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愁情"的宋詞唐詩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會首明月中。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釵頭鳳
陸游
紅酥手,黃滕酒,滿城春色宮墻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
春如舊,人空瘦,淚痕紅浥鮫綃透。桃花落,閑池閣,山盟雖在,錦書難托。莫,莫,莫!
聲聲慢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 誰能談談李煜詞中的愁情
李煜詞中的愁情李煜的個性、氣質、信仰、追求以及登帝后所必須面對的現實和擔當的責任更加劇了其生命意識的悲劇色彩,并隨之滲透到他的詞作中。
對于憂患,徐復觀先生曾指出,憂患是因當事者發現了得失成敗與自身行為的密切關系,及當事者在行為上所應負的責任。 憂患正是這種責任感下要以己力突破困難而尚未突破時的心理狀態。
所以憂患意識乃是人類精神開始直接對事物發生責任感的表現,也即精神上開始人的自覺的表現。而中國的知識分子自古就有學而終為治國安家平天下的濟世宏愿。
因而對自身(“小我”)的關注就相對淡漠,而更強調追求實現國家民族的宏大偉業(也即“大我”)。 這種對國家民族的責任感增強的自覺與未能真正參與其中去實現理想的巨大的心理落差又進一步加劇了其憂患心理。
縱觀中國文化思想史,憂患意識幾乎代表了中國圣哲志士的共同心理,并逐漸積淀為中國知識分子特有的道德意識和文化情結。正可謂憂患的心態始終“籠罩著中國思想者,彌漫了整個中國文化史。
”李后主作為其中的個體自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又因其獨特的地位,即作為一國的領袖人物,他所擔當的重任要求他時刻以國家黎民為己任,而對他自身的個性而言,這種太過沉重的擔當無疑又是超負荷的。這就決定了他矛盾彷徨、憂郁愁的思想情態,而詞則成為他用以宣泄寄托這種情緒的最佳載體。
論述后主詞中的愁與憂患,人們大多只看到了后期(亡國后)而常常忽略了前期的作品。其實,這一意識在李的前后期作品中都可以尋覓到。
但眾多的詞學理論家習慣將李煜的生平分為兩個(亡國前后)或三個時期(從其出生公元937——961年即位;962——975年,即從即位到其39歲亡國降宋;976——978年亡國入宋至去世。 )(P369)由此,便將后主詞的寫作時間作了一個主觀的假設推定,即凡是表現悲愁哀苦主題的便被冠以李煜亡國后所作,而將那些描寫宮廷生活、少女傷懷等內容的作品一概視作李煜前期的作品,即亡國前的作品,甚而由此得出,他前期的作品表現的是帝王奢侈糜爛的生活,大多格調不高;而亡國之后的作品由于受生活的影響,國破家亡的重創,思想有了較大的轉變,體現了高超的藝術技巧和深刻的思想主題。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對李煜生平進行分期,再在這一分期的基礎上對其作品進行研究,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其一,通過這樣的分期能夠使研究者和一般讀者從宏觀上對后主詞作有一個清晰的脈絡;其二,便于凸現不同時期,后主不同的思想情態以及對其創作的影響;其三,通過分期還能相對完整地構架一個研究體系,從而使以后的研究能夠在這樣的框架下順利展開,能夠將復雜,凌亂的問題系統化簡略化,更便于研究。
但是,這樣的分期和研究也存有一些有待探討的問題。例如,因為有了這樣的分期概念,容易給研究造成一種思維定勢。
用作品內容去還原寫作時間,或者用寫作時間去解讀作品。這樣必然會縮小作品的闡釋空間,甚而遮蔽住作品的思想意義。
以下作一簡要分析。以作者的身世閱歷及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來研究作品,作為一種研究考證方法原本并無大錯,但是若將一些主觀的推定當作客觀的前提,再在這個前提下去作出分析判斷,必然會帶來對作者和作品的誤讀。
舉個簡單的例子:“1 9=10”于是因為要得到“10”這一結果就認為必然是“1 9”,而想不到“2 8”,“6 4”等,這不是很違反邏輯的嗎?詞學研究尤其不能這樣。詞作為文學藝術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理應有更加廣闊自由的意義闡釋空間。
而在李詞中,若將那些明白無誤的詞看作是亡國后所作,也許有較大的合理性,也符合后主在特定時期的思想狀態。 如: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望江南?多少恨》)多少淚,斷臉復橫頤。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望江南?多少淚》)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些詞作文字明白,意蘊顯露,無多少隱晦之處,可謂“亡國之音哀以思也!”,將其歸為亡國后的作品,符合常理。 而另一些詞卻不盡然,但因為詞學研究者心中早有了975年南唐滅亡,后主被俘入宋這樣一個既定事實,因而便將一部分意含模糊,可闡釋空間相對較大較寬的詞也歸為南唐滅亡后所作。
如: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行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鎖已沈埋,壯氣蒿萊。晚涼天靜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浪淘沙》)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 燭殘漏斷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夢里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烏夜啼?昨夜風兼雨》)從以上所引詞作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詞中都毫無疑問地貫穿了“愁”“悲”哀怨的情結,并在詞中用凋謝的“林花”,悲颯的“秋風”,即將燃盡的“殘燭”以及“醉酒。
3. 古詩詞中抒發愁情的名句有哪些
1.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
2.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3.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4.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5.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6.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7.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8.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9. 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10.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11.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12.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13.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OK了
望采納!!
4. 古典詩詞中表達愁緒的幾種常見意象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國詩詞中表達愁緒的意象稍作整理,認為有以下的幾種常見途徑。
一、利用諧音表達愁情1、字音諧音:主要利用意象詞語與表達情緒詞語的諧音雙關,暗示愁情。A、柳者,留也。
其實,柳本身并不帶有任何感情色彩,但在別離文學作家的筆下,它卻總是那樣多情。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首開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叫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閨怨》中的少婦也許是在后悔自己沒“留”住夫婿,而讓自己獨品寂寞之苦;“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隋無名氏在詩句中借柳表達對行役繁重的怨恨;“花信來時,恨無人似花依舊。
又成春瘦,折斷門前柳。”晏幾道的《點絳唇》詞中縈繞著對“似花依舊”故人的思念。
人們送別折柳寫柳,這是因為“柳枝依依”,含情脈脈,“條條有情”的緣故。古人取其義表示眷戀不舍,以柳相留。
5. 論文 淺論李清照詞中的凄清孤寂情懷
在詞人濟濟的宋代,李清照之詞總是被世人取與蘇軾及辛棄疾相提并論。
有人稱她為宋詞婉約之宗,更有人說李清照是北宋第一大詞人,盡管其名氣言過其實,但在中國文學史上,李清照已經與偉大的騷人屈原,詩人陶潛,杜甫并論不朽了。她不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品與作品,已經與世界永存了。
她的創作集《漱玉詞》,不過二十余首,但首首都是精金粹玉之作。 李清照一生坎坷不平,飄泊無定。
她曾經沉浮塵世之情海,得失盡是淚,又歷經國家政權更迭。所以她的作品與其人生經歷無不休息相關,在表現塵世之悲歡離合所突顯的人的感情也有輕重。
她出生于貴族家庭,其父母能文善詞。她十八歲便脫離了她的處女時代,和趙明誠結為連理,這算是她一生生活中最美滿的時代,由她的詞“絳綃薄,水肌瑩,雪膩酥香,笑語檀郎,今夜紗幬枕簟涼”(《采桑子》)“繡幕芙蓉一笑間,斜偎寶鴨依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綄溪紗》)等等,這樣的描寫,總算能夠深深地烘托出少女的情致和心緒,這樣的生活,總算是人生最美滿的了。 但是青春的年華,是這般容易消逝的,甜蜜的生涯,已成為過往的回憶了。
當李清照四十六歲時,明誠為其母奔喪到金陵,獨剩她一個渡過孤寂的生活。后來金人又陷青州,明誠病死他鄉,家仇國恨染其一身。
從此李清照便變成了以悲痛聊渡余生的老婦人了。其后期之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般深沉地為她自己喝一首悲傷的晚歌。
縱觀作為一代詞宗李清照的一生,她前半生為喜,后半后為悲,像一條分水嶺被劃得清晰如水。她的詞也應以她南渡人生的這條軌跡為界,分為前后二期,這樣我們就更能清晰地看到李清照的抒情詞里表現的各種抒情主人公形象。
她前期人生得意,其詞里的人物多有浪漫之情,且樂觀向上,熱烈。多是寫在少女少婦的閏閣及愛情生活。
后半期失意,其詞里人物也多半是帶著沉重的鄉愁與破敗之感。多抒寫對國陷家亡的傷感之情及個人與社會的水火不容。
把作者及詞里人物和當時動蕩的社會相聯系,我們在分析李詞里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便具有了社會價值及審美意義了。 第一 其抒情詞表現了少女真實和熱烈的情感和那種熱愛生活及大自然,大膽追求愛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活躍的生活,正是作家進行創作的源泉。在宋代詞壇,有許多作者是無病呻吟,但李清照卻難能可貴地抵擋這般呻吟之風,大膽而真實地表現生活。
她的詞有其獨特之處,最突出一點是她能夠直抒胸臆,寫真情實感,而在寫真情實感的時候,又掌握了高度的語言技巧,寫得淋漓盡致,卻又不是一瀉無余。她的作品字里行間包含著生動的形象,這種藝術力量,不是靠夸張,也不是靠鋪陳,而是靠邊白描的筆法,達到了一種自然的境界。
她雖出“名門閏女”但終有屬于她的少女生活和情懷,所以在她的詞里年少時代,她詞里總活躍著少女活躍的激情,青春的歡娛,生活的高潮這幾類形象。有如以下一詞: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如夢令》) 李清照的這首《如夢令》寫女主人早上起身后的一個生活片斷,起二句是對昨夜情事的追憶。
雖然這一夜,詞人傾聽不斷放耳的風聲,雨聲,感受著大自然的變化,睡得并不安穩。何況,她還未“消殘酒”呢。
所謂“濃睡”不過是為了烘托經過一夜后的鮮明對比,以點出變化的突然。實際上欣欣然生氣勃勃,以及受惜芳華的多情性格。
這首詞前四句化用孟浩然“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春曉)詩意,更通過女主人公與卷簾侍女的一問一答,暗示出這個抒情形象惜春而又不傷春的內心感受。
在這一個層次上,作者曲折委婉地表現了主人公這一豐富細膩的內心變化。首先詞人整夜都在為這場風雨所引起的節物變化而擔憂,所以,她一早起來,不顧殘酒未消,便迫不及待地向侍女發問。
這里,詞里的內容純用虛筆,僅從侍女的回答才能得知,這種寫法,與其說是為了句調安排的需要,不如說是為了反映主人公特定的心情。因為,在一夜的輾轉中,她有著太多的夢想,如果直說不僅詞中包容不下,而且也會沖淡心靈活動的濃度。
因此,作者雖未寫出問的內容,實際上卻似虛而實,更加逼真地反映出她的迫切的焦慮。然而,對于女主人的這種心情,侍女的反應卻是很平淡的。
她認為“海堂棠仍舊”而一切都沒有什么變化。這一對比,表現了兩個人物對外界事物的不同感受和感情傾向。
前人曾指出這首詞短而曲折的藝術特征。《廖園詩評》云:一問極有情,答以“仍舊”答得極淡。
跌出“知否”二句來,而“綠肥紅瘦”無限凄婉,卻妙在含蓄。短幅中含有無數曲折,自是圣于詞者。
歷來批評家評李清照此詞,也多指出“綠肥紅瘦”一句,加以贊揚。胡仔說“此語甚新。”
可見,李清照是通過細致的觀察來傳達詞中主人公豐富而敏感驛動的心理世界的!從而能使一個充滿著靈氣的抒情形象頓時躍于紙上! 出色的藝術家,最善于捕捉一瞬間的生活情景,并使之具有永恒的藝術生命。我們這樣說,人們一定立即想到優秀的攝影師,因為攝影師的創作往往是剎那間完成的。
這當然不錯,然而,詞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