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端午節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
端午節,是集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由來于上古先民擇“飛龍在天”吉日拜祭龍祖、祈福納祥、辟邪攘災。習俗主要有賽龍舟、祭龍、采草藥、掛艾草、打午時水、洗草藥水、拜神祭祖、浸龍舟水、吃龍舟飯、吃粽子、放紙龍、放紙鳶、拴五色絲線、佩香囊等等。扒龍舟活動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端午食粽之習俗,自古以來在中國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2、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3、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于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4、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習俗之一。香囊內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6、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的傳統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后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
7、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8、采藥
采藥是古老的端午節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也是最為合適的制藥時間。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二“合諸藥”條引《瑣碎錄》“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臘日、除日前三日合藥,可久不歇氣味”,是說端午時所合之藥的藥效會保持很久。端午所制之藥以菖蒲酒、艾酒、雄黃酒較為普及。
9、打午時水
端午節"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吃粽子、懸鐘馗像、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佩香囊、掛五色絲線、采藥、翻藥等。此外,全國各地各民族地區還有很多饒有趣味的習俗,如食五毒餅、佩五彩香囊、趕端午藥市等等。所有這些習俗都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國人民巧妙利用自然力來調節生存環境,保護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技藝和智慧。
端午節的主要風俗有如下: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簡粽”, 前者是由于形狀有棱角、內裹黏米而得名,后者顧名思義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最早的粽子是“簡粽”,至于后來人們用蘆葉包粽子,傳說是由于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叫區曲(或謂歐回)的人夢遇一個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后你們要把它用蘆葦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蛟龍是怕蘆葉和五彩絲的。”自此以后,便有了角黍。
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代已經很盛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粽子從形狀到餡兒都有不斷的翻新和變化。粽子有不少花樣,有南北之別,東西之分。南方常用紅棗、花生、咸肉等混在糯米中制成,也多見不夾雜別的食品,而僅品味粽葉的清香的;北方多以棗、果脯等作為粽子的餡心。
2、懸鐘馗像
鐘馗的作用類似于門神,其畫像常被用于驅鬼避邪。據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官,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日:“臣姓鐘名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3、賽龍舟
端午競渡,本來是水鄉訓練水師的遺風。沉湘東吳,賽龍舟的規模,全國最為盛大,勝事流傳,史不絕書。若是追究其意義,則大都在于憑吊忠臣孝女。相傳屈原在五月五日赴淚羅江而死,楚國人為之哀痛,于是爭劃舟揖前去撈救。《隋書-地理志》記載:“屈原以五月 望日赴淚羅,土人追至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 ’因而鼓掉爭歸,競會亭上,為競渡之戲。迅揖齊馳,掉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安徽巢縣本是楚國舊地,現在還存有競渡廟,其中塑有屈原像,稱為三間祠。在每年五月一日,將屈原像迎諳到船上,擊鼓奮揖,踴躍爭先,競賽龍舟,直到五日才結束活動。
4、掛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把菖蒲、艾葉掛在門邊以避邪驅瘴。
據說用菖蒲做劍,插于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五月五日午, 天師騎艾虎。手持菖蒲劍,瘟神歸地府”。這是一首廣為流傳的歌謠。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而尤以初五最惡,連這天生的孩子都不吉利,因此懸艾葉和菖蒲。農歷五月是酷暑炎熱將臨之際,也是流行病、瘟疫流行之時。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是治病的重要藥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
5、飲雄黃酒
民間有“飲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的說法。故端午節這天,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飲雄黃酒的習俗,至于兒童,長輩則將雄黃酒涂于其臉上或身上以驅蟲除穢。事實上,雄黃是一種有毒礦物質,外用可以消毒殺菌,但如果直接飲用則容易致癌,不宜提倡。
6、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 玲瓏奪目。
7、掛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也有說五色是代表五條龍)。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8、采藥、翻藥
這是端午節最普遍的民間活動,不管南方、北方,無論漢族或少數民族都很盛行。舊時,這天天還沒亮時就紛紛出外采藥,特別是鄉村,更是傾家出外。在端午中午時,家家制作以雄黃、大蒜為主的藥物,而醫家則在這天熬膏藥、制丸藥、采蟾酥。連帝王、士大夫階層也復如此。
唐宋時期極盛,御藥院等機構即于端午采蟾酥,后歷代如此。居住在祖國邊睡靖西縣的壯族人民,這天扶老攜幼游藥市,說是端午吸了大量的藥氣,能祛病延壽。東北地區的朝鮮族采藥風氣更盛,幾乎家家戶戶要熬制益母膏等常備藥物。
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
1、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2、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3、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4、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5、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端午節的習俗介紹,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