈西游記〉詩詞韻文的金丹學主旨》)。
3. 方文山與宋詞的關系
方文山到詞和宋詞到區別,方詞用的是今韻,而且他不會去照搬宋詞到格律,非要按照什么詞牌去寫,這是不同點。
相同點就是,兩者都有押韻,兩者都融匯了較多到國學知識,兩者都是立足于當代進行創作(這點要說明,所謂立足于當代是指宋人是立足于宋朝,方文山立足于今天)都融入了當代音樂發展的因素。以上僅個人淺見,歡迎批評指正。
學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這句話是小時候聽老師說的。
現在很多人在討論寫詩的時候往往過于強調古韻,我個人覺得古韻畢竟是古人用的,古人在用古韻到時候是一種很自然到寫法,但是有些字在今天已經變調,甚至變音了,還有很多意義也發生了變化,并且隨著時間到推移依然在變,另外又有不斷多的字變成生僻字,有新到字被創造出來,那么再去過于強調古韻已經沒有太多到必要了。那么說一下。
方文山學習過宋詞,這是最直接的關系。
4. 西游記中詩詞有什么作用(舉例子)
《西游記》里詩詞大致可分為四類:寫景詩詞、描人詩詞、敘戰詩詞和傳佛詩詞。
一、寫景詩詞 作為一部虛幻故事,勢必有許多虛幻景物的描寫。而既為虛幻,故此書之中的詩詞,比常尋常寫景詩詞少了許多現實的約束。
這便更便于作者的發揮。二、描人詩詞 《西游記》作為一部小說,那么對人物形象的描寫是至關重要的。
吳承恩除了通過故事的情節刻畫出許多栩栩如生形象深刻的人物,同時也應用了大量的詩詞來描述。 當然,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說書者口頭上的炫耀引人而準備的。
但是我們今天仔細地看,便會發現他描寫人物形象的詩詞,也有它自身不可估量的價值。三、敘戰詩詞 此書之中,有許多戰斗場面的描寫也是選擇詩歌的方式來表達的。
也就是說,這些詩詞其實是敘事詩,但描寫戰爭,故稱其為敘戰詩詞。同類詩歌的典型應該算是《荷馬史詩》。
此書中的敘戰詩詞,用詞夸張豪放,暢意飛揚,是唐宋詩人無法比擬的。 四、傳佛詩詞 在宋朝中后期,有幾個詞人常愛參佛理道,像蘇軾。
進入元朝之后,由于政治上騙于亂,功名渺茫,漢朝人便有許多人有遁世的思想。這些從元曲之中能夠看到影子。
5. 西游記詩詞大全
天意未寧】此詩用虛實結合的方式,把本身并不存在的天庭描述得形象生動,仿佛真有一個天庭。
南天門“碧沉沉,琉璃造就;明幌幌,寶玉妝成”對仗工整,純樸之詞描述堂皇之境。關于水簾洞的描寫如:一派白虹起,千尋雪浪飛;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依。
冷氣分青嶂,馀流潤翠微;潺湲名瀑布,真似掛簾帷。又:翠蘚堆藍,白云浮玉,光搖片片煙霞。
虛窗靜室,滑凳板生花。乳窟龍珠倚掛,縈回滿地奇葩。
鍋灶傍崖存火跡,樽罍靠案見肴渣。石座石床真可愛,石盆石碗更堪夸。
又見那一竿兩竿修竹,三點五點梅花。幾樹青松常帶雨,渾然像個人家。
【第一回: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其中美麗,讀者自賞。當然,關于西行路上的景物:村落、樹林、彩霞、夕照、寺院、皇宮……個個精彩絕倫,引人入勝。
引一首寫秋的詩如下:楓葉滿山紅,黃花耐晚風。老蟬吟漸懶,愁蟋思無窮。
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彈叢。可憐數行雁,點點遠排空。
【第二十三回:三藏不忘本 四圣試禪心】“楓葉滿山紅”道出時在金秋,菊花在晚風中搖曳,遠行路上,蟬聲“嗤嗤”“吟漸懶”,其中似乎有點點愁緒,思家?戀國?唐三藏或許正想起唐王的話“寧要家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果然“思無窮”。“荷破青绔扇,橙香金彈叢”兩句最好,十個字,便把秋之“殺”與“喜”皆道出來,一面是“荷破”,便是殘敗之象。
古時,秋天是邢官行刑的時候,從四時看,秋為陰;秋又是戰爭的象征,從五行看,秋季屬金。歐陽修道“天地之義氣,常以蕭殺而為心”。
另一面是“橙香”,道出秋的另一面特征。所謂“春花秋實”,秋天正是收獲的季節,故詩人用一“金”字,盡述其中喜意。
尾聯二句“可憐數行雁,點點遠排空”表述全詩的感情基調:無論秋天的果實帶給人們多么大的喜悅,畢竟西行路上,前途茫茫,不知何時返故鄉。唐和尚看到雁歸,正中思鄉之情懷。
吳承恩有另一經典之作,則是其寫雪的:彤云密布,慘霧重浸。彤云密布,朔風凜凜號空;慘霧重浸,大雪紛紛蓋地。
真個是六出花,片片飛瓊;千林樹,株株帶玉。須臾積粉,頃刻成鹽。
白鸚歌失素,皓鶴羽毛同。平添吳楚千江水,壓倒東南幾樹梅。
卻便似戰退玉龍三百萬,果然如敗鱗殘甲滿天飛。那里得東郭履,袁安臥,孫康映讀;更不見子猷舟,王恭幣,蘇武餐氈。
但只是幾家村舍如銀砌,萬里江山似玉團。好雪!柳絮漫橋,梨花蓋舍。
柳絮漫橋,橋邊漁叟掛蓑衣;梨花蓋舍,舍下野翁煨榾柮。客子難沽酒,蒼頭苦覓梅。
灑灑瀟瀟裁蝶翹,飄飄蕩蕩剪鵝衣。團團滾滾隨風勢,迭迭層層道路迷。
陣陣寒威穿小幕,颼颼冷氣透幽幃。豐年祥瑞從天降,堪賀人間好事宜。
【第四十八回: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其中用詞十分華麗而精確,“六出花,片片飛瓊;千林樹,株株帶玉”、“須臾積粉,頃刻成鹽”、“白鸚歌失素,皓鶴羽毛同。平添吳楚千江水,壓倒東南幾樹梅。
卻便似戰退玉龍三百萬,果然如敗鱗殘甲滿天飛”,應用夸張的比喻,虛實結合,形象而生動,將大雪滿天飛的景色描寫得活靈活現,使人如身臨其境。同時也大量用典:“東郭履”、“袁安臥”、“孫康映讀”、“子猷舟”、“王恭幣”、“蘇武餐氈”,把詩歌有限的容量擴充到無限的空間。
另一首描寫一幅畫的詞也是我十分推崇的:七賢過關,寒江獨釣,迭嶂層巒團雪景;蘇武餐氈,折梅逢使,瓊林玉樹寫寒文。說不盡那家近水亭魚易買,雪迷山徑酒難沽。
真個可堪容膝處,算來何用訪蓬壺?不細品論,相信讀者也會很喜歡的。這樣的詩詞在《西游記》全書之中隨處可見,我們在享受其中精彩的故事情節的同時,也不得不贊嘆于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手法!二、描人詩詞《西游記》作為一部小說,那么對人物形象的描寫是至關重要的。
吳承恩除了通過故事的情節刻畫出許多栩栩如生形象深刻的人物,同時也應用了大量的詩詞來描述。當然,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為說書者口頭上的炫耀引人而準備的。
但是我們今天仔細地看,便會發現他描寫人物形象的詩詞,也有它自身不可估量的價值。單說吳承恩對妖神鬼怪幻化的美貌的描寫。
西天路上,眾神欲試探師徒四人拜佛求經的誠意,幻化出四個美人,吳承恩在這里對四人做了仔細的描述:妖嬈傾國色,窈窕動人心。花鈿顯現多嬌態,繡帶飄飖迥絕塵。
半含笑處櫻桃綻,緩步行時蘭麝噴。滿頭珠翠,顫巍巍無數寶釵簪;遍體幽香,嬌滴滴有花金縷細。
說甚么楚娃美貌,西子嬌容?真個是九天仙女從天降,月里嫦娥出廣寒!因為“傾國色”,所以“動人心”。究竟是怎樣的美貌呢?接下來說“多嬌態”、“迥絕塵”便知婀娜多姿清洗脫俗,就這樣已經惹人憐愛了。
吳承恩見好不收,放縱輕舟千里馳,“ 滿頭珠翠,顫巍巍無數寶釵簪;遍體幽香,嬌滴滴有花金縷細”,便讓你不得不愛。凡人如此,何況八戒?白骨精先前也變美女:冰肌藏玉骨,衫領露酥胸。
柳眉積翠黛,杏眼閃銀星。月樣容儀俏,天然性格清。
體似燕藏柳,聲如鶯囀林。半放海棠籠曉日,才開芍藥弄春晴。
這是描寫一個打扮勾人有不軌企圖的妖精,所以她“露酥胸”。而蜘蛛精姐妹們則不同了,她們既得唐僧,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