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篇詩詞鑒賞課的聽后感
丑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得愁滋味, 欲說還休,欲說還休, 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是辛棄疾被彈劾去職、閑居帶湖時所作的一首詞。
他在帶湖居住期間,閑游于博山道中,卻無心賞玩當地風光。眼看國事日非,自己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題了這首詞。
在這首詞中,作者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個“愁”字 ,以此作為貫串全篇的線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淺意深,令人玩味無窮。 詞的上片,著重回憶少年時代自己不知愁苦。
少年時代,風華正茂,涉世不深,樂觀自信,對于人們常說的“愁”還缺乏真切的體驗。首句“少年不識愁滋味 ”,乃是上片的核心。
我們知道,辛棄疾生長在中原淪陷區。青少年時代的他,不僅親歷了人民的苦難,親見了金人的兇殘,同時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爭精神的鼓舞。
他不僅自己有抗金復國的膽識和才略,而且認為中原是可以收復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趕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為“愁 ”,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發一點所謂“愁情 ”,他是“愛上層樓”,無愁找愁。
作者連用兩個“愛上層樓”,這一疊句的運用,避開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帶起了下文。前一個“愛上層樓”,同首句構成因果復句,意謂作者年輕時根本不懂什么是憂愁,所以喜歡登樓賞玩。
后一個“愛上層樓 ”,又同下面“為賦新詞強說愁”結成因果關系 ,即因為愛上高樓而觸發詩興,在當時“不識愁滋味”的情況下,也要勉強說些“愁悶”之類的話。這一疊句的運用,把兩個不同的層次聯系起來,上片“不知愁”這一思想表達得十分完整。
詞的下片,著重寫自己現在知愁。作者處處注意同上片進行對比,表現自己隨著年歲的增長,處世閱歷漸深,對于這個“愁”字有了真切的體驗。
作者懷著捐軀報國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與南宋政權同心協力,共建恢復大業 。誰知,南宋政權對他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他不僅報國無門,而且還落得被削職閑居的境地,“一腔忠憤,無處發泄”,其心中的愁悶痛楚可以想見。
“而今識盡愁滋味”,這里的“盡”字,是極有概括力的,它包含著作者許多復雜的感受,從而完成了整篇詞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轉折。接著,作者又連用兩句“ 欲說還休”,仍然采用疊句形式,在結構用法上也與上片互為呼應 。
這兩句“欲說還休”包含有兩層不同的意思。前句緊承上句的“盡”字而來,人們在實際生活中,喜怒哀樂等各種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極度的高興轉而潛生悲涼,深沉的憂愁翻作自我調侃。
作者過去無愁而硬要說愁,如今卻愁到極點而無話可說。后一個“欲說還休 ”則是緊連下文。
因為,作者胸中的憂愁不是個人的離愁別緒,而是憂國傷時之愁。而在當時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況下,抒發這種憂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說,只得轉而言天氣,“天涼好個秋”。
這句結尾表面形似輕脫,實則十分含蓄,充分表達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棄疾的這首詞,通過“少年 ”、“而今”,無愁、有愁的對比 ,表現了他受壓抑排擠 、報國無門的痛苦,是對南宋統治集團的諷刺和不滿。
在藝術手法上,“少年”是賓,“而今”是主,以昔襯今,以有寫無,以無寫有,寫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強調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他這首詞外表雖則婉約,而骨子里卻是包含著憂郁、沉悶 不滿的情緒。
……用“卻道天涼好個秋”這樣一句閑淡的話,來結束全篇,用這樣一句 閑淡話來寫自己胸中的悲憤,也是一種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語言來表達,有時更耐人尋味。
張碧波《辛棄疾詞選讀》:這首詞寫得委婉蘊藉,含而不露,別具一格。 南鄉子 年代:【宋】 作者:【黃庭堅】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
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
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發簪花不解愁。 這首詞是作者的一首絕筆詞。
詞中對自己一生經歷的風雨坎坷,表達了無限深沉的感慨,對功名富貴予以鄙棄,抒發了縱酒頹放、笑傲人世的曠達之情。 詞的開頭兩句就描繪了一組對立的形象:諸將在侃侃而談,議論立功封侯,而自己卻悄然獨立,和著笛聲,倚樓長歌。
對比何等鮮明,大有“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楚辭·漁父》)的意味。 在封建社會中,封侯顯貴歷來是人生追求的目標,但在作者眼中,這一切都只是夢幻一場,所以他此時只在一邊冷眼旁觀,沉醉在音樂之中。
這一組對比用反差強烈的色調進行描繪,互為反襯,突出了詞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詞借助笛聲與歌聲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悠長深遠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蘊含于這不言之中,自有一種韻外之致,味外之旨 。
“吹笛倚樓”用唐趙嘏《長安秋望》詩中的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正切本詞寫重九登高遠望之意。 “萬事盡隨風雨去 ,休休,戲馬臺南金絡頭。”
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榮辱,都淹沒在時光流逝的波濤中。“休休”,算了吧,還有什么可說呢!即使是象宋武帝劉裕在彭城戲馬臺歡宴重陽的。
2. 【如何鑒賞宋詞】
第一個方面,我們欣賞宋詞就要欣賞宋詞的意境美,從領略、把握宋詞的意境入手,這樣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詞那種深邃的、優美的境界,那種優美的藝術魅力.意境美是宋詞所追求的最高的藝術標準,也是欣賞宋詞首先應當注意的.欣賞宋詞的第二個切入點,應該是語言美.因為宋詞也是語言的藝術,是最精粹的、最精練的語言,是最美的語言.宋詞欣賞的第三個切入點就是形式美.宋詞是最講究形式的,在長期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各種規律、各種體制,再結合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使得宋詞在形式上具有一種音樂美和建筑美,宋詞讀起來很好聽,抑揚頓挫;也有一種建筑美,宋詞很規整、很整齊,就像我們現在蓋的樓房一樣,上上下下都是方的。
3. 20首唐詩宋詞加賞析,原文50字左右,賞析300字左右
1.苦澀的求學路還很長,但我不會寂寞;因為我滿懷母親與大山的期望,因為我的心中有個永不會落下的太陽——母親,大山! ——《招招手,豆角般的月兒》 山東淄博市一考生 2.今夜,星光燦爛!浩瀚的天際中劃過一顆流星,我默默地許下一個心愿,愿世界永遠和平! ——《今夜星光燦爛》 江西考生 3.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是否發現心靈已粘滿塵埃?那么用友善把心注滿,用愛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你就會發現世界依然美麗如昔! ——《用友善把心注滿》 河南考生 4. 每個人都可能面臨機會。
有的人能把握機會,取得成功,有的人卻只能對機會望而興嘆,因為機會只垂青有準備充分的人。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逆境對于強者來說,是邁向高一級臺階的墊腳石,是駛向萬里征途的加油站,是大海上乘風破浪航船的強勁風帆。 ——《逆境造就成功》 河北考生 5.書之聲悠遠,書之聲激昂,書之聲清脆,書之聲涵蓋了千古。
——《書之聲》 江蘇南通考生 6. 笛聲清越,蕭聲深沉,古琴丁冬,琵琶瑟瑟,這些絲竹之音,吹之撫之,皆使人沉醉,卻都比不上書之聲。 ——《書之聲》 江蘇南通考生 7.從不怨自己沒有動人的容顏,從不怨自己沒有婉轉的歌喉,從不怨自己沒有婀娜的舞姿……從來不怨什么,而是一直對自己說,即使沒有這些,我也是一顆美麗的星。
——《我也是一顆美麗的星》 湖南懷化考生 8.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不是不可能。才高八斗、學富五車不是不可能。
只要你做了,面對著世間萬象,請你不要輕易說不可能。 ——《1+1=?》 福建南平考生 9.我為書而醉,醉在那書卷的馨香里;書如酒般讓人沉醉,而我愿意一生守望。
——《醉在書卷飄香里》 廣東深圳考生 10.自然像一道無比絢爛的彩虹,生活像一杯濃郁可口的咖啡;自然像一枝悠揚婉轉的樂曲,生活像一片蔚藍浩瀚的大海。不管生活是酸,是甜,是苦還是咸,看一看美麗的自然,我的生活邊充滿了情趣。
——《我美麗,因為我熱愛自然》 湖南長沙考生 11.交往的條件是真心,而真心卻需要長時間才體現出來,但真心交往的,就是你真正的朋友。 ——《關于交往條件的實驗報告》 成都考生 12.交往能使你的心理不斷完善、進步;交往能使你擁有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感到快樂;交往還能使你學會許多知識,彌補自己不足。
——《交往說明書》 成都考生 13.雪花隨著時間降落了有融化;玫瑰伴著時間綻開了又凋謝,凋謝了又綻放;而不同時間里的人,他的思想又會怎么樣呢?是否也會變換?…… ——《浸在“贊”海中的樹》 湖北宜昌考生 14.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不要自我設限,超越你的心理高度。每天高聲對自己說:“我是最棒的!” ——《成功的告白》云南考生 15.心平氣和待人,是醉人的馨香,更是豁達的胸襟與氣度,是對生活理解和感悟。
——《馨香醉人》 甘肅蘭州考生 16. 生命, 總是美好的。不是因為苦惱太多,而是我們不懂得生活;不是因為幸福太少,而是我們不懂得把握。
——《我需要的生命》 遼寧大連考生 17.小鳥為燦爛的陽光歌唱,綠葉為拂過的春風歌唱,大海為蔚藍的天空歌唱。那些動人的音符串起了支支旋律,飛進我的心里,讓我也想唱首歌。
——《我想唱首歌》 上海考生 18. 同一輪太陽,不同的角色,落日的余輝總是使人安靜,它給人歷決不僅僅是溫暖和光輝,它使人踏實,使人奮起,使人滿足,新一輪初生的太陽與永遠燦爛不朽的太陽總是同一輪太陽,朋友,和不感受一下落日帶給你的光輝? ——《日暮里的歌聲》 深圳考生 19.在現實生活中,使我感動的事實在太多了。但我不為一件漂亮的衣服所感動,不為能住上豪華的新房子所感動,不為金錢所感動,不為名利所感動……能感動我的只有世間那點點滴滴的真情。
——《點滴真情令我感動》 河北考生 20 。沒有的大獎的喜悅,沒有當明星的榮耀,平平凡凡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使我讀懂了人生這本書,真正體會到人間的真情,正是一次次的感動,使我走向了成熟,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點滴真情另我感動》 河北考生 21.堅強的人值得喝彩。同時我們心里也會有這樣的想法:我也要做一個堅強的人,贏得別人的喝彩! ——《喝彩》 北京考生 22.鼓勵,是學海中劈波斬浪的漿;鼓勵,是人生中相互依持的拐杖;總在洶涌波濤中給予你無窮力量,總在低谷中增強你的自信! ——《“鼓勵”自傳》 江蘇考生 23. 海,給了魚兒一片蔚藍的天空,魚兒,也給了海一片生機;大地,給了樹木成長的潤土,樹,也反贈給大地一片陰涼;天空,給了鳥兒們自由翱翔的天堂,鳥兒,也賦予天空一片快樂。
——《無語》 20004江蘇常州考生 24.如果你還在遙望藍天等待著青云直上,那么就請你低下頭來,為自己成功的路上鋪設一條平凡的助跑線,并請記住只有厚積才能薄發。 ——《厚積才能薄發》2005陜西考生 25陽光總在風雨后,不管失敗還是痛苦,我們如果能快樂地笑一笑,高歌生活多么好,藍天白云多么美,那我們就會獲得微笑的幸福,甚至能擁有金燦燦的碩果。
朋友快快亮出你的笑容吧。 ——《微笑的魅力》 2005湖南考生 26.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每個人降生在世上。
4. 【求詩歌鑒賞500字的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誰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這首詩寫鄉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因聞笛聲而感發.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起句即從笛聲落筆.已經是深夜,詩人難于成寐,忽而傳來幾縷斷續的笛聲.這笛聲立刻觸動詩人的羈旅情懷.詩人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暗”字為一句關鍵.注家多忽略這個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說:“……‘誰家’、‘暗飛聲’,寫出‘聞’時的精神狀態,先聽到飛聲,蹤跡它的來處,卻不知何人所吹,從何而來,所以說是暗中飛出.”(《唐人七絕詩淺釋》)為一種理解.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這里“暗”字有多重意蘊.主要是說笛聲暗送,似乎專意飛來給在外作客的人聽,以動其離愁別恨.全句表現出一種難于為懷的心緒,以主觀寫客觀.此外,“暗”也有斷續、隱約之意,這與詩的情境是一致的.“誰家”,意即不知誰家,“誰”與“暗”照應.第二句著意渲染笛聲,說它“散入春風”,“滿洛城”,仿佛無處不在,無處不聞.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勻、遍布.笛聲“散入春風”,隨著春風傳到各處,無東無西,無南無北.即為“滿洛城”的“滿”字預設地步;“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密合無間,同時寫出其城之靜,表達詩人的思鄉心切.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折楊柳》曲傷離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大約都是據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思.一般說,久居他鄉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在春秋季節,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李白的風格特點,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5. 求20首宋詞鑒賞,字數大約在200字左右
1. 菩薩蠻 金陵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辛棄疾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山鷗,一身都是愁。 這首詞寫于淳熙元年(1174年)的春季,當時,辛棄疾任江東撫司參議官,是江東留守葉衡的部屬。
葉衡對辛棄疾頗為器重,后來他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立即推薦稼軒為“倉部郎官”。寫此詞時,葉衡尚未作“丞相”,題目云“為葉丞相賦”,是后來追加的。
開篇即用擬人手法,說“青山”想和“高人”說話,“聯翩戰馬來無數”,是說“青山”心情迫切,象千軍萬馬一樣接連不斷地向人跑來。山頭的云霧飛跑,看去似乎是山在跑,稼軒造句,堪稱奇絕。
“細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這兩句說,山間云霧在徘徊,(人)盼望降雨卻始終沒有盼來。
這里描寫山間煙云滾滾,山雨欲來的情景,但雨沒有盼到,他不免失望。這里顯然是借“青山”、“煙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詞人壯志未酬,盼望與志同道合的“高人”共商國事,希望抗戰高潮到來……這一切最終并未實現,他不免悵然若有所失。 下片緊承上片,集中寫“愁”。
“人言頭上發,總向愁中白。”這兩句大意說,人們都說頭發是因為憂愁而變白的。
可以想見,詞人因憂愁國事,此時頭發可能白了不少,雖然他這一年不過三十五歲。“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結尾兩句,詼諧有趣,而寓意頗深。他看到那滿山雪白的沙鷗,由白發象征“愁”,想到沙鷗“一身都是愁”,乃至拍手嘲笑,這或者有“以五十步笑百步”之嫌。
事實上當抗戰低潮之際,有些人對國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絕望,而辛棄疾對敵斗爭的信心始終并未泯滅,這就難怪他嘲笑那“一身都是愁”的沙鷗了。 本詞設喻巧妙,想象奇特,寫“青山”、“煙雨”有雄奇的色彩和奔騰的氣勢。
作者深沉的思想、胸中的抱負和憤懣,都在寫景中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2. 蝶戀花 月下醉書雨巖石浪 辛棄疾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
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弦斷知音少。冉冉年華吾自老,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
這首小令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約寫于公元1203年。其時正當他南歸后第三次出仕前,賦閑居住在江西鉛山的瓢泉。
這一帶的山山水水,特別是“雨巖”的風景,深深打動了他,因此他的筆下不乏對大自然的種種描繪,數量不算太多,但氣象萬千,別具一種情趣和境界。 寫作本詞的時候,辛棄疾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但仍壯心不已,希冀早年就立下的統一祖國的宏偉理想得已實現。
此時他的好友陳亮已經去世,朱熹也在“慶元黨禁”事件中喪生,稼軒深感知音難覓,再也遇不到陳、朱那樣的好友了,不免感慨萬端。小令在描寫“雨巖”景物的同時,寄情于山水,抒發了這種思想感情。
“九畹芳菲蘭佩好,空谷無人,自怨蛾眉巧。”“畹”,古代土地面積單位,三十畝為一畹。
首句化用屈原“余既滋蘭之九畹兮”(《離騷》)句意,說明蘭花怒放,絢麗多采,但“空谷無人”,也就只能自艾自怨了。“寶瑟泠泠千古調,朱絲弦斷知音少。”
“泠泠”,聲音清脆。這兩句說,“寶瑟”縱使彈使彈奏出清脆悅耳的古典名曲,但也難覓“知音”,實際上是詞人自嘆陳亮、朱熹過世之后,很難找到知心朋友,因此心情孤寂苦悶。
過片之后,進一步抒發遲暮傷感之情,與上片緊密聯系,不可分割。“冉冉年華吾自老”,“冉冉”,慢慢地。
作者自嘆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老了,“何處尋芳草?”“芳草”與上片的“知音”相呼應,意思相同,這樣就使全詞的思路貫串一氣,意境也更覺深遠。“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曉”,“累”,本指繩索;“石龍”,指石龍風,是一種打頭迎風,如颶風之類,宋孝武帝《丁督護歌》云:“愿作石龍風,四面斷行旅。”
稼軒反其意而用之,感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到處碰壁,特別是他恢復故國的理想不得實現,他的一言一行無不受到阻礙,更使他覺得如同碰上了打頭逆風。結尾兩句,以含蓄委婉的手法,述說人世道路曲折艱難,詞人郁結胸中的憤懣不得發泄,哀惋欲絕。
本詞在看似平淡的景物勾勒中寓有深意。全詞又多用象征手法,抒寫自己難覓志同道合的伙伴、壯志未酬的深沉感情。
有意境蘊藉含蓄,意近而旨遠的特色。( 3. 憶王孫 秋江送別,集古句。
辛棄疾 登山臨水送將歸。悲莫悲兮生別離。
不用登臨怨落暉。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飛。 集古人句是一種再創造。
不同或同一古人作品中的句子,碎玉零瓊集成一首詩詞,不但要結構妥貼風格統一內容有新意,還要音節瀏亮瑯瑯上口回腸蕩氣。這首《憶王孫》,表現空寞寥廓與天地秋江同在的莫可解脫的永恒悲哀,非僅別離而已。
五句皆有出處,從《楚辭》到唐宋,可見所歸納是傳統的共同悲哀。所集非隨手拈來,因才高不覺鍛煉貫串之跡。
《楚辭·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憭栗兮若在遠行,登山臨水兮送將歸。”
首句隱括《秋聲賦》全部內容。《楚辭·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是第二句包括與悲哀對應的歡樂。“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怨落暉。”
(《九日。
6. 宋詞10首并加以賞析
往下看看!!字數超了 菩薩蠻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王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今屬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時供奉翰林。后賜金放還,漫游各地。
安史亂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敗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其 詩與杜甫并為唐一代之冠,享譽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載其詞。《尊前集》 收錄“李白詞”十二首,然頗多偽托。
【注釋】 ①近水楊寧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唐玄宗時傳入中國,列于教坊曲。變調,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
【品評】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學《湘山野錄》、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都載有傳為李白所作的這首《菩薩蠻》。黃^誑《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且將此詞推為“百代詞典之祖”。
然自明胡應麟以來,不斷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這場爭議至今仍繼續。
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景。
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煙如織”是說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參看。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
“暝色”兩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
“宿鳥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 滯留他鄉,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
庚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
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
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
可見南宋初這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 漁歌子①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
③ 青箬笠,④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
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
后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
著書亦名《玄真子》。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
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
雙調,五十字,仄韻。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 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品評】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
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此詞吟成后,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
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镢魚肥。
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憶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②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 ,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陜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
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注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
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