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你對詩經風雅頌的理解
137****0461 :你好。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的源頭。其之【風】、【雅】、【頌】、創作手法的【賦】、【比】、【興】是為六義。句式用四言為主,重章疊句。朗朗上口。《詩三百》漢武帝時被尊為經典。
【風】為民間歌謠。除周南、召南以地名命名外,其余為諸侯國名,各具特色,總稱十五國風。
【雅】乃西周京都【正音】。分《大雅》、《小雅》,多為官吏或文人所作。
【頌】乃王侯在宗廟祭祀時用的樂歌或舞曲。,分《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
【詩經】距今約有二千五百年歷史,自【詩經】問世以來,歷朝歷代,都將它作為瑰寶,在各個學堂、私塾、學校,進行教、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華夏民族始終擺脫不了她潛移默化的影響。無法不受她的啟迪、規范、教化和塑造。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需要我們華夏民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對《詩經》的認識和理解一千字
《詩經》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西周、東周、東周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社會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歷史面貌.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 西周初年至 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
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 南陔、白華、華黍、由康、崇伍、 由儀),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1]《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 孔子編訂。《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
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 風》、《 雅》、《 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 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 孟子、荀子、 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淺談《詩經》的幾點思考
《詩經》是儒家進行德教的一個基本典籍,詩是與樂相伴而生的,樂是來配合詠詩的,但是經過大浪淘沙,《詩經》流傳了下來,然而《樂經》不見蹤影。
一、詩與樂的關系
《隋書經籍志》云:“詩者,所以導達心靈,歌詠情志者也。故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上古人淳俗樸,情志未惑。其后君尊于上,臣卑于下,面稱為諂,日諫為謗,故誦譏惡,以諷刺之。初但歌詠而已,后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勸戒。”凡古詩必歌,用歌唱的形式將自己所想表達出來,即為樂趣所在,所以《孔子詩論》中才有“詩亡隱志,樂亡隱情,文亡隱言”一說。《毛詩大序》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情發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所以古代才有四處采集詩歌的官員,是帝王了解各國風俗、認清自身的得失的一種途徑。
從詩的產生原因中可以看出詩的產生與樂相隨。春秋時代,諸侯國之間交際頻繁,期間的外交家常常引用詩歌用來加強外交辭令,更加明確的表達自己的態度。這是因為詩歌言語的生動含蓄,使之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風氣,從而導致了詩脫離樂的存在形式,進而詩歌逐漸獨立的被人們所使用。
樂在先秦時期也是六經之一,但是由于樂的傳承主要是靠樂官傳授,是不需要通過書寫下來教授的,正是由于樂的傳承的特殊形式,記載詩譜的樂經在西漢時期不見蹤跡,只保留了樂理以及樂理思想于其他文獻之中。
因此可以說,樂經的消失有兩個原因,一為樂自身傳授的形式,二為詩經可以脫離樂而存在。
二、從“詩”到“詩經”與今本《詩經》
經緯,先經線后緯線,經是根本,所以從“詩”到“詩經”的轉變,說明詩經的成為了一個經典,也成為了古人必修的課程。
《詩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是周代社會的生活面貌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夏、殷已上,詩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劉克篤前烈,太王肇基王跡,文王光昭前續,武王克平殷亂,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誦美盛德,踵武相繼,幽、厲板蕩,怨刺并興。其后王澤竭而詩亡,魯太師摯次而錄之。孔子刪詩,上采商,下取魯,凡三百篇。至秦,獨以為諷誦,不滅。”直到西漢初期,儒學漸漸興起,傳授《詩經》的各種學派也相繼而起。“漢初,有魯人申公,受《詩》于浮丘伯,作詁訓,是為《魯詩》。齊人轅固生亦傳《詩》,是為《齊詩》。燕人韓嬰亦傳《詩》,是為《韓詩》。終于后漢,三家并立。漢初,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是為《毛詩》古學,而未得立。后漢有九江謝曼卿,善《毛詩》,又為之訓。東海衛敬仲,受學于曼卿。先儒相承,謂之毛詩”。三家詩都采用當時流行的文字――隸書所寫,屬今文經學派,金文學派在兩漢時期盛極一時,居于主導的地位,立于學官,但是三家詩并沒有共同遵守傳授的書籍,到東漢時還在寫章句。與三家詩對立的就是古文經學派,毛詩學派,用篆文書寫,這種古文經在民間廣泛傳布。《經典釋文》說:“《齊詩》久亡,《魯詩》不過江東,《韓詩》雖在人無傳者,唯《毛詩》鄭《箋》獨立國學,今所遵用。”
上述所說“又有趙人毛萇善《詩》,自云子夏所傳,作《詁訓傳》”與《經典釋文》等書籍中記載有出入。《經典釋文》說:“《毛詩》者,出自毛公,河間獻王好之,徐整云:子夏授高行子,高行子授帛妙子,帛妙子授河間王大毛公,毛公為《詩訓詁傳》于家,以授趙人小毛公。小毛公為河間獻王博士,以不在漢朝,故不列于學。”清《四庫提要》云:“《漢書藝文志》,毛詩二十九卷。毛詩故訓傳三十卷。然但稱毛公不著其名。《后漢書?儒林傳》始云趙人毛萇傳詩,隋志載毛詩二十卷,漢河間太守毛萇傳。然據鄭玄《詩譜》、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則作傳者乃毛亨,非毛萇也。”
三“四始”
毛詩大序中四始的順序與論詩中的順序是不同的。《毛詩大序》說:“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是謂“四始”,詩之至也。”竹書第五簡云:“有成功者何如,曰頌氏(是)也。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孔子曰:“《頌》,平德也,多言后。其樂安而遲,其歌申而繹,其思深而遠,至矣!《大雅》,盛德也,多言【……。《小雅》,德】也,多言難而怨對者也,衰矣,小矣。《邦風》其納物也,溥觀人欲焉,大斂財焉。其言文,其聲善。”孔子劃分四始以德的大小為依據,頌、雅、風依次從平德、盛德、小德到無德。平者,正也,而平正之德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體現,堪稱德的最高境界。而《詩經》所言則從頌開始,說明,在教授詩經過程中,孔子注重循序漸進的方法,這也給我們今天的教授有所啟發。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談談對詩經的認識范文初中,談談你對詩經風雅頌的理解